书城励志别让敏感害了你
27336300000028

第28章 生活不必太计较,人生何必太强求(1)

郑板桥有一句名言叫“难得糊涂”,它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太过较真的人,迟早要碰一鼻子灰。生活就是如此,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我们能左右自己的心情,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心转即能逢春,凡事不斤斤计较、任性强扭,我们自然会拥有稳稳的幸福。

太计较其实是在为难自己

大部分人在买东西的时候,总是喜欢和卖方砍价,希望最后能以一个比较实惠的价格买到自己心仪的物件。很多人都曾砍价成功,为此自诩为砍价高手。其实,这些都是小儿科,跟宋朝锱铢必较的苏掖比起来,我们早就被甩到八条街外去了。

据《宋稗类钞》记载,常州人苏掖,官至州县监察官,腰缠万贯的他为人十分吝啬。每次在置办田产或房产的时候,他总是不肯爽快地付足卖方应得的钱,有时候,为了少付一分钱,他时常斤斤计较,与卖方争得面红耳赤。

不仅如此,他还喜欢趁别人困窘危急之时,压低对方急于出售的房产、地产以及其他物品的价格,以此从中牟取暴利。有一次,他看上了一户破产人家的豪华别墅,于是故技重施,乘人之危,竭力压低房价,砍价过于凶狠让卖方都连连叹气。

正当他与卖方争论不休时,旁边的儿子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忍不住插话对他说道:“父亲大人,您还是在价钱上多给人家一点吧!说不定将来哪一天,我们儿孙辈也会出于无奈而卖掉这座漂亮的别墅,到时候,我们也会希望别人能出一个好价钱。”苏掖听儿子这么一说,犹如醍醐灌顶,又是惊讶又是后悔,他决定今后也给别人留几分行走的余地,再也不像之前那样斤斤计较了。

其实,生活中像宋掖这种喜欢斤斤计较的人并不少见,他们买东西总要算计到几分几厘钱,生怕自己会吃亏上当,有的时候甚至还会想方设法占尽别人的便宜。如此锱铢必较之人,往往利字当头,满心满眼只看得见自己的利益得失,从来不会顾及他人。若不是宋掖的儿子懂得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没有发人深省的那一番话,恐怕宋掖还会和破产人家砍价到底。

《菜根谭》里有这么一句话,“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处,减三分让人尝。”我想,这句经典名言应该可以算得上是对宋掖儿子那一席话的最好注解。每一个人都没有办法保证自己一生都会走上坡路,既然日后走下坡路是在所难免的事情,何不为自己将来可能的落魄早作打算,与人往来也给对方留几分余地和薄面呢?

为人处世斤斤计较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时的好处,可是从长远来看,这种表面上看似损人利己的行为迟早会让我们输掉内心的轻松快乐,流失本就难以笼络的人心。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曾经就是一个凡事喜欢斤斤计较的人,因此,他在30岁之前就害了一身病,倒霉的他成为了各大医院的常客。在32岁的那一年,他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斤斤计较才是身体病痛的主谋,于是,他努力让自己的心胸变得开阔起来,不再为小事纠缠多虑。

同时,他还开始追踪几百人,进行一项关于“斤斤计较者容易生病”的调查研究。通过多年以来的追踪调查和研究,他终于用铁的事实证明,凡事太过斤斤计较的人往往是不幸的代名词,有的是疾病缠身,有的是福薄的短命鬼。

在威廉调查的喜欢斤斤计较的人群中,有90%以上的人都患有心理疾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喜欢斤斤计较的人总是让自己陷入对一事一物的纠缠中,在找不到完美的解决办法的情况下,又不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如此,他们的内心饱受痛苦焦虑的折磨。

爱计较的人在看待生活的时候,总是着眼于不完美之处。他们和人相处,通常是分歧不断,遇到不顺心之事,内心自然滋生出各种不满的情绪。他们心胸狭隘,处处担心,事事设防,内心总是一片灰暗。试问,又有谁愿意自找罪受,和心眼比针孔还小的人打交道呢?

人生不是一场等价交换,凡事最好不要斤斤计较,计较往往是倒霉的开始。喜欢斤斤计较的人,总是将自己和他人分别放在天秤的两端,太过于执着彼此之间一斤几两的不对等,最后只会弄得双方都不愉快。其实,人生最大的幸福,不在于得到的多,而在于索取的少。心胸豁达、宽容大度之人,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有资格收获到这份幸福的智者。

没有过不去的事情,只有过不去的心情

据说,英国前任首相劳合·乔治有一个非常奇怪的习惯——随手关上身后的门。

有一天,乔治和一位好朋友在院子里散步,每当他们走过一扇门,乔治总是随手把门关上。朋友注意到这个小细节之后,觉得有点纳闷,他好奇地问道:“乔治,为什么你每次都要把这些门关上呢,有什么必要啊?”

