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优良杂种(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世间态)
27486200000001

第1章 恋爱中的约瑟夫(1)

1

约瑟夫是在二十岁时上吊死的,现场是在野外的一条林荫小道上。当时是春天,路两边的柳树上刚冒出翠绿的新芽。广阔的土地上生长着小麦,风吹来的时候会有阵阵麦香。约瑟夫选择在一棵粗壮的柳树上结束自己的性命。说是约瑟夫选择这棵树,是因为当时的场景像是自杀。如果是谋杀的话,那就不是约瑟夫选择树,而是凶手选择树。

发现约瑟夫尸体的是镇上的初中生。清晨,他们骑自行车途径野外小路去上学,远远的发现一个人悬挂在树枝上。上午九时,镇上的警员赶到时,尸体周围已经聚集了很多附近的村民。毕竟人类的尸体吊在树上不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大家都想一睹为快。

警员围绕着尸体走了一圈,仔细观察约瑟夫的面部表情,突然为之一振。警员指着约瑟夫低垂的脸,对在场的群众说,“根据大宋提刑官宋慈的《洗冤集录》,上吊自杀的人会表现出这样的一种状态:眼部淤血、舌根发紫、嘴微微张开、舌尖突出口半寸、手脚极度僵硬。而这位上吊者的外部表现是:皮肤苍白、舌头没有外露、脖颈肿大完全不是上吊自杀本该有的表现。”

在讲述约瑟夫这个人时,我就已经点明他是自杀的,在讲述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说约瑟夫是自杀的。所以当你看到约瑟夫面部表情时,你有资格怀疑他的死因。可是在这里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约瑟夫是自杀的,因为凶手一直都没有找到。警方为了结案了事,官方上只能将其认定为自杀。不过还有一种可能是我在故弄玄虚,态度不端正,在伪造整个事情,采取小说手法将读者带进这个迷宫中。

对于约瑟夫的死状,我们大家包括警员在内都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每个人都有独特性,不能总是用常识来判断。用常识来看待每件事情的最大好处是可以不用劳神费力,比如这个警员,他把宋慈的研究成果搬出来对照约瑟夫的死因,认定他为被杀不是自杀。倘若有一天发现约瑟夫是自杀(实际也是如此),他就可以推托说这件事情的责任在宋慈而不在他,谁也没想到在最基本的理论上能出现错误。根据我收集到的有关约瑟夫的数据显示,他出生时就是一个不同寻常之人。

从后来报纸上所刊登的新闻可以知晓,大家普遍认同约瑟夫是自杀。在尸体发现的当日,中午阳光明媚,约瑟夫整个人悬挂在郊外的柳树上。注重细节的人还能看见柳树上新芽翠绿,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一个生命在一棵粗壮的树上完结。

2

吸引我的是约瑟夫这个名字,我当时坐在公园里,看到报纸上第三版边角上的信息。全文大概有一百字左右,位置也不醒目。一个外国人吊死在中国荒郊野外的树上,真是个比较有趣的事情。所以我特意去了附近的网吧,在搜索栏上打下了如下的关键词:命案、约瑟夫、中国。上面显示的有关报导只有几条,在浩瀚如烟的互联网中来说,这表明约瑟夫没有引起网民的过多关注。互联网上的新闻和我在报纸上看到的大致相同,没有过多关于约瑟夫的介绍,连是不是外国人都没有提及,对此我觉得很纳闷。

我开始把注意力放在约瑟夫这个名字上,从互联网上搜索约瑟夫的结果是:a,犹太人,历史学家的名字。b,新中国足球队第二任主教练。c,约瑟夫·久加什维利,斯大林的原名。d,奥地利女子被其父亲囚禁地牢****24年,期间受到残忍虐待和强奸,数次怀孕生下7名子女。父亲的名字是约瑟夫·弗里兹尔。显然上述的约瑟夫都和我要找的没有任何关系。寻找图片,找到一个网站。我扩大图片,照片十分的模糊,可见拍摄者是用手机摄像头之类的简易工具拍的。模糊中可以看出这个约瑟夫并不是外国人,而是一位地道的东方男青年。这个发现让我失望至极。我继续放大图片,想看清楚死者的面貌,只可惜死者头颅低垂着。就在垂头丧气之际,新的发现让我大惊失色。死者的五官有些似曾相识,比对一下身材,我更加确信无疑,这个约瑟夫我以前曾见过。

3

我给在警局户籍科工作的女同学打了个电话,让她调查一下有没有一个叫约瑟夫的中国籍男子。晚上在餐厅里,我坐在角落里等女同学。她进来的时候身边有个男的,他们不约而同穿著警服。走进餐厅时,里面的人都把目光投向他们。他们神情严肃地向我走来,就在这时候,坐在我身边的一桌子男人夺门而出,只剩下一个女的茫然地坐在椅子上。男警员走过去询问那女的,“刚才那几个男的跑什么?”

