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About Face:聊聊关于互联网产品设计的故事(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学知识)
27374700000009

第9章 沟通那些事儿

身为一个全职交互设计师,我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并不是画线框图,而是在不断和产品经理讨论PK的过程中,深挖每一个产品需求背后的原因,努力让自己的工作投入到真正的用户痛点上,减少无谓的资源浪费。思考和沟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这些相对主观的基础能力在很多新人身上得不到重视,大大制约了个人成长。

最近的面试环节里,面试者没能进入下一轮的原因大都集中在沟通能力欠佳上,要么一紧张起来就啰嗦,为了解释清楚一个设计方案扯了一大圈有的没的,冲淡了真正想要表达的观点;要么嘴巴像是租来的,问一句答一句,有方案无缘由,背后的逻辑什么都讲不出来;要么根本不管听众受得了受不了一个劲的重复自己的观点等等,这些沟通能力的薄弱让我很多时候没法直接向对方指出为什么没有通过面试,只能发个好人卡祝福对方找到更合适的工作。

我曾认为这种沟通问题通常只会出现在接触不久的新人身上,但最近却接连听说身边几对曾合作多轮的产品经理设计师之间还是会有磨合问题,这不禁让我迷惑,通过去旁听他们的会议,在会后找相关人士一对一了解隐情,希望能找到看似性格不和的真正原因,有点像媒人撮合情侣,努力寻找分歧中的共同点,让双方都回到求同存异的正方向上来。

设计师小A在项目中发现按照产品思路做出来的结果形式比较死板,场景感不强,而产品方面为了和竞品拉开差距又增加了一些非常鸡肋的功能,随即按照自己想象中的重点给出了方案,产品经理认为设计师不配合,曲解他的意思,坚持让设计师改回产品预先设想的方案,就这样各执己见开会数次会也没个结论,只在认定对方不靠谱这件事上达到了共识,这样的状况无论是对于合作双方还是项目进度都有害无益。

设计师小B长期支持一个产品线的版本迭代,在需求不复杂项目不紧张的时候和产品小磕小碰并无大碍,但这条线最近突然受到了老板关注,产品压力陡增,除了积攒多年的基础体验问题之外新增了很多功能以期各方面数据有质的提升,小B同学这时候仍然保持着之前平稳的做事节奏和沟通频率,临到项目汇报的时候才发现设计稿问题多多,没有达到产品预期,临时加班费时费力,选择各种折衷方案来妥协,最后看似辛苦但结果不佳。

设计师小C,经验相对丰富,对每个产品有自己的见解,在和产品讨论的过程中往往占主导,让大家接受自己的观点,尽管在会议结束后有结论有方案输出,但合作伙伴评价并不高,没有得到更多的成长。

问题都出在哪儿?

就像之前某篇“潜台词”里写到,每个人在表达自己观点时都会选择一种让自己表现更为正面或占据更高点的方式来掩盖真实诉求,例如设计师在描述自己作品时会打着追求极致体验的旗号来展示个人价值,如果完全照着产品思路去做,设计师会认为自己像个臭美工一样只是执行方,况且产品提出来的需求是否可执行还未知,只是对着一份需求文档就开工干活显得自己完全没经过思考;而产品经理在描述需求的时候又会倾向用显得自己更专业的词,比如“推荐优质内容,满足用户互动需求”这种完全无法映射到真实场景的文案,让设计师无从下手,改稿无数也找不到产品真正想要的点到底是什么,只好让设计师把每种可能都做一套方案出来给老板选。

在了解了上述每个问题的背景后,发现这些沟通问题在抛开性(zhuang)格(bi)因素之外,最大的问题在于表达方式,在同一个team中不同角色的人的认知水平差异不会太大,每个观点从各自的出发点来看也没有太大问题,但他们的共性在于看起来都是希望对方能接受自己的观点,既无法用自己的理由说服对方,也没有可以压得过对方的职级,僵持不下只能继续向上反映,最终导致感情破裂,影响接下来的合作关系。

怎样避免?

设计师不是艺术家,极致体验没有止境,但产品有生命周期有开发成本,对设计师而言减少冲突的最根本因素是认清楚设计的界限,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权力,平衡用户体验和产品目标。

产品经理不是百晓生,要在提需求之前经过更多思考,使需求经得起推敲,提供尽可能多的客观理由来说服团队接受产品目标,让需求场景更符合真是用户而不是自己臆想,不要表现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来吸引仇恨。

1.沟通不是侃侃而谈卖想法。

2.沟通不是想到什么说什么,不要刚有点灵感就找人头脑风暴。

3.让沟通频繁起来,思路更同步。

4.让沟通落地,转化成文字记录和方案。

5.不要为了证明自己更懂而拒绝对方的诉求。

6.给予合作伙伴更多的尊重,认可对方在其专业领域的判断。

7.用更科学客观的方式表达个人好恶。

8.多谈“我们认为”,少谈“我觉得”。

……

能听懂别人的逻辑和能表达自己的逻辑是两种不同的能力,“想好了再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语言的组织是一个长期培养过程,所谓“简单明了”是指简单的想法用简单的方式去说,复杂的想法提炼一下重点也用简单的方式去说,锻炼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最基本的方式是复述,就像是学画画开始时的临摹,准确的把别人的想法用更简单的方式再说一遍,讲给第三人去听看看是否准确有没有曲解。其次是跨界,能作为中间人用下家的思维方式去描述从上家听来的想法,这才是交互设计师应有的沟通能力。

说了这么些,沟通的技巧就像是和姑娘搭讪,首先让自己成为一个不讨厌的人,其次找到共同话题让聊天破冰,尽可能找到更多共识,最后能不能搭讪成功进入二垒就看双方分歧是否有妥协和忽略的可能了。我的朋友们,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