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玩转三十六计
27705700000017

第17章 欲擒故纵

要点:

1、先纵后擒。

2、累其力气,消其斗志。

原文: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古人按:所谓纵者,非放之也,随之,而稍松之耳。“穷寇勿追”,亦即此意。盖不追者,非不随也,不追之而已。武侯之七纵七擒,即纵而蹑之,故辗转推进,至于不毛之地。武侯之七纵,其意在拓地,在借孟获以服诸蛮,非兵法也。若论战,则擒者不可复纵。

注释:

1、逼则反兵,走则减势:走,跑。逼迫敌入太紧,他可能因此拼死反扑,若让他逃跑则可减削他的气势。

2、兵不血刃:血刃,血染刀刃。此句意为兵器上不沾血。

3、需,有孚,光:语出《易经需卦》。需,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乾下坎上)。需的下卦为乾为天,上卦为坎为水,是降雨在即之象。也象征着一种危险存在着(因为“坎”有险义),必得去突破它,但突破危险又要善于等待。“需”,等待。《易经需》卦辞:“需,有享,光享”。孚,诚心。光,通广。句意:要善于等待,要有诚心(包含耐性),就会大吉大利。

古文今解:

此计正文的大意是:过分地逼迫敌人,会使他猖狂反扑;让他逃走,就会削弱敌人的气势。所以,对于逃跑的敌人要紧紧跟随,但不过分追逼他,慢慢地消耗他的体力,瓦解他的斗志,在其意志和体力松散下来以后再进行擒捉,这样就会不用流血而取得胜利。这就是《易·需》卦爻辞中讲的,我因前面有险难而等待,使对方相信我,归顺我,这样,前途就会变为光明。

打仗,只有消灭敌人,夺取地盘,才是目的。如果逼得“穷寇”狗急跳墙,垂死挣扎,己方损兵失地,是不可取的。放他一马,不等于放虎归山,目的在于让敌人斗志逐渐懈怠,体力、物力逐渐消耗,最后己方寻找机会,全歼敌军,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诸葛亮玩的那出“七擒七纵孟获”好戏,决非感情用事,他的最终目的是在政治上利用孟获的影响,稳住南方,在地盘上,次次乘机扩大疆土。在军事谋略上,有“变”、“常”二字。释放敌人主帅,不属常例。通常情况下,抓住了敌人不可轻易放掉,以免后患。而诸葛亮审时度势,采用攻心之计,七擒七纵,主动权操在自己的手上,最后终于达到目的。这说明诸葛亮深谋远虑,随机应便,巧用兵法,是个难得的军事奇才。

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是一对矛盾。军事上,“擒”是目的,“纵”是方法。古人有“穷寇莫追”的说法。实际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样去追。把敌人逼急了,它只得集中全力,拼命反扑。不如暂时放松一步,使敌人丧失警惕,斗志松懈,然后再伺机而动,歼灭敌人。

俗话说兔子急了还咬人,对于敌人不能往死里追逼,为了活命敌人可能什么阴招、狠招都能想出来。或者还不到火候,抓了也是白抓,所以干脆玩玩猫逗老鼠的游戏,等瓜熟了再摘,养肥了再杀。好莱坞电影的警匪片中都这么演,当犯罪集团或不良帮派的虾兵蟹将暴露行踪时,警方第一步是纵容,让他们嚣张几天,免得打草惊蛇;接着是对小兵小将们进行跟踪监控、监听,等到进一步侦查搜证,顺藤摸瓜,摸清幕后的老大、主谋,才直捣他们的老巢。

古人按:欲擒故纵的“纵”字,不是放纵不管,而是盯住敌人时,要让敌人稍有松懈、喘息的空间。所谓“穷寇勿追”,对于已经陷入绝境的敌军,勿穷追不舍。“不追”不是不跟随盯住,而是不逼迫太甚。这种“纵”的手法,“纵”到敌人士气垮尽、反击能力也丧失时,再适时出手擒敌。

三国时代,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意图在于开疆拓土,借擒服孟获来折服蛮族,是政治手腕,不是军事手段。如果从战争战术而论,已经擒到之敌当然不可放掉。

简评:

此计的核心在于“纵”,“纵”在此计中有不少讲究。一个是要达到欲擒故纵的效果,即先让敌人跑掉,让他以为有了生路,斗志松懈,然后再找机会消灭他。二个是丢饵下套,即假装放走小的敌人,然后暗地里进行跟踪,等到主要敌人出现时,再一网打尽。

欲擒故纵的策略,以各种不同的内涵呈现:

先纵再擒:暂时放任目标,等到最佳时机行动,效益最大。

再纵再擒:纵与擒不断交替为用,像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一样。

以纵代擒:让对手的存在产生更积极的意义,纵容对手的成长。

只纵不擒:一味纵容,毫无“欲擒”的打算。

欲擒故纵,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运用:

对孩子管教太严,适得其反;适度的放手,效果更好。

对另一半紧迫盯人,也会把人吓跑。

对部属太过苛求,怨声载道;偶尔放松一下,才有缓冲调适的空间。

《礼记》上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太过责备求全,没有人会追随你(无徒);待人也一样,不能只擒不纵,绷得太紧!

