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钢铁巨人
2755600000068

第68章 二十一 (3)

女记者已站了起来,李守才也随着站起来,说道:

“那也好,我正想去看看,就陪二位去吧!”

李守才领着女记者和工会干事来到了现场。这时,人们正焦灼地围着大机架转来转去,虽然温度很高,工人们反而越凑越近,有几个老师傅甚至戴上花镜,凑到铸件的裂纹前端详。王永刚、张自力、戴继宏和杨坚,正凑在一块商议着什么,只见王永刚沉静地摆着手,戴继宏眉上的双峰时起时伏,一转脸,王永刚发现了前来的李守才,随即大声招呼道:

“李主任,到这边来吧!”

“来,介绍一下,这是我们车间的……”

李守才正想把党支书介绍给女记者,谁知一回头,赵岚已经和工会干事从人堆中挤过去看大机架了,他只好把想要说的话收回来,改口问道:“王书记,怎么样?”

王永刚心想,我正要问你哩,你反而问起我来了。不过,他没说出口,只是正面地说:“现在正等着你了,刚刚老杨和老戴琢磨出个办法,你看行不行?”

“老杨,你快说说。”李守才现在倒有点迫不及待了。

杨坚随即走过来,把刚才所合计的办法说了一遍。李守才听了频频点头,并且不断地说:“嗯,想得有道理,和我的想法基本一致,我看就这样吧!”他把手挥了几下,“也只有这样了!”又补充了一句。戴继宏也跟着上前走了一步,李守才又重新向工段长打量一下,用很大力气说:“就采用高压氧气快速切割好了,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不允许超过九十分钟。”同时,他又说出了切割时的工艺要求。

“时间这么短,人受得了吗?”王永刚听了李守才的话,吃了一惊:这么高的温度,又在十几个大气压氧气燃烧的情况下工作,人怎么能受得了呢?

“不要紧,王永刚同志。我来割,我受得了!”戴继宏连忙说道,他感到技术副主任这个建议是唯一可行的办法。现在,在戴继宏眼里,只要能使大机架快点保质保量地清出来,就是上刀山入火海,他也无所畏惧,因此,还没等李守才答话,他就向一旁大声嚷道:“快把氧气瓶抬过来!”

有的是手疾眼快的小伙子,戴继宏的话音未落,他们已经把切割用的家什准备好了。

这边,王永刚还在用眼睛看着李守才,意思是要李守才回答他刚刚的问话。

李守才此时倒也能够理解党支书的心思,因为他对这工作条件知道得更确切些,二百多度的铸件,隔得很远,还感到火燎燎的难受,如果穿上工作服,一会儿就全部被汗水浸透,不穿工作服,皮肤对着炽热的辐射流更无法忍受,再加上氧气燃烧时一千多度的火焰……让人想起来,都要不寒而栗!因此,他忍不住喃喃地说:“是很危险,的确,不过,王书记——不这样不行啊!”

“时间延长些,气压降低些行不行?”杨坚小声地建议说,他也很为戴继宏担心。

“那会产生裂纹的。再有裂纹,就更不好办了!”李守才说。

“不,老杨!”戴继宏用手朝杨坚的肩头猛地一拍,意思是说,你放心好了,接着又说道:“为了避免裂纹,时间越短越好,气压越高越好,王永刚同志,你们别为我担心了,清理铸件要紧,别把火候耽误了。”

戴继宏说的道理,杨坚当然知道,只有照戴继宏说的那样做,才能保证切割质量。可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操作,叫人怎能放心哪!杨坚又朝张自力看了看,只见老铸工用力地吸着他的大烟斗,眼睛盯着铸件浇冒口和粘砂的地方,当他的目光与杨坚相遇时,他立即明白了小伙子在等待他的意见,于是,他把烟斗向地上磕了磕,然后果断地赞同道:

“老杨,只好这么办了!让继宏动手好了。”

“老戴,你可要注意安全呀!”杨坚深情地叮嘱道。

“那当然!”

戴继宏沉着地把工作服理了理,把鸭舌帽朝下压了压,戴好护目遮光的墨镜,顺手接过张秀岩递来的厚厚的帆布手套,沉着地把氧气切割器端了过来。打开开关,点上火,耀眼的白色火焰,立即伸出长长的火舌,向铸件的冒口猛烈地侵袭,溅得金花四处飞舞,戴继宏被金花包围了。不一会儿,火焰触及的地方,由黑变红,由红变橙,以后,又化成滴滴熔焰,不断地向下滴落……

戴继宏的眼睛一动不动地凝视着切割处,嘴里还不断地叫道:“瞅着压力表,别让降下去,尽量加大!”

