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药王孙思邈
27863900000039

第39章 日常保健十四法

孙思邈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博通经传,学通三家(儒、道、佛),几度修德,常居名山,洞明医道,尤于深达。同时,又秉性清高,志坚业诚,济世活人,不屑入仕,三拒隋唐帝王的征召赐官,但“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至于弱冠,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穷搜博采,切身实践,益寿有术,摄养有法,故成为医家长寿之杰,这当然同他日常练功有很大的关系,特将基本十五法介绍如下:

1.发常梳

孙思邈在《卫生歌》中指出:“发宜多梳。”但一般人认为梳头是女人的事,似乎与男子无缘。人的头部素有“诸阳之首”的美誉,梳头不仅可以美化容颜,而且它关系着祛疾延年的大事。医学文献载:“人体之要十二经脉与几十处大、小穴位均汇聚于此。”督脉的“百会”穴,就位于头顶中央,同时“四神聪”、“头维”、“上星”等穴位也分布在这一区域内,在头的前后、两鬓都有相当重要的穴位,据《甲乙经》等重要针灸医学文献的记载,如果长期按摩,刺激百会、风池、哑门诸穴能医治中风、耳鸣、头痛、癫狂、神经衰弱、失音聋哑、性功能衰退等疑难杂症。如能常年按摩不间断,如《周礼》曰:“发者血之余,脑之华;齿者骨之余,肾之标;面者神之庭,为五官所聚,五脏精华,发见于此焉。”《诸病源候论》说:“千过梳头,头不白。”《延寿书》说:“发多梳,则明目去风,常以百二十为数。”

《清异录》说:“梳头洗脚长生事,临卧之前小太平。”宋代文学家苏轼也说:“梳头百余梳,散头卧,熟寝至明。”《太极经》云:“理发欲向王地栉之,多而不使痛,于是血液不滞,发根坚,养神气。”梳头还有延年益寿的奇效。梳头能疏通血脉使气血流畅,从而改善头部的血液循环,疏散头部充血。同时,梳头使头发得以滋养,发根长牢,防止脱发和“早生华发”。头发坚持常梳,有利于白发返黑,推迟衰老。其次,能够缓解头痛,明目和预防感冒,有助于预防脑溢血,降低血压。特别是脑力劳动者用脑之后,梳梳头发,能起到健脑提神,清心明目,解除疲劳,保健益寿的效果,而其贵在“多”,坚持经常,可谓“男子之所以比女人寿命短,就是因为极少梳头吧?”

由此可见,梳头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保健功法,孙思邈“发宜多梳”是其养生益寿的要秘之一。

2.目常运(三法)

“目宜长运”是孙思邈保健功法之一。古人称“运睛”能去内障外翳,还可纠正近视,远视眼等。

其法为:①首先双目紧闭,从左向右,再右向左,转眼球各18次,忽然大睁急视,自觉内热气出,有金花恍惚的为好,转眼时口鼻都要闭住气,睁眼时尽力呼出浊气,吸入清气,各7次。②每当看书或做精细工作感到倦意,眼睛不适时,即起身活动一会儿,然后站在窗前,看远处绿色或蓝色物体,如蓝天,树木,花草等。然后近看自己的鼻尖共8次,后再用两食指轻轻地按摩两眼。③每在静时,摩擦两掌令热,然后试两目,亦可用两手大拇指背,两行摩擦揩眼14次。目常运可去火,防目疾,解除眼睛疲劳,加强和保护视力。

3.齿常叩

孙思邈在《枕上记》中指出:“撞动景阳钟,扣齿三十六。”又在《卫生歌》说:“齿宜频叩。”这是药王养生的重要功法之一。也是道家和后世养生家的练习健身法之一。颜师古《急就篇》注:“齿者,总谓口中之骨。”扣齿,扣即通“叩”。《字汇》:“上曰齿、下曰牙。”景阳钟指在南齐时宫内的报晓钟,置于景阳楼,故名,这里是指天快亮和夜幕降临的时候。

《八笺》所载《炼气诀》道:“叩齿,以集身神修养者,方法不同,而总先以叩齿。大都以三十六遍为率,少者亦九遍。且能避邪去恶,兼可使周身筋骨活动,心神清爽,故宜常叩之。”至上属胃脉络,喜寒恶热。至下属大肠脉络,喜热恶寒。齿之有疾,多由其风火湿热所致,故叩齿,即无疾也。具体要求是:全身自然放松,排除杂念,口唇轻闭,清静神聚,上下齿叩。

