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说:“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因为生活中有太多的无奈,有各种各样的烦恼,有挥之不去的忧愁,有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困难。面对这些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如果我们都去计较,那么我们将活得很累。计较就像一种慢性疾病,会折磨我们的肉体,消磨我们的斗志。一旦我们习惯了计较,就很容易把很小的负面事件无限地扩大,为一点小事就浮想联翩、忧心忡忡。因此,要想快乐地生活,就必须舍弃计较之心,学会宽心地生活。
1.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计较的太多
曾经有一个人问上帝:“世人责我、怪我、骂我、欺我、辱我、骗我、伤我、害我,我该怎么办呢?”上帝对他说:“只要你让他、耐他、躲他、由他、宽他、容他、忍他、敬他、不与他计较,再过几年,你就会发现心境完全不一样。”
面对令你烦心的事情或烦心的人,只要你不与之计较,只要你宽容他,那么你就不会觉得心烦、痛苦。很多时候,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计较的太多。比如,接受不了别人对自己的冒犯,接受不了自己吃过的亏,容忍不了别人对自己的不友好。其实,计较的目的无外乎两个,一个是计较自己得到了什么,一个是计较自己失去了什么。可是计较来计较去,到最后自己反而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快乐。
人性有一个弱点——无谓的计较,因为心眼太小,所以计较太多,计较越多,内心就越容不下快乐。其实,一个快乐的人并不是他拥有的多,而是他计较的少。因此,学会看淡、看开生活中的得与失,我们才会进入海阔天空的人生境界。
有位美国心理学家曾经是一个喜欢计较的人,因为有这样不良的心理,他年轻时经常生病,心理承受能力很差,他的生活变得一团糟。有一天,他终于醒悟过来,告诉自己:这样下去不行,必须舍弃计较之心。
与此同时,他决定对“计较者”进行探究,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他发现那些遇事喜欢计较的人,大都缺乏幸福感,甚至会影响生理及心理健康。爱计较的人经常为琐事纠结得无法自拔,有时候会引起一定程度的焦虑症;爱计较的人处处喜欢与人针锋相对,所以生活中总有分歧和矛盾,他们的内心也因此充满了冲突;爱计较的人经常有一种胸闷、内心堵塞的感觉,日积月累,会变得忧郁起来;爱计较的人内心总是充满阴暗,他们不愿意信任别人,事事设防,内心很难有阳光的一面。所以,爱计较的人经常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惫。
后来,他把这项研究结论写在自己的著作里,这一著作出版之后得到了很多人的一致肯定。他的著作先后在50多个国家出版,唤醒了很多爱计较、不快乐的人,使他们学会了宽容。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群体中,会接触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有时还会遇到一些不公平的事情,于是误会就产生了。如果我们凡事太认真,每件事都去计较,那么我们的心就很容易被外界干扰,我们的快乐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就会活得疲惫不堪。
其实,很多事情并不影响大局,只要我们不去计较,用宽容之心对待,或退后一步,或避开一下,或换个角度想一想,就能轻松绕过这些琐碎烦心的事情,继续保持快乐的心态去生活。这样我们不仅自己活得开心,也能影响那些对我们不怀好意的人,让他们为自己的不良行为感到惭愧,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和谐。
在美国的一家大型菜市场里,有一位中国妇人在里面开了一个小店卖蔬菜。由于她的菜新鲜、价钱公道,加之她的服务态度热情友好,因此,她的生意特别好。这让周围几个小贩大为不满,于是,他们经常在打扫卫生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把垃圾扫到中国妇人的店门口。
没想到,这个中国妇人是个大度之人,她从来不去计较,而是每次都把这些垃圾扫到角落,然后把自己的店门口清扫得干干净净。这一举动引起了旁边一位卖菜的墨西哥妇人的好奇,一天,她忍不住问中国妇人:“他们把垃圾往你的店门口扫,你为什么不生气呢?”
中国妇人笑着说:“在我们国家,每到过年的时候,大家都会把垃圾扫到家里来,因为垃圾代表财富,扫回来的垃圾越多,就代表来年赚的钱越多。他们把垃圾扫到我这里,就是把财富扫给我,我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么会生气呢?”
