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学会低调 做事要懂得低头
27522300000032

第32章 退步方能进步,忍耐可以成功(5)

接着,项羽与众将士逃至乌江岸边。乌江亭长在江边等候多时,见到项羽后便迎上前去:“江东虽小,仅有千里之地、数十万之众,但也足以在那里称王。希望大王迅速渡过此江,以图东山再起。如果汉军赶到的话,大王您就不能渡江了。”项羽笑着说:“这是上天要亡我,即使我渡过乌江又有何用!况且我曾与八千江东子弟一起渡江向西,本相成就一番伟业,如今却没有一个人能够生还,即使江东父老兄弟同情我而推举我为王,我又有何面目见他们呢?即使他们嘴里不说,我心里又怎会不感到惭愧呢?接着,他将自己的乌骓马送给乌江亭长,然后令麾下壮士下马迎战尾随而至的汉军。待体力尽消时,项羽自刎而死。

项羽虽然骁勇善战、屡战屡胜,但却不能容忍一次失败而轻生。他放弃了自己,皇帝的宝座自然不会亲睐他。与他不同的是,刘邦虽然战术平平、屡战屡败,但却能够忍受一次次的失败,并最终建立了西汉王朝。

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年)初,刘邦降服了秦朝降将赛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安抚当地百姓。随后,刘邦便以咸阳为据点,号召各路诸侯讨伐项羽,向东猛进,直至占领彭城。项羽本想一举平定齐、赵两地,见国都彭城失陷,急忙回兵自救。汉军将士正沉醉在胜利的喜悦中,还来不及准备就被项羽率领的三万精兵击败。各路诸侯见楚军锐不可当,各自抽身离去。

刘邦顿时处于孤立境地,只得狼狈逃脱,后来在灵壁(今安徽宿县西北)濉水又被楚军追上,被杀得溃不成军。退至荥阳(今河南荥泽县西南)后,幸好有萧何、韩信前来增援。汉军得以重整旗鼓,将尾随而至的楚军击退。在此期间,刘邦的父母妻子都落入了项羽手中。

汉王三年(公元前204年),楚汉双方在荥阳形成了对峙局面。项羽虽骁勇善战,但刘邦只守不攻,双方就这样对峙了一年多的时间。在此期间,楚军数次截断汉军粮道,最终将汉军围困。在这种情况下,汉军处于即将绝食的状态。

眼看荥阳危在旦夕,刘邦却无计可施。大将纪信不惜自身安危,乘天黑之际冒充刘邦从东门而出,向关羽投降。楚军放松了戒备,刘邦在数十个骑兵的保护下侥幸从西门逃走。

从荥阳逃出后,刘邦积极备战,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县)一带活动。项羽听说后,立即引兵来战,见汉军固守于深沟高垒之内而无可奈何。此时,彭越在下邳(今江苏邳县东)大败驻守该地的楚军,项羽立即引兵东进,刘邦乘机北上,在成皋(今河南荥阳县)驻扎。项羽打败彭越后,攻破再次被刘邦占领的荥阳,然后逼近成皋。汉军不敌楚军,刘邦与藤公二人出逃,成皋落入楚军之手。

双方再次对峙,不过这次汉军占据了优势。虽然刘邦不如项羽骁勇善战,但因萧何的后方支援,粮草不成问题。由于彭越经常在楚军后方扰乱楚军,使得楚军前方的粮草无法供应。项羽本想速战速决,没想到托至今日仍不能灭掉刘邦,不得不面临军心涣散、粮草不足等问题。汉王四年(公元前203年),刘邦乘项羽攻打彭越之时击溃成皋的楚军。项羽先听说成皋失守,后又听说大将龙且兵败,心里忐忑不安。他先以煮杀刘邦父亲相要挟,让刘邦投降。见刘邦不肯妥协,他又提出单独决斗。刘邦自知不敌项羽,遂大骂项羽,并历数项羽罪行。不待说完,项羽一箭射中其胸部。刘邦被射中要害,为稳定军心,假装被射中脚心,急忙捂脚退至帐中。第二天,他又强忍疼痛亲自检阅军队,然后在当天黄昏带着张良逃至成皋。不久,刘邦养好病后又回到军中。

忍受了一次次的失败后,刘邦仍然坚强地回到了战场上。虽然一次次处于弱势,但他最终胜过了项羽。

只有忍得一时的弱小,才能够争取以后的强大。无论何时,这都是一个不争的道理。

公元前188年,汉高祖之子汉惠帝去世,临朝称制的太后吕雉为了扩展吕氏权势,想立吕姓王,于是向右丞相王陵征求意见。王陵说:“高祖曾有白马之盟,说‘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如果现在要立吕姓王,就违背了高祖当初的约定。”太后听后不高兴,又咨询左丞相陈平和绛侯周勃。陈、周二人回答说:“高祖平定天下后,封自己的子弟为王。如今太后临朝称制,封诸吕姓为王。这是合情合理的,没有什么不当。”太后听后大喜,于是罢朝。出朝后,王陵指责陈平、周勃说:“当初高祖立盟时,你们难道不在吗?如今高祖驾崩,太后掌权,想立吕姓王,你们阿谀奉承、违背盟约,死后有何面目见高祖?”陈平、周勃反驳道:“在朝堂上据理力争、宁折不屈,我们不如你;至于保全社稷,稳定刘氏江山,你不如我们。”同年十一月,王陵被废,失去相权,陈平被任命为右丞相。