4.漱玉津

孙思邈在《养生铭》中说:“寅兴漱玉津。”又于《卫生歌》中曰:“津宜咽。”养生者的目的在于延寿,也就是说追求着一个字“活”。从这个“活”字看,古人创造字时,似乎悟出了其间的长寿道理:“活”即为“舌”“水”二字,寓舌下生津之意。故“津者于文,舌水为活”。如再分为三,即由“千”“口”“水”三字组成,这是生命力的表现。故“道家以千口水为活”,意味着,只要将舌下产生的大量津液,一口口吞下去,持之以恒,就能维持旺盛的生命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漱玉津,即“吞津咽液功法”也叫“唾液养生法”、“赤龙搅海法”或“搅海功法”、“服玉泉”等。“寅兴漱玉津”,寅即寅时,指早晨3—5时,寅兴,泛指早晨刚醒的时候。其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功做法是:早晨三至五时,面向南,静神不乱思,缓缓吸气后,舌舐上腭,暂停呼吸,以意诱导舌下生津,然后缓缓呼气。如此诱导几次后,鼓漱数十次,则口内充满津液,再将满口之津液分三次引颈如咽硬物,缓缓咽下,并以意送至下丹田,将上述过程连做七遍,就能吞下大津液。《黄庭经》云:“嗽咽灵液实不干,人身中之水皆咸,惟舌下有二穴通肾窍,其水甘淡,发为玉泉,聚为华池。舌柱上腭,存息少时,津液自生,如未生,则以舌鼓漱口中内外左右,为赤龙搅海。约亦以三十六遍为率,待神水满口,分为三咽,作汩汩声,如硬物咽之,自然气行火降,百脉调匀矣。”“初其液少,久练自增”。如《红炉点雪》载:“津即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精,自然百骸调畅,诸病不生。”该功法颇为古代养生家所重视。做功面朝南,能使人体真气与天地之气相顺应,以便“其气从之”,寓有顺应地球磁力道之理。静神不乱思,是要达到“恬淡虚无”之意境。早晨三至五时做功,是因寅时,正是手太阴肺经气血流注旺盛的时刻,从而达到“金水相生”,增强肺气,补益肾气之效,这实际是一种时间生物学的理论。

唾液养生法对人体的健康和长寿确实具有良好的效用。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唾液中含有消化酶和具有杀菌作用的溶菌酶等。唾液随时咽下不仅能预防口腔干燥,而且能中和胃酸保护胃粘膜,有助于消化和提高食欲,有的研究者还认为,唾液有防癌作用。尤其是人血中的17-羟皮质铜在早晨四时开始增加,肾上腺皮质功能此时开始活跃,需要一定的酶去激发。药王孙思邈却恰在寅时要求做吞津咽液功法,以治肾病。《黄庭经》云:“津液者一身之宝,宝聚则为富翁,宝散则为贫人,皆言津宜咽也。”这样就起到了延年益寿的效果。

5.耳常鼓

孙思邈在《养生铭》中指出:“亥寝鸣云鼓。”耳常鼓,这是药王的重要功法之一。亥寝:亥,即时间,晚上九至十一时,泛指晚上睡觉时。鸣云鼓,云鼓亦称鸣天鼓。《圣济总录》云:“天鼓者,耳中声也。”

鸣云鼓功法即:用两手掌心紧掩两耳门,手指置脑后,两手食指压于中指背上,然后食指顺中指下滑弹枕骨下沿,如击鼓之声,声壮盛者益。其法可清醒头脑,消除疲劳,增强记忆等,对脑力劳动者尤为适用。

6.面常洗

孙思邈在《卫生歌》中指出:“双手揩摩常在面。”又于《千金翼方》中说:“去皯气,令人面有光,又令人胜风寒时气,寒热头痛,百痛皆除。”洗面法是药王的重要功法,亦是道家和养生者、美容者,健身健美法之一,面部是脏腑气血上注之处,血液循环比较丰富,又是反映机体健康状况的一个窗口。

《周礼》中谓:“面者神之庭,为五官所聚。五脏精华,发见于此焉。”《灵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升于面,而走空窍,空:孔用。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臭即气也,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为味。”又面之地部为基,相书十三部位歌,百四十处皆聚于面,即其气色以观休咎,是人身精神气色全聚于此。《太素丹经》云:“一面之上,常欲得两手摩拭使热,高下随形,皆使极匝。令人面目光泽,皱斑不生。行之五年,色如少女。所谓山泽通气,勤而行之,手不离面,乃佳也。故拭摩神庭,手宜在面,覆面擦之,自颈及发际,如浴面之状,则须发不白,颜如童矣!”养生家常言:“一呵十搓,一搓十摩,久而行之,皱少颜多,亦此意也。”

