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懂自己,读懂你身边的人
27720400000029

第29章 拨开外在语言的浓雾,洞悉话语(2)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次老板和朱健谈话,先是夸奖了他一番,然后问他:“你领导的部门是否会考虑裁员啊?”朱健想都没想,直接回答:“不会。”后来他的副手李刚成为了部门的主管。他才弄清楚,老板早就有意裁员。

通过这件事,朱健明白原来老板问的任何问题都是有指向的。此后,他试着去读解老板的弦外之音。一周后,朱健和老板去美国出差,老板对其中一位客户的产品明显更有兴趣,但是这个产品的价格略高了一些。于是老板用咨询的口气问他:“你觉得怎么样啊?”朱健碍于上次的教训,他回答说:“我觉得不错,值得购买。”后来他验证,老板其实早就做了买的决定,只是他也需要下属的支持。

联英人才副总裁曾华认为,老板的提问最具职场属性,多半会涉及加薪、升职、绩效考核、裁员等一些敏感话题,多以试探、提问、激励来套取员工的真实想法。“对老板的问题要格外小心,因为领导说的话经过一番权衡思考,不能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应对。不经意的问话,可能是试探你的观念是否与他一致。”可见,只有读懂他人的话外音、潜台词,才能够读懂人心,不受制于人,做人做事才能更加顺心。

潜台词是埋藏在语言下的真相,读懂孩子的潜台词,能够平息孩子内心愤怒的情绪;读懂老板的潜台词,你的事业将蒸蒸日上;读懂恋爱的潜台词,爱情将更加的甜蜜。

4.目光坚定的人,也有可能在说谎

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从观察别人的眼睛能够断定出一个人是否说谎。但是目光坚定就代表一定没有说谎吗?事实上,研究表明,即便是对方目光坚定地看着你说话,他也还是有可能在说谎。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在说谎时,常常会躲开别人的目光或者将脸转向一旁,但是国外的一个实验却让我们发现,我们所认为的事实和真相相反。

研究的过程中,研究人员找来了一群人,然后将这一群人分为两组,让他们面对面坐着,然后让其中一组人对着另一组人撒谎。研究人员还在隐秘之处安放了摄像头,将这个景象拍摄下来。最后的结果让人非常吃惊,撒谎者的表现跟我们平时所理解的结论相悖。实验者中只有大约30%的人会在撒谎的时候,眼神游离不定,而且很容易被发现。而剩下的70%的撒谎者中,都是目光坚定地看着对方。正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眼神游离不定会被识破谎言,所以他们反其道而行之,以避免自己的谎言被识破。在这些成功撒谎的人当中,85%是女性,而男性仅占15%,这也说明了女性更容易控制自己的眼神,避免让对方发现自己撒谎的秘密。

既然是这样,要如何通过外部的表现,识破对方的谎言呢?其实,在撒谎者撒谎的时候,他们的眼珠通常会撇向一边,但是在谎言要爆发之前,他们通常会表现得非常镇定,目光坚定。其实要识别对方是否在说谎,眼神是否游移并不准确,应该观察对方的眼神,还要观察对方的瞳孔变化。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的心理活动与瞳孔变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在西方曾流传一个关于赌徒诈骗庄家的故事。有这样一个聪明的赌徒,他每次在下注时都会先下小金额的赌注,然后他会密切观察庄家的反应。观察庄家的什么反应?那就是庄家的瞳孔变化。如果赌注押中了,庄家的瞳孔就会骤然扩大,如果赌注押得不准,那么庄家的瞳孔正常。于是赌徒每次看到庄家瞳孔放大,他就加大筹码,庄家就屡次输钱,但庄家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玩不过赌徒。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人们早就发现了心理活动与瞳孔的秘密。当一个人在撒谎时,他会产生一种紧张情绪,在这种紧张情绪的刺激下,他的瞳孔就会扩大。所以,上文中的庄家一看到赌注押对了,他就会紧张,瞳孔就会扩大。所以,目光坚定只是表象,观察瞳孔变化才能了解一个人究竟是不是在撒谎。当然了,瞳孔扩大并不都是撒谎,因为人们在恐怖、愤怒、喜爱、疼痛的状态下,瞳孔也会扩大。所以,一定是在交谈某种话题的情况下,他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反应,但是他的瞳孔却明显的扩大了,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够断定他在撒谎。