这位墨西哥妇人把这一消息传给那几个小贩,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把垃圾扫到中国妇人店门口了。
这位中国妇人把别人的故意刁难看成是一种祝福,这种宽容处事的做法真的令人敬佩。也许正是她的宽容打动了那些小贩,使他们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最后营造了一个和谐的人际氛围。这对经商者来说,正好符合“和气生财”的道理。倘若她去计较,去抱怨,甚至去报复,那么凭他一个外地人,怎么斗得过那些本地人呢?由此可见,少一点计较,多一点宽容,可以让烦恼随风而去,让好事接踵而来。
做人不要太计较,计较太过,就会失去快乐。在生活中,我们不妨改变处事的观念和方式,放下偏见、成见、怨恨,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在理解原谅别人的同时,我们的心灵也能得到慰藉,我们的心态也会越来越阳光,我们的幸福感也会越来越强烈,我们与别人的交往也会越来越融洽。所以说,不计较的心态看似是善待别人,其实是善待自己。
如果你是一位上司,那么在工作中,不要只盯着下属的缺点不放,不妨多看看他们的优势,多给他们一些激励,这样更能激发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如果你是一位丈夫(或妻子),请不要过分苛责对方工作不够出色、对你不够贴心,最好多给对方关爱,用自己的爱感动对方;如果你是一位家长,不妨用宽容之心对待孩子的无心之过,给他们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让他在错误中获得成长……如果,如果你的生命中少了斤斤计较之心,那么你的生活就会处处充满阳光,有阳光的生活才是美好的,有阳光的人生才有春暖花开,才有繁花似锦,才有绿色满园,难道不是吗?
2.计较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生活中,有些人对身边的一些琐碎小事看不顺眼,对别人无意的错误行为耿耿于怀,为了人际交往中的一点小事大动干戈,搞得大家都不愉快。殊不知,因别人的错误而计较、而生气,即使发再大的脾气,做出再大的反应,也无法惩罚别人,相反,却是在折磨自己。
在大街上,两个骑自行车的年轻人因为车子擦碰了一下,就吵得不可开交。争吵引来了路人的围观,导致交通堵塞,街上乱作一团。最后交警到场,才将两人劝阻开来。这样的场面我们并不陌生,每每看到这种场景,我们都忍不住唏嘘。
不就是不慎擦碰了一下吗?事情不大,犯得着争得面红耳赤,甚至挥拳相向吗?其实,很多时候说声“对不起”,就能将矛盾扼杀在萌芽之中,既可以显示一方的礼貌,又可以显示另一方的大度,何乐而不为呢?
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我们应该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而不是去计较别人的错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佛陀说,烦由心生。人难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当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如果能用一颗宽容之心去对待,告诉自己:不要和别人计较,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那么我们的心情就会平和许多。
有位88岁的老太太经常悠闲地笑着,当别人问她:“老太太,什么事情那么开心呢?”她总是说:“活着的一天就是开心幸福的事情。”有人曾问她幸福的秘诀是什么,她说:“我幸福的秘诀有3条,第一是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第二是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第三是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一边说,她一边晃着3根手指,沧桑的脸上满是从容和淡定,“有这么3条,我就不会觉得累了,人不累就会健康长寿了……”
朴素的幸福心语却道出了人生快乐的真谛。做到“不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也许容易,做到“不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或许也不难,但是真正做到“不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恐怕很难,之所以难以做到,说到底不过是因为胸襟不够宽广、内心不够宽容,计较之心太多。如果我们懂得舍弃计较之心,无论别人的行为多么错误,都不与之计较,我们的心情就不会轻易被别人影响了。
甲和乙是同一单位的同事,两人在一起工作,甲经常嫌弃乙行动迟缓、思维迟钝,用各种各样的话语讽刺和侮辱乙,但每次乙都会心平气和,从来不生气,更不会和甲争吵。
甲非常不解,就问乙:“你这个笨家伙,难道真傻呀?我经常骂你,难道你不生气吗?”
乙憨憨一笑说:“别人送我东西,我没有接受,你说那个东西属于谁?”