在人生事务中,“擒”是奋斗、目标、动力;“纵”是松懈、看得开、无为;擒与纵运用得宜,人生才会抑扬顿挫,丰富多味。

要点解析:

1、先纵后摛。

擒是收,纵是放。收放之间颇费思量,有时不是一放一收即可成事。《老子》有言:“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老子的观念是:物极必反,强摘的瓜不甜。吃得太快会打破碗。《论语》上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些都告诉人们行事勿操之过急,要在充裕中有收有放才能“擒”大事。诸葛亮对孟获用兵,七次生擒,七次释放,孟获终于心悦诚服。诸葛亮的“收放艺术”与钓大鱼的手法一模一样。在大海上钓到一尾三百公斤的旗鱼,你必须不断地一收一放,与它纠缠几小时,直到它力竭为止。如果对手顽强、难缠,你不能奢望一举而擒之,要善用收放之道。

事例一:忍中求胜的冒顿单于。

东胡人认为冒顿新立,部属并不归心,再说以前也是一贯欺负匈奴,没太将他们当回事儿,就派了使者对冒顿单于说:“东胡想要那匹先王活着时所坐的千里马。”冒顿召集群臣商议此事,群臣都说:“这是匈奴的宝马,怎么可以随便送人?”冒顿单于听了,说:“我们和东胡是邻居,用一匹马就可以换来两国的和平共处,又怎么可以吝啬呢?”

就把马送给了东胡。

没过几天,东胡又派使者来称:“听说单于的阏氏是匈奴第一美女,我们东胡王生平最大嗜好就是收集美女,请把阏氏送给我们。”冒顿单于又召集群臣商议,大臣们都无比愤怒,说:“东胡人简直是太藐视我们匈奴了,竟然想得到单于的阏氏。这是羞辱我们全体匈奴人,请求单于发兵讨伐东胡。”冒顿单于听群臣说完,语气平缓的说道:“我们和东胡世世代代都是朋友,怎么可以为了一个女人,而伤了和气呢?”

当下就派人护送阏氏去了东胡(真是能忍啊……)。

东胡王得到了宝马和冒顿单于的阏氏,更加骄横起来。这时匈奴和东胡之间有一千多里没人居住的土地,匈奴和东胡都在这块土地上建立了哨所。东胡王第三次派出使者对冒顿单于说:“这块无人的土地是我们对匈奴的缓冲土地,现在我们东胡要占有。”冒顿单于再次召集群臣商议,大臣们已经对冒顿单于丧失了信心,想这家伙连老婆都能送给东胡了,这没用的土地还不是照样说一句“我们和东胡是友好邻邦,区区一块土地怎么又能破坏我们之间长期来的友谊呢?”,料想是这样的结局,于是就有人漫不经心地说:“这是没用的土地,送给东胡也可以,不送也可以。”反正您单于大人看着办吧。不想冒顿单于大发雷霆,道:“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么可以和骏马,女人相提并论而送给人家!”立即斩杀了主张送土地的大臣,冒顿单于直接离开议会场所,来到外面,召集了他的亲信骑兵,说道:“有人胆敢不随从我去征伐东胡的,全部响箭伺候!”冒顿单于响箭的威力大家都是见识过的,他想射你左眼那你的右眼就绝对处在安全状态下,所以哪里还敢落后。

匈奴能打架的男人立即全体出动,去攻打东胡。东胡人正等着冒顿单于乖乖的送上土地来呢,不料土地没得到,迎接来的却是匈奴的大军,东胡人毫无准备,匈奴军队每天都以数百里的速度推进,东胡王还没有来得及组织有效的抵抗,就被冒顿单于的闪电战打得一败涂地,东胡就这样被匈奴给吞并了。

画龙点睛:

匈奴冒顿的策略是,把敌人养在那儿,不轻易动它,让它沉溺于自满的情境中。所以他不急攻、不急功。冒顿一直纵容东胡,直到自己强大,对方没有戒备了才发兵征胡,不费吹灰之力即降服了东胡首领。

