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欧行漫记(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在他乡)
27377000000014

第14章 巴黎之旅(上)

十一月,微凉的天气,很适合出行。尹若弗和杜曦乘火车一起去巴黎旅行。坐在“欧洲之星”高速列车里,红色的仿皮质座椅很舒服,车内的空气也清新异常,从鼻腔直透入人的脾胃,清凉感如同含了薄荷味的润喉糖一样扩散。

从阿姆斯特丹出发,乘坐欧洲之星,在布鲁塞尔转一次车,路上总计三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巴黎。当窗外的景物由单一的空旷的田野变得渐渐能看到更多的青色树丛时,尹若弗知道车子已经进入比利时境内了。天空怡情般地下起了小雨,高速运行的列车表面笼上了一层薄雾,能感觉到有电子的微粒在车顶滑过,形成一种磁场,车内人皮肤上的汗毛仿佛都因为静电而微微竖起。所有的景物迅速后退,有穿越时空般的错觉感,而车内又是如此平稳安静,几乎不真实。

他们并排坐在一起,对面坐着一位白人太太,带着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小孩子金发蓝眼,一路很乖,经常好奇地瞪着眼睛望着他们。偶尔小声地跟母亲说几句话。

杜曦在尹若弗耳边说:“外国的小朋友真乖。开始看到他坐在我面前,我还挺担心的,怕他一路吵闹。”

“人家小朋友乖着呢。”尹若弗拿起一瓶依云矿泉水,喝了一口。

“你不知道,之前我在国内乘坐公共交通的时候,碰到过几次带小孩的。一次是坐动车,对面也是父母带个小孩。那小孩一直在桌子上爬上爬下,上天入地,一会儿站在椅子上,一会儿坐在桌子上,把我朋友的饮料都打翻了。那父母跟没事儿的人似的,看着他们的孩子,满眼的自豪感。小孩子除了动,一坐下来就大哭大闹,一路没消停。家长也作势要阻止,但只是做做样子,任凭周围其他乘客横眉冷对,他们就是能做到泰然自若,视而不见。他孩子这些举动在他们眼里就是聪明活泼的象征。”

“中国很多家长是这样的,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完美的,自我感觉出奇地好。”

“还有一次,我坐飞机,一个小孩在后面,不停地蹬我的座位。家长也是熟视无睹。从那两次之后,但凡我乘坐公共交通,一看到小孩在我附近,我都怕了。你说国外的小朋友怎么就这么乖呢?”

“说到底,还不是看家长?我见到大部分国外的小孩,都很乖,家长拿他们当朋友,遇事都是讲道理,既不宠溺,也不专断。”

杜曦点点头,自然地将头靠在尹若弗肩膀上,看着沿途的风景。车厢里忽然变得很安静。

“你是不是应该给你那大学同学打个电话?”杜曦对尹若弗说。

“是哦,我差点忘了。”尹若弗拿出手机,拨了一个电话给他在巴黎念书的大学同学姚琳。计划来巴黎之前,尹若弗就曾经给她发过一封邮件,告知这次的行程计划。尹若弗对巴黎不熟悉,想请她给做个向导。姚琳当时就回邮件说:“没问题!老同学好久不见了,欢迎来玩!”

“你们到哪了?”姚琳在电话那头问道。

“已经进入法国境内了,正一路向南,可能还有半个小时就到了吧。”

“好的,我在车站等你们。”

“你们大学就很熟么?”杜曦问。

“算不上非常熟吧。大学的时候交流并不算多,不过这姑娘性格比较活泼,你们应该能谈得来。她跟我是同一年来的欧洲,可能觉得女生做建筑这行太累了吧,她来巴黎之后改学了景观专业。到了法国先读了几个月的语言预科,拿到法福的成绩,才开始了正式的专业学习。”

同样是十一月深秋的气候,巴黎的空气明显比荷兰要略微温暖一些。巴黎中心站是个大站,钢轨密布,红色的欧洲之星列车停了整整一排,有几部明显是从这里始发——铁道已经到了尽端。月台上是川流不息的人群,看起来都很悠闲,并没有形色匆匆的样子。而且不少人背着大的旅行包,明显和他们一样是游客。

他和姚琳约在中心的地铁站见面。尹若弗四顾了一下,没看到他的老同学。

“你在哪儿呢?”尹若弗又拨通了电话。

“在这儿呢!”姚琳从一根大柱子背后转了出来。穿了一件英伦风的格子衬衫,大学时候的长发也剪短了,斜刘海垂在额头形成一个锐角,非常利落的感觉,脚下还蹬了一双咖啡色的长筒皮靴。

