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这辈子很短,不要为别人而活
27357800000013

第13章 躺着也中枪——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1)

1.他人的嘴道不明你该走的路

那些总是在你背后指指点点的人,说明他们一直行走在你的后面,根本跟不上你思维的步伐,更读不懂你内心真实的想法,他们又如何能够道明你该走的路呢?所以,请不要在乎那些在你背后说三道四、指指点点的人,你只管走好自己脚下的路就好,做自己真正想成为的那个自己。

每个人都在别人的指指点点中长大。韩寒说:“在赛车之前,遇到的是不解和嘲笑,但我现在是七届全国总冠军;在游泳之前,遇到的是支持和吹捧,但我现在依然游不好。别人的眼光不重要,你把事情做成什么样子才重要。”

是的,我们需要别人的指点,但不需要别人的指指点点。“指点”与“指指点点”从字面上来看虽差别不大,但其意义却相去甚远。“指点”是指有经验的前辈们对后辈们的指导、提拔,属善意的帮助。而“指指点点”则指对他人的品头论足、指手画脚。古往今来,凡是追求进步的人,都希望得到高人指点,但每个人都不希望有人在自己行走的道路上指指点点。

虽然很多人痛恨他人对自己指指点点,但却又不自觉地活在他人的目光中。在现实中,很多人生活在他人的目光中,走在别人嘴里的路上,因为别人的肯定或否定而或喜或悲。这样的人失去了自己抉择生活的权利,把自己的人生都交给了别人,注定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路。

有多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拼命地给孩子规划自己想象中的理想轨迹。然而,这样的路途却未必是他们所期待的。有时候过分的期待和限制,反而引发孩子极度的逆反心理而造成悲剧。伟大的诗人纪伯伦曾在诗中写道:

你的孩子,都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渴望生命自身的儿女,

他们经由你而来到世上,而不是从你而来。

尽管他们与你在一起,但不属于你,

给予你的爱,但不是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

不仅孩子,成人更是如此。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不同的,要走的路自然不同。父母尚且不应左右孩子,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活在别人的看法中呢?韩寒导演的电影《后会无期》中的台词说得非常好:“他人的嘴都道不明你该走的路,符合自己内心的愿望比活成他人想要的形状更重要。”韩寒正是以这样的心态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1999年,正读高一的韩寒以《杯中窥人》一文获得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后因期末考试七科不及格而留级。2000年,发表的首部小说《三重门》是反映上海初三学生生活的,一举成名。该书累计发行200万册,是中国近20年销量最大的文学作品之一。在留级后,再次挂科七门,并于4月4日在高一退学。退学前,在松江二中老师们面前,韩寒被问起:“你退学了,以后要拿什么养活自己?”“稿费啊!”韩寒说。他的回答引来一片笑声。2010年,韩寒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2014年7月导演的《后会无期》在中国内地上映。如今,那些嘲笑韩寒的老师们想见他一面都难。

当年的叛逆少年终于长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从万千质疑的目光中任性前行。他的人生从未有刻意的规划和经营,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活。或许当初那一片笑声在别人看来是嘲笑或是不解,但在韩寒听来或许和窗外的风声没有什么两样。他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并且走得一路辉煌。

每个人都有迷茫的时刻,这时候需要静一静、想一想。我们可以适当地听取他人的意见,但不要一味地盲从。就像《没那么简单》中唱的一样:“感觉快乐就忙东忙西,感觉累了就放空自己,别人说的话随便听一听,自己做决定。”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在勾勒着未来与希望,都在描绘着一条独属自己的那条道路。如果我们对他人的目光或语言过于在意,反而会被他人牵着鼻子走,使你越走离自己越远,越走离梦想越远。

那些总是在你背后指指点点的人,说明他们一直行走在你的后面,根本跟不上你思维的步伐,更读不懂你内心真实的想法,他们又如何能够道明你该走的路呢?所以,请不要在乎那些在你背后说三道四、指指点点的人,你只管走好自己脚下的路就好,做自己真正想成为的那个自己。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没有人能完全复制他人的生活,也不存在人生路上的导师。每个人都无法对另一个人的经历,真正做到感同身受,所以,不要在意别人的说法,勇敢地活出真实的自我。记住,他人的嘴道不明你该走的路。

2.在别人的嘲笑声中,很多人倒下了

自信的人永远不怕别人的嘲笑。在勇者面前,嘲笑永远是虚弱无力的。也许,别人的嘲笑会让你感觉难受,甚至疼痛,但同时也让你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