公元前180年,吕后死。陈平、周勃二人携手合作,铲除了吕氏家族在朝中的势力,掌握了朝政大权。在他们的筹划下,高祖第四子、代王刘恒登上皇位,是为汉文帝。

智慧点拨:

任何事业的做大做强,都是由弱小开始的。当处于弱势时,需要的是忍中蓄势,而不是长吁短叹。只有如此,才能在时势发生变化时利用积蓄的力量争得主动、变得强大。

11、时不利己,一忍再忍

对于很多人来说,忍一时容易,但要一忍再忍就显得比较困难。但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要做到一忍再忍。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只有忍受住一次又一次的困苦,才能够立定脚跟。

曾国藩说:“君子持威重,执坚忍,临大难而不惧,视白刃若无也。欲立不世之功,得成勋世伟业,非坚忍所不能也。坚忍于战则无敌,于礼则大治;外无敌,内大治,厚德载物乎!”正是靠着这种“坚忍”,曾国藩在时不利己的困苦时期一忍再忍,为消灭太平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太平军势如破竹,一路北上,不断扩大着势力范围。1853年,连克数城,如狂风般进攻湖北;是年年底,向安徽庐州(现安徽合肥市)推进;次年春,攻破黄州清兵大营。

面对太平军的进攻,清军节节败退、毫无战果,咸丰皇帝坐立不安。每当听到一个城池被攻破的消息,他的心病就会加重一分。他不愿大清的基业毁在自己手中,又没有其他办法,只有下旨让曾国藩率领湘军前去支援。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接二连三地接到出兵救援的诏令。不过,曾国藩拒不出兵,只是上奏解围之法,由此惹怒了咸丰皇帝。咸丰皇帝大笔一挥,一纸朱批发给曾国藩:“朕知汝尚能激发天良,故特命汝赴援,以济燃眉……试问汝之才力能乎否乎?平时漫自矜诩,以为无出己之右者……言既出汝口,必须尽如所言,办与朕看!”

很显然,当时的曾国藩有着很大的压力。然而,咸丰皇帝的激将法在曾国藩的身上没有起到丝毫作用。

其实,曾国藩并非有意惹得龙颜大怒,不接旨出兵是因为他理性地分析了当前形势:太平军与以往的农民军有着很大的区别,他们经过了严格的训练,有着很强的战斗力,如果没有一支实力颇为雄厚的军队,是很难与之对抗的。他认为,自己组建的湘军虽小有规模,但在战斗力和士气方面仍无法与太平军相比,如果要战胜太平军,不但要加强军队训练,更要考虑到“长江千里,战船实为急务”。在书信中,他向朋友提到过“剑戟不利不可以断割,毛羽不丰不可以高飞”。

在从大局考虑的同时,曾国藩心中充满着悲伤和内疚。

吴文镕是曾国藩的老师,任湖广总督,在清政府中地位显赫,对曾国藩的仕途影响很大。每当曾国藩遇到处理不好的事情时,吴文镕总能够给他帮助,为他说情。由此可见,二人的关系非比寻常。

太平军打到湖北后,湖北向清政府告急,曾国藩很快接到了出兵支援湖北的圣旨,不久恩师吴文镕亲自向他求救。曾国藩忍住内心痛苦,回信告诉吴文镕自己的难处,讲明其中道理。身为湖广总督的吴文镕自然知道轻重缓急,他没有以老师的资格去逼迫曾国藩前来支援,而是在信中告诉曾国藩,要他不要因师生情分而贸然出兵,自己的身家性命没有国家大局重要,只有等到有把握的时候方可迎战。他希望曾国藩能够稳重,切忌焦躁。曾国藩听了老师的话,按兵不动,结果吴文镕战死。

江忠源是曾国藩的挚友,道光年间与曾国藩相识,于1853年升为二品官,接着又去安徽接任巡抚之位。此时的江忠源今非昔比,官位已超出曾国藩。

就在江忠源升任安徽巡抚的这年年底,太平军的步伐并没有被清军阻挡住,他们很快打到了安徽。江忠源殊死搏斗,在庐州被围,急切需要支援。然而,曾国藩迟迟不出兵,江忠源没有盼到援军,最终战死疆场。

可以说,吴文镕是曾国藩的一根重要的政治支柱。如果吴文镕健在,凭着二人的密切关系,曾国藩的仕途路无疑会平坦许多。江忠源则是一位有大将风度的领袖人物,如果他没有阵亡,作为书生的曾国藩就不用领兵打仗,只需好好经营部队,然后交给江忠源即可。凭着不俗的才能,江忠源定能够将太平天国运动镇压下去。

因此,吴文镕和江忠源的死,对曾国藩来说是很大的损失。站在他的角度上来看,他当然希望此二人能够保住性命,以便辅佐自己。可是,曾国藩心有余而力不足。他虽然掌握着一支军队,但军队的实力让他担忧:尽管自己抛弃一切,誓死去救二人,结果又会如何?不仅救不了师友,还会损兵折将,苦心经营的军队会因此伤痕累累。

智慧点拨:

长痛不如短痛,忍虽然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但痛苦终会消解;如果因小不忍而乱了大谋略,痛苦则会一直延续下去,并且越来越难以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