甲讥笑道:“傻蛋,当然是物归原主了。”
乙平静地对甲说:“平时你讽刺和侮辱我,我根本没有接受你的讽刺和侮辱,我根本没有当回事,我不会用你的错误来惩罚我自己,所以我不会生气。”
人生在世,我们免不了要和别人相处,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言行习惯,因此,相处的时候难免会发生一些磕磕碰碰。对于别人的错误,不论是无意的还是故意的,我们都没必要放在心上,试着豁达一些,大度一些,宽容一些,我们就不会因别人的错误而生气,这样一来,很多人际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计较之心就像一块磁铁,会把烦恼吸引过来,而且越吸越多。如果你过分计较别人的错误,难免会烦恼重重。千万不要以为你计较别人的错误,就可以让别人得到教训。事实上,计较别人的错误,不原谅别人,倒霉的是你自己,因为你会生一肚子的窝囊气,甚至连觉都睡不好,还可能气出病来,严重影响你正常的生活。
在集市上,有个穷秀才一边作画,一边卖画。一天,他看见有位大臣的儿子走了过来。秀才知道,大臣曾经将自己的父亲欺辱、迫害致死,因此,他心底不由得涌起一股仇恨的情绪。当大臣的儿子看到秀才的一幅山水画时,彻底被它吸引住了,他流连于画前,久久不愿意离去。当他提出想买那幅画时,秀才却卷起画,声称不卖给他。没想到大臣的儿子是个痴情之人,由于过分迷恋那幅画,不久竟然得了心病,变得日渐憔悴。
最后,大臣亲自出面,表示愿意高价买下那幅画。但是秀才宁愿把画烧掉,也不卖给大臣。大臣没有买到画,失望地回去了。几天之后,他的儿子就死了。
可是当秀才得知大臣的儿子死了时并没有快乐起来,他经常梦见大臣的儿子在梦中找他买画,为此他的良心受到了谴责,惶惶不可终日。从此以后,他的心性大乱,再也画不出优秀的作品了,为此他痛苦不已……
有人说,计较、报复之心就像家鸽一样,总有一天会飞回来。计较别人的错误、报复别人,最终仇恨的刀子会刺向自己。生活就是这样,面对别人的错误,过分的计较、刻意的报复往往并不能换回快乐,相反,还可能深深刺伤自己,让自己与快乐绝缘。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不要因为你的敌人燃起一把火,你就把自己烧死。发怒烧到的只有你自己。”所以,遇事不要计较,更不要生气,否则,怒火烧毁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3.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输赢,不必凡事都要争个明白
大思想家老子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可见,这个世界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坏、输赢,不必凡事都争个明白。当你看到某件好事,于是努力争夺过来时,也许你会因此失去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是“争”还是“让”,是“得”还是“失”,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在《广笑府·尚气》中,曾记载了这样一则有趣的故事:
从前,有一对父子性格都非常刚直,他们从来不向他人低头,也不向他人让步。一天,家中来了客人,父亲便叫儿子去集贸市场买肉。在买肉回来的路上,儿子经过城门时,迎面碰到了一个人,结果他们面对面站着,谁也寸步不退,坚决不避开,就这样站在那儿相持了很久。
当时是中午,家里还等着肉下锅,父亲见儿子迟迟不回来,不由得焦急起来,于是出门去找儿子。走到城门处,他看见儿子和一个陌生人僵持在那儿,没半点让步的意思。他非常高兴,心中大喜:我儿子真像我,性格如此刚直。然后他对站立在对面的那个人大吼道:“你算老几,竟敢在我儿子面前放肆!”
接着,他又对儿子说:“好儿子,你先将肉送回去,陪客人吃饭,让我站在这儿与他比一比,看谁撑得过谁?”然后儿子回到家里烹肉煮酒待客,父亲替儿子“站岗”,和那个人相持下去。惹得众人大笑不止。
试问,两人怒目相向、面对面站在那里,谁都寸步不让,能争出个输赢吗?就算一方最后先妥协、先让步,他就真的输了吗?而另一方就真的赢了吗?就真的有面子吗?当然不是,反倒是为了没有意义的输赢和面子,耽误了大半天的时间,导致怠慢了客人,引起了路人看笑,为此失去的面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