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About Face:聊聊关于互联网产品设计的故事(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学知识)
27374700000002

第2章 我眼里的交互设计师

过年期间,家里亲戚问起我:

“你工作到底是干啥的?”

“IT。”

“那你会修电脑吧?”

“不会,我做的是网页和你们电脑或手机上那些软件的设计。”

“那你画画一定很好吧,你们那些东西还挺好看的。”

“其实我不太会画画……我只负责其中一部分工作。”

“哦,那你们公司有上百人了吧?”

“我们公司……有两万多人……”

“就这么几个破软件要那么多人???”

“呃……我觉得你们家小孩很有奥数天赋,要不给他找个家教试试看?”

尽管世界末日已经过去一年多,到了人人都用智能机人人都发朋友圈的时代,对于边城小镇的人来说,互联网企业的运作原理完全是黑盒,他们只知道活动有人策划,内容有人生产,界面有人画,编码部分跟修电脑一样高深之外,交互设计师的工作是他们并不在意,在努力解释清楚之后通常只会给出一个“你们这个东西不好用,什么都找不到”这样的评价。

那么在我们自己眼中,交互设计是什么?交互设计师的价值在哪儿?

交互设计的历史并不长久,从早些年的工业设计转型到现在的互联网产品原型设计,随着web2.0时代的“用户体验设计”风潮衍生而来,一群视极致用户体验为目标的人将这些话题捧到了风口浪尖,带来了体验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用户体验设计师”这个岗位,将原本属于产品经理和视觉设计师之间的模糊地带工作交给专人处理。但随着大家意识到提升产品体验的问题不是一个增加工种就能解决之后,就给这些没有转型去做产品经理或者开咖啡馆,还在继续讨论用户体验、用线框图来展示结果的人起了个新名字——交互设计师。

早年的传统行业,产品版本迭代较慢,人机交互的研发周期很长,服务单价导致用户迁移成本较高,要么让工具变得越来越聪明,要么训练人来使用更复杂的工具,一个产品只要不是难用到逆天,慢慢来多用几次也就习惯了(比如各种电视机遥控器或大型商用软件),而在服务就是一切,体验就是经济的互联网时代,用户很容易就能实现一场说走就走的流失,才真正实现了对任务流程的深入挖掘,设计师的价值得到了极大体现,让更多的人不看说明书就能够通过鼠标点击、手指触摸来完成曾经复杂无比的任务。

现如今,每天都有新的想法涌现,产品的开发周期越来越短,以周为单位的快速迭代取代了一年一次的版本升级,从需求发现到产品上线,时间成了最大的衡量指标,为了减少协作过程中浪费掉的时间,将想法转换为可演示的demo需要更为专业的人用更快速的方式来实现,将有用、好用、感人的理念贯穿始终。

在理想中互联网公司流程中,产品经理提供需求,用户研究验证需求,交互设计提供产品原型,视觉设计提供界面预览,工程师则负责将以上所有理想变成现实,一切运转就像工厂里的流水线。现实情况是,产品经理在把假设当需求,用户研究在验证大家早已知道的结论,交互设计拿着粗糙的方案和产品PK一堆不是重点的细节,最后把希望全都寄托在视觉设计师身上,工程师只能实现不到一半的预期还无法保证和设计稿完全一致没bug,一个产品能做到上线已是历经坎坷,先期任何小疏漏都能导致结果差之千里,即便成功上线,在错误的时间给了错误的用户一个错误的产品,产品一样会失败。

这一切的问题都绕不开两点:沟通和信任,而这恰恰就是交互设计师存在的意义。

大部分互联网企业的产品管理人员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时间画别人能看懂的产品原型,也没有精力把产品文档精简到别人愿意看懂的程度,除非是小改动,正常一点的项目如果没有设计师的参与讨论,产品经理是无法将诉求准确传达给工程师的。如果你的身边有能写会画的全才型产品经理,以及喜欢和产品沟通能听得进去产品意见愿意随时改需求的工程师,请不要吝啬,果断介绍给我认识。

在团队每个人都成为大牛之前,为了降低信息丢失,需要交互设计师将不同人的语言“信、达、雅”的翻译给对方。和把大象装进冰箱一样,交互设计的工作一般分为三部分。

1.打开冰箱——理解并分析需求

最耳熟能详的例子,用户告诉你要一匹更快的马,实际上你应该给他一辆车,用户告诉你要一个更强力的抽油烟机,或许你可以通过改进锅来减少油烟。设计师每天和产品经理的讨论都是围绕着用户到底是要马还是要锅,真实需求到底是什么而展开。

诺曼博士的《设计心理学》非常适合这个阶段。

2.把大象装进冰箱——定义信息架构、任务流程、组织内容,制作原型

在讨论完需求之后,靠谱的产品经理会把信息架构整理好,不靠谱的会给一堆自以为已经整理好但实际上除了他没人能看懂的产品文档,设计师需要将所有给出的信息,结合自身经验和用户研究结果整理出的用户模型、真实用例、任务流程,抽象出共同点,设计一套符合大多数场景的解决方案,并且随时在设计稿和信息架构图之间切换,保持大局观,避免过快进入细节讨论而忽略目标。