女的说,“我也不清楚他们为什么跑?”

女同学问,“那你为什么不跑呢?”

“我为什么要跑呀?”

女同学向我介绍说,“这是我的男朋友,胡警官。”然后用手指着我说,“这是我的老同学,上学的时候仰慕我对我穷追不舍,不过我没搭理他。”

我站起来和胡警官握手说,“你别听她胡说八道,我还没胆大到破坏警婚的地步。”

女同学从包里取出一张纸给我,“这是你让我调查的资料。”

胡警官看着我手上的资料说,“这个人我认识,这个案子是我接手的。”

我和女同学同时说,“这个人我们也认识。”

4

约瑟夫,原名,林强,死亡时二十岁。他和我是同学关系,如果进行关系认证的话,我会在和约瑟夫关系这一栏中填写:高中同学。女同学还不单纯这么认为,其实我和约瑟夫还有更深层次的关系,我们曾经是情敌,喜欢过同一个女孩。我高中时情敌众多,这倒不是因为我滥情,问题出现在女方身上。

胡警官还说在约瑟夫死亡现场有个奇怪的东西。离柳树的几米远处有堆奇怪的废铁,上面是个铁杆,下面是个滑板。后来他们走访了周围的村民,都说从来没见过这个东西,对其作用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他们断定这个工具是约瑟夫的,或者是被人遗留下的,总之这个古怪的东西和约瑟夫有关系。后来市局的专家看了看这个工具,说是绞刑架。可是这就奇怪了,如果是绞刑架的话,约瑟夫何必找棵树上吊。

我说,“改天我能去看看这个东西吗?”

“可以,东西就在我们派出所院子里堆放着,约瑟夫的案子已经了结,认定为自杀。”胡警官说,“你怎么对约瑟夫这么感兴趣?”

我说,“打发时间。”

“你这同学挺怪的,起个外国名字。”

后来胡警官对我说,约瑟夫死亡现场除了有件很奇怪的东西之外,还有一个可疑的地方,那就是据目击者称有个黑影曾经出现过。那时候我已经调查约瑟夫的死因有一段时间,被搞得焦头烂额。就在我不想继续调查下去的时候,胡警官又告诉我这个细节,这让我相当难堪。

5

约瑟夫是个古怪的人,在他的一生中只有两件事情值得铭记,a,他从母亲的嘴巴里降生。b,上吊死亡。前者是毋庸置疑的,约瑟夫的出生震惊了当时的妇产医院。由于当时的传媒不发达,这件奇人奇事并没有在当时的报纸、电台进行大肆报导。那时互联网还不发达,不然约瑟夫一出生就是舆论焦点,这更凸显出其不平凡的一生。约瑟夫的母亲是窒息死亡,不过在医院登记录上写的是难产死亡。关于是窒息还是难产,当时医院曾为此开专家会议讨论过,为了不引起必要的麻烦和纠纷,最主要的是不能让死者家属认定这是一起医疗事故,最终决定为难产死亡。而事情的真相是约瑟夫从母亲的嘴里出来,长时间堵在母亲的口腔中导致呼吸不畅窒息而死。医生和约瑟夫的父亲进行了一次谈话,谈话的主题是向约瑟夫的父亲解释窒息和难产的共同处,“你的妻子是因为生产而死的,不管是孩子从该出来的地方出来还是从不该出来的地方出来都导致了死亡。所以概括来讲,都属于难产死亡的范畴。”

父亲问,“那孩子为什么会从母亲的嘴里出来呢?”

“这是一个医学上的问题。”医生说,“在人类的医学史上这类事情并不常见,但也不是从没有过。根据史料记载,古时的西方有一个人是从母亲的耳朵里出生的。既然能从耳朵里出生也就有可能从嘴巴里生出来,大同小异,既然已有先例,你也不用大惊小怪和到处张扬。”

“那为什么偏偏会落在我的头上?”