有人说,人生在世,无非是笑笑别人,被别人笑笑。这句话虽然说的过于偏激,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在社会上嘲笑无处不在。每个人都可能是嘲笑的施予者,也都可能是嘲笑的承受者。嘲笑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但它的力量却十分可怕。尤其是被别人嘲笑的时候,它向我们传递的信息是:别人瞧不起我!于是,在这种被瞧不起的煎熬与折磨中,很多人倒下,并最终毁掉了自己的人生。

在这里,我们不妨听一则“在嘲笑中死掉的鸭子”的寓言故事:

有一只小鸭,很长时间没有找到食物吃,十分饥饿,决定到湖里捕几条鱼吃。一条肥美的鱼在湖水中出现。这时,小鸭猛然扎进水中,它狼狈的样子令同伴们大笑不已。在湖边路过的人,看到这一场景,也嘲笑小鸭的丑态。

可怕的嘲笑声在耳边萦绕不散,小鸭感觉十分难堪。从此,它再也不敢去湖里觅食,身体渐渐变得虚弱起来。不久,这只被嘲笑的小鸭便死在满是鱼儿的湖中。

小鸭蠢得不可思议,但我们身边确实有很多人与这只鸭子相似。他们也曾经有自己的梦想,也曾经为自己的梦想奋斗过。然而,当他们在失败后遭受到别人的嘲笑与讽刺时,就开始退缩,并最终放弃梦想,成为一个碌碌无为的平庸者。

的确,嘲笑的声音无孔不入,他如魔鬼一般潜伏在我们身边,一旦发现我们失败了,便会发出令人恐慌之声。然而,对于那些勇敢而智慧的人来说,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也免不了被嘲笑,但他们却能够从嘲笑中嗅到一种不同的味道。所以他们不仅没在嘲笑中倒下,反而从嘲笑中获得了力量,并最终令那些不可一世的嘲笑灰飞烟灭。

曾记得读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说得很不标准,但他却狂热地爱上了诗歌,并说自己要写一本诗集。有个同学听到他的想法,刻薄地说:“就你现在的汉语水平,写诗集要等到猴年马月了!”他不解地问:“猴年马月是什么意思?”这个同学解释说:“猴年马月,就是指一个专门发生不可能的事情的日子。”

毕业多年之后,这个同学突然收到一件包裹,里面有一本诗集,另外还有一封信。信的落款是当年想出诗集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名字。信中写道:“谢谢你对我的鼓励。我终于在猴年马月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记得你对我的鼓励,你曾经告诉我,猴年马月是专门发生不可能的事情的月份,是一个可以令奇迹出现的日子……”

英国哲学家托马斯·布朗说:“当你嘲笑别人的缺陷时,却不知道这些缺陷也正在你的内心嘲笑着你自己。”是的,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总喜欢嘲笑别人的人,他们的一生往往是毫无建树;反而那些曾经被嘲笑的人,却顽强地绽放出自己绚丽的生命之花。

现实生活中,也许我们曾经以那些轻蔑、讽刺的话伤害过一颗颗真诚而炽热的心。然而,也正是这些有意或者无意的伤害,令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奇迹般地发生了。古今中外,很多举世闻名的大人物,他们也曾经是在他人的嘲笑声中获得成功的。

达尼埃尔·谢赫特曼是以色列著名的科学家。由于谢赫特曼总喜欢用与众不同的眼光来审视世界上的一切,因此在生活和工作中总是与他人磕磕绊绊,甚至有人嘲笑他是个疯子。

1982年,谢赫特曼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有一日,他正在实验室里用电子显微镜观察铝锰合金,却意外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固体物质。谢赫特曼兴奋不已,并为此固体命名为“准晶体”。

谢赫特曼把自己的新发现告诉同事们,不但没有得到分享的喜悦,反而遭到同事的冷嘲热讽。因为,在传统理论中,固体物质只有两种存在形式,要么是晶体,要么是非晶体,根本不可能出现谢赫特曼所谓的“准晶体”。

谢赫特曼千方百计想让同事们接受“准晶体”存在的事实,但没有人听他解释,甚至怕他是精神不正常的疯子。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谢赫特曼竟然被要求离开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小组。