其功法一般是:在摩掌前,精神自然放松,先吸气一口,闭住气。迅速搓摩双掌,使双掌摩热,温度高些更好,以下而上,再上至下摩洗面部18—36遍。手掌顺着鼻两旁,眼眶,前额及耳旁作洗脸状,轻轻按摩转圈。功用:促进血液循环,滋润脸面,改善上皮细胞代谢,可消除脸上皱纹,防止耳聋,活脑昏沉,润肺,补肾和健脾。一般常在起床后和饭后进行为好,练功者多在练习后作为收功方法,既可醒脑提神,又可预防感冒。

7.头常摇

头摇法,即头摇转颈法。其功法是:双手叉腰,拇指在后。头由右前向左后的方向慢慢转6次,两眼微闭,头向前转时尽量低头,向后转时尽量仰头。然后再由左、前、右、后反向慢慢转6次。其功用是:可防治颈椎病,防治晕车、晕船,对神经官能症有良好的作用。

如果有高血压者,一定要注意,可以不做头摇法,改用“搓颈法”。即用两手手掌紧按后脖颈,用力向左右,来回搓30次,可逐渐软化高血压患者后脖颈的僵硬,利于降压,搓颈还可以活动神经,使颈项灵活,焕发精神,防治颈骨增生、落枕、扭伤等。

8.腰常提(两法)

腰背病是常见疾病,发病率甚高。中医认为,气滞不行,血壅不通,筋脉失养,是慢性腰背病的主要病机。因此,治疗腰背痛就要着重调理气血,舒筋活络。

①摆腰功。其功法是,患者站立,全身放松,双手半握或手指平伸均可,然后腰部自然地左右转摆晃动,随着转腰摆动的动作,两上肢也跟着甩动。当腰向右转时,带动左上肢的手掌向右腰腹拍打,右上肢及手皆向左腰背拍打。如此反复转动,相互手掌或拳头有意识的拍打腰部,腹部以相配合,每次转摆和拍打为50—100次。

坚持腰部经常的转摆和配合拍打腹腰可以防治腰痛、腰酸及腹胀、便秘、消化不良等疾病,也可使腰肌灵活,防止扭腰岔气,同时在劳累时转腰摇动,还可有解乏舒肌之感。

②撞背功。其功法是:患者双足与肩等宽,站立于一平面墙壁之前,约相隔半尺,全身放松,手臂自然下垂,协调一致,身体后仰,突然用背部撞击墙壁,借撞击反作用力使身体前倾,力量逐渐加大,如此反复进行50—150次。撞击下背部时,呈骑马式站立,上背适当前屈,两臂下垂,然后进行撞击,力量由轻到重。反复进行50—150次,动作时必须使意念、气运集中于腰、背、肩某部位,每天至少早晚各练一次,或不受次数限制,使全身发热为止。

撞背功能通经络,行气血,壮腰肾,平阴阳,可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加快组织修复,舒筋活络,解除痉挛,扶正祛邪,气行血活则筋脉自利,则疼痛可止。

9.腹常揉

孙思邈在《枕上记》中指出:“常以手摩腹。”这是药王养生长寿的功法之一。也叫“揉腹”即用手掌按摩脐腹部位,冷天先把手搓热,再按摩。“揉腹”养生法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尤其是适合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方法。它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一般选择在夜睡或早晨起床前。

其功法是:一般取仰卧之位,用右手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用力适度,从小圈到大圈地转摩18次左右,再换左手向右朝反方向再揉10次左右,腹为六腑之城廓,脾胃肠又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只有升清降浊,方能气化正常,是食物消化运行,吸收排泄的根本。揉腹可使肠胃及腹壁肌肉强健,增加消化液分泌,促进胃肠蠕动,促进血液循环,以辅助肠胃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畅达,通气海,壮丹田,从而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孙氏反复强调食后摩腹,并同行步二者结合起来,亦可在散步中摩腹。同时揉腹不仅可以养生,对多种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糖尿病及肾炎等采用按摩腹部为主的脏腑经络疗法,亦可达到辅助疗效。揉腹前应排空小便,不能在过饱或过饥的情况下进行,胃肠穿孔、腹部急性炎症、肿瘤及癌症不要揉腹。