“女大十八变阿,我差点都没人出来。”尹若弗瞪着她看了半天,故意啧啧地说道。姚啉一笑,嘴角还有两个小酒窝,这神态,还和大学时候一样。

“这是我女朋友杜曦,杜曦,这是我同学姚琳。”他给双方介绍。

“哇,美女哦!你的眼光真好!”姚琳望着杜曦赞叹道。

“你是想说我运气好吧?”尹若弗自我调侃道。

这天,杜曦穿了一件深蓝色V领T恤,宽松款的,脖子上松松地围了一条薄纱的丝巾,下身是白色的休闲裤和运动鞋,宽大的太阳镜推在头顶上束住了头发,浅褐色的薄线衫外套搭在手臂上,一副度假休闲的打扮。她也看着姚琳微笑着说:“哪里,你才是美女呢。”

“你们想先去哪里?”姚琳问。

“不知道啊,我们对巴黎不熟,你给点建议吧。”

“这里离蓬皮杜文化中心比较近,要么我们先去那里?”。

“好啊。”蓬皮杜也是现代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超级工业化表现主义的建筑,竟然能在巴黎老城中心生根,尹若弗当然想去亲眼看看。

“你果然还是跟读书的时候一样啊,建筑控。”姚琳向杜曦努嘴,“你也不问问人家美女的意见?”

杜曦:“我一定要去看看卢浮宫和巴黎圣母院。”

尹若弗:“我们会去的,先去看看蓬皮杜中心吧,这个也很出名。”

走过两个街区,转过一个街角,这个巴黎经典的“高技派”建筑就呈现在眼前——一个全部由粗大的黄蓝管子和复杂的钢结构组成的怪物。几乎与老城没有任何的间隙,就在闹市的中心,并且紧邻古典的街道建筑,尹若弗的现场感受是: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突兀或不协调。而杜曦惊奇地注视着这个由五色的管状物搅和在一起的建筑,她问的第一句话就是是:“这是没完工的么?”

她的眼神明确昭示出这样的信息:“巴黎竟然会有这种东西”?

“当然不是。这个是设计者故意弄成这样的,管线外露,崇尚科技的美学。”尹若弗解释道。

他们先到了一层的展厅,这里在进行一个大型的现代艺术展。中央有个比较大型的装置,是一个以色列艺术家的作品,在高反光度的银色大厅中央,立了许多块木展板,组成一个巨大的迷宫,展板上是一人多高的棱镜图像,从影像上看像是东耶路撒冷的难民营。他们随着参观者在其中走着,各种以色列当地的图景和现场人的反射映像交织在一起,反复出现,形成了一段迷幻而不知所终的旅程。尹若弗开始觉得一头雾水,走着走着,仿佛渐渐理解了这个叫做“隐现的幽灵”的作品的意义——以色列的现实如同鬼魂一般不断地往复呈现,人在迷失与发现的情绪之间不断地跳跃和转换。当代艺术强调“参与”,人在与展品互动的过程中,成为展览的一部分。而此时,某些意义所指自动产生,人与物共同完成了作品的建构。从迷宫的出口出来的一瞬间,尹若弗忽然发现那些与欧洲人相处的种种经历都一下子涌现出来。有个声音在心底向他发问:“你自己不也是一个欧洲世界中的他者么?你该如何定义你的身份?”

他看了看展品旁边有一段介绍的文字:“叠加和重组的结构使原本稳固的图像具有了新的交互意义,连续反射的图像体现了丹·格雷厄姆的影响。拼贴的手工感体现了一种实践的精神,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线条,仅仅有现成的物体和影像的重组。”

“重组结构的图像的交互意义。”尹若弗将这句话在口中反复念了好几遍。

大厅两侧的永久展厅中有很多早期先锋派的绘画作品,比如马列维奇、李茨斯基、塔特林等等。他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大师的原作,看得津津有味。杜曦问他:“这些作品都是什么概念啊?看上去比较抽象。”

“这个,说来就话长了。现代艺术很多在于表现艺术家内心的主观世界,这要求我们转变‘看’这种行为本身的方式。你真要听么?”尹若弗故作玄虚状,而姚琳则在一边笑而不语。

杜曦想了一下,“算了,我看还是回去慢慢讲吧。”

看完了展览,姚琳提议:“我们去屋顶平台看看,那里风光不错。”他们顺着艺术中心侧面的自动扶梯直接上了三楼——连扶梯都是套在一个玻璃管子里面。三层的天台是一个屋顶花园餐厅,视野极好,可以看到很远的巴黎的天际线,层层叠叠的黄墙青瓦,都浓缩成了一个个点状的像素,一直蔓延到远处的山丘底部。屋顶风呼呼地吹着,但是很多游客和当地人还怡然自得地坐在那里喝咖啡、聊天。

这时候,姚琳的手机响了。接听了之后说得是英语。大意好像是说已经接到朋友了,等会儿在卢浮宫广场外面与对方碰面等等。

等她挂了电话,尹若弗问:“你朋友么?”

