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学生读《论语》(孔子研究院国学课堂)
27720300000015

第15章 宪问第十四

当位而行。

求仁而得仁十分难能可贵。

王道与霸道。

为己与为人。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求进步当毋欲速成。

14.1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词汇——

克:好胜。

伐:自夸。

成长与感悟——

邦有道不能有为,无道不能独善,皆可耻。

克、伐、怨、欲,人之本性,不行则为难,行之易伤人。

不可行,不可不行,贵在得其正。得其正即为仁。

链接——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

人物——

原宪:字子思,孔子弟子。孔子为鲁国大夫时,原宪曾为孔子家宰。

14.2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词汇——

居:所安之处。

成长与感悟——

居天下之广,随遇而安,并不贪恋。贪恋,则不正。

士人志存高远,不会斤斤计较生活琐事。

链接——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14.3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词汇——

危:直,正直。

孙:通“逊”,谦虚,谨慎。

成长与感悟——

用则天下平,不用则安其身。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是时中之道。

14.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成长与感悟——

德=德+言,言≠德;仁=仁+勇,勇≠仁。

有德者有正言,不在于说的多;有仁者敢于做,知道该做什么。

链接——

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孔子家语·五仪解》)

一名真正的士人,志有定向而不迁,计有所守则不变。他们虽不能尽道术之本,但能率先垂范,模范地遵循。虽不能尽百善之美,但身体力行,执守如一。知不务多,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言不务多,有理有据;行不务多,有目标、有方向,走正道。明达智慧,言之有道,行之有径。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

勇而不中礼谓之逆。(《礼记·仲尼燕居》)

仁、义、礼是勇的定海神针,符合仁、义、礼的勇是真勇。反之,为乱为盗为逆,慎之。

14.5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成长与感悟——

王道,以德服人,亲身示范而有天下。

霸道,以力假人,不得其死然。

人物——

羿:后羿,夏朝有穷氏的国君。传说他善于射箭,曾夺得夏朝太康的王位,后被其臣寒浞所杀。

奡:传说中寒浞的儿子,据说他有力,善于水战,能够陆地行舟,后来为夏王少康所杀。

禹:夏朝的开国之君,曾经治理大洪水。

稷:周朝的祖先,又被人尊为谷神,曾教民种植庄稼。

链接——

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礼记·中庸》)

14.6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成长与感悟——

道心唯微,君子亦有不仁。

人心唯危,小人未有仁者。

14.7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成长与感悟——

爱之深,所以知劳,劳而无怨。

忠之切,所以知诲,诲而无悔。

14.8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词汇——

命:外交辞令。

行人:掌管朝觐聘问事务的官员,近于现在的外交官。

东里:地名,子产所居之乡里。

成长与感悟——

草创、讨论、修饰、润色,见为命慎之又慎。如此,方有政行令通。

人物——

裨谌、世叔、子羽、子产:郑国的大夫。

14.9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词汇——

伯氏骈邑:伯氏的采邑。

没齿:死去。

成长与感悟——

惠人是为政的追求。

采邑被剥夺且无怨,源于深服其心。

人物——

子西:据说春秋时期有三个子西,一者是郑国子产的宗亲,曾与子产共同听政,因为杀害同僚子孔,且把人家的家产给瓜分了,导致声名狼藉。其他二人均为楚人,一个曾在鲁僖公、文公时期作乱被杀;另外一个是公子申,即令尹子西,他与孔子为同时代人。据说,令尹子西也算得上贤大夫,但是曾阻止昭王任用孔子,后来又不慎导致了白公之乱,铸成大错。我们以为这里的子西,应该指的是楚国的令尹子西。

14.10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成长与感悟——

此乃人之常情。

处于贫困之中而没有怨言更难能可贵。

14.11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词汇——

赵、魏:晋国卿大夫之家。

老:家臣。

优:宽绰,有余力。

滕、薛:滕国、薛国。

成长与感悟——

上章言人之常情,本章言知人之个性。

知人,才可以做到善任。

人物——

孟公绰:鲁国人。

14.12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成长与感悟——

无论知、不欲、勇,还是艺,都不是完全成人的标准,都不能离开礼乐。所谓“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今之成人标准在于处理好利与义的关系,做到危难之际能够承担责任,长久处于困境时还能不忘平日的诺言。

链接——

成人: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所谓自曲直,就是自己心中有标准,自己能够主动地校正、调整、归位,能做到如此才是成人。

今日社会国家的重要问题,不在信孔子不信孔子,而在成人不成人,凡彼败坏社会国家者,皆不成人者之所为也。苟欲一反其所为,而建设新社会新国家焉,则必须先使人人知所以为人,而讲明为人之道,莫孔子之教若矣。(柳诒徵:《论中国近世之病源》)

