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玩转三十六计
27705700000029

第29章 上屋抽梯

要点:

1、假之以便,唆之使前。

2、断其援应,陷之死地。

原文: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古人按:唆者,利使之也。利使之而不先为之便,或犹且不行。故抽梯之局,须先置梯,或示之梯。

注释:

1、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假,借。句意:借给敌人一些方便(即我故意暴露出一些破绽),以诱导敌人深入我方,乘机切断他的后援和前应,最终陷他于死地。

2、遇毒,位不当也:语出《易经噬嗑》卦。噬嗑,卦名。该卦卦辞说:“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其卦的意思是说,腊肉味道丰美,可以诱人食用。从整体上看,腊肉对人虽有小毒而有大益。象辞所说“遇毒,位不当”的意思是说,腊肉有毒,吃有毒的东西无疑不当,但只有吃腊肉,即只有通过这种“不当”,人才能获得营养和美味。用以比喻将士兵陷之死地,绝其退路,是小毒而大益,看似将其放置的地位不当,但却不得不然,因为只有这样,士兵才能取得胜利,获得生存。这就是《孙子兵法·九地篇》所说的“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吴子·治兵》中说的“必死则生,幸生则死”。

古文今解:

上屋抽梯,有一个典故。后汉末年,刘表偏爱少子刘琦,不喜欢长子刘琮。刘琮的后母想当皇太后心切,在她眼里,这刘琦就像绊脚石似的,感觉总有一天会影响到儿子刘琮的地位,因此非常嫉恨他。刘琦感到自己处在十分危险的环境中,多次请教诸葛亮,但诸葛亮一直不肯为他出主意。有一天,刘琦约诸葛亮到一座高楼上饮酒,等二人正坐下饮酒之时,刘琦暗中派人拆走了楼梯。刘琦说:“今天你上够不着天,下够不着地,说什么都只有我一个人听到,您可以放心赐教了吧。”诸葛亮哪知刘琦会来这招,但又无可奈何,便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说的是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想谋害晋献公的两个儿子:申生和重耳。重耳知道骊姬居心险恶,只得逃亡国外。申生为人厚道,要尽孝心,侍奉父王。一日,申生派人给父王送去一些好吃的东西,骊姬乘机用有毒的食品将太子送来的食品更换了。晋献公哪里知道,准备去吃,骊姬故意说道,这膳食从外面送来,最好让人先尝尝看。于是命左右侍从尝一尝,刚刚尝了一点,侍从倒地一命呜乎。晋献公大怒,大骂申生不孝,阴谋杀父夺位,决定要杀申生。申生闻讯,也不作申辩,自刎身亡。

诸葛亮对刘琦说:“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聪明的刘琦马上领会了诸葛亮的意图,立即上表请求派往江夏,避开了后母,终于免遭陷害。

本计原文说,故意暴露破绽给对手,以诱敌深入我方,然后乘机切断他的退路和增援,使它陷入完全被包围的绝境。这就如同《易经·噬嗑》卦里说的,虽然咬坚硬的腊肉会伤了牙齿,但一般人都禁不住腊肉美味的诱惑,敌人为了贪求不应得的利益,必招致后患。这就好像一些减肥的美女在辛苦运动、忍饥挨饿一番后,又禁不住美食的诱惑大吃特吃一样。

古人按:什么是唆?就是用利去引诱敌人。如果敌人不肯轻易上钩,怎么办呢?本来,你不给敌人先开个方便之门,它怎么会进你预先设下的口袋呢?开方便之门,就是事先给敌人安放一个梯子。既不能使它猜疑,也要能让敌人清楚的看到梯子。只要敌人爬上了梯子,就不怕它不进己方事先设置的圈套。

简评:

“上屋抽梯”是一种诱逼计。它的特点是既可以针对敌方,也可以针对己方内部。

针对敌方时,做法是:第一步,制造某种使敌方觉得有机可乘的局面(置梯与示梯);第二步,引诱敌方做某事或进入某种境地(上屋);第三步是截断其退路,使其陷于绝境(抽梯);最后一步是逼迫敌方按我方的意志行动,或予敌方以致命的打击。

当我方发现敌人在扩张势力,并且在筹划击垮或吞并我方时,我方可以用上屋抽梯这一计谋来保全自己,更可以用它掇过来击垮或兼并敌方的力量。

为了使敌方“上屋”,我方要设法进行引诱。引诱,即投放诱饵;投饵要准确有效,就要知敌性识敌情,有的放饵,这和钓鱼一样。钓鱼,要知道什么鱼爱什么食料;在下钩之前,往往要考虑决定钓什么鱼投什么饵。草鱼爱草,下草饵;青鱼爱田螺,下田螺肉;鲫鱼爱蚯蚓,下蚯蚓诱敌,要知道敌人爱什么,要考虑诱投什么饵。生性贪婪的敌人,以财货为诱饵;放荡好淫的敌人,以美色为诱饵;好大喜功的敌人,以我弱易战为诱饵;贪功图名的敌人,以权力为诱饵……总之是投其所好,才能诱其上钩。苻坚、齐庄公等人都上了钩,连大智大慧的诸葛亮都上当受骗,在无梯下楼的困境中回答了刘琦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此计虽然在对敌斗争上可以借鉴,但主要讲的是战时内部动员问题,这正是此计与第十二计“关门捉贼”的区别所在。

