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白鹿论丛
27823300000048

第48章 关于白鹿书院答《新疆晨报》记者邹红梅问

刑小利

记者:邢小利副院长,书院创办已经有两个月,这两个月做了哪些工作,在社会及文化界的反映如何?

邢:这两个月业务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个工作:

一、筹建白鹿书院网站,已经注册。白鹿书院网站英文域名有三个:cnblsy.com,bailushuyuan.com,bailushuyuancn,实名是:陕西白鹿书院;通用网址为:白鹿书院。一共五个,指向同一网站。该网站正在建设中,预计近期将开通。二、联系、搜集文学研究院院士和艺术研究院院士的相关资料,建立档案,并制作网上阅读和研究资料。三、考察陕西古代书院遗迹,搜集相关资料,拟编写《陕西书院考》一书。四、联系、调查陕西作家创作情况,拟编辑《白鹿文丛》和《鹿鸣文丛)。五、整理、编辑白鹿书院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精英论坛有关发言和论文,拟编辑、出版一部论文集。六、为即将定期开办的“白鹿论坛”做前期准备工作。七、参与腾讯网的2005·黄河万里行活动。

白鹿书院创办以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国内媒体的高度重视,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解放日报》、《国际先驱导报》、《浙江晚报》、《陕西日报》、《三秦都市报》、《各界导报》、《华商报》、《西安晚报》、香港《文汇报》等国内数十家报纸,陕西电视台新闻频道,陕西电视台都市快报栏目接连做了两期节目,对白鹿书院的成立、论坛开坛及论坛发言作了大量报导,新浪网、tom网、新华网、华商网等各大网站纷纷转载、报导白鹿书院成立消息,关于白鹿书院成立和中国传统文化精英论坛的消息和报导(相当多的报导配有照片)在网上搜索多达1500余条。

白鹿书院成立后,社会和媒体普遍认为,中国现在有四大书院:东有山东作家张炜办的万松浦书院,南有湖南的岳麓书院,西有陈忠实在关中白鹿原上创办的白鹿书院,北有北京的中国文化书院。白鹿书院还被有的媒体称为中国西部第一书院。

记者:现代书院与古代书院的不同?

邢:书院是教育和学术研究机构,这一点古今基本相同。现代书院应该在继承古代书院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创设适应现代社会特点的机制。岳麓书院是有千年历史的老书院,它现在是湖南大学的一个下设机构,更多的是以高端教育——研究生教育为主,研究方面以中国书院历史和文化为其主要特点;北京的中国文化书院和山东的万松浦书院等近年新成立的书院,或以研究、传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或以倡导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为人瞩目,都在探索自己的现代化之路。白鹿书院刚刚成立,它无疑要继承传统书院的优秀特点,同时也在探索自己与现代社会更好的结合方式,尚无成熟的经验可谈。如果要谈一点想法,我认为现代书院即便是要承续传统文化,也一定要有现代意识和世界性眼光,视野不能拘于一隅,要有大关怀和大视野;二是要有不同于封建社会的山林隐逸式的比较封闭的书院体制,要建立能适应现代社会特点的机制;三、古代书院大多以传扬儒家文化特别是理学思想为己任,现代书院应该有自己的发展方向。

记者:听说白鹿书院建在白鹿原,并且打算建成园林式的建筑群,那么它现在的环境和风格是怎样的?

邢:按照白鹿书院的整体规划,白鹿书院将陆续建成藏书楼、文学资料馆和艺术品珍藏博物馆、白鹿文学讲堂、会议中心等标志性建筑,在发展中将建成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可供游人观赏的中国园林式庭院。目前的白鹿书院处于白鹿原西坡边上,居于一个占地数百亩的园林公司之中,当前办公场地是两个具有陕西关中风格的四合院。门左新植一片竹林,门前是芍药园和一片茂密的树林,环境基本上可以用清静来形容,但还说不上有什么风格。风格要在以后陆续建成的其他规划建筑中体现。

记者:白鹿书院有自己固定(专职)的院士吗?他们的工作是什么?

