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The Moment(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短故事)
27599800000011

第11章 你也许会需要徐璐沈奇岚

shasha,

今晚下班的时候,经过了四篇稿子的洗礼,我走在路上真的有种头重脚轻,手脚发软的感觉。离开办公室之前,向对桌的同事讨了两块乐天巧克力,因为从椅子上站起来那刻,头晕目眩,让我觉得快要见上帝了。我不再吃点甜的,估计都没有力气走完回家的路。当然,她比我看上去更憔悴就是了,熬了一整个通宵赶完采访稿,后来又有新媒体这边的任务,一句话,为了能休息喘口气,大家都蛮拼的。

走在路灯下的时候,想起之前你问我:“觉得累的时候,你会做什么来放松啊?”记得我那时候是轻松地回答你“看书啊,追追剧”之类的。一个多月之后的现在,我完全能体会到为何liuliu知道我这样的回答,会回复我“哪天我也能这样的话,我都觉得是神迹”。最近天天都要加班,一天工作真正结束的时候,脑子里只有一个字:睡。放松?睡就是最好的放松。

当然,你还是准毕业生,你还只是那个需要隔三差五在招聘会冲锋陷阵的senior。你也会觉得累,而且那是夹杂着“不安,忐忑,希望,失望”这种反复的累,除非你收到令你满意的offer,不然这就是单曲循环的心理活动。这个时刻,我就觉得有点后悔那时候没有好好回答你,看书啊,或许你也会需要徐璐沈奇岚。

这两个名字对你来说都是陌生的吧,因为我工作了之后,在一个所谓汇聚了很多文艺工作者,名牌大学传媒中文毕业生的地方,当我提到这两个人,也不是很多人知道。但是,他俩对我来说,都意义非凡。

徐璐,我印象中是跟郭敬明,张悦然差不多时间出现在《萌芽》上的,好像是吧。我实在也记不太清了。只记得那时候我的女朋友很喜欢郭敬明,刚好我走读她住宿,后来每期的《最小说》都是我帮她买的。我在她的威逼下也看了若干“像一个巨大的黑色花盘”,直到看到《夏至未至》那样的结局,我就彻底拒绝郭四了。哪怕人生再复杂再残酷,我也不要在你的故事里去体会那样残忍的,伪装的云淡风轻。人生应该是平淡中有惊喜,曲折中有希望,迷茫中不放弃的,然后在这个时候,我遇到了徐璐笔下的故事。

一开始还是在《萌芽》上吧,《李莫愁们的念去去》《风吹来的祈祷文》《此时彼刻》《忽然长大》《我想你是海》,大概是这些吧。徐璐写的大多是学生时代的背景,高中大学甚至跨到了社会人,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很神秘的将来时。那时候一批“青春文学作家”都是走这样的设定,但惟独徐璐带给我难得的共鸣感。羞涩纠结又自卑的陆希,总是让陆希悲喜交加的高远;渴望爱情却又被赐“两条人命”的沈丹霓,不会谈风花雪月但是最会谈恋爱的谢铱钒;更不必说那个会写长长求爱信的李远宸,名字超复杂但超让人心疼的蘧薏蒝,那句CAP OU PAS CAP?(敢不敢)我现在都还记得。

她描绘了好多好多人,她述说了很多很多故事。这些人都是不完美,又都是偏执的。这些故事也许不一定完满,但都是跌宕起伏又理所当然的。让我觉得,我的各种小情绪,并不是那么罕有特别。听到别人的奚落,我会像陆希一样自嘲,而不是偷哭;遇到世人强加在别人身上的歧视,我也会像谢铱钒那样,管他呢,能跟我玩到一块就是爷。青春期的人都躲不开“孤独”“缺乏认同感”这样的怪病,因为我们都是“时间太多,只好用来想些乱七八糟”来打发无聊孤单的时光。

后来在《萌芽》上再也没有她的文章,我也到了放下青春文学的年纪。不过在那之后,我也有默默地跟进她的书。她一开始出的《西安1460》现在已经买不到了。记得第一本买的是《关于理想的课外作文》。然后是《滴答》《春江花月夜》,还有来了北京才买的《小情歌》。应该怎么说呢。也不是说不喜欢,只是觉得那些年的“真性情”好像有点褪色了。作者在变,她的读者何尝不是呢。曾经读到这么一句话,“我喜欢,是真的喜欢;我不喜欢,也是真的不喜欢”。但是对于徐璐,我的感觉还是很复杂的。但是,我真的很喜欢,最难熬的六年,我遇到了你。

沈奇岚,我是在某天放学在书城瞎逛的时候,看到一本杂志,刚好有做一个我蛮喜欢的女明星的专访。我就顺手拿了起来,没想到那天从书城出来,我会因为沈奇岚的专栏买了那本六块钱的杂志。后来,她出书了,名字叫《那个姐姐教我们的事》。很鸡汤文的名字吧。沈奇岚那时候开的专栏,对象也是一些各有烦恼的小女生。每次看都会觉得,啊,原来我们都是一样的。沈奇岚的可贵之处在于,她跟你说她的想法,不会把它强加到你身上,但是一字一句刚好能熨帖到了你害怕的心情。

写这篇的时候,我特意去搜了一下当时的序言。书我带来北京了,但是前天刚好把这书借给了同事。在那么多的推荐中,有一句是这样的“她让我知道还有那么多的她们都能沿着心的方向一路坚持下来,风景不断。或许我也可以,至少我愿意在年轻的时候为之尝试。就这样,我也坚定而享受地一路走来,一切都很美好。”在你觉得脆弱的时候,温柔的鸡血也许能推你再走一步。

记得那天她的新书《我愿/生命从容》送到了公司,YK刚好看到就说“噢,沈奇岚啊,我小学的时候就有看她的专栏了”。后来她翻了一下,“感觉道理看了还是让人觉得很舒服的,但还是觉得讲得太浅了,认同感没以前那么高”。后来她让我带《姐姐》过来,“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还是会觉得感动啊”。

她说的道理我们都懂,我们更怀念的也许不是她讲的道理、行文的风格,而是以前那个更容易接受这些温暖而主观的文字,从来不会想着去辩驳的自己吧。记得很清楚,某天副主编看了某个稿子,跟记者说“你这个文章讲得都是好的。个人感情色彩这么明显,这个世界所有东西都应该是正反两面,客观对待。”(周五有事,提前发文啦,祝看的人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