14.13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成长与感悟——

当言则言,贵在合时。当笑则笑,贵在有乐。当取则取,贵在合义。

人物——

公叔文子:卫国大夫公孙拔,谥号“文”。

公明贾:卫国人。

14.14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词汇——

以防求为后于鲁:臧武仲凭借他的封地防邑,请求鲁君为臧氏世代授封。防,地名,武仲的封邑。

要:要挟。

成长与感悟——

有所求,定然有所“要”。

14.15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词汇——

谲:诈,欺诈,玩弄手段。正的反方向。

成长与感悟——

谲与正在跷跷板的两端。谲者不正,正者不谲。

人物——

齐桓公、晋文公:春秋时期有名的霸主。

14.16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词汇——

九合诸侯:指齐桓公多次主持会盟,维护了诸侯之间的秩序与和平。九,虚指,多次。

成长与感悟——

正者则仁。如九合诸侯,不以兵车。

人物——

公子纠:齐桓公的兄弟。与桓公争位,失败被杀。

召忽: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纠的家臣。公子纠争位失败被杀后,召忽自杀,而桓公听从鲍叔牙的建议,对管仲以礼相待,终于使管仲归服桓公。鲍叔牙又让位于管仲,于是管仲成了齐国的执政大夫,成为齐桓公成就霸业的第一功臣。

14.17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词汇——

微:假如没有。

被发左衽:当时少数民族的风俗。被,同“披”,被发,披散头发。衽,衣襟;左衽,衣襟向左边开。

为谅:遵守信用。谅,信用。

自经于沟渎:自杀于沟渠之中。

成长与感悟——

仁者当一匡天下,成为天下的示范与向导。

仁者需要全然的勇气,去面对匹夫匹妇的不理解。

14.18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词汇——

臣大夫僎:臣大夫,大夫的下属。僎,人名。

成长与感悟——

人臣之病有二:一忌后来之贤,此后功名出我之上;一忌自尊而卑人,不肯与若辈同列。

链接——

谥为“文”

古代君主、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去世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这就是“谥”。据《逸周书·谥法解》,有六种情况可以谥为“文”:经纬天地、道德博厚、学勤好问、慈惠爱民、悯民惠礼、赐民爵位。

14.19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成长与感悟——

为政在人,在知人,知贤人。

有贤臣在位,国则不危。

人物——

仲叔圉、祝鮀、王孙贾:春秋时卫国的大夫。

14.20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词汇——

怍:惭愧。

成长与感悟——

大言不惭者,多无必为之志。

有必为之志者,多审时度势,不妄言。

链接——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

14.21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词汇——

三子:指鲁国的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大夫。

从大夫之后:孔子的谦称,意思是自己是“从大夫之后”。这是一种常用的表述方式。

成长与感悟——

告鲁君,为义之当为,当沐浴而朝以告。

告三子,为告东指西,不可告。

贤臣获得信任,才能造就贤君。

人物——

陈成子:田常,亦称田成子,妫姓,田氏,名恒(因避汉文帝刘恒之讳,故《史记》改称田常),春秋时期齐国大臣。

14.22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词汇——

犯:犯颜直谏。

成长与感悟——

犯之,即谏之,诲之。忠焉,能勿诲乎?

链接——

鲁穆公问子思: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何如而可谓忠臣?”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公不悦,揖而退之。成孙弋见,公曰:“向者吾问忠臣于子思,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寡人惑焉,而未之得也。”成孙弋曰:“噫,善哉,言乎!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尝有之矣。恒称其君之恶,未之有也。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效禄爵者也。恒称其君之恶者,远禄爵者也。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郭店楚墓竹简《鲁穆公问子思》)

14.23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成长与感悟——

上达者,通天理;下达者,徇私欲。

14.24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词汇——

为己:就是修己。

为人:就是要求他人。

成长与感悟——

为己者因心以会道,为人者凭誉以显扬。

为己者履而行之,为人者徒能言之。

链接——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劝学》)

14.25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词汇——

欲寡其过:希望减少自己的过错。

成长与感悟——

真正为己者,为的是寡其过。

链接——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人物——

蘧伯玉:卫国大夫,名瑗。

14.26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成长与感悟——

在其位,谋其政。

“思不出其位”者,君子也。作为君子,作为执政阶层的一员,每个人都必须考虑天下。对于一些琐碎的日常小事,自然有相关人员去管理。

14.27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成长与感悟——

言行一致是最佳。

不得已取其一,孔子赞赏“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讷言敏行”。

14.28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成长与感悟——

仁、智、勇,是君子行天下的三条达道。

在达道之上,不忧、不惑、不惧,如美丽的花儿,一路绽放。

链接——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礼记·中庸》)

