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学会低调 做事要懂得低头
27522300000029

第29章 退步方能进步,忍耐可以成功(2)

3、耐住性情,能屈能伸

清人傅山说过:愤怒正到沸腾时,就很难克制住,非“天下大智大勇者”不能做到。的确,人都有七情六欲,难免因情绪激动而愤怒,但是人们还是要尽量地控制这种情绪,做一个低调处世的大智大勇者,因为有句话叫“小不忍则乱大谋”,只有在处理事情时,懂得克制和忍耐,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忍耐是大智者所为,它是一种生存智慧。在中国历史上大凡有智慧的人在面临危险时,都能冷静地面对,适时地忍耐、退步,化解险情,求得生存,然后再伺机而动,取得胜利。

唐代宰相娄师德的弟弟要去代州都督府上任,临行前,娄师德对弟弟说:“我没多少才能,现位居宰相,如今你又得州官,得的多了,会引起别人的嫉恨。该如何对待?”他弟弟回答说:“今后如果有人往我脸上啐唾沫,我也不说什么,自己擦了就是。”娄师德说:“这正是我担心你的。那人啐你,是因为愤怒,你把它擦掉了,这就是抵挡那人怒气的发泄。唾沫不擦自己也会干的,倒不如笑而接受为好。”

娄师德兄弟的这番谈论,有打比方、开玩笑的成分,其中意思就是要忍耐,要退让,不要去和对方“针尖对麦芒”。不然,就会更加激怒对方,使矛盾尖锐化,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汉初名臣张良,年轻时外出求学,有一次在去求学的路上,遇见了一件非常难忘的事:

他在下邳桥上遇到一个穿着粗布衣服的老人,这位老人半闭着眼睛坐在桥上,见张良过来,他拿起一只鞋子扔到桥下,冲着张良说:“小子,下去给我把鞋捡上来!”张良听了一愣,本想发怒,因为看他是个老年人,就强忍着到桥下把鞋子捡了上来。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捡了鞋,好事做到底吧,就跪下来给老人穿鞋。老人穿上后笑着离去了。一会儿又返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小伙子可以教导。”

于是约张良再见面。这个老人在几日后的见面中给张良传授了《太公兵法》。后来,张良从这本书上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最终促使他成为了一代良臣。

老人考察张良,就是看他有没有遇辱能忍的自我克制的修养,有了这种修养,“孺子可教也”,今后才能担当大任,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艰巨的事情,才能遇事冷静,知道祸福所在,不意气用事。我们在平时也要注意这种修养,忍住性情,能屈能伸。

林肯说得好:“与其为争路而让狗咬,不如将狗让。即使将狗杀死,也不能治好受伤的伤口。”

明人吕坤对忍耐理解更透彻,早在四百多年前就说过:“忍、激二字是福祸关。”所谓忍是忍耐,激是激动。二者不同之处在于能不能克制,能忍住就是福,忍不住就是祸。所以要认真把好这一关。

众所周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打败吴国,勾践的这种忍辱负重可以说是达到了极限。

越国与吴国交战,吴国兵败。当时,勾践是越国国王,而吴王夫差刚好继位。为了替父报仇,夫差立志使吴强大起来,蓄势向越进攻。

两年的精心准备后,吴王在大将伍子胥的帮助下,向越发起了进攻,一举打败了越国。勾践走投无路,他对自己当时的状况非常清楚,要想日后东山再起,就必须把自己的心思隐藏起来,在吴国忍辱负重。否则,不要说东山再起,恐怕连命都保不住。因此,他通过关系与夫差达成了和议,条件就是要他和他的妻子到吴国做奴仆。不久,勾践夫妇就到了吴国,大夫范蠡随行。

为了替父报仇,夫差对勾践百般羞辱,令他们在父亲的坟旁养马。主仆三人从此便过上了忍辱负重的日子,他们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布单衣,住的是一座冬天如冰窟、夏天似蒸笼的破烂石屋,每天都是一身土、两手粪,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三年。夫差出门坐车时,为了羞辱勾践,他总是要求勾践在车前为他领马。每当勾践从人群中走过时,就会遭到他人的讥笑:“看,堂堂一个国王现在沦落成马夫,这样还活着,要是我啊,早就死了算了。”勾践每每听到这样的讥笑时,心在滴血,但他脸上仍然表现得笑容可掬,装作不在意的样子。他知道,一旦他不能将自己的情绪伪装好,东山再起的心思就会被夫差识破,到时候要忍受的就不只这些了。所以,勾践忍受了权势、地位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巨大痛苦,忍受了夫差的奴役。

