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在北京学汉语的老外们(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世间态)
27372200000008

第8章 传说中的文化冲突

虽然我很早以前就知道如果收到欧美人的礼物,应该当面拆开,并且满脸欣喜地表示喜欢和感谢,但是有好几次,我仍然改不了中国人的习惯,一边道谢一边下意识地把礼物接过来直接塞进了包里。这时候学生的表情就有点怪怪的。我总是过后突然才反应过来,顿时后悔不已,但是也没法弥补了。有一次我跟一个德日混血谈到这个问题,她却表示理解,不过她的理解是这样的:中国人收到礼物不当面拆开,是不想让对方难堪——万一是自己不喜欢的礼物,可以背地里处理掉。她说她经常收到自己不喜欢的礼物,却要做出很喜欢的表情,常常觉得难受。我大笑。

但是面对日本人却另当别论。有个日本姑娘在北京做日语家教,结束后中国家长直接把现金“赤裸裸”地递给她,她感到挺难受:至少应该找个信封装一装吧。我第一次做家教的时候也有类似的不适,当葡萄牙女生将百元大钞双手递给我的时候,我连钱包都不好意思拿出来,匆匆忙忙夹在书里了事。但后来次数多了,我就完全习惯了:不必为劳动所得感到丝毫的不好意思,装不装在信封里,遮不遮掩一下,也完全无所谓。

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一方为了照顾另一方的感受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好还是不好,也是要看具体情况的。比如拥抱这件事。一个美国男生说他知道中国人不喜欢见面就拥抱,但是现在在中国,会有些人主动来抱他,他倒反而觉得有点儿怪,会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考虑旁人看见了是否会误会。另外,他也觉得有些遗憾:一些中国人按照美国人的交往方式来对待他,使他失掉了许多观察真实的中国行为的机会。他称这也是一种“wall”。说起来,我们都以为拥抱是欧美人的基本礼仪,但是说实话,我在学校里很少看见有人互相拥抱。我没被男生抱过,只有照相的时候被搭过肩,倒是我主动抱过亚洲女生。有一次我们遇到一个中国女大学生,一见面就非常“美国”地伸过手去说:“你好!我是某某某!”美国男生被吓了一大跳,下意识地往后退了一步。后来,她被介绍给另一个男生,径直抱上去说:“You're so cute!”当时的气氛一下就变得有点尴尬……

一个汉语很好的英国人也曾经对我表示过中国人不必改变自己。有一次他没来上课,我问他原因,他说有事儿,我就没继续问。他笑着说:“中国人的这个‘有事儿’很有意思,好像只要这么一解释,别人就理解了,也不问是什么事儿。”我跟他解释说,如果对方愿意解释,他会自动多说一些,既然只说这三个字,肯定是不愿意讲了,所以不好追问。他说:“对,也可能是因为对方不感兴趣。”我又说,还有,跟外国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们都会考虑到这是否牵涉到隐私,不会多加追问。他这下不乐意了:“我就不喜欢中国人这样。我们到中国来,就应该入乡随俗。”

关于“隐私”,不同文化下的定义真的很不同,比如发考试成绩,领导再三强调要保护学生的隐私,不能公开公布成绩,更不能直接点名批评。于是发成绩的时候,教务处很仔细地把每个学生的成绩裁成单独的小条,还用透明胶贴住了分数一栏,所以只能看到名字。有同学试图偷看别人的分数,被我阻止后,笑说:“没事,我们都是俄罗斯人!”

还有“体罚”,这在课堂上是绝对不允许的。不过我提到中国人小时候常常被罚站,哈萨克斯坦人笑起来:“我们也是!”还有,让我非常意外的是,很多学生都挨过父母的打。英国、韩国就不说了,美国也是如此。俄罗斯人跟我们最接近,也有类似“打是亲骂是爱”的说法。只有挪威的男生说,在挪威很少有人打孩子,不过他挨过哥哥的打。日本人说现在日本也不怎么打了。有个美国男生(母亲是西班牙人)故作正经地说:“打孩子可以让他明白这个世界是残酷的。”我们哈哈大笑。

中国人的穿着打扮有时候会引起老外的好奇,尤其是这三样:开裆裤、情侣装和无框眼镜。

有次和一个美国华裔女生一起看她在中国拍的照片,其中有好几张都是小孩子穿着开裆裤的照片,她解释说是因为她在美国从来没见过,自己也没穿过,所以觉得很有意思,她甚至表示理解:这样大概上厕所很方便吧,哈哈。但另一个韩国学生就不这样认为了。有次我们在街上看到一个开裆裤小屁孩儿,他问:“你穿过吗?”我还在努力回忆,他大笑起来:“别想了,你肯定穿过!”然后他不解地问:“这样不冷吗?”据我了解,有些跨国婚姻中,关于小孩子穿不穿开裆裤,洋女婿跟中国丈母娘常常会吵上一架,老外觉得这种做法不尊重小孩子的隐私,丈母娘却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开裆裤还好理解,没想到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情侣装也会让老外惊奇不已。很多美国学生在街上或者学校里都看见过穿着情侣装的年轻人,他们表情非常自然地招摇过市,让这些老外觉得很不可思议。虽然我自己觉得穿情侣装有点儿肉麻,但也没觉得太奇怪,而且有的设计相当幽默,也挺讨人喜欢的。于是有一次我仔细问了问他们原因。原来这些美国年轻人认为穿情侣装实在是可爱过了头,所以显得很幼稚。还有人难以理解男生为什么会愿意穿情侣装:肯定是女朋友要求他穿的,难道他没有自己的主见吗?总之,他们表示接受不了。《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大概也是这样被情侣装惊到,所以前阵专门写了一篇报道,里面采访了一位复旦大学的副教授,她说:“穿情侣装的现象折射出一个痴迷于品牌和标签、越来越物质化的社会。人们希望开宝马来显示自己的富有;现在又希望穿着情侣装来显示自己不是单身;归根到底,穿情侣装还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安全感。”然而这个外国记者倾向于将这种公开示爱解释为对传统的反叛:“在这样一个有着包办婚姻传统的国家,情侣们正重新夺回主动权。”很显然,他也在努力说服自己和读者更加理解中国年轻人的做法。

至于无框眼镜,也是由美国学生最先发现的奇事。有次我和两个美国男生一起逛街,他们发现一个女孩儿戴了一副无框眼镜,便开始议论起来。他们问我为什么中国人会戴这种眼镜呢,我解释说这种更轻巧,而且也没有全框眼镜那么明显——很多中国人都觉得戴眼镜不好看,要尽量在视觉上淡化。他们听了不置可否。后来有一次,一位在美国已经生活了十多年的中国老师来北京,说在眼镜店里看上一副无框眼镜很不错,以前没戴过这种,这次打算买下来。于是我跟她讲那两个学生的看法,她笑起来:“没事,管他们美国人想什么呢。”我也笑了。

这几年跟留学生相处下来,觉得跨文化交际说容易也容易,要说难也难,我认为关键在于双方的心态。首先要把对方当一个“人”而非“哪国人”来对待,在此基础上,主动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心理和行为习惯。只要你保持心胸开放、不卑不亢、以真诚和真心相待,即使有一点小误会对方也很容易谅解。“我喜欢的是人,而不是哪个地方的人……”一个台湾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