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还是职场那些事儿(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看行业)
27365100000010

第10章 最后,也是后记

从2014年底开始我已经觉得自己的状态越来越不合适写职场文章了,因为我已经逐渐丧失了对工作者的同情。这里头有工作的原因,因为我看到的现实更多是企业招人难,是员工职业化程度的不够;也有个人在团队组织与管理上私人失败经验的原因;也有接收到很多职业问题的疲惫颓废感作祟,这种颓废来自于,我知道提问的人真正想问的和实际能解决问题的思路之间大概还隔着一个朝阳区,而说实话只会激怒对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其实我认为关于职场经验和规律已经有很多人说了很多,我也以我的方式说了很多,在现在这个阶段里也再没有什么新鲜的观点来分享了。

当前职场上最大的悲剧其实就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而大拨求职者也认为自己没有找到或者很难找到自己喜欢并适合的工作。对此我的理解是“这是市场在报复此前所有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技术缺失”。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不讲究好的管理,而好管理者的缺失带来的是整体职业化氛围的缺失,我们丧失了国企时代的职工主人翁地位以及与之相应的阶层自豪感,丧失了归属感和忠诚便有回报的期待,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雇佣精神和职业化素养和相应技能能力并没有及时补充到位,取而代之的是企业和个人集体的唯利益论和浮躁。

然而对于具体个人和企业来说,这种理解也并没有卵用,个人只能做到让自己优秀起来,让自己符合市场规律和组织的规律,而企业要做的是,经营的更好让自己的品牌、文化和薪酬更有吸引力。如果不能做到,那么必然步履维艰。然而这世上资源永远有限,所以也许每个人走的道路也是他很多时候只能走的道路,无论是改变思路、改变行为还是改变生活方式都是相当不易的事情,需要机会、需要资源、需要推动的力量。

诚然,把一个个鲜活的个性的人统称为“人口”“劳动力”“人力资源”乃至于“人力资本”都透着一股子把人不(dang)当(sheng)人(kou)看的气息。但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也就是劳动成为第一需要,生产力极大发展,实现按需分配之前,管理面临的问题始终是“为了完成特定的目标——找到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让他用合适的方式工作,用合适的方式考核与激励来促使工作效率与能力提升,给予合适的报酬维持再生产能力”。

直白地说,管理是为了实现经营目标,或者还包括社会责任等其他道德性质的目标和价值观的目标而产生的,脱离目标的实现来谈好管理和坏管理就是扯球淡。而谈管理的前提之一就是,我们必须假定我们已经有了“合适的”人,包括知识储备、体能体力、道德标准以及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等都合适了,然后才谈得下去“管理的实现”。没有任何一种管理思路是“将不合格的人变成合格的人”,只有“让合格的人产出合格乃至于优秀的成果”以及“如何识别不合格的人并淘汰”。也就是说,从企业经营和管理的角度来说,无论你是否是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复杂而生动的人,但在职业层面上就是分“三六九等”以及“合适的”和“不合适的”。管理者只是不得不解决人的问题从而实现目标。

也许有些公司会说“我们以人为本”,或者有些公司会宣称“我们不用制度束缚员工”,但如果仔细考察他们,一般来说他们会力图吸引的都是能力不错而且符合公司价值观的那拨人,他们的招聘入口会非常严格。只有具备高利润的公司能够提供好的员工待遇,而只有优秀绩效产出的员工才能让高利润的公司走的更远。

如果我们工作的目标是“我如何才能发财”,这大概的确是一个没有定势的事儿。德鲁克先生所提出的“提供客户价值”几乎是唯一的回答,但“什么是客户价值”以及“怎么才能发现它并转化成成功的商业运营”,我们所能看到的都是成功者活下来之后倒推回头的分析,而这些分析永远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和启发,所谓“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如果我们工作的目标是“获得成就感、快乐或者发现自我价值”,那么首先要做的是对自己的彻底分析——我喜欢什么,我擅长什么,我能付出什么,我有什么资源,我信仰什么,以及“如果没有找到我想要的那种感觉的话该怎么办”。也许为感受而战会比为金钱而战更容易受到伤害,但也许也能获得更强烈的人生体验。

如果我们工作的目标是“我如何成为一个好的工作者,并因此而获得相应应有的待遇”,这确实是有规律的——并且这些规律已经经由各种管理书籍、各路职业规划建议者们等一遍又一遍地阐述。但成为这样一个人需要的是勤奋、自律、勇气以及持续不断的聚焦目标,这条路看起来坎坷而漫长,而且乏味——这与我们的天性往往正好是逆反的。

因此虽然怎样成为一个好工作者是有规律的,但规律性的东西并不等于容易掌握的东西。有时候我们会误会一些经验是规律,有时候我们甚至会误会一些小概率事件是规律,然而实际上并不一定是。更多的情况下,我们疲于应付逼到眼前来的纷繁芜杂,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念头奔腾如野马,我们纵容自己在感受和判断中任性或仓促地行动。并且我们往往想的是“我如何能做到他那么好”,或者是“我不想吃这些辛苦,我不想经历那些麻烦,但我想过的好”,而不是思考“在我能达到的范围内我能做到多好”。所以很多时候,给出规律并没有卵用,方法论不能解决“心想事成”这种期待,只能解决在合理的目标和既定的资源约束下,怎么组织实现路径的问题。

最后一点我想说的是,在工作若干年的时候,也许是3年,也许是3个三年,这时候我们内心觉得自己已经有了一些水平,然而去看更好的企业与岗位的要求似乎又不太够,而继续当前似乎又心有不甘,这个时候不要停下来思考人生、咀嚼苦涩、或者控诉什么。而是活跃起来阅读、去自己希望的那个圈子串联、尝试做一些之前觉得能力不足而没有做的工作、以及持续地发掘自己的优势并表达出来、总结经验发表出来——然后会发现有人来帮你度过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