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这辈子很短,不要为别人而活
27357800000010

第10章 无须看别人的眼神,只需走好自己的路(1)

1.让我们退缩的不是失败的刺痛,而是他人的期望

我们很容易将他人的期待当成自己内心的愿望,并将过多的精力浪费在满足他人的期待上。所以,一个人要想守住“本我”,就不要太在乎他人,无论世俗的风如何吹,都一定要跟随内心的声音行走。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背负着无数人的期待。读书时,父母期待你读某所学校,学某个专业,于是你选择了父母所期待的学校和专业;走入社会,站在不同角度的亲人、朋友、同事们对你有着不同的期待,你也需要一一满足。也正是在这诸多的期待中,你失去了曾经勇往直前的勇气,开始变得胆怯、茫然、不知所措。

其实,真正令我们退缩的并不是失败的刺痛,而是他人的期待。活在众人的期待中,我们最担心的事情就是令身边的人失望。为满足众人的期待,我们开始在意他人的赞美及肯定,从而忽视了自己内心的声音。为追求那些被社会普遍认可的东西,我们耗费了太多的心力,并在满足他人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最终,我们将自己塑造成了那个看上去是“我”,而不是“真我”的人。

薛飞是北京某重点大学的研究生,按照他的兴趣爱好和专业方向来说,去教育机构做讲师比较适合。然而,最近几年教师的就业已接近饱和状态,他应聘了很多个培训机构都未被录取。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只好选择去一家很小的私企打工。

有一次高中同学小张与他聊天,问道:“以你重点大学研究生的资历,如果去老家县城的中学教书,肯定会被器重。几年工作下来,完全可以成为学校里的教学骨干,甚至被提升为学校的管理层也很有可能。这样一来,无论是在待遇上,还是在社会地位上,都比现在的工作更有前途。”薛飞听后摇头说:“在小城市过一种安逸、舒适的生活,这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我开弓没有回头箭呀。想当年,我考上研究生的时候,父亲设宴款待全村的父老乡亲,他们亲自把我送到村头,希望我能够在北京扎根。现在我如果回老家县城教书,不光自己脸上没光,全家人的脸也挂不住。所以,为了父母对我的期待,我再苦再累都要留在北京。”

我们究竟要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还是要成为别人期待自己成为的人?当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总是被别人的期待或眼光左右,却忽视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甚至,我们把满足他人的期待当成了人生最大的快乐,为此我们放弃了自己期待的人生。而一个人要想活出真我的模样,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就不要一味在意别人的眼光和期待,而要学会用“心”来活,过自己内心所向往的日子。

在某次朋友聚会中,小李遇到一位金融专业的才女。她虽然学的是需要用理性分析的经济学,但她却喜欢文学、编剧、诗歌等感性的东西。当时金融专业是热门专业,很多学中文、新闻等专业的人,都修了经济学和本专业的双学位,方便将来进入经济、金融行业,以获得更稳定、丰厚的收入。而这位才女一毕业,就去欧美国家深造,进修了被无数人不看好的编剧专业。当时,无论父母、老师,都劝她去找一份与专业有关的工作,比如去银行或金融公司上班,然后结婚生子,过一种稳定的生活。毕竟在大部分人眼中,编剧是一个朝不保夕甚至是“不务正业”的工作。当时不被看好的她,并没有因为不被理解而放弃,而是在自己喜欢的编剧行业刻苦钻研。现在的她不仅在编剧行业小有成就,并且成立了自己的文化公司,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愉快地生活着。

一个人只有按照内心的方式生活,才能感受到最深层次的快乐。然而,在众人的目光里,我们总是看不清自我的脸庞。法国精神分析学大师雅各·拉冈说:“你现在想得到的真的是你自己想要的吗?”的确,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并不是自己真正的意愿,而是外界强加给我们的。如果一个人的躯壳中装的是真实的自我,他就会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行走;反之,如果一个人的躯壳中装的是虚假的自我,他就会把别人的期待当作人生的重心。

一个真实的自我包括多个组成元素,比如固有的感情、真实的个性、创作思维等。说起把真实自我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人,乔布斯可谓是典型人物。乔布斯就读的斯坦福大学是众人梦寐以求的学校,但是在他就读6个月之后,突然有了退学的想法,跟随自己的内心,乔布斯中途退学。在创业过程中,乔布斯失败多次,但他始终专注于自己真正喜欢的计算机行业,并创立了自己的苹果电脑公司。在斯坦福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乔布斯说:“不要为过别人那样的生活耗费自己的时间,不要试图实现别人设定的目标,让别人的建议淹没自己的心声。最重要的是做真实的自己,有足够的勇气跟着自己的心和直觉走。”