一次夫差病了,勾践前去探望,正好赶上夫差大便,待吴王出来后,勾践尝了尝吴王的粪便,便恭喜吴王说他的病即将痊愈,请夫差放宽心。

正是因为这件事,夫差改变了对勾践的看法,因而也转变了勾践的命运。或许勾践真的精通医道,或许勾践是在奉承吴王,或许是上天给勾践东山再起的机会。总之,夫差在勾践探望过后,病情真的好转了,而且很快就痊愈了。夫差见勾践对自己忠心耿耿,经过这三年的磨难已经放弃了复兴越国的想法,便决定将他放了。

现实生活中,人们所遇到的困难或挫折,有哪些能与勾践遭遇到的相比呢?又有谁能像勾践一样,在近乎残忍的羞辱中忍辱负重呢?这是一般人无法做到的事情。

勾践之所以会忍耐、顺从,是为了尽快回到自己的国土,卷土重来,一展雄风。他深知,要逃离夫差的掌控,只有用忍耐来隐藏自己的心思。否则,很可能会断送性命。

智慧点拨:

忍耐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士可杀不可辱”这种做人态度不相同,忍耐是一种低调做人的智慧。勾践正是具备了这种忍辱负重的智慧,才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4、柔能克刚,先退后进

宁折不弯虽然是做人的一个原则,但是,忍辱求全却是低调处世的一种智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掉吴国,他的成功可以归结为一个“忍”字,这种意义的忍不但不是懦弱的表现,还恰恰是意志坚强的象征,可谓是一种超出常人的境界。

在成大事者的眼中,任何艰难困苦都不足以让人心灰意冷,相反更加鼓舞士气,激发起一定要做成大事的欲望。在遇到困难的过程中,不与对手直接对抗,而是稍稍低一下头,避开强劲的疾风才是明智之举。

在唐代,有个以忍让聪慧闻名的人,名叫杨翥。他的忍耐通常让家人都觉得他懦弱,比如,一次,邻居家丢了一只鸡,便指着名骂姓杨的偷鸡不得好死。家人都非常气愤,而杨翥却笑呵呵地劝他们说:“世界之大,姓杨的不只我一人,随他骂去吧。”

还有一次,天降大雨,邻居把自家的积水全部排到了杨翥的院子里,把院子里的粮食都浸湿了,杨翥依然没动怒,对家人说:“天总是会晴的,粮食也总是能晾干的,不要因为这等小事而斤斤计较。”

久而久之,街坊邻居都被杨翥的忍让打动了,杨家有事他们都会主动帮忙,一次杨翥家被盗,是一些邻居帮助捉住了强盗……

用忍耐应对不利的局面是高明的办法,当人们遇到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以忍耐应对当前的屈辱与刁难是最理想的方法。很多人都无法体会到忍耐的好处,容易冲动,以致有过激行为。其实,适时地忍耐一下,以退为进,可以改变局势,转败为胜。

唐代武则天专权时,为了给自己当皇帝扫清道路,先后重用了武三思、武承嗣、来俊臣、周兴等一批酷吏。以严刑厉法、奖励告密等手段,实行高压统治,对抱有反抗意图的李唐宗室、贵族和官僚进行严厉镇压,先后杀害李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接着又杀了大臣数百家,至于所杀的中下层官吏,其人数更是无法统计。

武则天曾下令在都城洛阳四门设置“匦”(意见箱)接受告密文书。对于告密者,任何官员都不得询问,告密核实后,对告密者封官赐禄;告密失实,并不受罚。这样一来,告密之风大兴,不幸被株连者不下千万,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一次,酷吏来俊臣诬陷平章事、狄仁杰等人有谋反行为。来俊臣出其不意地先将狄仁杰逮捕入狱,然后上书武则天,建议武则天下旨诱供,并说如果罪犯承认谋反,可以减刑免死。狄仁杰突然遭到监禁,既来不及与家里人通气,也没有机会面奏武后,说明事实,心中不由焦急万分。

审讯的日子到了,当来俊臣在大堂上读武则天的诏书的时候,就见狄仁杰已伏地告饶。他趴在地上一个劲地磕头,嘴里还不停地说:“罪臣该死,罪臣该死!大周革命使得万物更新,我仍坚持做唐室的旧臣,理应受诛。”狄仁杰不打自招的这一手,反倒使来俊臣弄不懂他到底唱的是哪一出戏了。既然狄仁杰已经招供,来俊臣将计就计,判他个“谋反属实,免去死罪,听候发落”。

来俊臣退堂后,坐在一旁的判官王德寿悄悄地对狄仁杰说:“你也要再诬告几个人,如把平章事、杨执柔等几个人牵扯进来,就可以减轻自己的罪行。”狄仁杰听后,感叹地说:“皇天在上,厚土在下,我既没有干这样的事,更与别人无关,怎能再加害他人?”说完一头向大堂中央的顶柱撞去,顿时血流满面。