大家伙静静地望着他,只见,豆大的汗珠,在他的脸上出现了,背上也浸透出潮湿的痕印,紫色的脸庞,被烤得发黑了,不一会儿,衣襟开始滴下汗水……

杨坚站在那儿,一颗心收缩得很紧,他觉得无论如何不能让戴继宏一个人干下去。于是,也把衣帽整理一下,戴上手套,然后走到戴继宏的身边,大声说:

“老戴,过来,让我干一会儿。”

“别动,老杨!”戴继宏一动不动地继续他的工作,“你注意一下火候,随时提醒我。”

一听这话,小刘却跃跃欲试了,他习惯地卷了卷袖管,说:

“老戴,我替你一会儿吧!”

“谁也不要替,一换手,就容易出毛病。”工段长不动声色、平静地说,好像在炽烈的热流下面工作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别人。

小伙子们急得抓耳挠腮,不知干点什么,才可以减轻工段长所承受的灼热和劳累;老铸工们,只是焦虑地把眼睛瞪着铸件;张秀岩紧抿着嘴,拳头握得紧紧的,汗珠子也不断从额上滚下来。

每一分钟都是在无限焦虑中度过的,短短的几十分钟,抵得上平常多少时间啊……

终于,冒口被戴继宏一口气割掉了,立即,他又把风铲拿过来,去掉了一块块砂皮,露出了铸件的本来面目。再经过探伤仪检查,质量完全合格。刚才看到的小裂纹和夹砂,只不过是大机架向关心它的人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就像初生婴儿的一种“假死”那样。

现在好了,一场虚惊过去了!用什么才能形容我们的铸工此时此刻的心情呢?不过,我们的祖先,早已给我们做过不止一次的示范,敲锣打鼓,便是我们传统的表达欢乐感情的方式;现在,预先准备好的锣鼓,该是显示它们威力的时候了。敲起来吧!打起来吧!会跳的就跳吧!会唱的就唱吧!

为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又一胜利欢呼吧!

工人们不约而同地排成长长的行列,他们要向党委报捷去。

不用别人解释,女记者赵岚已从工人们欢乐激动的情绪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她手中的照相机,开始发挥作用了,几个镜头拍过,她一把拉住工会干事,兴奋地说:

“咱们也跟他们一块去报捷吧!”

“好啊!”工会干事的感情也很不平静。

当她和工会干事跑到车间大门口时,梁君正好从生活间的楼梯走了下来,她忍不住意味深长地说:

“梁技术员,快到现场去看看吧!这儿所发生的事,的确该好好报道报道,教育意义太大了!”

梁君的脸刷地红了,他低下了头,没敢看一看女记者的脸,直到赵岚的脚步声消失了,他才抬起头来,谁知又碰上了王永刚投过来的炯锐的目光,于是又重新低下了头。

李守才也随后走来,他厌恶地看了梁君一眼,然后快步赶上党支部书记。

王永刚稍稍等了他一下,向他说道:

“李主任,咱们先合计一下,下一步怎么个搞法。”

“下一步……马上就进行热处理吧!”技术副主任这次倒好像胸有成竹了。

“热处理方案呢?”

“方案?……我来做!我来全面安排。下一步,全由我考虑好了!”李守才一连说了几个我字,生怕王永刚不要他做似的。唯恐信他不过,又补充说:“有必要的话,咱们还可以用电阻丝法,做一做大机架强度校核工作。贴片方案、试验方案,也由我来安排好了,让老杨来……协助我。”他本想说:“老杨做,我来协助。”但那样说,似乎还不够主动,也就自己全部承揽了。

对李守才这种积极的态度,王永刚虽然感到有点意外,心里却很高兴。他不由想:事实对人的教育是最深刻的啊!

“那太好了!”王永刚诚恳地笑着说,“我还有个想法,大机架工作结束后,我们再搞它个总结,你看怎样?”

“对!总结应该搞,这次总结太必要了,工人们创造了多么惊人的奇迹啊!”

“还由你来主持吧!”