1984年,谢赫特曼、布勒希两个人与美国科学家约翰·卡恩、法国晶体学家丹尼斯·格拉蒂亚斯共同撰写了有关“准晶体”的论文。经过不懈努力,才算在一家小刊物上发表了这篇文章。论文发表后,一些学术权威开始站出来质疑谢赫特曼的新发现,美国化学家莱纳斯·波林曾在新闻发布会上嘲讽道:“谢赫特曼是在胡言乱语,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准晶体’,只有一些不靠谱的‘准科学家’。”甚至有不少大学教授把谢赫特曼当作反面教材来教育学生要尊重科学,不要做不学无术的“伪科学家”。

不过,时间是检验真理最有力的武器。谢赫特曼的“准晶体”理论在经受了将近30年的嘲笑后,终于得到全世界权威科学家的一致认可。谢赫特曼也因此成为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一人独享1000万瑞典克朗(大约146万美元)的奖金。

当有人问及谢赫特曼当初被嘲笑、被否定的感受时,他淡然地说:“当我告诉人们,我发现了准晶体的时候,所有人都嘲笑我。但我并不在意,我知道我是对的,他们是错的,时间终于证明了这一点。”

自信的人永远不怕别人的嘲笑。在勇者面前,嘲笑永远是虚弱无力的。也许,别人的嘲笑会让你感觉难受,甚至疼痛,但同时也让你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

当有人向你泼冷水、嘲笑、讽刺时,请不要生气,不要反唇相讥,更不要沮丧、绝望,而要感谢那些曾经嘲笑你的人。因为,正是由于他们的挑剔、提醒,才使你不断完善自己,从而产生直奔成功的动力。

3.每一阵批评的风,都会把我们吹得不知去向

越有人批评越证明他们在关注你,你就越成为众人眼中的明星。你完全没必要把别人的批评当成自己人生的阻力,聪明人要将它当作人生前进的推手。

一位西方哲学家说:“人最容易迷失的地方不是莽莽丛林,而是喧嚣人海。”人海之中的我们,人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差异不可避免,于是争执、批评也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若是太在意别人的批评,而没有自己的主见,就很容易会迷失自己。就像是风中的落叶,追逐着每一阵风的方向,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下面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就在众人的批评中迷失了自己。

有一个叫柯尔的年轻人,生在书画世家,家里的每个人都懂得绘画。柯尔也很想成为一个画家,不断为此努力着。

一天,柯尔画完一张画,请爸爸来看,爸爸看完说:“哦,你的线条太僵硬了!”于是,柯尔按照爸爸的意见做了修改。这时候,妈妈又看到了柯尔的画,并对他说:“孩子,太过飘忽的东西是没有人爱看的!”于是,柯尔又采纳了妈妈的意见,再次做了修改。可是,当哥哥看到柯尔的画作,惊讶地说:“上帝啊,这是什么?难道是一块木头吗?”无奈的柯尔,再一次按照哥哥的意见做出了修改。

最后,姐姐看了柯尔的画,露出一种不可思议的表情,说道:“天哪,这简直是被染料弄脏的一张纸。”于是,柯尔彻底茫然了,怀疑自己是否应该在绘画领域努力下去。

这个故事里的柯尔,被来自他人的批评“吹”得晕头转向,完全没有了自己的主见。可以想象,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柯尔是很难成为一个画家的,因为每个画家都必须有自己的风格,特别是大师级别的画家,风格是其成为大师的关键因素。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在晚年名声大震,正是因为他闭关修炼、大胆突破,开创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

人生道路上,对于别人的批评,我们要学会辩证地看。有哪些是需要参考和借鉴的,有哪些是需要果断说不的,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对于不该听的,要学会当“聋人”。关于如何对待批评,我们可以向余华先生学习。

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关于他的赞美很多,但批评自然也不在少数。曾有记者问他:“读者的批评你会关注吗?会不会影响心情?”余华这样回答:“我会关注读者的批评,但不是现在,是以后。等我冷静下来,我会认真看看读者的批评,那时候冷静的批评也会多起来。《兄弟》当年出版时,人人以骂《兄弟》为荣。其实《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出版时也有很大争议,只是那时的争议局限在文学界,那时也没有网络。《兄弟》出版的时候媒体关注文学了,也关注我了,而且有网络了,所以争议被放大。现在有微博了,争议更加放大。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我都心存感激,没有他们的关注,我不会有今天。如果有一天没人关注我了(包括骂声),那就意味着我被遗忘了。”

确实如此,越有人批评越证明他们在关注你,你就越成为众人眼中的明星。你完全没必要把别人的批评当成自己人生的阻力,聪明人要将它当作人生前进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