王德寿见状,吓得急忙上前将狄仁杰扶起,送到旁边的厢房里休息,又赶紧处理柱子上和地上的血渍。狄仁杰见王德寿出去了,急忙从袖中抽出手绢,蘸着身上的血,将自己的冤屈都写在上面,写好后,又将棉衣撕开,把状子藏了进去。一会儿,王德寿进来了,见狄仁杰一切正常,这才放下心来。

狄仁杰对王德寿说:“天气这么热,烦请您将我的这件棉衣带出去,交给我家里人,让他们将棉絮拆了洗洗,再给我送来。”王德寿答应了他的要求。

狄仁杰的儿子接到棉衣,听到父亲要他将棉絮拆了,就想:这里面一定有文章。他送走王德寿后,急忙将棉衣拆开,看了血书,才知道父亲遭人诬陷。他几经周折,托人将状子递到武则天那里,武则天看后,弄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就派人把来俊臣叫来询问。来俊臣做贼心虚,一听说武则天要召见他,知道事情不好,急忙找人伪造了一张狄仁杰的《谢死表》奏上,并编造了一大堆谎话,将武则天应付过去。

又过了一段时间,曾被来俊臣妄杀的乐思晦的儿子也出来替父伸冤,并得到武则天的召见。他在回答武则天的询问后说:“现在我父亲已死了,人死不能复生,但可惜的是法律却被来俊臣等人给玩弄了。如果太后不相信我说的话,可以吩咐一个忠厚清廉、你平时信赖的朝臣假造一篇某人谋反的状子,交给来俊臣处理,我敢担保,在他酷虐的刑讯下,那人不会不承认的。”

武则天听了这话,稍稍有些醒悟,不由想起狄仁杰之案,忙把狄仁杰召来,不解地问道:“你既然有冤,为何又承认谋反呢?”

狄仁杰回答说:“我若不承认,可能早死于严刑酷法了。”

武则天又问:“那你为什么又写《谢死表》上奏呢?”

狄仁杰断然否认说:“根本没这事,请太后明察。”

武则天拿出《谢死表》核对了狄仁杰的笔迹,发觉完全不同,才知道是来俊臣从中做了手脚,于是,下令将狄仁杰释放。

智慧点拨:

有时候克制刚强直率的性情与对手周旋,是保全自我的良策。相反以硬碰硬,会让自己吃大亏,这样做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是不明智的。所以,必要的时候,忍人所不能忍,必能保全自己的安全。

5、事不可做绝,话不可说满

《菜根谭》中说:“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食。”这的确是一种很好的低调做人的学问。日常生活中,往往就会有这种情况,话说得太满,不但别人听了接受不了,有时还会让自己失去尊严;事做得太绝,使自己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这些都不是低调处世之人想要的结果。

最明智的低调处世之道,并不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而是留一步与人与己。

一个年轻人想在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里谋得一个职位,恰巧爱迪生需要一个得力的助手,于是就接见了他。年轻人向爱迪生表明了来意,同时,还坦露了自己的雄心壮志,他说:“我一定会发明出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化一切物品。”爱迪生听完以后,便问他:“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来装这种溶液呢?”年轻人顿时无言以对了,面试的结果可想而知。

年轻人之所以没有被录用,是因为他把话说得太满了,没有给自己留后路,从而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

在与人交谈过程中,许多人为了表现自己的高水平,往往爱用一些修辞。其实,运用修辞并非坏事,但是一定要运用得当,否则,用词不当很可能让别人误解。

屠格涅夫的小说《罗亭》中,皮卡索夫与罗亭有一段这样的对话:

罗亭说:妙极了!那么照您这样说,就没有什么信念之类的东西了?

皮卡索夫说:没有,根本不存在。

罗亭说:您就是这样确信的吗?

皮卡索夫说:对。

罗亭说:那么,您怎么能说没有信念这种东西呢?您自己首先就有一个。

皮卡索夫用“根本”一词来修饰自己的话,结果却适得其反。正因为他把话说得太满了,才使自己很难堪。

话多的人,通常喜欢一吐为快,不考虑说出去的话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所以容易惹人厌烦。其实,多说话非但无益,还会给自己平添不必要的麻烦。老于世故的人,说话会分轻重,只说三分话。或许人们会认为这样的人狡猾,不能深交。其实,这种观点未免有些片面。每个人说话时都要看对方是什么人,如果对方不是一个可以深谈的人,说出三分话,就不少了。

孔子曾经说过:“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如果对方不是你了解的人,而你却畅所欲言,虽然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而对方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所说的话,都是属于你自己的事情,对方是否愿意听你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