“这就是你们夫妻的问题了。”医生说,“谁知道你们采取的是什么****方式。”

当时约瑟夫还叫林强,林父把妻子的尸体和儿子一起带回家中。在为妻子举行葬礼的当天,约瑟夫哭了一整夜。有人说,这孩子从小就懂事和母亲有心灵感应。后来才发现约瑟夫是发烧,一连烧了好几天,高烧不退。乡村诊所的医生告诉约瑟夫的父亲,这孩子恐怕是活不了了。林父对医生的话深信不疑,也放弃了对约瑟夫的治疗,等待死神降临。出乎意料的是,一天之后约瑟夫退烧痊愈了。有人说约瑟夫的命大,也有人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林父说,“这孩子身上有两条命。”

众所周知,约瑟夫刚出生时生过一场大病但没死。人们都说他命硬,可他还是在二十岁时头颅挂在一棵柳树上死掉了。是不是自杀还不清楚,但从警方的调查中可以看出,约瑟夫,男,20岁,死因——系自杀,与他人无关。

从众人的角度出发,约瑟夫最明显的标记是,从母亲的嘴里出生和挂在柳树上死掉。他从出生至死亡都区别于常人。但在约瑟夫看来,他一生中只有一件事最值得记忆,那就是他喜欢过一个女孩,张悦。

6

对于约瑟夫的生平事迹我知之甚少,大部分都是我在他死后陆续收集到的。这都因为我在写关于他的这篇文章,因为约瑟夫的独特性,想必写下来会很有趣。在记录过程中我将最大程度忠于事实。但关于张悦,我可以保证将是这篇文章中最真实的一个环节。因为我和张悦有过一段形影不离的时期。

第二天我去警局观看在约瑟夫死亡现场的绞刑架,没有找到。最后我在镇外的废品收购站发现,但已经被工人分解成废铁。胡警官递给我现场拍摄的照片,的确很像是绞刑架。

我回忆起张悦,这个当年令很多男人着迷的女人。这样说仿佛不对,当时我们还都是高中生。我们都未满十八岁或者刚满十八岁,张悦是个高中生但是不是已经成为女人我也说不清楚。记得有一年冬天,我和张悦在外留宿,一夜都没有回家。如果当时我身上有五十块钱的话,我们也许会找个旅馆住。除了我身上没钱之外,还有一个原因让我和张悦没去开房间。我当时还未满十八岁,也没有身份证。每个旅馆外面的墙上都张贴着一个标示牌,一个卡通版的警员指着一段文字:住房登记需要身份证。

我不知道张悦会把自己的第一次交给谁,我已经几年没有和她联系了,也很久没有人在我面前提及过张悦。约瑟夫死去之后,我曾四处打听过张悦的消息,由于她在女同学中的人缘并不好,只是在男生中拥有着很高的名望,所以起初关于张悦的去处有着很多说法。比较流行的有以下几种:a,去东莞打工。b,偷渡去了东南亚。c,去大西北支教。d,在重庆夜总会当服务员。

这些说法中a、b和c不足为信,我和张悦交往的时候,她很怕阳光,一到夏天太阳辐射比较强就皮肤过敏,足不出户。我曾经在夏天三番五次约她去游泳,张悦都以怕晒这个借口推辞掉了。当时我很失望,我永远没机会观察张悦裸露的身体。我现在还保留着为她买的泳衣。所以张悦不可能去炎热的东莞和东南亚。

至于支教也不太可能,众所周知张悦的学习成绩十分糟糕。高中毕业后就没上大学,如果她去支教也是误人子弟。更何况张悦是个爱美的人,喜欢走在大街上牵引着众多男人的目光。她曾告诉过我希望以后能当模特,穿着时髦的衣服走在舞台上。所以说张悦最可能去了重庆,在当地的夜总会当公关小姐。这实在是我不愿意承认的一个说法,但不论从她的个性还是从讲述者的语气出发,这都是最大的可能性。

我又给女同学打电话让她帮忙查一下张悦的户籍资料。张悦的数据乏善可陈,没有任何犯罪记录,也没有联系方式。我想唯一能找到张悦的办法只能是在网上进行全国通缉。我曾和女同学商讨过能不能伪造通缉令,她给我的答复是:我最近很忙正在办理出国手续,以后有事没事都不要再和我联系了,就当世界上没有我这个人了。

写到这儿,小说不可避免要往爱情小说这方面靠近。张悦的这条线索断了,唯一能了解到她的途径就是从她的那些男朋友们入手。同时也要深入调查约瑟夫的身世。两者交叉进行。

7

据我所知,张悦的男朋友中比较重要的有如下几位。a,我。b,老三。c,李刚。d,约瑟夫(林强)。e,铁头。其余的戏份不多,不再赘言。这些人当中除去约瑟夫一直对张悦用情专一外,包括我在内的我们几个只是把张悦作为一个美丽的女生来看待,并不觉得她是我们生命中举足轻重的人,这是我们和约瑟夫的区别。我们只是在不同时间段作为张悦的男朋友,不象约瑟夫那样从头至尾对她都痴心不改。在我的恋爱生涯中,张悦是占有一席之地的但并不是全部。在我和张悦分手之后,我又迅速地投入到另一段恋爱中,表现出同样的疯狂,这已经不是秘密。我了解到老三也是同样,他自从被学校开除后迅速和另外几个女人有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