10.撮谷道

孙思邈在《枕中方》中指:“谷道宜常撮。”谷道,即****,意思是最好经常做收肛运动。其功效是它可以增强****括约肌功能,加速静脉血回流,降低静脉压,增强****部位抵抗疾病的能力,促进肛肠疾病如痔疮、肛瘘、脱肛等的逐步消失,达到治疗目的。

如何进行撮谷道的功练呢?撮谷道,就是收缩****周围的肌肉,像忍大便一样往上撮,然后放松,接着再往上提,一提收一放松为一次撮。开始时,可先蹲成马步收肛,进而练习站立收肛,经过一段时间后,收肛就较自由了,无论站、坐、行、卧,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一般每天练2—5分钟即可。如有肛肠疾病的患者,最好每天早、晚各练习一次,每次可练10—20分钟为宜。

历史上乾隆皇帝的健身功法之一就是撮谷道。他活了88岁,是中国历史上皇帝中最长寿之杰者。

11.膝扭动

孙氏认为:“非但老人须知服食将息节度,极须知调身按摩,摇动肢节,导引行气。”同样要求常人“小有不好,即按摩,按捺,令百节通利,泄其邪气”。因此,膝扭动为其功练之一。

其功法是:两足平行靠拢站立,屈膝微向下蹲,双手掌置于膝盖上,膝部向前后左右呈圆圈转动,先向左转,后向右转,各转20次。其功用是:可防治下肢乏力,膝节酸痛,疏通血脉增强肌力,使关节囊的滑液润和消除积液及其关节肿胀、关节炎等。

12.常散步

孙思邈在《保生铭》中说“食了行百步”,又在《枕上记》中指出“食饱行百步”,又于《卫生歌》中强调:“食后徐行百步多。”可见他对散步养生作用非常重视,认为饭后散步能消食行气,以运动脾土,固后天之本,旺精气之源。运动筋骨,强健腰膝,愉悦心神,畅通气血。古代养生家们很重视散步养生。认为是防止腿老的一种方法,“人老腿先老”,特别是男人。俗言“女怕脸肿带帽,男怕腿肿带镣”。因而,散步是行气抗老的有效方法之一。至今“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之谚语,流传甚为深广。

散步,是项简单易行的健身运动,男女老幼人人皆宜,尤其适合于脑力劳动者和中年老人。

但是以散步来健身治病,还得根据各人的不同情况,注意环境的选择,才能收到理想效果。比如,肝气郁滞、心情不畅的人,应选择到鸟语花香的地方散步,以借景消郁;心火较重、心情烦躁者,宜到海边或森林密布的地方散步,以吸收阳气滋润心神;患有风湿性关节炎或水肿的病人,则应到沙地干燥处散步,以燥湿消肿。

除此之外,散步还得讲究季节和气候变化的特点,比如春天宜在早晨到野外散步;夏天宜在鸡鸣起床到荷塘柳河边散步;秋天宜在金色晚霞下散步;冬天宜在走廊、室内散步,以活跃阳气抵御风寒。

孙思邈的养生散步法,除饭后散步外,还常于练完气功后散步。功后散步要求:①不能在潮湿处进行,以免耗气伤身。②外边地面潮湿,在室内或房沿下,干净处进行。③散步方向,以东西走向为宜。孙氏平时散步于天气晴和之时,尤在春暖花开时,依气候的冷热和体力情况,一般行走二三百步或二三里。须量力而行,不要使人感到少气乏力,喘促不已。或缓步慢行,以达心神愉悦,活跃气血。孙氏于亲友邻里相互访问时,认为不宜在房室闷坐闲聊,应共同走出门游行散步。观览风光,欢谈乐笑,得欢适度。不忍强劳,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以舒怀畅志,长人精神。总之每天散步一段时间,坚持长年不断,要比每周走长路一次更有益。据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它的主要益处是:

健脑精神:西方国家有句谚语:“散步出智慧。”德国大诗人歌德说:“我最宝贵的思维和最好的表达方式,都是在散步时出现的。”散步可增加氧的摄取量,使人全身放松,肌舒神爽,保持血液循环畅通,增强动脉弹性,减少脑病发作的危险。保持脑血管不出现阻滞现象,就能减少头晕头痛,推迟衰老。

强心健肺:散步可降低静止状态时的脉跳,降低血压,降低血脂,增强心脏本身的血液循环。同时使呼吸系统摄取氧的能力增强,减少肺气肿和支气管炎的发病率及其抽烟欲望。

消滞健骨:散步能促进消化系统,加速新陈代谢的运行。散步中还可消耗较高的热量,这样能保持和控制体重。还可使骨骼摄取更多的钙,以抵御骨质疏松,同时对人能更多接受阳光照射,使肌体产生钙吸收不可缺少的维生素D。

