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忍细看的大唐史
27721100000015

第15章 日月当空,拨响内乱之弦(3)

这时,李唐宗室的那批亲王们开始坐立不安,武太后频繁地采取行动,让他们都猜测是武太后要篡唐了,覆巢之下无完卵,他们作为唐朝的皇室宗亲肯定没有好下场,现在的一切甚至身家性命都难保了。东莞公李融暗中派使者来到长安,向他信任的朝官高子贡询问对策,高子贡回答说:“不要来,来了一定会死的。”于是宗室中开始议论纷纷,都说:“太后让我们年底进京,一定是为了召集我们这些宗室大臣,统统杀掉,斩尽杀绝。”于是,这些恐惧万分的诸王们开始密谋匡复李姓皇权。

武太后本来就打算将李唐宗室一网打尽,为自己登基扫平最大的障碍,现在诸王的叛乱恰好给了她一个消灭宗室势力的机会。虽然真正起兵的只有越王父子,她却将韩鲁诸王及常乐公主夫妇等一起收审下狱。然后命监察御史苏珦审查此案,苏珦经过审讯和查问,报告太后说全无证据。有的大臣察言观色,诬告苏珦与韩鲁二王通谋,武则天召来苏珦责问他为何庇护逆贼,苏珦却直言相辩。武则天就把他外调为河西监军,改换酷吏周兴审理此案。周兴立刻对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黄国公李譔、常乐公主等人酷刑逼供,逼迫他们全部招认,然后胁迫他们自杀,给他们改姓。武则天还把十二位唐朝皇族诬以叛逆罪名,诛杀抄家,除出宗籍,舒王李元名和纪王李慎这两个坚决拒绝参加前次诸王叛乱的亲王,终于是没有逃脱死于非命的下场,李唐宗室又被除掉了一部分。

武太后在明堂举行祭祀大典,下诏书颁布天下,将武士彟追尊为周忠孝太皇,杨氏追为忠孝太后,坟墓改称曰“陵”。有一位大臣知道大局已定,便带领关中的九百余名百姓来到皇宫,请求改国号为周,赐皇帝姓武氏。武则天没有马上答应,但这是个再明显不过的信号。于是一时间,文武百官、远近百姓、四夷酋长、还有各色僧侣道士都闻风而动,请求武则天改国号,让皇帝改武姓,还编造了离谱的祥瑞现象请武则天登基称帝。

看到这番景象,傀儡皇帝李旦再也坐不住了,他知道如果自己再不表态的话,就会走上几个哥哥的老路。于是他自请降为皇嗣,改姓武,恭请太后登基为帝。武则天心中暗喜,但是假装不同意,但是李旦一再坚持。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已经六十七岁的武则天在民众和官员的拥护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改国号为周,但仍以李旦为皇嗣,改姓武氏。武则天下令立武氏七世先祖庙于洛阳,还说武姓出自周朝王室的周平王幼子姬武,于是把周文王追尊为始祖文皇帝,其妻姒氏为文定皇后,姬武被追尊为睿祖康皇帝,其妻姜氏为康惠皇后,算是为自己找到了显赫、正统的远祖。武氏族人也水涨船高,都成了宗室,共有十三人封为王,武则天的亲姐妹都已经不在人世,姑姐甚至堂姐妹们都封为长公主,可谓是一人当道,鸡犬升天。至此,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打下的大唐江山,落入了武氏之手,成了武家天下。

铁血政治,对决父权社会

自古以来,在龙凤呈祥中都是龙主凤从,不管凤如何耀眼,都逃不过附属的命运。在“真龙”执掌天下的唐王朝中,偏偏有一只“凤”不甘心命运的安排,用尽各种手段,跻身到了帝王的行列,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皇帝,这只耀眼的凤凰就是武则天。武则天采用了各种高压政策,对决这个父权社会。

武则天是个厉害角色,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她进一步加大科举取士的力度,大力提拔了社会中下层出身的官员,赢得他们的支持,和多年垄断官场的豪门氏族对抗,她还制定了自己的用人方针:对待小人,利用而不重用;对待正人君子,进行限制性、带有怀疑和严密监视的使用,让这两类人互相牵制,以便为她效力。在这种用人思想的指引下,她大肆使用酷吏、鼓励告密,对手握权力的正人君子严密监控,一旦有嫌疑就贬斥甚至砍头。

