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玩转三十六计
27705700000022

第22章 金蝉脱壳

要点:

1、存其形,去其质。

2、去其形,存其质。

原文: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古人按:共友击敌,坐观其势。尚另有一敌,则须去而将势。则金蝉脱壳者,非徒走也,盖为分身之法也。故大军转动,而旌旗金鼓,俨然原阵,使敌不敢动,友不生疑,待己摧他敌而返,而友敌始知,或犹且不知。然则金蝉脱壳者,在对敌之际,而抽精锐以袭别阵也。

注释:

1、存其形,完其势,保存阵地已有的战斗形貌,进一步完备继续战斗的各种态势。

2、巽而止蛊:语出《易经蛊》卦。蛊,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巽下艮上)。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为刚,为阳卦;巽为风为柔,为阴势。故“蛊”的卦象是“刚上柔下”,意即高山沉静,风行于山下,事可顺当。又,艮在上卦,为静;巽为下卦,为谦逊,故说“谦虚沉静”,“弘大通泰”是天下大治之象。

古文今解:

“金蝉脱壳”的本意是:蝉越过漫长的冬伏期后,浑身土黄透亮像镀了金似地从地底下爬出来,爬上树干或树枝,静静地趴着,然后开始蜕变了。金壳背部裂开一条缝,新生蝉从缝里爬出,蝉翼丰满后飞走;金壳依然在枝头摇曳,不站近看,不知道新蝉已经飞走,这就是金蝉脱壳。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于何时何地、何年何月,现在还难以确定,从元代一些戏曲中已有此成语看,应在元以前的兵书中就已有此计。如元代大戏曲家关汉卿所作《谢天香》中有唱词曰:“便使尽些伎俩,干愁断我肚肠,觅不破个金蝉脱壳这一谎。”又有施君美《幽闺记·文武同盟》中有台词道:“曾记得兵书上有个金蝉脱壳之计,不免将身上红绵战袍挂在这枯桩上,翻身跳过墙去。”这里所说的“兵书”很可能就是指《三十六计》,这说明,此前流行的《三十六计》中确有“金蝉脱壳”之计。如果此说不差,那么,《三十六计》在此戏问世之前就已经流传了。

此计原文中说:保持我方阵地原形,保留完整的既定阵势,使友军不怀疑,敌人也不敢轻举妄动,要先迷惑住敌人,在其还未怀疑时转移主力。

也就是说,在危急关头,设法从某种境地脱身时,留下种种伪装,制造没走的假象,其时,人早已走了,因为有伪装和假象,他人还以为没有走。

古人按:同友军联合对敌作战,要仔细观察,分清敌、我、友三方面的态势。如果另外又出现了险情,如增加了一支敌军,则应考虑安全撤退的问题了,但即使是撤退,也要保持原来的阵势。因此,所谓“金蝉脱壳”,也不是只顾逃跑,它实际上是要求采用一种分身法来安全转移。就是大军调动,也要将旗帜照举,锣鼓照打,俨然像原来的阵势,这样,敌人也就不敢贸然发动进攻,而友军也不会对我方产生疑心了。等到我方成功地转移兵和,打到敌人后面,此是敌人才明白,甚至还不知道。这样说来,所谓金蝉脱壳之计,就是两军对阵之际,我方暗中抽走精锐部队到其他地方袭击敌人的策略。

简评:

金蝉脱壳,实际是一种分身计,一种逃遁计。

作为分身计的金蝉脱壳。是在与友军联合作战时,偷偷溜去,打败另一处的敌军以后,再回到原来的阵地。在走脱的时候,“敌不敢动,友不生疑”。这种招式,着实高明。

作为逃跑手段的金蝉脱壳,在历史上与文学作品中,俯拾即是。毕再遇、孙坚、祖茂等人从敌军的控制或追击下逃脱都用的这一计谋。“空城计”中的典例中,公子元从郑国撤退时,为了防止追击,令营帐不拆,旗幡不动,神不知鬼不觉地在夜间溜出郑国领土,也是一出相当出色的金蝉脱壳戏。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但走有多种走法,金蝉脱壳为走计之上计,尤其是要从某种危险境地逃脱,又不被纠缠,不被追击,金蝉脱壳的确是妙计。脱逃时不会被发现,等被发觉时,敌对势力已经鞭长莫及了。