“我?”李守才惊异地望着党支书。

“你来主持!”王永刚肯定地说,“你已经有了经验了,我相信能搞好。不过,这次要全面些,思想上的,技术上的,都要总结进去。”

走在后面的梁君,完全听见了这两位车间领导人的对话,他心情沉重地想:“在这个总结里,我大概又成为个悲剧性的角色了。看来,我这个脑子是有点儿跟不上这个时代……”

他艰难地登上楼梯,回到生活间,默默地走到那间屋去,准备继续去写他个人的“总结”。

他艰难地摊开前几天写的检查,又从头到尾浏览了一遍,越看越感到这些检查没接触自己的心灵深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言不由衷的掩饰情绪。他不由沉重地把头摇了摇,自语地说:“通不过啊!”

“老梁,你已经走到一个危险的边缘,不能再走下去,应该悬崖勒马了!”

忽然,在他的耳边出现了一个严肃而又热情的声音。这是党支书今早跟自己谈话时所说的。

“你还年轻,未来的道路还很长,应该选择一条光明的道路走下去。现在来选择,也还不晚,党和同志们,还在热情地等待着你,就看你自己的了!”

党支书的话是恳切的,诚挚的。事实也正是这样,这些天来,党的组织和同志们一直热情地在帮助自己进行检查,只是自己……咳!自己也太有点说不过去了,刚才在女记者面前,还说出那样的话!为什么自己的思想和别人距离那么远呢?为什么就连过去跟自己很合拍、那么信任自己的李守才,现在也改变了对自己的态度?还有那郑心怀,为什么也跟自己疏远了?……“只要一个人不是花岗岩的头脑,在我们的社会里,总是能改造好的。”又是党支书的声音,“一方面要相信自己能够改造好,另方面,也要下决心改造好。老梁同志,现在是下决心的时候了!”

是的,现在的确是下决心的时候了,看来不认真改造资产阶级的思想是不行了!……想到这里,梁君用手狠狠地捶击自己那有点发昏的脑袋,又从椅子上站起来,走到窗子前边。凭窗远眺,只见天晴日朗,远处,金色的田野里,铁牛在奔跑,羊群如片片白云,在草原上飘动。近处,炉火熊熊,马达轰响,巨大的机器部件,在各条生产流水线上加工、制造。多少人在为钢铁巨人快点站起来而忘我地劳动着。天是那样的高,地是那样的阔,生活又是那样蒸蒸日上,像滚滚翻腾的江水,直泻奔流汇入大海。自己为什么还要逆水而行,做一个企图阻挡这汹涌澎湃巨浪的小沙粒?那除了被浪涛抛在一边,还有什么结果?他陡地反身回到办公桌前边,把前几天写的检查,甩在一边,重新拿过一沓洁白的纸张,重新写下新的一页。

远处,报捷的锣鼓声、鞭炮声、欢笑声,还在惊天动地地响着,响着……

尾声

大型轧钢机主机架的铸造成功,大大地推动了全厂各种辅机制造的速度,也大大地推动了全国各有关协作单位配套任务的完成。“向铸造大机架的工人学习”的口号喊得更响了。轰轰烈烈的“比学赶帮超”竞赛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滚滚翻腾。

国庆节刚刚过去,装配工人们便忙了起来。在厂的装配车间里,即将装配和试运转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台大型轧钢机。

装配车间,日日夜夜充满着战斗的气氛。一根一根的辊道,闪着耀眼的光辉,排在装配车间的正中。剪切机、校直机、压床……各种辅机,接二连三地向装配车间运送。轧辊通过长长的加工线,也来到了装配车间,等候大机架的光临。各种齿轮、减速机,也都排好了队。大电机从遥远的地方,由火车直接送到装配工地上来……

大机架在金工车间紧张地进行切削加工。为了加快完成加工任务,金属切削工人们千方百计地挖潜力,找窍门,革新工具,提合理化建议。没有大的机床,他们就用“蚂蚁啃骨头”的方法;没有专用夹具,他们就用土办法夹持;没有成熟的加工经验,他们就自己创造……

戴继宏和别的铸工们,也跟其他车间的工人们一样,还在为大型轧钢机的诞生而意气风发地战斗着。他们送走了大机架,又迎来了其他一些小的辅助部件。他们运用了铸造大机架的许多经验,来加快这些铸件的铸造,因此,他们的任务总是接二连三地提前超额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