那时,依照前代旧规,西朝堂设有“登闻鼓”,百姓或臣子有谏议、有冤情,都可以击鼓,以达天听,东朝堂设有“肺石”,百姓如果想告发官员渎职,就可以站在这块石头上,皇帝闻报可以立即处理。但是,由于朝堂重地日夜有兵卒把守,不易靠近。后来,武则天下令:“登闻鼓和肺石无须派人看守,如果有人击鼓立石,马上取状纸交给我。”这无疑是鼓励臣民上言,打通了民间向朝廷告状的环节。这时的御史权力只局限于接受诉状而已,唯一有权处分的只有武则天一人。这个政策实行以后,各级官员战战兢兢、闻风丧胆,他们不仅要对涉及太后专权的话题小心,其他的言行也要多加谨慎。

这段时间里,武则天还让韦方质等人按照她的意图制订了法律《垂拱格》,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提升监察御史的特权,他们上可弹劾宰相,下可监控百官,独立于三省之外,只对皇帝负责。监察御史弹劾甚至可以不经过本部门的长官,直接上奏皇帝,也就是说,监察部门的最高长官也被部下监察。除此之外,她还专门安排了一些御史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控。

武则天的权力毕竟来源于篡唐,所以她整天担忧有人反叛。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疑心病越来越重。虽然现在她继续称帝,儿子的态度很好,但并不等于别人也都情愿,很有可能阳奉阴违,所以她怀疑有很多人想算计自己。为了实行高压的政治,保住自己的权位,武则天大肆推行告密之法。

有个侍御史的儿子名叫鱼保家,是个能工巧匠式的人才,他得知了武则天的心思,就上书建议创立一个投诉箱——铜匦,这个东西可以设计得十分巧妙,从小洞口投进去后,别人就再也拿不出来,只有专管此箱的人才能打开。用这样的办法接受天下人的密奏,效果肯定不错。武则天对这个想法大为赞赏,就责成他去设计。很快,鱼保家就把铜匦制造好了。武则天下令使用铜匦,并下令设置“知匦使”,专门指派正谏大夫和去年新设立的补缺、拾遗各一名,来掌管此事。任何人都可以往里面投入书信,直接向自己告密。为了保证告密能真正实现,武太后又下令:“只要是来告密的,即使是农夫樵夫,沿途官府都要供给其驿马和五品官员标准的食宿,而且不得向其询问告密的事由,所有的告密人都可以得到太后的召见,如果所告的情况属实,可不按等次地授予官职,即使所说不属实,也概不问罪。”

告密制度正式实行之后,武则天慧眼相中一匹“千里马”——胡人索元礼。他因告密受到了太后的召见,而且因所告之事经查属实,被直接任命为五品官员,负责审理钦定的“制狱”。这个索元礼根本就不是一个有政治信念的人,他性格残忍,每审一人,必牵连出数十乃至上百人来。武则天却十分赞赏他的办案方法,屡次召见,大加奖赏,以便树立他的权威。

索元礼的成功给了一批奸诈之徒启示,他们群起而效仿。其中,尚书都事周兴和来俊臣为了争功,蓄养了几百个无赖,专以告密陷害为业。想要害一个人,就派几个人到不同的地方去告状,告的都是同一件事,以增加诬陷的可信度。周兴、来俊臣还总结自己的告密经验,写了一本几千字的《罗织经》,发给手下学习,里面讲了什么样的人最合适诬陷,怎样牵出更多的人,怎样诱使他人自己承认反状等,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周兴和来俊臣因为告密,都成了高级官员。

此后,武则天只要得到密状,就叫这些心狠手辣的人去审讯。犯人到了他们手里,基本就没有生还的可能了,他们擅长刑罚,制定出很多闻所未闻的刑罚:定百脉、突地吼、死猪愁、求破家、凤凰晒翅、驴驹拔橛等。每次在审犯人前,他们都会先摆出刑具,让犯人参观。犯人看了胆战心惊、汗流浃背,不用上刑就会自动招认。假如碰到朝廷有大赦,酷吏们就叫狱卒擅自将犯人杀死。就这样,很多反对武则天的言行都被压制住了。

这是一段极为黑暗极为恐怖的时期,不过武则天在酷吏猖獗的时候,悉心保护了徐有功、魏元忠、狄仁杰等一批直臣。当皇权在她手里逐渐巩固时,她便陆续处置了包括周兴、来俊臣在内的大部分酷吏,放弃了任用酷吏的铁血政治,下诏平反了冤狱,力图洗刷自己的恶名。

