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一个星期,那对老夫妻又来到了尚山庙拜访圆慧,他们认为鹦鹉这个年龄成天待在庙里是不妥当的,应该去福利机构或是找一家人家收养,圆慧称鹦鹉很小就在寺院,已经习惯了,庙里的比丘尼都象她的亲人一样照顾她爱护她,并没有忽略她。老夫妻解释说,他们并没有怀疑法师不关爱鹦鹉,只是觉得鹦鹉这个年纪应该去上学而不是呆在寺院里。圆慧背着老夫妻狠狠瞪了鹦鹉一眼,想了想,为难地说:“不是不想送她上学,只是鹦鹉身体弱,且生来就有一种怪病,见不得人,若被人知道对孩子反而有影响,把她当另类看。”
老夫妻疑惑地看着鹦鹉,看她娇小俏丽,想不出会有什么怪病见不得人,只怕是圆慧的借口。圆慧看出老夫妻的想法,叹了口气道:“实不相瞒,这孩子经常生病,每次生病便会身上长出毛来,纯属怪异,不能为常人接受。”
老夫妻两个闻言吃了一惊,确实没有想到会有这种怪病。又闲聊了一会,起身告辞了。
鹦鹉知道圆慧肯定又要训她,连忙找了借口溜掉。
再说那对老夫妻,在路上开始商议。男的说:“我们膝下无儿无女,你想收养鹦鹉我倒也不反对,只是这个怪病确实令人想不到。”
女的沉默半晌道:“其实这也没什么,你看我们国家早些年发现的毛孩、狼孩、火孩,还得到了国家的特殊照顾,现在不是都长大了,娶妻生子了么。”
男的说:“这样说起来,倒也是的。”
女的叹口气道:“我实在是喜欢鹦鹉这孩子,乖巧伶俐,希望她能过上正常孩子的生活。”
男人沉默不语,拍了拍妻子的肩胛,年轻时他们也有一个孩子,只是后来夭折了,那时他们也过了生育年龄,不可能再生养。失去了孩子,家庭的灵魂也失去了,那种痛苦是什么也补偿不来的。夫妻俩经过了很久时间的折磨,终于将伤痛压到了心口深处,慢慢适应了失去孩子后的生活,本来想两人相依为伴过完此生也就算了,不想遇到了鹦鹉,被压抑了多年的慈母之心再次焕发出来,执意想要收养鹦鹉。
就这样老夫妻隔三岔五往尚山庙跑,其间他们也见过鹦鹉生病,就是身体上长满了细细长长的绒毛,生完病后,鹦鹉仿佛又长高长大了一些。老夫妻早有心理准备,所以即使看到鹦鹉身上长了毛,也并没有觉得奇怪可怕。
圆慧看到老夫妻二人收养鹦鹉的意志很坚定,便劝鹦鹉离开尚山庙:“你去陕西找山公,先避开他们一阵,他们见不着你,冷却了这心就好了。”
鹦鹉却不是这么想的,她虽然是一只狐狸精,自从有了灵智后,就一直向往人群的生活,妖物修练都要远离人类,但鹦鹉却不怕人,喜爱和人相处。她说:“山公一个人在山上,又喜欢游山玩水,把我一个人丢在他那破洞里头,还不闷死我了么?”
圆慧问道:“那你想如何呢?”
鹦鹉笑道:“我看他们也不怕我长了毛的样子,就跟着他们体验一下人间的生活也很不错。”
圆慧怔怔地看着鹦鹉,回想起多年以前,那时圆慧还算年轻,虽是个女尼,但心胸宽大,能接受各种匪夷所思的事物,在秦岭游历时结识了山公与鹦鹉。山公是一个大龟,早已修成人形,鹦鹉是他在秦岭的深山里发现的,能吐人言,能幻成小姑娘的模样,看到山公后便执意要跟着山公,希望山公带着她出山。但山公天性好玩,又嫌鹦鹉太小,经常把她一个人丢在山洞,让她独自修练。见到圆慧后,便成天缠着她,要跟着她走。鹦鹉乖巧伶俐,很会哄人,圆慧虽是个方外之人,带着一个小姑娘并不是很方便,但耐不住鹦鹉的几番纠缠,带着她来到了这尚山庙,就此安家。鹦鹉本身并无姓名,山公每每唤她不是小狐就是丫头,圆慧因见这小狐狸能言善道,便给她取了个名字唤作鹦鹉。
虽说圆慧收留了鹦鹉,但圆慧生性寡言,又执迷于佛学,时间一长,鹦鹉便觉得百般无趣,经常独自跑出去玩。现在看这模样,恐怕她已厌倦庙宇的生活,要重蹈覆辙跟着别人跑了。
圆慧想了很多,最终叹了一口气:“我年事已高,大限就在眼前,就算你不走,也不知道能照顾你几年,你跟着别人也好。”
鹦鹉闻言便哭了:“你对我的恩情我一辈子铭记在心,我不是想要离开你,我只是想出去看看外面不同的世界,过不同的生活。”
圆慧见鹦鹉哭得伤心,又安慰她道:“好在收养你的人家就在本市,你若是不开心了便回来。”
又咛嘱鹦鹉:“我虽是个凡人,但我从来都是背经离道,把自己当个异数,因此我也能接纳山公与你,但是普通人就不一定能接受,或许他们能接受毛孩,他虽然怪异,但毕竟是人类。你虽变成了人的样子,却终归是一只狐狸。你心思单纯,又没有神通,且切切牢记,不可过于相信他人。平时不可好奇心过重,定要修身养性勤加修练,早日功德圆满,去你最终的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