防病治疾:现代医学证实,饭后散步可治疗糖尿病。中老年人每小时3公里速度散步1.5小时,其代谢率增加50%,如其速度快一倍时,代谢率增加4倍,糖的代谢也随之改善,糖尿病患者经一天徒步行程,血糖可降60%毫克。对易失眠者,更是一剂镇静剂。据现代医学观测,散步15分钟,胜服400毫克的眠尔通。

13.脚常搓

脚常搓,实则是足心宜常搓,即古人称为搓涌泉(脚底前三分之一外)。人体脚部确实隐藏着许多人体健康长寿与生老病死的密码,被现代医药科学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

人常说“树老根,人老脚”。人体衰老最先以脚开始,步履蹒跚、踉踉跄跄是衰老和病态的显著标志,因为人体的五脏六腑的12条经脉,其中一半以上起止于脚部,其中很多穴位与人体器官密切关联,刺激和反应比较敏感。同时一只正常健在的脚,有二十六块大小不同的骨头,由肌肉和纽带把它们彼此连接起来。由于脚整天担负支撑着人体运行,而且供血少,营养差,脚掌皮下脂肪少,易于裸露和受到无意伤害。脚背为一个弯拱状如弓,这个脚弓支撑着身体的重量,走路时,脚像弹簧一样使人步履轻快,缓冲人行走所产生的振动。尤其是跑、跳、跃时会对人体内脏和大脑起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古今很多善于保健的人都十分注意通过保养脚部达到保健长寿的目的。古人特别推崇按摩脚底部的“涌泉穴”,因为足少阴肾经起于脚部,以起到通经补肾,强化气血,交通心肾,增进睡眠,祛风湿,健步履,抗衰延老的作用。其法是:赤脚或穿薄袜,用左手抓住左足趾,突出前脚心,以右手四指,对准左脚涌泉穴擦搓40—80次,然后同样换搓右脚的涌泉穴。老年人或用左手抓住左足趾,突出前脚心,或以手掌心的劳宫穴对准左脚涌泉穴,缓缓圆转搓50—100次,然后换搓右脚。

民谚传流:“经常洗脚,胜似吃药。”这不仅讲卫生,有利于舒经活络,活血化瘀,降压,醒脑,提神解乏,而且对提高免疫力大有好处。古代人对脚要求“春护,升阳固本;夏洗,祛暑去湿;秋护,肺润肠濡;冬暖,丹田温灼”。这确是经验之谈。

14.六字诀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十二《养性》中载记的调气治病法,即“六字其言”,或今称的“六字诀”的早期形态。依“呼、吹、嘘、呵、唏、四”文字行功之法。可疗五脏者病痛,按其关系,应有两法:

①按时辰行九九之数。“夜半后八十一,鸡鸣七十二,平旦六十三,日出五十四,辰时四十五,巳时三十六。”“若患心冷病,气即呼者;若热病,气即吹出;若肺病,即嘘出;若肝病,即呵出;若脾病,即唏出;若肾病,即出。”

②按声音大小行一定次数。因而孙思邈明确指出:“冷病者,用大呼三十遍,细呼十遍。呼法,鼻中引气入,口中吐气出,当令声相逐‘呼’字而吐之;热病者用大吹五十遍、细吹十遍;肝病者用大呵三十遍、细呵十遍;脾病者用大唏三十遍,细唏十遍;肾病者,用大四五十遍、细四三十遍。此十二种调气法,若有病依此法恭敬用心,无有不差,皆须左右引导三百六十遍,然后乃为之。”

孙氏指出:“凡旦五更疗,暖气至,频申眼开,是上生气至,名曰阳息阴消。暮日入后,冷气至,凛凛然时,及至床坐倒,是下生气至,名曰阳消阴息。”故五更、傍晚时练功,是两个好机会。孙氏对练功者要求,“道不在烦,但能不思衣食,不思声色,不思胜负,不思曲直,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无烦,形勿极,而荣之以导引,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强调去杂念,为呼吸入静准备。在《千金要方》中所述调气法,即今广为流传的坐式及卧式气功通大、小******,其要领同今天无大差别,并要求调气法者的要素修养:“既屏外象,会须守五神(肝、心、脾、肺、肾),从四正(言、行、坐、立),言最不得浮思妄念,恶邪大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