一个调查机构将一名间谍抓住,然后要他供出同谋的名字。可是软硬兼施后,始终没有撬开这名间谍的嘴巴。于是,他们将写有与这名间谍一起工作过的人的名字的卡片展示出来,然后分别拿出这些卡片在这名间谍的眼前询问,调查人员仔细地观察这个间谍在看到这些卡片后眼部的非语言信息。结果发现,当间谍在看到两个人的名字时,他的眼睛突然睁大,然后瞳孔迅速收缩,眼睛轻轻地眯了一下。经过审问,果然这两个人就是他的同谋。

间谍在看到同伙名字时瞳孔产生变化,因为他出现了紧张的情绪,所以眼睛下意识地睁大了,但是他又不想让别人发现他的反应,于是他又迅速地收缩瞳孔,使得眼睛变成了眯缝状。

观察你身边的人,那些撒起谎来,脸不红不白,心不惊、肉不跳的人,目光也十分地坚定,通常容易得到大家的信服。这都是因为很多人将目光坚定视为真诚的标准。当你知道了这并不是体现真诚的唯一标准时,你才能读懂你身边的人。

5.通过声调的高低看内心的起伏

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语言沟通是主要途径,而声调在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人与人的音色和音质有着很大的区别,每个人说话的声音都不尽相同,有的人似乎是天生的大嗓门,而有的人说话则像涓涓细流,细声软语。伦敦大学心理研究所的教授史蒂夫·马克里认为,声调的高低和人的心理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声调的高低能够传递出很多的信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能够透视出别人的心理特征。

史蒂夫·马克里曾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他在大学校园里随机找到300名学生,将他们分成两个人一组,与他们分别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并且根据这些学生的声调对其进行心理分析。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观察,史蒂夫·马克里教授发现了一个规律:声调高的学生能够掌握话语的主动权,甚至可以让对方没有插嘴的机会;而那些声调偏低的学生,一般都处于被动的倾听,他们在对话中处于被动。

为了能够进一步地读懂这些学生的心理特征,史蒂夫在随后继续对这些学生进行了跟踪式研究。研究发现那些说话声调低的学生通常具有冷静、胆怯、不爱出风头等心理特征;而那些说话声调高的学生性格比较外向、勇敢、喜欢出风头。史蒂夫·马克里就是通过这个实验进一步确定了说话声调的高低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心理特征。

现实生活中,我们周围有一些朋友,他们在进行语言的表达时,声调的起伏变化最为明显。我们通过他们的声调高低恰好能够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曾有过这样一个事例,周红是小学六年级一班的英语教师,同时也是班主任。她的班上曾经发生了一起4名学生入室盗窃的事件。

孩子们的青春期临近,各种叛逆的性格也凸显出来。几个孩子在和家长吵完架后,被警察带到了派出所。在派出所几个孩子什么都不说,只是低头哭。警察为了安抚孩子们的情绪,决定委派周老师对这几个孩子进行安抚,希望他们能说出盗窃的物品放哪了,以及一些丢失的钱的去向。

周老师分别对几个孩子进行单独安抚。首先是和王学斌谈话,他的声音微小,同时眼神飘忽不定,而在监控外观察的警察们却意识到王学斌一定是知道盗窃案的有关细节,同时根据他的表现,警察们断定王学斌这个人胆怯且没有主见。为了验证判断的是否正确,警察示意周老师对其他孩子进行安抚。

身材矮小的李峰在面对周老师的安抚时,表现出了十分的不耐烦,并说:“别问我,我什么都不知道,什么也不会说。”他的声调很大,警察们从他的声调断定他一定是一个有号召力的人,并且性格争强好胜。

周老师在对王小川和张大兵安抚的时候,他们两个人同样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而且声调十分的低,甚至不刻意去听,很难听清他们说的到底是什么。

通过周老师的帮忙,警察们很快断定出李峰是这次入室盗窃案的主犯,他们对其他三个孩子进行了教育,他们三个很快就说出了李峰带领他们爬窗户入室盗窃的事实。就这样,警察通过心理战术的运用让犯罪的孩子主动交代了犯罪经过。其实警察之所以能准确把握犯罪分子的心理特征,完全归功于对心理学的研究。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从犯罪分子声调的高低中看出其内在的心理变化。