“当然有必要啊!”乔治微微一笑,又继续说道:“你知道吗?我这一生都在关我身后的门,这是我必须要做的事情。每当我关上身后的门的时候,就决心把过去发生的一切都抛在脑后,不管它是辉煌的成就,还是令人懊悔的失误。只有这样,我才可以重新开始自己的美好生活!”

非常经典的一句话,“我这一生都在关我身后的门!”诚然,每一个人的骨子里都镌刻着追求完美的执着,可是人生每天都是现场直播,根本没有彩排的机会,所以难免会留下很多的错误和遗憾。很多人在错误和遗憾发生之后,不愿意关上身后的门,不愿意放下过去,宁愿背着沉重的包袱,踉踉跄跄地走在未来的路上。

然而这样做又能带给我们什么好处呢?为过往的不幸和倒霉伤感不已,一路抛洒悔恨的泪水,只会让我们白白牺牲掉眼前的美好时光,以及未来的幸福生活。仔细想想,为了一个再也回不来的过去,值得我们赔上同样只有一次的现在和未来吗?其实这世上没有过不去的事儿,每个人心中认为难以逾越的困难,其实都是自己的心情和“想法”,也就是说,当一个人陷入悲伤,主动向悲伤“示好”的时候,他也就无法让“事儿”过去。

某大学,班上有一对热恋的情侣,他的每天都如胶似漆,形影不离。可是,这位女同学的性格非常敏感,每次他们俩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时,她总是态度强硬,把男同学压制得死死的。

因此,两个人虽然谈了不到一年,但中间分分合合了好多次。每当班上有人传他俩分手了,可第二天,又总能见到他们腻在一起的身影。好景不长,正当同学们以为他俩已经和好了的时候,女同学又会在QQ空间和微博上写上一些悲伤的话,譬如,“只能在这些美好的回忆里,独自咀嚼我的忧伤。”

这一次,男同学主动提出了分手,可这位女同学却死也不肯答应。她还经常拜托男同学的室友偷偷地帮她打探消息,想知道男同学是否还会回心转意。

大学毕业之后,男同学离开了这座城市,最终彻底断了和她的联系。她却始终走不出这段失败的感情,常常一个人回忆以前的生活,哀叹自己不幸的命运。当身边的朋友都在忙着工作的时候,她竟然带着极端的情绪,拿玻璃碎片割了自己的手腕……

幸好她的家人及时发现了她的自残行为,将她送去医院进行抢救,最终才挽回了一条年轻的生命。

其实,真正给这位女同学造成伤害的,并不是那位男同学以及他们之间这段失败的感情经历,而是女同学不愿意放下过去,关上身后的门的执念。这份执念,让她不愿意接受过去已经尘埃落定的错误和遗憾,宁愿以死的方式,来成全自己内心苛求的完美无缺。

俗话说得好:“因为误了第一班火车而懊恼不已的人,肯定还会错过下一班火车。”其实,一个执着于过往瑕疵的人,到最后往往是丢了芝麻,又没了西瓜。因此,放下过去,善待自己,好好地把握当下,过去的一切,不论酸甜苦辣,都作为我们脑海里最美好的回忆。

既然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趁我们在错误的迷途上走得还不是很远,赶紧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果断关上身后的门,让伤痛结疤,而后痊愈,绽放生命之美。

人言如烟散,何必太计较

田姐是一个活得随性潇洒的人。今年初春,田姐恋上了野外骑车活动,参加了乐骑队,并准备了全套的骑车装备。可由于上班时间固定,野外骑车机会有限,田姐决定上下班时间骑车,骑车找乐的同时还锻炼了身体。

但是,田姐那身行头在上班的小镇上却惹来太多惊异的眼神。学校里的一些人也经常对她提些善意的建议:“小田啊,骑车上班也太远了,从市区到镇上七十多里,车多,危险啊!”还有人半开玩笑半嘲讽似地说:“小田,你这身行头像奥特曼!”这学期,连校长都加入了劝说的队伍,每次见到田姐都要委婉地劝说几句。

田姐的姐妹中有人跟她说:“老田,要不,就别骑了,顺应民心!”田姐瞪起眼睛大声说:“凭什么啊?我骑车锻炼身体,碍着他们什么事啊?他们喜欢说就说去,我心里自有分寸。”听到这番话,有人在旁边竖起大拇指说:“田姐,向你学习!”

