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洪荒年代,人们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无需什么容器。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产生了对各种烹饪器、饮食器、盛水器、食物存储器等的需要,他们逐渐制作出竹木质、骨角质及陶质的容器来。古书上记载:“茹毛饮血,非所以养生,圣人教之以火化,炊米以为食,鬲甑之器用焉。”《考工记》的“陶人为”之说,也印证了陶器完全是因生活之需而发明的。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一项重要成就,也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当人们看到这些绚丽多姿的陶器时,或许会问:陶器是如何发明的呢?
陶器的历史古老而遥远,以至于陶器起源的真实历史,随着岁月的流逝,也变得混沌不清。在上古的时候,就出现了许多关于陶器产生的神话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大概就是《列仙传》中记载的“宁封制陶”的故事了。传说在黄帝时代,洪水泛滥,浊浪滔天,幸存的人们纷纷搬到山洞居住,当时没有到山下取水的容器,只好选用泥土捏塑成器,但极易破碎。聪明的宁封发现火烧野兽后,周围的泥土被烧得异常坚硬,受到这种现象的启发,他认识到经过火烧的泥土十分坚硬,不怕水火,于是发明了陶器。后来他得到重用,做了黄帝的“陶正”。优美的神话故事虽然是人们杜撰出来的,但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宁封正是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缩影。
宁封制陶毕竟是一个动人的传说,事实上陶器的发明基于两个基本条件:一,对火的认识与利用;二,对泥土的可塑性、耐火性、烧结性的认识。陶器的产生是和劳动分不开的。人们在劳动中经常与泥巴打交道,发现泥土和水以后,可以捏塑成形。在没有陶器之前,人们用自然界中葫芦类植物的硬壳盛装食物。为了防火,人们便在葫芦表面涂上泥巴,而一次意外葫芦被烧掉了,涂在葫芦上的泥巴却烧成了能盛东西的坚硬而不透水的硬壳。这个发现给人类的启示太大了,它不仅使人类发明了陶器,从此人类的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
陶器的产生也许是偶然的,但它无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随着制陶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半坡人中,就有一批技艺娴熟的陶工,他们制造出不仅实用,而且精致美观的陶器。陶土又是如何变为陶器的呢?
首先,人们选择较为细腻和纯净的粘土制作细泥陶,细泥陶质地细腻,器形规整,表面光滑,光洁美观,一般用作生活中的饮食器。夹砂陶则是根据需要,在陶土中加入一定数量的沙粒,沙粒的选择常依器物的种类、大小以及操作习惯略有差异,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人工加工成的;有细沙粒,也有较粗的沙粒。加沙的目的:一是减少粘土的粘结性能,以便成型;二是增加陶器的耐热性和急变性。夹沙陶遇热不易破裂,散热均匀,有热胀冷缩的作用,是现代沙锅的鼻祖。夹砂陶在生活中大多用作炊器,如罐、甑、鼎等;也有用做贮藏器的,如瓮、缸等。
半坡人还处于手工制陶阶段,已能用慢轮修整陶器。人们将经过选择的泥料、掺和料依一定比例配好后,再经掺匀、捣熟,然后才能制作陶坯。主要的成型方法有捏制法、雕塑法、泥片贴筑法、泥条盘筑法等。小型器物直接采用捏塑法和雕塑法,手法比较稚嫩和粗糙,他们用陶泥雕塑成人头形、鸟形、兽形,再作为器物的盖或把钮上的装饰品。泥片贴筑法是用粘湿的泥片粘贴而成。泥条盘筑法是比较进步的制陶手法,使用范围广,沿用时间长。先将坯泥搓成条,然后自下向上盘绕。一般先做器底,再做器身,小型的器物可以从底部一直绕到口沿。
陶坯稍事晾干后,紧接着用陶拍、陶抹等工具抵压、抹拭。这是制坯过程的一道关键工序,其目的是使陶器有一个较为合理的器形,弥合细小的裂纹,排出多余水分,使器壁更为坚实、细密。经过拍打,陶拍上的印痕就会使陶坯表面出现许多花纹,如绳纹、篮纹、席纹、编织纹、布纹等。用麻布和席子的印痕作为纹饰堪称史前艺术品的一绝。把编织物的纹样压在陶器上作为装饰,其构思多么巧妙!
为了使陶器更为美观耐用,人们对成形的器物加以装饰和修整。器物的表面醮水抹平,修整光滑,经过砑光打磨,显得莹润光泽。有的陶器施以彩绘,图案形象生动、细腻流畅;还有的陶器表面饰有弦纹、几何纹、剔刺纹、戳印点状纹、指甲纹等。指甲纹像是信手而作,却富有规律,给人以一气呵成的感觉。四组相连的锥刺纹,排列有序,简洁美观。附加堆纹是在陶器表面附加泥条或泥块,不仅别致,也使器物更加坚固。
接下来就是烧制陶器。在半坡村落东部的制陶区,有6座陶窑,其中横穴窑5座,竖穴窑1座。陶窑均由火口、火膛、火道、窑箅和窑室组成。半坡人使用最多的是横穴窑,其结构为:最下面是火膛和长约2米并向上倾斜的火道;斜上方是窑室,呈圆穹状,直径约0.8米;火膛与窑室之间是放陶坯的窑箅;窑箅底部有三条火道向上伸展汇成一个圆形通道;窑箅周围有十来个等距的方形或圆形火眼,距离火道近的火眼小,远的大,可以调节窑室温度。
这种窑主要盛行于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时期。竖穴窑出现较晚,构造比横穴窑先进,其火膛位于窑室垂直下方,呈圆形袋状,体积较大。这种结构可提高空气吸入量,使燃料充分燃烧,提高了窑内温度,有效控制高温焰流分布。竖穴窑盛行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及其以后,河南陕县庙底沟、陕西长安客省庄、内蒙古昭乌达盟四棱山等遗址中都有这种陶窑,说明这种构筑技术在龙山文化中已得到普遍应用。
从无窑到有窑,是制陶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飞跃,从横穴窑到竖穴窑,则又是一次大的发展。
半坡人使用的陶器式样繁多,品种丰富。半坡人的饮食器主要有钵、盆、碗、豆、杯、盘等;炊器主要有罐、甑等;水器主要有带流器、细颈壶、葫芦瓶、尖底瓶;储藏器主要有缸、瓮等。半坡人勤于思索,大胆创新,创造出了造型别致、形态各异的陶器,以至于今天的器物造型无论如何变化,都离不开它们的原始雏形。史前造型艺术凝结着人类艰辛而伟大的生活历程,是人类早期艺术活动的最初形式之一,它孕育了一切造型艺术形式的胚胎和萌芽。
一黄土,一掬清水,几经掺和揉炼,盘塑成型,再经火烧制,就制成一件陶器。
这是人类在与大自然长期斗争中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悠悠千载,史前人类伴随着自然的变迁,早已被历史的海洋所湮没,但制陶技术却被沿用至今并不断发展,即使在高度文明的今天,仍展示出迷人的魅力,绽放出瑰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