“我男朋友。”姚琳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道。

“怎么用英语交流?友邦人士么?”尹若弗接着问。

“他是丹麦人,在这边研究所读博士,也算是工作吧。”

“有意思,那等下我们一定要看看丹麦帅哥。”杜曦说道。

“他昨天刚从哥本哈根回来。他在巴黎相当于半工作半学习性质,所以不是长期在这里。听说有朋友要过来,很高兴,说一定要见见你们。”

一个金发的高个青年在卢浮宫广场一角等着他们。看到尹若弗和姚琳他们走过来,远远地使劲挥手,显得异常快乐的样子,这就是姚琳的男朋友马克。他热情地跟尹若弗他们握手,接着给了姚琳一个大大的拥抱。走近了,尹若弗才看清,他的脸部棱角分明,眉毛也是金色的,很浓,笑起来嘴角向耳朵的方向延伸,看上去很有亲和力。

卢浮宫是一个宝库,他们在里面转了几个小时,历代的名画、雕塑、文物让他们只觉得自己的眼睛不够用了。在一幅小画前面围了许多人,尹若弗好奇的往里面一看,正是那幅达·芬奇的传世名作《蒙娜丽莎》,旁边竟然还有警卫守着。这在整个卢浮宫展馆里也不常见。

杜曦踮起脚跟,凝神看了一会儿:“说实话,现场看起来也没有觉得有多特别呢。”

“那是因为它太出名了。对于太有名的东西,人们总是会投射许多幻想,往往对它期待很高,以致于看了实物多少会有些失望。而且,这幅画大家都在不同的媒体上看见过无数次了,并不会觉得有更多的新鲜感。很多画作要放在它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看它的突破性意义,如果剥离出来单独看,除非是专业美术鉴定家,普通民众很难知道它好在哪里。”

从卢浮宫里面走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傍晚时分,整个广场被落日的余辉染成了金黄色。火热的晚霞在流动,自然而生动;广场上一片空旷,仅仅剩下贝聿明的玻璃金字塔,在夕阳下闪着晶莹剔透的光,倒映在周边薄薄一层水平如镜的水池里,形成一个完整的水晶形状。广场四周的宫殿在夕照里静默着,杜曦望着屋顶在远方消失的地方,睫毛也闪动着一层淡淡的金色。他们四个人迎着夕阳摆出各种姿势,一起合影。斜阳将他们的影子在地上拉的很长。

“等会儿我们去塞纳河边的铁桥上野餐吧,每天都有很多人在哪里聚会的。这也算我们这里一大特色了。”姚琳提议道。

“Great!”马克显得很开心。“好啊!”尹若弗和杜曦也一致赞同。

他们在路边的超市买了些类食物和饮料,一起坐公车来到铁桥。

天色已经暗下来了,仅仅在城市天际线和天空相接的地方,还有一点玫瑰色的亮色在燃烧。塞纳河静静地流淌,河面上渐渐有雾色升起。桥面上果然有很多人,都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沐浴着造化的恩宠,坐在地上欣赏日落。四周充满了平衡、纯洁、静穆的氛围,没有一丝恼人的元素。

路边的草丛中飘来紫丁香和熏衣草的香味,有一种赤裸的生命力。仿佛天地未分开前的混沌状态,只在物象表层闪耀着点点的微光。不知哪里传来音乐声,这歌声杜曦很熟悉,“这不是那首《我的名字叫伊琳》么?”她跟着轻轻地哼着。

他们在桥中位置找了一块空地,马克将一块野餐布铺在桥上,取出罐头、水果、香肠、奶酪等各种食物。马克还变戏法似地拿出四个高脚玻璃杯,又从随身背包取出一瓶红酒,给每个人倒了一些。

“这个酒的味道很特别,我从家里带来的,有一种雪原的感觉。”

“什么是雪原的感觉?”尹若弗好奇地问道。

“你尝了就知道了,Cheers!”马克举杯。

那是一种清冷、幽远的气息,仿佛是在寂静无声的冰雪覆盖的山谷里呼吸的空气流过喉咙的感觉。

“我终于知道了。”尹若弗笑着说,他的脑子里忽然浮现出莫里亚克小说中所描述的“在春天结冰的湖面上进行生日派对”的场景,有那么一点不合常理,但是又让人觉得有发自心底的共鸣。

“配着这个吃味道更好。”马克给他们一人一片乳酪干。在微醺的状态下,眼前的自然和内在的情绪,一起凝结成既宁静又原始的氛围。周围的景物在傍晚变化的光线中不停流逝的瞬间的背后,似乎也有某种更为本质的东西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