知人善任,君子满朝

武则天执政期间,广开言路、知人善任,扩大并巩固了统治基础。她派人专门到各地去挑选人才,并亲自引见。武则天十分爱惜人才,并敢于使用人才。武则天为了打击关陇士族,大力提升庶族士人的地位。她将当时正在修订的《士族志》改名为《姓氏录》。《士族志》从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开始修订,原本希望借用唐王朝所赐官爵压倒士族,但结果并不理想,而《姓氏录》抛弃了士、庶的界限,以官品高下进行叙录,这样就提高了庶族官吏的政治和社会地位,消除了魏晋以来长期形成的士、庶罅隙,有利于在新的形势下平衡统治阶层的利益分配关系。

武则天整顿吏治、延揽人才的措施,对科举制的完善与发挥起到了很大作用。科举制度源于隋朝的选举制度。当年隋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让各州每年向中央选举三个人,参加秀才、明经等科的考试,用考试的方法录取士人为官吏。这为让优秀的人成为官吏的理念提供了现实的制度保证,被认为是科举的开始。武则天开创了殿试制度,又创立了密封糊名的制度。此外,她还首创了武举,选拔优秀的军事人才,实行制举,不定期地举行科举考试,遴选人才。武则天对科举制度的推行,尤其是对进士科的重视,为庶族士人参与政权打开了大门。

武则天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名臣。在她当政时期,有著名的宰相狄仁杰、张柬之,将帅有张仁愿、唐修璟、郭元振等。而开元年间号称“四大贤相”的姚崇、宋璟、张嘉贞、张说等人,也都是武则天统治时期选拔出来的,只是到了李隆基上台后,被重用罢了。

宰相狄仁杰德高望重、敢于直谏,深得武则天赏识和敬重,尊称他为国老。狄仁杰之所以能走进朝廷一展身手,就是武则天广纳贤良的结果。狄仁杰在豫州任上时,政绩突出。入朝为相后,武则天对他说:“爱卿,听说你在汝南干得不错,有人向我举荐了你,但也有人说你坏话,你想知道是谁吗?”狄仁杰听后笑了笑,说道:“我不知道诋毁我的人是谁,也请陛下不要让我知道那个人是谁,就当他是我的朋友好了。”武则天对狄仁杰坦荡宽厚的胸怀赞叹不已,对他信任有加。

将帅中的郭元振原本是个普通的庶族,这个人为人豪爽,喜欢为朋友两肋插刀,即使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有一天,他的朋友说家里缺少奴仆,郭元振听后立马带人到田野里,看到有正在干活的年轻人,就对手下说:“把他给我绑了,带给我的朋友当奴仆。”郭元振的无法无天引起了百姓的公愤,一时间民愤沸腾、议论纷纷。御史就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武则天,武则天了解具体情况后,不但没有杀死郭元振,反而觉得他具有豪侠之气,让他去镇守边关,授予金吾将军,又让他成为了卫队长。

四大贤相中的姚崇、宋璟经常被相提并论,有“崇善应变以成务,璟善守文以持正”的赞词。姚崇出身于官僚家庭,年轻时喜好玩乐,年长以后才刻苦读书,大器晚成。被武则天重用,有“救时宰相”之称。姚崇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他一生不敬神、不信鬼,不以官高而凌下,不以位尊而专横,虽然多次被贬斥,仍能赤胆忠心,敢言直谏,视天下为己任。宋璟少年时就博学多才,擅长文学,以弱冠中进士,被武则天发现并提拔,可谓是知人善用。

上官婉儿,御前女相第一人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官场历史,能够登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之位的女人只有一位,她就是武则天当政时期的上官婉儿,她是可以与武则天相提并论的女政治家,天赋灵犀,具有卓越的学识和文才,有“巾帼宰相”的美名。

和其他爬上权力巅峰的人物一样,上官婉儿也曾有过凄苦卑贱的出身。上官婉儿是唐高宗时期宰相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因为替唐高宗起草将废武则天的诏书,被武后所杀。那时,可怜的小婉儿刚刚降生,还没吃几口奶,便随着母亲郑氏做了朝廷的官奴。虽说侥幸保全了性命,可是处境极为低贱。上官婉儿的母亲拼死拼活地干苦力,拉扯着自己的女儿。为奴期间,在母亲的精心培养下,上官婉儿熟读诗书,不仅能吟诗着文,而且明达吏事,聪敏异常。

武则天久闻上官婉儿的才学,便将那对可怜的母女召进了皇宫,当场命题,让上官婉儿依题着文,小婉儿的文章词藻华丽,语言优美。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让她掌管宫中诏命。那年,上官婉儿刚刚十四岁,就开始涉足政坛,一步一步接近了当朝的权力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