中国有句老话说:“活在世界上,你需要闭上眼睛捂住鼻子。”尤其在这个靠所有感官来生活的社会,我们很容易将他人的期待当成自己内心的愿望,并将过多的精力浪费在满足他人的期待上。所以,一个人要想守住“本我”,就不要太在乎他人,无论世俗的风如何吹,都一定要跟随内心的声音行走。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什么比对“真实的自我”更值得你倾注心血的了。

2.依附在别人的剧本里,你将永远找不到自己

为他人活还是为自己活,这是关乎命运的抉择。有的人总是打着为你好的幌子来任意控制你的生活,剥夺你独立思考、独立处事的权利,可这真的就是对你好吗?别人为我们草拟剧本,是为了让我们少走弯路,而这却恰恰剥夺了我们摔倒的权利,也让我们失去了自我生存以及活着的意义。

有些人天生好命,人人羡慕。他们的一生总是顺风顺水,上学有人帮找好重点学校,上班有人帮安排工作,恋爱有人帮安排相亲,结婚父母包办一切……每件事都事先帮安排好了,只要照着做就好。就像演戏,编剧写好剧本,导演喊开始,你这个演员只要照着事先准备好的台词说就可以了。

羡慕归羡慕,但这种一眼看到尽头的人生你喜欢吗?你自己真的觉得幸福吗?一辈子波澜不惊,一辈子平平淡淡,从来不曾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过任何一件事,渐渐地在别人的剧本里迷失了自我,让自己活成别人想要的样子,而非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事实上,这是一种人生悲剧。中国式教育培养我们从小就当乖孩子,听父母的话,按照父母给规划的未来去生活;大一些我们听老师的话,按照老师的教育考高分;后来我们工作了,听老板的话,按照老板的吩咐做事;再后来我们结婚了,家庭是我们的全部;有了孩子以后,孩子又变成了我们的全部。其中哪一天是我们自己想要的生活呢?

对演员来说,戏演错了可以重新开始,这个角色演完了还有那个角色等待你去体验。可是人生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为什么不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过活呢?那毕竟是你的人生啊!你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规划,而不是让别人替你拟好剧本。图省事,抑或是太懦弱,只会让自己后悔一生。

易卜生的话剧《玩偶之家》曾被比作“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在这个宣言书里,娜拉终于觉悟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她已看清,丈夫关心的只是他的地位和名誉,所谓“爱”、“关心”,只是拿她当玩偶。于是她断然出走了,并向丈夫严正地宣称:“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她终于觉醒过来了,认识到自己婚前不过是父亲的玩偶,婚后不过是丈夫的玩偶,从来就没有独立的人格。现在,她离家出走,真正为自己的人生活一次。

娜拉只是一个例子,不仅在十九世纪的资本主义国家里有这样的“玩偶”,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像娜拉一样的男男女女们被他人掌控着自己的命运,按照他人规划好的剧本上演着属于自己的人生,既矛盾又胆小,彷徨着迷失自我,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某一天为你规划未来的人不在了,或者他的剧本进行不下去了,你又该如何过活呢?一味地顺从、退让,只会把自己逼进绝境,让自己处于危险之中。

为他人活还是为自己活,这是关乎命运的抉择。有的人总是打着为你好的幌子来任意控制你的生活,剥夺你独立思考、独立处事的权利,可这真的就是对你好吗?别人为我们草拟剧本,是为了让我们少走弯路,而这却恰恰剥夺了我们摔倒的权利,也让我们失去了自我生存以及活着的意义。

现在,撕掉别人为你写的剧本吧,你的人生由自己做主。生活没有剧本,上帝也不会按部就班,生命中的每个意外、每段插曲、每次遭遇都是给你的考验,只有经受住了生命的考验,人生才能完美,活着才算精彩。

3.每个人都很忙,没人会在意你是出彩还是出丑

20岁的时候,总会顾虑旁人对自己的看法;40岁的时候,早已不理会别人对自己的想法;60岁的时候,发现别人根本就没有注意过自己。

很多人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的注视之下,所以他们的人生无时无刻不在活给别人看。他们期待别人给他掌声,更怕别人给自己嘲笑。然而,果真如此吗?