14.29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词汇——

方人:评论别人的长短。

成长与感悟——

责人密者自治疏,当戒之。

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成长与感悟——

自治者,患己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

14.31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词汇——

逆诈:预先怀疑别人有阴谋。逆,预先。

亿不信:臆测他人不诚实。亿,通“臆”,臆测。

抑亦先觉者:能事先觉察别人的阴谋或不诚信。

成长与感悟——

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亦不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是真贤。

唯有心净如镜,心平如水,方不必鉴物而物在鉴中。

14.32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词汇——

栖栖:急切地找寻栖身之所的样子。

固:顽固不化。

成长与感悟——

能言善辩者,背离大道即为佞。

能言善辩者,顺道行之,源于“疾固”。

有智无仁,有才无德最可怕。

人物——

微生亩:鲁国的隐士。

14.33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词汇——

骥:千里马。

成长与感悟——

力为天分,德为修养。才分多天成,修养需要努力。

链接——

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14.34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成长与感悟——

以直报怨≠以怨报怨。

14.35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成长与感悟——

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

人事有得失祸福,故不尤人。天命有穷有通,故不怨天。

14.36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词汇——

愬:同“诉”,这里是诽谤的意思。

有惑志于:被迷惑。

肆:古时将人处死之后陈尸以示众。

市朝:市集与朝廷。

成长与感悟——

上章,孔子言“不怨天,不尤人”,本章即是最佳写照。

安命者,即为遵从道义。

人物——

公伯寮:孔子弟子,与子服景伯均为鲁国当时的大夫。

14.37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词汇——

辟世:不受整个世道的影响。

辟地:不受具体环境的影响。

辟色:不受脸色的影响。

辟言:不受言论的影响。

作者七人:通常认为就是《论语·微子》中提到的七位“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成长与感悟——

辟,不是逃避,不是躲避,更不是离开,而是身在其中,但不受其牵绊、影响。

一个人对于命的认知愈是清晰、理性,受客观环境的牵绊、影响就愈是小。

14.38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词汇——

晨门:早上看门的人。

成长与感悟——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死生由命与事在人为的最佳结合。

14.39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未之难矣。”

词汇——

荷:背负。

蒉:竹木质的草筐。

硁硁:形容击磬的声音。

斯己而已矣:安分守己,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深则厉,浅则揭:语出《诗经·邶风·匏有苦叶》。其本义说的是涉水时的情形,水深时索性穿着衣服走过去,水浅就提起衣襟直接走过去。比喻人应当随世之盛衰而行止。厉,不脱衣服涉水。揭,撩起衣服过河。

未之难矣: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责备荷蒉者。未,没有。难,责难。

成长与感悟——

圣者仁心,非不知深浅,置深浅于不顾,难矣。

14.40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词汇——

高宗:商王武丁的庙号。

谅阴:居丧时所住的房子。

三年不言:三年不发布有关于国家政事的政令。

薨:君主、公侯去世称薨。

总己:统摄己职。

冢宰:官名。据《周礼》,冢宰是辅佐天子行政的最高行政长官。

成长与感悟——

上章言深浅,至深则至浅,至浅则至深。

至深(国家秩序的建立)源于至浅(奉行孝悌之道),由至浅(奉行孝悌之道)通行至深(国家秩序的建立)。

14.41

子曰:“上好礼,****易使也。”

成长与感悟——

至上(上好礼)通至下(民易使)。

至美的价值体系定是至高效的管理方法。

14.42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成长与感悟——

上好礼的细化,即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是至高追求,尧舜尚有不足。

知不足,方可足。

14.43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词汇——

原壤:人名,孔子的故人。

夷:两腿分开而坐,这在古代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坐姿。

俟:等待。

孙弟:通“逊悌”。

贼:害人之人。

叩其胫:敲打原壤的小腿。

成长与感悟——

上章言至高追求,本章举了反面教材。

这个反面教材将一个人从幼至老的本分言尽。

14.44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词汇——

阙党:古代五百家为党。阙,党名。

将命:传达辞令、命令。

成长与感悟——

上章反面教材的主角是老者,本章还是个反面教材,主角为一名童子。

由反知正,童子求进步当无欲速成。

本章应与首章对读。当位而行,不仅是贯穿于治国安邦的大原则,还包括日常坐卧礼仪。向上仰望,向下扎根,在一大一小间交参互动,此思维模式是一以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