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医疗产业大棋局(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学知识)
27473100000019

第19章 PHP模式在中国面临三重挑战

医生自由执业越来越成为吸引市场眼球的话题,医生跳槽现在甚至可能成为新闻事件。而最近张强医生通过PHP模式(physician hospital partnership)进行日间手术的模式也被认为是自由执业的一种尝试。PHP作为一种可以有助于降低成本的模式,是否能在中国医疗体制的土壤里生根发芽,这里有很多问题要解决。

PHP模式在美国越来越受欢迎。主要的形式有这样两种。一种是医生团队和医院共同建立合资公司,医院可能会要求占大多数股份。但相比医生团队自行组建诊所,和医院合作的模式节省早期投入,医院还可以在系统,助理培训,电子病历等要求上提供支持。PHP模式是医生团队既能够保持自主性,又能够控制财务风险的不错方式。

另一种合作则更为松散。医生自行组建团队,可能还自己培训助理,承担一部分行政开销,然后和医院签订服务合同,有点类似外包手术。医生提供资源和平台,医生团队负责服务。这种模式通常针对日间手术类项目,好处是直接拉低成本。相比雇佣医生或者组建合资公司,这种项目合同性质的服务价格低,有助于医院去和保险公司谈价格。

但任何事必然有两面性。第一种操作模式的成本虽然高于第二种,但很多医院愿意这样做,理由是有利于对质量和流程的控制。第二种操作模式建立在医生团队的高度信任上,虽然在和支付方——保险公司议价中有优势,但流程和质量都不可控,且因为双方是合同关系,很难影响医生的行为、治疗方案和操作方法。一旦发生医疗纠纷,还面临责任的归属问题,因此不适合风险较大的手术项目。

PHP模式在中国是否会有出路?这里面有三个问题。

首先是流程控制问题。合资公司的模式相对不存在流程控制挑战,因为双方是绑在一起的,利益共享,可以共同协商解决流程问题且目的一致。但第二种模式就很不好说了。医生可能会携带自己的小团队去进行手术,医院只提供设施和辅助,而每个病种的流程又很不一样,遇到突发状况可能还需要与医院本身资源协调去解决。

为什么在美国这种模式相对发达?理由是美国的医疗流程是规范化标准化的,以CPT代码为核心的定价和流程规范化体系给医生的每一步都做了规定,中国没有这样的规范,因此项目合同的服务模式风险非常大。目前中国的保险公司即使与按照美国标准设计的外资医院结算依旧没有依靠美国的规范来进行,因此,在中国做PHP模式的标准如何界定依然是个大问题。

其次是支付的问题。美国的主要支付方是商业保险。商业保险对服务采购价格非常敏感。美国的PHP的形成背景是从医生独立执业转化而来的,通俗来讲,因为美国用人和行政成本越来越高,傍上医院这颗大树比医生自己开诊所成本低。很多医院也愿意吃掉优秀的医生或者小诊所来提高其服务水平。小诊所的医生也愿意这样做,因为他们自己和保险公司议价能力有限,大医院却有这个力量去谈价格。这里的前提就是市场从分到合。

中国本身没有分散市场,医疗资源被垄断在大医院里,商业保险也不是主流的支付方式。医生没有独立执业这个大背景,要从绑在医院里直接跳到外包服务,这中间缺乏自我经营,流程设计,成本控制的过程。而且商业保险议价的对象是医院,而不是医生个体。因此要独立跳出来直接议价非常困难。

最后则是中国对医疗责任的界定。目前中国还医责险很不成熟,一方面是服务过程不透明导致责任界定困难。另一方面则是保险公司对此并不感冒,缺乏经验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对医院、科室、医生的风险评估能力和操作可行性也有限,且中国文化导致患者有问题找医生而不是找第三方。如果采用外包合同的PHP模式,在责任界定过程中会有很大风险。

缺乏商业支付方和议价能力,流程不规范,医疗责任界定难度大等种种原因可能会限制PHP在中国以合同模式进行,但另一种控制可能相对容易的合资公司形式在某些病种领域却仍然有市场机会。因此,在中国的PHP模式未来可能只能走合资公司的路线,但这大大的限制了这种模式发展的速度和空间。合资公司虽然更规范,权责也可以获得非常明确的约束,但设立和批准都需要时间。而且,商保在目前还是主要集中在高端,所能覆盖的人群非常有限,即使愿意为这种模式买单,市场空间也相对有限。

轻模式服务老龄化需求

中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老年人就医的矛盾有两方面。根据老年人的体力,比较合理的应该是就近看病,根植于社区的全科、慢性病和康复应该是最合适他们的。但矛盾的是,中国的基层医疗能力很差,老年人对身边的服务很不信任,同时觉得自己时间充裕,情愿去三甲排队。他们的就医习惯是很传统的,不会使用移动工具,对慢性病的管理也完全依赖线下进行。面对快速老龄化,如何解决老年人的需求是一个巨大的问号,但里面或许也有机会。

老年人就医需求大,花费高,本身不是一个盈利性板块。但这并不代表为老年人提供适合他们就医习惯的平台完全没有机会。比方说,身边的服务现在之所以差,一个是少药,一个是少医生。很多老年人需要常年吃药,但配药是个大麻烦。未来这块市场很大。主要形势是处方电子化后,绑定社区药房成为会员,定期送药上门,不仅可以获得大量用户数据,而且在处方从医院流出之后,社区布点的药房进入O2O是很有利的。这个时候药房线下点成为一个中转站,定期为会员老年人配送药品,更可以提供免费检查等上门服务,长期抓住用户。这块处方药市场极大,只要处方可以出来,即使在服务和最后一公里配送上轻微让利也是可行的。

另一个则是上门服务。未来中国的典型特征是空巢老人。子女不在本地,或者就算在本地也不住在一起,还有就是住在一起也无时间照顾。未来上门服务需求很大,但人工会很贵。这个时候人工也类似最后一公里。建立一个集中工厂培训慢性病医生、全科医生和康复医生,在不同的社区设立一个站点,这个站点可以和社区医院绑定也可以和药房绑定,但无论这个服务站以什么形势出现,必须走品牌连锁的路线,这样才更有可能获得老年人的信任。中央工厂培训的特别针对老年人的医师通过电话来获得需求,然后根据需求配备驻站医师或其他人员,可以根据坐诊和康复需求来配备人员的驻点时间,这样可以在一个大区域内进行人员流通,而不需要面面俱到做全方位站点导致投入太大。

这类服务站的赢利点不在服务费用本身,老年人对价格敏感高,不太可能为服务去买单,对于设立此类站点的平台来说,更有可能的赢利点除了药品,就是平台的设立和租赁,尤其是康复器械的租赁,定期快速检查的费用等。总之,老年人更容易为实打实的东西买单,而不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