哲学家叔本华曾说:“一切的真理,都需要经历这样三个阶段,才能够为世人接受。第一阶段,觉得可笑而不加理会;第二阶段,视其为邪说而强烈抗拒;第三阶段,未加思索就欣然接受。”由此可见,人类接受真理的过程向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被众人怀疑、否定,在经历各种艰辛磨难之后才被众人接受。所以,一个人要想主宰自己的人生,做真正的自己,就不要太在乎他人的观点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而要学会在自己的想法与他人的观点之间做出准确的判断。反之,如果我们过于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那就只能活在他人的观念中,使自己做起事情来思前想后、畏畏缩缩,最终乱了方寸,丢了自己。

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在世时,有一位年轻作家初来纽约。马克·吐温请这位作家来家里吃饭,同时也请了诸多其他的朋友,且被邀请的朋友大都是当地的达官显贵。在宴会即将开始时,那位年轻作家情绪紧张,身体不由地发起抖来。马克·吐温关心地问道:“你哪里不舒服,要不要去房间休息片刻?”年轻作家说:“我怕得要死。在宴会开始时,这些赴宴的朋友肯定要让我发言,可是我实在不知道自己应该说些什么。一想到我将要在众人面前丢脸,我就感觉心神不宁。”见如此状况,马克·吐温安慰年轻作家说:“我只想告诉你,你真不应该为此事如此惊慌失措,他们或许会请你发言,但这只是一种普通的交流而已,他们并不指望你发表什么惊天动地的言论。”

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每个人都渴望拥有大显身手、一展才华的机会,然而一旦机会真的降临,他们又会因为过度紧张使自己惊慌失措、不知所云。其实,我们没必要太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模样,只管做好自己就足够了。要知道,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很忙,他们为生活而忙、为前途而忙、为名利而忙,他们没有多余的精力来评论你的是非对错,更没有时间来观看你究竟是出丑还是出彩。

生活中,很多人因为太在意自己的感觉,总是把自己搞得神经兮兮。比如,有的人在走路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惹得过路人捧腹大笑。此时,摔跤者在疼痛之余,会认为全天下的人都看到了自己的丑相,真是太丢脸了。甚至很多天过去,摔跤者仍羞愧得不敢出门,总担心被某个路人看出自己就是那个曾经出丑的人。难道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分量真的如此之重吗?其实是我们自己太抬举自己了。如果能够换位思考一下则会发现,我们只不过是别人眼中的路人甲或路人乙,你的某一次摔跤只不过是他们生活中一个极小的插曲而已,他们在一阵捧腹大笑之后,早已把这件事抛到九霄云外,更不会记得那个当众出丑的人就是你。只有当事人自己仍在那里耿耿于怀,羞愧难当。

记得初中时读过契诃夫一篇名为《小公务员之死》的短篇小说,小说中的主人翁切尔维亚科夫是一位过于敏感的人,因为在戏院中不小心打了个喷嚏,总感觉自己冒犯了坐在前排的卜里斯哈洛夫将军。切尔维亚科夫担心自己的行为会引起将军的记过,然后开始用各种形式向将军道歉,在一次又一次的道歉中,卜里斯哈洛夫将军从原本的不在意直至最后的愤怒。此时,主人翁切尔维亚科夫越发猜疑将军对自己有不好的看法,极端地往坏处想,最终令自己在郁郁寡欢中以死亡收场。

很多人的最大的弱点就是,太看重别人的看法和反应,并为此顾虑重重,将本来挺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化。故事中主人翁切尔维亚科夫的行为,看起来也许过于极端,但在我们身边也不乏像他这样的人。有这样一段话:“20岁的时候,总会顾虑旁人对自己的看法;40岁的时候,早已不理会别人对自己的想法;60岁的时候,发现别人根本就没有注意过自己。”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眼睛紧盯着自己不放,有很多人在对自己指手画脚。其实,并没有太多人在意你的存在,只是你太在意自己的感觉而已。

在匆匆走过的人生中,你我都只是他人视线中不经意掠过的风景,没有太多的出彩,也没有太多的出丑。更多的时候,别人对我们只是稍有印象或毫无印象而已。所以,我们不要去在意他人的眼光,更不要去听他们嘴中关于我们的好或者是坏。努力做好自己,成就自己,这样你反而更能吸引他们艳羡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