上屋抽梯,并不是在什么情况下都可运用的灵丹妙药,指挥员必须善于根据战场环境特点,敌我军事情况等,与其他谋略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可能奏效。如韩信将背水为阵与袭敌营垒、前后夹击等谋略结合使用,即是如此。否则,那自己真可能会“上屋抽梯”后就下不来了。

要点解析:

1、假之以便,唆之使前。

这一招,既能对敌,也能对内部。对敌是一种拖敌术和诱敌计,一般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对己一般是在士气不够旺盛的情况下。

事例一:韩信背水一战溃追兵。

秦朝灭亡之后,各路诸侯在中原大展拳脚,一比高下。到后来,就剩下项羽和刘邦有得一比,其他诸侯都是虾兵蟹将级的了,而且不是被消灭,就是急忙寻找靠山。赵王歇在钜鹿之战中,看到了项羽是个了不得的英雄,所以投靠了项羽。

刘邦哪能对对手的势力增长坐视不理,他命令韩信、张耳率两万精兵攻打赵王歇的势力。赵王歇刚开始没在意,心想自己用不着怕韩信、张耳这种嘴上无毛的后生。赵王歇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驻守井陉,准备迎敌。韩信、张耳的部队也向井陉进发,他们在离井陉三十里外安营扎寨,两军对峙,一场大战即将开始。

韩信分析了两边的兵力,敌军人数比自己的多上十倍,硬拼攻城,恐怕不是对方的敌手,如果久拖不决,又经不起消耗,经过反复思考,他定下了一条妙计。他召集将军们在营中部署。命一将领率两千精兵到山谷树林隐蔽之处埋伏起来。第二天天刚亮,只听见韩信营中的战鼓隆隆,韩信亲率大军向井陉杀来:赵军主帅陈余,早有准备,立即下令出击。两军杀得个昏天黑地。韩信早已部署好了,此时一声令下,部队立即佯装败退,并且故意遗留下大量的武器及军用物资。陈余见韩信败,大笑道:“区区韩信,怎是我的对手!”他下令追击,一定要全歼韩信的部队。韩信带着败退的队伍撤到绵延河边,与张耳的部队合为一股。韩信对士兵们进行动员:“前边是滔滔河水,后面是几十万追击的敌军,我们已经没有退路,只能背水一战,击溃追兵。”

哪个士兵也不想不明不白地死,豁出去也许还有生存的机会,于是个个奋勇争先,要与赵军拼个你死我活。于是韩信、张耳又率部杀了回来,这让陈余吃了一惊,他本以为自己以多胜少,胜利在握的。这个时候士兵们的斗志都在松懈状态,加上韩信故意在路上遗留了大量军用物资,士兵们你争我夺,一片混乱,更无心抵抗了。锐不可挡的汉军奋勇冲进敌阵,只杀得赵军丢盔弃甲,一派狼籍。正是“兵败如山倒”,陈余在慌乱中,注意到营中已插遍汉军军旗。赵军惊魂未定,营中汉军已经冲杀出,与韩信、张耳从两边夹击赵军。张耳一刀将陈余斩干马下,赵王歇也被汉军生擒,赵军二十万人马全军覆没。

画龙点睛:

韩信把“假之以便,唆之使前”的招术很好地运用到了对敌的战术中,不但通过逃跑露败相削弱敌人的斗志,还遗留一些军用物质乱敌阵脚,把敌人诱进了他的“绝杀”阵,从而韩军一举得胜。

事例二:李愬雪夜下蔡州。

李愬骑马射箭样样精通,又很有指挥才能,用兵时善于用谋略,治军严谨,可以说是中唐时期的明星将领。有一次,他受命讨伐淮西叛将吴元济,他到达前线后,先摆出无所作为的态势,目的是不让敌人看出自己有几两重来,松懈他们的戒备之心。暗地里他却积极准备谋划。半年之后开始行动,相继攻下马鞍山、青陵城等;到了最后就剩下吴元济老巢——蔡州没有攻下了,这个地方易守难攻,将士们有畏难情绪,加上久在战场,又有了思乡情结。李愬针对这一情况,在一个大雪天里,传命部队向东进发,而不向任何人透露行动目的,连监军也被蒙在鼓里。将士们还以为要回家了,直到部队行进到半路夺占张柴村后,才宣布:“入蔡州取吴元济!”众将听后,大惊失色,监军竟然哭了起来,说是中了李祐(李愬心腹)的奸计。但事已至此,没有退路,大家又畏惧李愬军令严明,不敢违抗,只好冒着风雪向东前进。吴元济以为李愬不会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中前来攻打自己,因而放松了戒备。李愬一举攻克蔡州,活捉吴元济,平定了这片被割据30多年的淮西土地。