邢:白鹿书院现在有文学研究院和艺术研究院,两院院士目前都是外聘或者说是兼职。目前构想的两院院士在白鹿书院的工作,将是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参与书院特定的研究项目和创作活动。由于经费的原因,一般书院只有住持,或者叫工作人员,当然这些工作人员一般都是多面手,既具有几相应的工作能力,比如组织和协调,同时也具有相应的研究能力,而固定的专门的研究人员或师资,绝大多数是外聘或兼职。

记者:在定位上,白鹿书院与其他几个书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白鹿书院的个性是什么?

邢:白鹿书院目前的定位是以文学艺术为特色,辐射或者说是涵纳其他相关的人文学科领域,而不是一个专门的思想研究和教育机构。对此,陈忠实院长在白鹿书院成立庆典的讲话中有准确的概括,陈院长说:我们办白鹿书院,一是要承继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和风神秀骨。以白鹿书院为平台,广泛团结、联系国内外的学者、评论家和作家,开展游学、讲学、讨论等交流活动,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生机。白鹿书院诞生在古长安这块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上,我们将会开掘源远流长的关中文脉、关学精神,探索促进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的新途径。第二,我们现有的这些人差不多都是从事文学和艺术的人,文学和艺术只是大文化范畴里的一系,文学、艺术与社会、历史和人的生存形态有非常紧密的关联,但只是一条途径。因此,书院的研究课题将对现实问题和人类普遍面临的问题,既从文学和艺术的角度,也从思想理论的角度,以及学术的角度,进行研究和探讨,争取对我们的生活发展作出富于建设性的建树。第三,白鹿书院还会以文学和艺术为其特色,藏书、编书、教书,研讨、交流,从而对陕西、对西部乃至全国的文学事业发挥作用,为促进和繁荣文学事业起到促进作用。

记者:白鹿书院与白鹿洞书院有什么渊源吗?

邢:没有渊源,也没有关系。白鹿书院其名源自陈忠实先生的长篇小说《白鹿原》,陈院长阐释书院名称时说,在我们传统文化乃至民族心理意识里,白鹿是吉祥、和谐、纯洁美好和超凡的一种象征性图腾。上至王宫下至庙堂乃至民居宅院都有鹿的各种生动壁画和雕刻。以白鹿来命名书院,就是想创造一种和谐而纯净的学术探讨和文化研究氛围,这种和谐与探究的精神与我们所要创造的和谐社会的精神是一致的。长篇小说《白鹿原》里曾写到一个书院,这个书院就叫白鹿书院。小说是虚构的艺术。《白鹿原》中的人物大都是虚构的,但唯有白鹿书院的山长朱先生是有生活原型的,就是清末举人著述甚丰的学人影响很大的蓝田人牛兆镰,白鹿书院也有真实生活依托,就是牛兆先生当时主持的蓝田县的芸阁学舍。如果要追溯芸阁学舍的文化脉络,渊源可以追溯到宋代,芸阁学舍是在为宋代“关学”代表人物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所修“四献祠”的基础上,拓修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书院,鼎盛一时,曾有韩国留学生在此学习。

记者:白鹿书院的办院宗旨是什么?

邢:办院宗旨尚无一定的文字概括。我试着从陈忠实院长的讲话中概括这么几点:一、开掘源远流长的关中文脉、关学精神,探索促进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的新途径。二、白鹿书院将力争办成一个萃集各界贤达优秀思想的地方,办成一个能传承优秀的中国文化和传播时代新声的地方。三、以文学和艺术为其特色,藏书、编书、教书,研讨、交流,从而对陕西、对西部乃至全国的文学事业发挥作用,为促进和繁荣文学事业起到促进作用。

这些不一定准确,也不一定全面。我想,不管是说行先于知还是说知先于行,或者说是知行合一,白鹿书院都将在自己的办院实践中不断完成和完善自己的办院宗旨。

记者:书院包括哪些不同的部门?