在激动人心的画交互稿环节,每个设计师有自己的习惯和节奏,对于交互设计师来说,不论用什么工具画成什么样,要求只有两个:快速和清晰,用最短的时间准确的表达出设计思路,不停的讨论修改找到更合适的方案。

行业圣经《About Face》对做交互设计的各种方式方法有清晰详细的阐述,另外,本人最近刚刚写过一篇《加速原型设计[1]》,说不定可以帮到大家。

3.关上冰箱——赋予设计稿生命

交互稿画完交给视觉设计师就完事了么?大部分人心中,是的。在区分交互设计和视觉设计的公司,这两个职业存在上下游关系,一个项目做完交互之后,另一个需求紧接着就排过来了,根本没有留给交互设计师跟进的时间。但如果交互设计师自己也是这么想的可就大错特错了。

交互设计师关心的是一个产品How it works,画出来只是第一步,跟进开发实现预期效果是第二步,投放市场接受用户考验是第三步,到这里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设计。

那么,普通的交互设计师和优秀交互设计师区别在哪儿?

1.活儿是否专业

即便我们干的是半个产品经理的活儿,归根结底还是设计师,最终是拿作品集说话的,即便产品失败交互做得好一样能找到好工作。就像一个产品文档,交互稿排版是否整齐说明是否详尽并不是普通设计师和优秀设计师的分水岭,不论用什么方式完成,清晰易懂是最基本的要求,只不过在相同或更短的时间内,优秀的设计师会把交互稿打扮的像视觉稿一样赏心悦目,用更丰富的动画、甚至是开发一套演示用demo将设计提升档次。

除此之外,在介绍设计结果的方式方法上,普通设计师在念完产品目标之后就直接进入了设计结果,或者是邮件里只有个项目标题加附件,而优秀设计师熟练掌握见人说人话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话术技巧,给老板演示时,既有宏观的信息架构,也要有实际的动效演示,给工程师讲解时,既要面对面的详细介绍,又有像素级的说明文档,良好的习惯让每个人都愿意合作。

2.思路是否清晰

普通设计师拿到产品需求就开始动手画了,除了一点无伤大雅的微创新,基本上和产品文档保持一致,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有两种,其一是产品文档真的很牛逼已经排除掉各种可能性,其二是都没有想清楚到底要什么。优秀设计师能随时从用户体验的细节中跳出来不忘初心,逐渐被合作伙伴所信任愿意一起讨论,这种能力通常被认为是有产品Sense。

现在做的事情对用户有多大价值,增加这个功能是否能带来体验提升,简化某个任务是否能为用户节省时间减少思考,用户在真实使用时候的场景及干扰因素,甚至在考虑这些问题的同时了解相关业务,产品上线早一个月带来的价值是否大过在某些细节上的反复优化,增加或减少一个广告位带来的结果是用户流失还是长期利益。了解的信息越多,对决策的判断越有底气,个人的成长越快,也会有更多的合作伙伴愿意一起讨论。反倒是和产品经理争执的全程都是在纠结某些极具个人好恶色彩的体验细节上,会让事情效率低下,降低信任感。

3.成为项目核心

在一个项目中,交互设计的初始存在感是最弱的,所做的大部分努力都是助攻性质,普通设计师有心改变这个现状但无从下手,日后的简历里也只能写道参与过XX项目,优化过某个设计细节。

优秀的交互设计师在团队中承担的角色是平衡,帮助产品经理找到核心需求,平衡开发周期和各方利益,快速找到共同目标,减少不必要的争论。用自己能力和经验赢得信任,珍惜每一个人的劳动,承担更多跨界的工作,在项目可控范围内坚持提升用户体验,用更小的成本实现更好的结果。

4.和团队一起成长

交互设计师永远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协作是最常见工作状态,只有同小伙伴们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切身体会对方的出发点,一起了解更先进的理念,一起使用更便捷的工具,沟通成本才会下降。普通设计师做着重复的工作,不敢去挑战新的平台新的样式,能被记录下来的只有一个又一个项目和一个又一个类似的源文件。而优秀的设计师会去尝试各种新鲜软件,将业界最新最酷的想法带给大家,运用在日常工作中。

随着能力的进步,交互设计会逐渐成为一项基本技能被所有人掌握,“交互设计师”这个岗位也会逐渐消亡,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到的跨界能力,会远超自己想象。

从今天起,做一个好学的人,做视觉,学开发,成为全栈设计师。

从今天起,关心行业和跨界,我有一个梦想,面朝大海,买得起房。

注释

[1]http://isux.tencent.com/speed-up-wireframi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