画龙点睛:

“李愬雪夜下蔡州”的战例著称战史,他可以说是运用“假之以便,唆之使前”的办法使部属“上屋”的典范。而且从此计可以看到,越是在恶劣的环境中、不利的态势下,更容易通过此计来激励士气。

2、断其援应,陷之死地。

此法是运用此计的核心,主要可以作为军事谋略和管理艺术来运用。

当其运用到军事谋略上时,需要注意的是主要是针对己方,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励己方的士气,提高战斗力。

当其运用到管理上时,主要是“陷之死地”,也就是断绝退路。其核心也是激励。企业管理上已经得到了一些应用和借鉴。例如打破“铁饭碗”,销售类的职业取消固定底薪,根据业绩建立阶梯式的工资制度等,将其付出与收获完全挂钩,使员工只能选择好好工作,否则就只能被炒鱿鱼,不能再有混日子的侥幸心理。

事例一:项羽破釜沉舟败秦军。

秦朝末年,章邯打败项梁后,挥兵击赵,将赵军包围在巨鹿。项羽为解巨鹿之围,先命英布和蒲将军率兵2万渡过漳水,截断秦军的粮道;然后亲率大军渡河。过河后,项羽命令把所有的渡船都扔进河里去,将做饭用的锅瓢等炊具全部砸烂,将河岸上的房屋也都烧掉,士兵每人只带三天用的干粮,将士们开始都以为项羽急疯了,后来才知道他是以此表示此战只有一往无前,再无退路。

项羽包围秦军后,双方打了九仗,楚军每战无不以一当十,因而大败秦军。到这年的七月,终于迫使章邯叛秦来降。这一仗就是后来相当有名气的“破釜沉舟”。

画龙点睛:

《孙子兵法》中最早出现“去梯”之说。《孙子·九地篇》:“帅兴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这句话的意思是把自己的队伍置于有进无退之地,破釜沉舟,迫使士兵同敌人决一死战。如果将上面两层意思结合起来运用,真是相当厉害的谋略。项羽就做到了,俗话说置之死地而后生,人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项羽如果不让自己的军队陷入无路可退的死地,军士就不会奋勇作战,因而大败秦军。

事例二:洛克菲勒的贷款诱饵。

德国人梅里特兄弟移居美国后,定居密沙比。他们早出晚归,积累了一些钱。后来无意中发现密沙比原来是一个丰富的铁矿区,这无异于发现了一棵摇钱树。兄弟俩人像守着地下钱库般严守秘密,并开始大量收购地产,成立了铁矿公司。洛克菲勒早就对该铁矿区垂涎三尺,但由于晚来一步,只能眼睁睁地盯着这块肥肉,等待时机。

1838年,美国发生了一次经济危机,市面银根告紧,梅里特兄弟陷入了窘境。正在这时,来了一位本地牧师劳埃德先生。梅里特一家人看他是一位令人尊敬的牧师,忙恭恭敬敬地把他请进屋去,待作上宾并聊起家常来。梅里特兄弟从整个国家的经济危机谈到自己的困境,话语中充满了哀伤。

劳埃德牧师答应借给他们一笔钱,兄弟二人都喜出望外。

牧师让他们拿出笔墨立了一张字据:“今有梅里特兄弟借到考尔贷款42万元整,利息3厘,空口无凭,特立此为证。”

梅里特兄弟念了字据,觉得一切无误,高兴地在字据上签了字。过了不到半年,有一天,劳埃德牧师又来到了梅里特家。

一进门他就严肃地说:“我的那位朋友洛克菲勒,他早晨来了一个电报,要求马上索回42万元。”

两兄弟早已把42万元花在矿产上,哪里能拿出这么多钱?两兄弟无可奈何地被逼上了法庭。

在法庭上,原告律师说:“那借据上写得非常清楚,借的是考尔贷款。”说着,他又引经据典:“考尔贷款是贷款人随时可以索回的贷款,故其利息低于一般贷款信息。根据美国法律,贷款人或者立即还款,或者宣布破产,两者必居其一。”

梅里特兄弟只好认栽,宣布破产,将矿产卖给洛克菲勒,作价52万元。

几年以后,乘钢铁业内部剧烈竞争之际,洛克菲勒以1941万元的价格把密沙比矿售给摩根,而摩根还觉得做了一笔便宜买卖。

画龙点睛:

现代经商赚钱活动中,上屋抽梯就是给对手以便利,故露破绽,引诱利用,使对手陷入我预设的经营圈套:对合作伙伴,可提供方便,诱其向前,不断断其援助;对竞争对手,根据其对自己的利弊关系的程度分别对待,以达到发展自己的企业。洛克菲勒趁梅里特兄弟陷入窘境之际,诱之以利,然后用“上屋抽梯”之计,迫其破产,不得不把铁矿卖给自己。用的就是前者。

这种行为,有一定的欺骗性,作为一个企业家,为企业声誉着想要慎用此计。但商场如战场,各种竞争手段花样百出,作为企业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却不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