邢:白鹿书院目前除了文学研究院和艺术研究院两院外,还有学术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两个大的机构,陕西(中国)文学研究资料中心、白鹿书院网站编辑部、白鹿文丛编辑部、办公室等部门。其他预想中的机构和部门正在筹建中。

记者:书院与现代教育有相接之处吗?

邢:有。白鹿书院虽然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单位,但它是由西安思源学院支持创办,西安思源学院是中国十大万人著名民办高校,很有影响。白鹿书院依托思源而建,对双方都很有利。白鹿书院同时又承担着西安思源学院文学院的教学指导工作,陈忠实院长同时兼任文学院院长。所以,白鹿书院的教学委员会和拟建中的白鹿文学培训中心、白鹿影视创作策划中心,都与现代教育有结合之处。白鹿文学讲堂既是面对西安思源学院学生讲,也打算面对社会各界文学爱好者讲。根据书院的发展,不久的将来,白鹿书院也可能招收研究生进行高端教育培训。

记者:白鹿书院在承接传统文化方面有何打算?

邢:白鹿书院建在陕西关中白鹿原上,建在古长安这一块文化厚土上,关中、长安这一块土地上有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脉系,这就是“关学”。“关学”创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深远,“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张载的话,今天还不断被人引说。宋以后,“关学”余绪不断,其学问,其精神,代有大家名师承续。我们正在编写的《陕西书院考》一书,就是想在考察、访学和著作中,承续“关学”精神,使之在现代社会生发出新的意义。

记者:怎样看待传统文化的边缘化?

邢:传统文化已经边缘化?传统文化边缘化此说的依据是什么?对此说我不以为然。如果说,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比如说从春秋到清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萌生、发展和成熟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这个河床中奔流不息着,那么,到了近现代,到了当代,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冲击,或者说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樟击、互渗、分流与合流的局面,西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本土化或者说中国化,而传统文化也发生了变异,在吸纳外来优秀文化中不断更新自己,产生新变。我的观点是,传统文化不是一个死的东西,不是一堆发黄变霉的故纸、地下挖掘出的文物,而是一个活的能够不断激生活力的东西。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在今天仍然有着巨大的生命力,活在我们身上,也活在我们周围。20世纪以来,影响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如果要分析的话,应该说大致有三种文化资源,三种思想力量,一是以“心”、“理”为探究目标并作为思想核心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它的代表人物是吴宓、熊十力以及新儒家学派诸人;二是以民主、科学为思想核心的西方文化,此以胡适等人为代表;三是以阶级斗争和经济动力为思想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及苏联文化,这三种文化资源和思想力量互相斗争,也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彼此力量虽有消长,但很难说这一个就吃掉了那一个,哪一个已经退居边缘。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它因为生活在本土,生命力特别强大,它在不断吐故纳新中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这仅仅从许多人的生活方式中,我们就可以看出。

记者:这两年,许多学者打出了恢复传统文化的口号,传统文化对现实的意义何在?

邢:传统文化当然可以说是曾经的东西,是旧时的东西,但继承传统文化的,却是一代又一代的新人。一本书历经百年千年可能会烂掉,可能是死物,但其承载的思想内容却是不死的,甚至它的装帧形式也会被后人所接受并继承,因为它是被后来的活人所接受,所读解,因而可以说,文化永远都是活的。当年的唐装早已随着当年的唐人之死而烂掉了,但新的唐装却会被再做出来哪怕是改头换面地做出来而由今人穿上,甚至穿到西方人的身上。因为唐装不是一件死物,而是一种文化,它代表着一种悠远的文化和审美而被今天的人继承着、欣赏着。

其实,今天有人所谓的恢复传统文化,在我看来,并不是要恢复己死的东西,而是在提醒人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绝不是己然死掉的东西,而是被我们忽视的东西。想一想,至今影响我们绝大多数中国人的,难道还不是传统的思想观念吗?至于说到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我想,它的一个意义应该是,提醒我们今天的人,我们是从昨日的传统走来,我们摆脱不掉传统,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认识到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应该走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