“金蝉脱壳”之计与“声东击西”、“暗度陈仓”等计比起来,虽都属用示形手段达到掩蔽真实意图和行动目的的军事欺骗谋略,但“金蝉脱壳”之计更强调一个“脱”字,即它是一种着重讲摆脱敌人、转移兵力的“脱身术”。为了脱身,此计强调用计者需要先找个“替身”,制造一种与自己或军队外表相似的假象,使对方认为自己或军队还在某地,而实则已经离开,从而完成对敌人的欺骗。

要点解析:

1、存其形,去其质。

只有做到了存其形,去其质,才能使“友不生疑,敌不敢动”,我方才能分身有术或是成功逃离。所以所“存形”的以假乱真程度必须很高,才能达到效果。

事例一:毕再遇用“悬羊击鼓”巧撤退。

宋朝开禧年间,金兵经常骚扰中原。宋将毕再遇与金军对垒,打了几次胜仗。可是金兵总如潮水般,败了走,走了又再来,不见其甘心安宁。

这日,金将又调集数万精锐骑兵,要与宋军决战。此时,宋军只有几千人马,如果与金军决战,必败无疑。毕再遇为了保存实力,准备暂时撤退。金军已经兵临城下,如果知道宋军撤退,肯定会追杀。那样,宋军损失一定惨重。毕再遇苦苦思索如何蒙蔽金兵,转移部队。这对,只听帐外,马蹄声响,毕再遇受到启发,计上心来。

他暗中作好撤退部署,当天半夜时分,下令兵士擂响战鼓,金军听见鼓响,以为宋军趁夜劫营,急忙集合部队,准备迎战。哪里知道只听见宋营战鼓隆隆,却不见一个宋兵出城。宋军连续不断地击鼓,搅得金兵整夜不得休息。金军的头领似有所悟:原来宋军采用疲兵之计,用战鼓搅得我们不得安宁。好吧,你擂你的鼓,我再也不会上你的当。宋营的鼓声连续响了两天两夜,金兵根本不予理会。到了第三天,金兵发现,宋营的鼓声逐渐微弱,金军首领断定宋军已经疲惫,就派军分几路包抄,小心翼翼靠近宋营,见宋营毫无反应。金军首领一声令下,金兵蜂踊而上,冲进宋营,这才发现宋军已经全部安全撤离了。

原来毕再遇使了“金蝉脱壳”之计。他命令兵士将数十只羊的后腿捆好绑在树上,使倒悬的羊的前腿拼命蹬踢,又在羊腿下放了几十面鼓,羊腿拼命蹬踢,鼓声隆隆不断。毕再遇用“悬羊击鼓”的计策迷惑了敌军,利用两天的时间安全转移了。

画龙点睛:

毕再遇用心不谓不苦,一般军事上都认为敌方只“击鼓不出战”是为了消耗己方的士气,谁也想不到能用它来撤退,用羊腿代替人击鼓,这就是毕再遇运用此计的高明之处。

需要说明的是,“金蝉脱壳”之计未必都用于逃跑,它是一种脱身术,分身法,无论攻守,都可使用。下面例子中,狄青夜袭昆仑关,属于进攻,也是成功地运用了此计。

事例二:狄青分身有术。

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三记载,狄青于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奉命征讨侬智高,次年上元节到达宾州(今广西宾阳县南)。为麻痹敌人,狄青下令在营中大张灯烛,大宴三夜:第一夜,宴请高级将领,第二夜宴请中级军官,第三夜宴请一般军校。第一夜,宋营中军帐里声乐齐鸣,杯盘狼藉,赴宴将官喝了一个通宵。第二夜,被宴请的中级军官喝到二鼓时,狄青忽然称说肚子疼,暂时到内帐休息一会儿。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他又从内帐传出命令,让孙元规暂时代他主席行酒,他吃完药后就出来。后又几次派人出来劝酒,但一直到拂晓时,狄青也没出来,客人也不敢擅自退席。这时,忽然有使者飞马来到眼前,向大家报告说:“在这夜三鼓时,狄将军已夺占昆仑关(在今广西境内)了。”狄青在这里就用了“金蝉脱壳”之计。当时昆仑关乃侬智高所据邕州(今南宁市南)的天然屏障,是宋军南下必经之地,此关守军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宋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如不能尽快夺占此关,势必会造成极大被动。要迅速占领此关,上策是突然袭击;而要使突然袭击奏效,就要千方百计使敌人放松警惕,尤其不能让敌人间谍获得宋军行踪的情报。

