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白鹿论丛
27823300000004

第4章 儒家文化对中国农民的影响

张曰凯

今天论坛的主题是:“影响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我就这个问题将自己接触到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谈一些想法。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主要是孔孟儒家思想和老庄学说。这两种思想学说既有相悖的一面,也有相通的地方。可以说两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互补,从而形成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尤其是儒家思想在中国两千余年的思想学术领域占有君临一切的地位,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影响深远,可以说已经渗透到我们民族的血脉中。漫长的历史岁月,崇尚“礼乐”、“仁义”,倡导“仁政”、“德治”的儒家思想培育了中华民族光彩照人的精神风貌、律己忠恕的美德;但是,毋庸讳言,同时儒家思想也给我们民族的大众百姓戴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

陈忠实先生的鸿篇巨制《白鹿原》的现实主义力量,就在于他以新异的艺术视角深刻地揭示了儒家思想在白鹿原这方土地上镌刻下的深深痕迹,以及历史发展的趋势。白嘉轩这个典型的农民形象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实践者,宗法文化的维护者,在他身上有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也有不可克服的性格缺陷和沉重的宗法伦理精神负载。所以这部作品带给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撼力久久不泯。

在这里,我着重谈一谈儒家宗法文化对中国农民的影响。

我是山东人,孔孟之乡,出身于农耕之家。2003年我曾到故乡鲁西北考察古文化。鲁西北许多村庄家家户户有家谱,同宗同族有族谱,有宗祠。今宗祠不存,家谱族谱犹在,我在商河县王家寨村党支部书记王全景家里看到一宗“王氏族,分六支世系,凡十七至十九世,含墓表、行传、官阶功名录、节烈传、艺文志等,记载了自明初起近600余年这个家族的生息繁衍,支派亲疏,祖训家风,官阶贤士,可谓一部家族史。”王氏族谱近一个世纪续修4次,最后一次是1991年。其清宣统三年修族谱序曰:“木有本,水有源。木有千枝,必出于本,水有万派,必发于源。即人有等等不齐,必本乎祖。仿修族谱,亦能叙阖族之人同归一祖乎……”

歆享的年饭。大年初二,又照这个样子,把“爷爷奶奶”送回墓地。这庄严的一幕至今仍铭刻在我儿时的记忆里。而且这种古朴的宗族文化情结沿袭至今,仍不泯不灭。

宗族文化源于儒学,一部《论语》讲“仁”讲“德”,尤讲“礼”。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何谓“礼”?礼者,规范也。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礼”又派生出两种传统文化意识,一为“孝夕”,一为“贞”。《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梯。”《论语·为政》:“孟爵子问孝,子曰:‘无违’(不违背礼节)。”子曰:“(父母)生,事之以礼;(父母)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如果说后代子孙对先祖的祭祀建立在不忘列祖列宗养育之恩,念先祖革路蓝缕创业之艰辛,修身立德之洁行,以激励今人的观念形态上,那么这种宗族文化情结,应该说是值得尊重和弘扬的,尊老敬老,“善事父母”也值得称道。比之今日有些青年冷漠、疏远、虐待双亲,甚至杀母拭父灭祖灭宗要强之百倍千倍。但是,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宗族文化不可能没有时代的局限,漫长的封建皇权社会也必然给宗族文化罩上封建伦理文化的阴影,有形无形地给农民套上精神的梗桔。直接利用族权神权残暴人事,我在鲁西北尚未见未闻,而这副精神枷锁酿成的悲剧在鲁西北古今历史上却随处可寻。

武城县乡里广泛流传一则“四女寺”的传说。清《武城县志》载:“汉时有傅姓者,生四女,愿誓同终养不他适……”四女为侍奉双亲矢志不嫁,各对一槐,对天盟誓:“槐死则嫁,槐茂则留。”四姊妹为争养双亲,暗中用热水浇他人之槐。殊不知,热水浇槐,槐逾繁茂,结果四女终身同室善事双亲。后人以四女为贞、孝、义之楷模,建寺塑像,树碑立传,村名亦改名为四女寺,代代相传,寺内香火不断,迄今己两千余年矣!2003年秋,我旧地重游,寺己不见,老槐仍繁茂成荫。我立于槐荫下,沉吟片刻,这则美丽的传说,是否也蕴含着四女凄凉的人生!

抗日时期,武城县龙泉村抗日义勇军团长宋景周要主动出击抗日,而龙泉村宋氏家族族长为保护宗祠和祖宗灵牌,执意阻拦,不让义勇军离村半步,结果遭日军围困,全军壮烈殉难。

我观民国时期的《武城县志》、《德县志》、《其啄、贞烈传》可谓血泪斑斑,贞女烈妇比比皆是。如:于氏,未婚而夫亡,她去夫家送葬守节,夫家不许,归家自绕。潘氏,未婚而夫亡,她饮泣奔丧一,夫家贫无资葬之,她以自己的瞥玉耳环为夫出葬,后以女工自给,终生守节。

在这里,我讲一件亲身经历的悲剧性情事。我的爷爷和父亲终生务农,爷爷念过私塾,算是村里的秀才,父亲是文盲。上世纪70年代末,父亲患脑血栓,半身不遂,行动不便。一天中午,我母亲正和面做饭,父亲要去厕所,爷爷坐屋里抽烟。母亲说:“爹,你扶他一把。俺占着手哩。”爷爷不动。母亲又说:“爹,你就这一个儿,他要有个好歹……”爷爷把烟袋往桌上一放,说:“我不能倒行孝!”父亲自己忍着,拄着拐棍刚走出屋门就摔倒地上,不大一会儿,就离开了人世。这是给父亲办完后事,母亲流着泪讲给我的。“倒行孝!”这个《辞海》里也难以寻见的陌生词,当时给我的心灵极大的震撼!仿佛历史倒写着,天地颠倒了,人间亲情被一个“礼”字扼杀!而酿成了这一幕“父子悲剧”!嗣后,爷爷的心灵也被宗法伦理炙烤着。“礼”与情重重撞击,他内心久久不安,三个月后,无疾而终。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21世纪的今天,在我们承袭这一主体传统文化的时候,不可忽视它的负面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许宗族文化的影响会逐渐消失。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传统文化走过的历史,汲取和发掘传统文化的精华及其现代意义,剔除其糟粕,让传统文化成为我们建设新时代精神文明的丰富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