田姐今年40岁,从她身上看不到人到中年的懒惰和抱怨,每一天都活力四射。她有如此旺盛的精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大概就是因为遵循那条生活原则: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越是在意别人的感觉,越会对自己没有信心;越在意别人怎么想,越容易使自己的观点变成严重负担。当然,了解别人的想法,那是人际互动,彼此同理,交流情谊的基本心理过程,缺乏它,人会变得刚愎自用,少一点知人的灵嗅。但如果你太介意别人的想法,就会失去伸展自我的机会,那么这个心结将成为压抑心声和破坏健康的主要因素。我们知道长期处在压抑的心态中是会产生诸多心理疾病的。在意别人的想法,会使我们失去调节能力,使我们的行为不能及时行动,而耽误很多重大事情的调节。同时在意别人的评价,往往会在别人的虚假奉承中作出错误的决定,也会在别人的大张挞伐中一败涂地。

“我这么做,别人会怎么想呢?”这是一种最普通、最常见最具破坏性的消极的心理状态。从早上起床的穿着打扮开始,脑袋里就要想着别人的想法,工作中的所有表现,也要考虑自己这样做,别人会怎么看等等,甚至整个人生都被这种“别人”式的想法关进牢笼里。这种“别人会怎样想”的奴隶式会伤害我们的创造力和人格,把我们原有的创造能力破坏殆尽。

除此之外,敏感之人还很在意别人的“忠告”。邻居、亲戚、同学、同事,上司、下属,差不多身边所有的人,都会热心地给人以忠告。新工作的选择、孩子上哪家学校……这些不花钱的“顾问”,其实是来帮助我们约束行为的。所以,我们要清楚地知道,给以忠告的人并不能清楚地了解我们的生活感受,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心,做事情没有自己的原则性,反而过分听信那些“随口一说”的忠告,就是一个成熟人的悲哀了。

所以,为了避免过分在意别人想法的超敏感神经发作,使我们成为“别人想法”的奴隶,建议从以下几点开始做起:

第一,“被别人所批评”本身就代表着你已经被别人羡慕。你生活的地位越高,甚至成为公众人物,批评你的人也会越多,被人在茶余饭后当做谈资的对象的机会也越多。

第二,选择一些不相信闲言碎语的人做朋友。你周围生活着这么一批人,这将有助于你不再对“别人的想法”过于在意,更不会恐惧。

第三,“别人”不是先知先觉的上帝,他们往往是道听途说的积极追随者。如果你活在“别人的想法”中仍然非常愉快,那么你尽管模仿邻居的生活吧。否则,你就需要自己的生活方式、做人态度。只要你的所作所为没有伤害到他人,你就可以随自己高兴,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跟“别人”有什么关系?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通过发奋图强使自己强大起来,从而增加自信心。只有自信才会让我们无畏他人的任何眼光。学会正确处理外界的信息,从正确认识自己开始,做最真实的自己。人言如烟散,“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肯低头的人,永远不会撞到矮门

电影《东京物语》讲述了一对日本老年夫妇千里迢迢去东京探望子女,却因子女事务缠身,最后被忽略、被冷落的故事。这对老年夫妇,一共生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大儿子在东京做一名普通的医生,二女儿在东京开美容院,三儿子在战场上战死了,成为寡妇的三媳妇留在了东京工作,四儿子在大阪上班,小女儿是一名小学老师,还没有出嫁,留在了家乡。

这对老年夫妇到达东京的第一天,吃晚饭的时候,大儿媳提出除了肉菜之外,再做一些生鱼片,却被大儿子拒绝了。

后来,大儿子本来打算周末带着父母到东京随便逛逛,可没想到等二老做好准备后,他却因为有紧急治疗,轻描淡写地向父母道个歉后,便急急忙忙地出门了。

二女儿这边,二女婿跟她商量,看需不需要去大哥家中问候一下岳父岳母,二女儿却满不在乎说不用去,过几天父母自会过来。二女婿过意不去,又再次问道要不要带二老出去逛逛时,二女儿却说叫他不要瞎操心,大哥自有主张。

果然,二老几天之后主动来到二女儿家,二女婿给他们买了一些名贵糕点,却被二女儿责备说:“味道倒是不错,可是太贵了,其实煎饼也很好,他们也很喜欢。”女儿女婿都在忙手头上的事情,可怜这对老年夫妇,在二女儿家里干坐了好几天了,不知道该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