画龙点睛:

狄青用的就是“金蝉脱壳”的分身术,他以宴请将士为名,制造自己在席的证明,然后找幌子离席,亲率精锐部队夺占昆仑关,实现了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目的。《孙子兵法虚实篇》说:“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狄青欺骗敌人的手段,可谓已臻于“无形”。

事例三:斯巴达克分身计脱逃。

斯巴达克是2000多年前古罗马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的领袖。他善于谋略,智慧过人,领导英勇的起义队伍给奴隶主政权以沉重的打击。

斯巴达克在背临大海、两侧悬崖的维苏威山集结起义军。罗马帝国派克劳狄乌斯率官兵前去镇压。克劳狄乌斯扼守维苏威山的惟一通道,并设下层层障碍,企图将起义军困死在山上。看着维苏威山上遍地生长的野葡萄藤,斯巴达克心生一计。他叫大家用野葡萄藤编成长长的软梯,然后顺着软梯爬下悬崖悄悄迂回到敌人的背后。起义军的突袭使罗马官兵不知所措,狼狈而逃。

克劳狄乌斯遭惨败后,瓦涅又率两个军团前来镇压起义军。连续恶战使起义军粮草断绝,不少士兵染上疾病,面临失败的危险。为了冲出重围,斯巴达克让士兵把死尸绑在营前伪装成哨兵,又留下几个号兵定时吹号。整个军营看上去与平常一样。此时,斯巴达克率领大军偷偷地从敌人认为无法通过的山路突出重围。

恼羞成怒的罗马统治者又任命克拉苏为统帅,带兵前来镇压起义军。克拉苏在起义军必经的半岛狭窄处挖了一条长长的壕沟,沟这修筑高大的防护墙,设重兵把守,妄图把起义军困死在半岛上。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斯巴达克命起义军靠近壕沟,燃起篝火,并在篝火旁吹笛子,敲皮鼓,跳舞。按当时的习俗,奴隶们在临死前要进行一次娱乐。起义军的这一举动使敌人放松了戒备和警惕。在敌人困乏时,斯巴达克指挥起义军用随身带的木料、冻土等很快填平了壕沟,奇迹般地冲出了封锁线。

画龙点睛:

斯巴达克利用假象迷惑敌人,使敌人相信他没有采取任何行动的意图,从而放松了警惕。此时斯巴达克在背后采取突然行动,化险为夷,反败为胜。

2、去其形,存其质。

金蝉脱壳的实质,是用诡诈之术迷惑对手,伪装和掩盖真实意图。其本意为存壳去质,但在经商活动中借用则往往是去壳存质。当商品销路不畅时,则采用去壳或换壳,以使商品在市场上打开销路。这种脱壳之计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改换包装。二是改换商品名牌或商标。

事例:从1英磅到9英磅的突变。

国内某外貌公司向英国出口的莲花造型茶具,样式新颖大方,且价格也比较便宜,原想这类茶具到英国后肯定会大受欢迎,没想到市场顾客对其极为冷淡,好长时间无人问津。究其原因,问题出在包装上。原包装是瓦楞纸箱,使人感到其质低下,又看不出里边是什么,尽管售价很低,仍无人购买。伦敦一家百货店则为这套茶具加制了一个精美的包装,并在上面印有实物彩照,套在原包装上。这样售价由原来的1英磅提为9英磅,购买者却十分踊跃。

画龙点睛:

可见,变换包装使产品滞销转为畅销,正是金蝉脱壳之计的妙用。当然也有一些伪劣商品不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而是屡换包装,但购买者上当只有一次,不会有第二次,这样的产品即使是经常脱壳,最终也难逃积压滞销的下场。对付商品上的金蝉脱壳,对消费者来说一定不要被商品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去伪存真,了解实质;对生产经营者来说则应更好地运用名牌、商标及包装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使自己的产品更具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