一个人说话声调的高低体现了一个人内心变化的起伏。很多人担心别人误解自己的时候会声调变高,以此来解释自己;也有的人做错了事情,担心自己的事情败露,通过提高自己的声调以掩饰自己的心虚。俗话说,有理不在声高,声调的细微变化看似平常,但其中却蕴含了很多的信息,这些信息能有效帮助我们洞悉人心。

6.疾驰的语速亮出了直白的心迹

自古就有诸葛亮的“七视读心识人法”,实际上这就是通过有目的的谈话交流,来看透一个人的内心特征。在生活中,只要你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每个人说话都各有特点。在心理学家的眼里,通过说话方式,可以进一步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交谈不同于动物之间的嘶吼,语言的表达是一种思想交流,其中包含着语速、语气、声调等变化。心理学家认为,通过观察一个人说话的样子,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一些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比如,语速极快的人,通常反应灵活,思维敏捷,应变能力也强;而语速慢的人通常内心比较善良,性格比较平和,待人比较宽容。

生活中很多人说话都没有去考虑语速快慢的问题,其实一个人语速的快缓直接体现出说话人的心理特征,同时也反映出了他的心理健康程度。在不同情境下,一个心理健康、感情丰富的人会采用不同的语速。

比如,当一个人面对一篇富有战斗力激情昂扬的文章时,他通常会加快语速来抒发一种战斗的热烈;而面对一篇优美的散文时,则会以一种悠扬、舒缓的语气来表达那种美感。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说话方式、语言速度。很多人的语速是因语境因素的改变而改变的。语速急促,声调偏高,很明显的是证明自己,压制对方。曾在一次电视座谈会中,有位评论家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男人如果在外面做了亏心(风流)事,回到家里,必定滔滔不绝地与太太讲话。”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当一个人的心中有不安或恐惧情绪时,言谈速度会变快。凭借快速讲述不必要的多余事,试图排解隐藏于内心深处的不安与恐惧。

所以,你可以通过这样的一个心理学知识来读懂你身边的人,像有些平日能言善辩的人,有时候忽然结结巴巴地说不出话来;相反地,也有些平时木讷讲话不得要领的人,却突然会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对方出现了什么问题,这种反常的行为都说明了对方在有意地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其实在工作岗位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平时沉默寡言的同事,忽然之间格外多嘴;平时积极热情的同事,忽然之间寡言少语,这都表明他们的内心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那么,什么是语速呢?语速就是讲话时声音的快慢,一个人在单位时间内说出音节的多少。一般来说,按照讲话的速率,一般可分为快速、中速、慢速三种。

快速——一分钟200个音节以上。表示激动、紧张、兴奋、欢快的心情。

中速——一分钟200个音节左右。表示心情平静,没有什么起伏。一般来说,正常的谈话都是这个语速。

慢速——一分钟100个音节左右。表示心情非常悲伤、沮丧。

人们日常讲话时,讲话速度属于中速,一分钟200个音节左右。如果一个人的讲话速度太快,超过200个音节,就会给人焦虑的感觉,对方也会因为你说得太快而听不清你说的是什么,更别提听懂了。相应的,如果讲话太慢,小于200个音节,就会给人以拖沓迟钝的印象。

语速可以给听众以不同的心理感受,所以,在交谈时,我们可以通过对语速的调整,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平时说话语速极快的人,一般性格比较外向,思维敏捷、应变能力强、口才极好。只要他张口就坚决不给对方插话的机会,这种人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因此在交际场上游刃有余,总能轻而易举地达到目的。同时,心直口快的性格使得他们没有心机,情绪比较多变,性格容易暴躁、遇事武断,可能会一意孤行。

平时语速平缓的人,说话的语速相对比较慢,通常做事也是不紧不慢,即使有什么紧急的事情,他们也照样雷打不动地用自己独有的语速转述给别人听。这种人性格比较宽厚仁慈,内心温柔且善良,思维细致,善于谋划,能够尊重和采纳他人的意见,当然也不是完全的人云亦云,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是由于思维不够敏捷,做事犹豫不决,缺乏魄力,所以往往很难获得成功。

语速可以很微妙地反映出一个人说话时的心理状况,留意他的语速变化,你就留意到了他的内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