事例二:石勒设计除王浚。

十六国时期,统治者胡作非为没个当领导的样子,于是北方少数民族乘机造反,不服天朝管束了,一时间先后建立了十几个割据政权,今天你挠我明天我踢你地,进行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混战。最先起兵反晋的是匈奴贵族刘渊,他建立了汉国。其后羯族人石勒崛起,拜刘渊为老大。刘渊死后,其子刘聪继位,石勒又为刘聪部下,在河北及中原一带有很大势力。当时,盘踞在幽州的是王浚,他名义上是只是晋臣,实际人家一直想自立为皇帝,因为他兵权在握。

树大招风是古训,建兴元年,看王浚不过眼的人向石勒讲述王浚的许多劣迹和野心,石勒一听便想将王浚给做掉。他专门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手下的谋士张宾进言:王浚虽然名为晋臣,实际上他想要废晋自立,骄傲自大,气焰嚣张。现在将军您尽管威震天下,但力量还是比不过他——手下兄弟没有他多,银行存款数目没有他大,不如谦卑地备好厚礼,低声下气地巴结他,让他先使劲骄傲,反倒能以屈求伸。

石勒听后点头称棒,并派两手下带了许多好几车珠宝去见王浚,并带上一封情真意切的亲笔信。信中说:“我石勒生逢乱世,逼上梁山,自知出身卑微、愚顽不堪,渴望归顺明主。大帅仁义播于天下,四海归心,而晋室气数已尽,得天下者非大帅还有谁人?愿您早登大位,石勒甘愿称臣。”王浚看了心里那个美呀,但又有点疑惑,便问来使:“石将军实力强大,怎么说也是一个人物,怎么可能臣服于我呢?”使者道:“石将军虽英豪一时,但到底还是胡人。自古以来,这样的人只可为臣,未有成就帝业的。他深知殿下英名盖世,早晚必登大位,所以记取项羽的前车之鉴,诚心拥戴明主。”于是王浚便轻信了使者的话。

又过了一年,王浚派使者前往石勒坐镇之地——襄国去慰问,并送去白玉柄的麈尾。石勒特将麈尾悬挂在正堂之上,早晚跪拜,并对使者说:“虽然我没有亲眼见到主公,现在看到他的恩赐宝物,对它的景仰之情就如同见到主公一样深切!”此时,石勒还令人陪着使者巡视了他的军营,故意显示赢弱的军队给使者看。事后,石勒让使者回去传话,说三月里他要亲自去朝见,并拥立王浚登上皇位。

傻兮兮的王浚信以为真,这时就是石勒要天上的月亮他也愿意答应。此时,赶上幽州连年灾荒,百姓无衣无食,而王浚却积存粮食百万,每天山珍海味,却一点也不舍得肯赈济百姓。另外,他还一味地横征暴敛,用苛法酷刑残害人民,弄得百姓怨声载道。所有的人都看出王浚就要灭亡了,而他却提前过起了皇帝的瘾,修建亭台楼阁,设立百官。

石勒认为时机到了,开动大军向北进发,到达易水时,王浚部将孙纬要率军阻挡。王浚得知后反而大骂孙纬:“石将军是来拥戴我为皇帝的,敢阻挡者斩!”这样,石勒大军大摇大摆地在几千头牛羊(送给石勒的礼)的陪伴下开进了幽州城,堵塞了城中要道。随后大军便一拥而入,直到人家石勒坐在大厅之上时,王浚还蒙在鼓里,结果,王浚轻而易举被抓获,并被押到襄国斩首。

画龙点睛:

石勒采用张宾之计,一再纵容王浚的野心和贪心,使他放松警惕,最后达到除掉他的目的。

“欲擒故纵”的谋略原理在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商战乃至日常人际交往中都可借鉴。此例中石勒就是运用先纵后擒的原理铲除了政敌,成为了政治斗争的赢家。

2、累其力气,消其斗志。

对付强大凶猛的敌人,就如同在大海上钓到一条三百公斤的旗鱼,你必须不断地一收一放,与它纠缠几小时,直到它力竭为止。如果对手顽强、难缠,你不能奢望一举而擒之,要善用收放之道。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中的渔夫,钓到一条大鱼,擒不到它,只好放纵它,把钓绳绑在船头,让它拖着船走,夜以继日,渔夫好整以遐,直到它无力抗拒了,才手到擒来。这正好是“累其力气,消其斗志”的表现。

