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学生读《论语》(孔子研究院国学课堂)
27720300000020

第20章 子张第十九

“日知”与“月无忘”。

信任的力量。

本末、先后、终始。

“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

天不可阶而升。

仰望,追随。

19.1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词汇——

致命:以命相托,全力以赴。

成长与感悟——

面对得与失、生与死,所持有的态度,考量着人格与情操。

见危致命,死之荣;见得思义,心之正;祭思敬,意之诚;丧思哀,情之真。

19.2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成长与感悟——

执德是持,持者则弘。信道是行,行者为笃。

既弘且笃,方可持守如一,足可任重致远。

不弘不笃,可有可无。

19.3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

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词汇——

问交:问交友之道。

矜:怜悯,同情。

成长与感悟——

道不同,不相为谋,故可者与之,不可者拒之。

大道能容,故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是容还是拒,贵在容何、拒何。无可无不可,贵在符合道义。

19.4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词汇——

致远:从长远看。

泥:阻碍。

成长与感悟——

小道,亦有可取之处,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

致远者为方向明晰,心有所定,计有所守。

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词汇——

亡:通“无”,没有。

成长与感悟——

日、月——时、刻。

知其所亡,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成长就有了空间。

无忘所能,学习需要温习和巩固,才有沉淀和积累。

日知其所亡是知新,月无忘其所能是温故,可谓好学,可以为师。

19.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词汇——

切问:恳切地求教。

近思:切近实际地思考问题。

成长与感悟——

博学而志不笃,则大而无成;泛问远思,则劳而无功。

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词汇——

百工:指各种工匠,泛指各行各业。

肆:古代工匠劳动的地方,代指工作岗位。

致:达到。

成长与感悟——

百工居肆,朝于斯,夕于斯,其志勤,其习专,故能成事。

君子于学,日有作,月有省,其志定,其心正,故能致道。

事不离道,道不离事。成不离学,学者必成。

19.8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词汇——

文:掩饰。

成长与感悟——

文过者,实为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链接——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弟子规》)

19.9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词汇——

望:远观。

俨然:庄严,庄重。

即:靠近。

温:温和。

厉:严正不苟。

成长与感悟——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辞正体直,而德容自然发。

容貌言行有刚柔喜悲,看似变;信念坚实,从来没有变。

19.10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词汇——

厉:折磨,苛刻。

成长与感悟——

信者,诚也。诚者,成也。

信者,下可劳民上可谏。未信者,为厉为谤。

19.11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词汇——

逾:逾越,违背。

闲:本义是“阑”,栅栏,引申为伦理道德的规范、界限。

成长与感悟——

取其大。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聪明。

链接——

孔子曰:“大节是也,小节是也,上君也;大节是也,小节一出焉,一入焉,中君也;大节非也,小节虽是也,吾无观其余矣。”(《荀子·王制》)

19.12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词汇——

洒扫:洒水、扫地。

应对:问答等礼节。

进退:进出等礼节。

有始有卒:有始有终。

成长与感悟——

上章言大与小,本章谈本与末。一大一小之谓道,一本一末之谓道。

从小道入手,并非忽略大道;重大道,未尝不传小道。

是由本及末,还是由末通本?譬诸草木,区以别矣,方是传学之道。

19.13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词汇——

仕:事。

优:饶,余。充足、宽裕,就是行有余力。

成长与感悟——

仕不离学,学不离仕。学仕一体,互为本末,互为根基。

19.14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成长与感悟——

适可而止。

链接——

夫礼,为可传也,为可继也。故哭踊有节,而变除有期。(《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

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孔子家语·仲尼燕居》)

19.15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成长与感悟——

为仁,非为难。符合人心、人情最重要。

链接——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论语·宪问》)

19.16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成长与感悟——

堂堂者,易外有余而内不足。

高标准是对自我的要求,并非对他人的束缚。

19.17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词汇——

自致:自动地达到极点。

成长与感悟——

有种情况不能自已:当竭诚尽哀于亲丧,以表孝心。

19.18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成长与感悟——

真正对于大孝的考量,始于父亡之时。

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为传续,难能可贵。

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不改于父之道也。

链接——

子曰:“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礼记·中庸》)

19.19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词汇——

士师:典狱官,犹今之法官。

成长与感悟——

哀矜者,见恻隐之心,方有直道行。

以明断自喜者,所伤必多。

链接——

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孔子家语·始诛》)

不行治国大道,却要惩处有过失的老百姓,是不合理的。不能教育民众遵行孝道,却审理他们违反孝道的案子,这是处罚无辜的人。

19.20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词汇——

恶:第一个“恶”,讨厌;第二个“恶”,坏事。

成长与感悟——

善聚善,恶引恶。

迁善改过,为逆流而上,当勤勉用功。反此,则顺流而下,无所止。

19.2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成长与感悟——

过,本身并不可怕。面对过的态度,甚为重要。

19.22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词汇——

坠:落,引申为失传。

成长与感悟——

仲尼师承文武之道,学无常师,唯善是师,随在取益。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贤与不贤,各有所识。

链接——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礼记·中庸》)

19.23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词汇——

宫墙:围墙。

仞:一人之高。旧有七尺为一仞之说,尺不同,实皆以一人之高为数。

成长与感悟——

宗庙之美:整体之美,壮观之美,浑厚之美。

百官之富:生命的富有,履行使命的美好。

需要得其门而入。入之,方可见之。

得其门即为寻得正确的路径。

人物——

叔孙武叔:鲁国大夫,名州仇。

子服景伯:鲁国大夫。

19.24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成长与感悟——

仲尼之光辉如日如月,普照天下。

自绝于日月者,唯有伤己,无伤日月。

19.25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成长与感悟——

立之,立本成物;道之,上行下效;绥之,远者来附;动之,和乐欣然。

行上述者,生也荣,死也哀。

知天之高,为的是仰望与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