事例一:“三缺一”的妙用。

明永乐十七年(1419)六月十四日,明将刘江镇守辽东,在望海埚发现有倭寇(也就是日本鬼子)来犯,抢走许多财物,还杀人放火。刘江闻报,当即调兵遣将,做好了全歼来犯之敌的安排。刘江命令士兵依山埋伏,另外派兵截断敌人归路。

6月15日拂晓,倭寇在前日得了便宜,就想着继续来讨乖。1500余众分乘31条大船于马雄岛(今金州区大李家镇城山头到青云河口一带)登陆,以长蛇阵势向望海埚奔袭而来。刘江先用小股兵士迎战敌人,并假装失败,将敌人引入伏击圈中。迎接敌人的是大炮的轰击,然后是伏兵的冲杀,倭寇大败,逃到附近樱桃园的一个空堡里,摆出拼死决斗的架势。

为避免与拼命的敌人交锋,刘江采取“围师必缺”战术,三面围堡,在堡西留一缺口,诱骗敌人逃走。倭寇果然上当。明军在其逃跑途中进行两路夹击,较为容易地将敌人全部歼灭。此时,倭船已被刘江派兵全数焚毁,倭寇未死者均被生擒。此战全歼倭寇1500余人。此后百余年,倭寇不敢再犯辽东。

画龙点睛:

刘江面对准备以死相斗的敌人,采取的就是对穷寇虚留生路,在其逃跑时“累其力气,消其斗志”,最后一举歼灭的方法。

事例二:罗斯福智取巴拿马运河。

巴拿马运河是美国控制的一条重要航线,美国每年要从这条运河上赚一大笔钱,而且这条河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但是巴拿马运河最早却不是由美国开凿的。

19世纪末,有一家法国公司和哥伦比亚签订了一项合同,打算在哥伦比亚的巴拿马省内开凿一条连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运河。

主持这项工程的总工程师就是因开凿苏伊士运河而闻名世界的法国人雷赛布。凭着过去的成功经验,他认为完成这项任务不在话下。但工程一开工就遇到了麻烦。原来,巴拿马的环境和苏伊士有很大的不同,工程进度很慢,而且公司的资金也开始短缺,公司陷入了困境。

美国总统罗斯福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非常高兴。他决定购买运河公司,由美国开凿巴拿马运河。因为美国对开凿这条运河也早有打算,只因法国下手太早,抢先和哥伦比亚签订了合同,使美国被动一步,懊悔不已。这下机会来了。

法国也知道美国早有此意,便先下手抢到了这块肥肉。但法国运河公司目前又面临无法经营的困境,不得已,法国公司代理人布里略访问了美国,提出要出卖运河公司,开价是1亿美元。法国认为,美国一定会很高兴地买下。

美国尽管早就对运河垂涎三尺,知道法国公司要出售更是欣喜若狂。但表面上显得并不怎么热情。罗斯福故作姿态,指使美国海峡运河委员会提出一个调查报告,以证明有尼加拉瓜开运河省钱。报告煞有介事地称:“在尼加拉瓜开运河的全部费用不到2亿美元。在巴拿马开运河直接费用虽然只有1亿多,但并不合算,因为需要另外付出一笔收购法国公司的费用。这样加起来,开巴拿马运河全部费用就将达到2、5亿多美元。”这个报告自然要让法国公司代理人布里略先生“过目”。

布里略一看报告吓了一跳,心想:如果美国不在巴拿马开运河,法国不是一分钱也收不回来了吗?于是他马上游说,表明法国愿意降价出售运河公司,只要4000万就可以了。罗斯福一听,立即指示用4000万买下了运河公司。仅些一项美国就少花了6000万美元。法国人还以为挺幸运,总算收回了4000万,却不知上了罗斯福的当。

买下公司后,罗斯福又对哥伦比亚政府故会重演。他指使国会通过一项法案,规定美国如果能在适当时机内和哥伦比亚政府达成协议,美国将考虑开凿巴拿马运河,否则,美国还将选择开凿尼加拉瓜运河。

这样一来,该轮到哥伦比亚政府坐不住了,马上指使驻美国大使找到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协商,签订了一项条约,同意以1000万美元的代价长期租给美国一条两岸各宽3英里的运河区,美国每年另外付给哥伦比亚10万美元。这个协议给美国带来的却远不是几千万的利益。

画龙点睛:

“擒”的时机不对,擒而无益。老谋深算的罗斯福就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以退为进,先放后收,让对方无心恋战了再出手,狠狠地赚了法国人、哥伦比亚人的便宜。

现代生意场上的人,若是认真向这位美国前总统学习,必获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