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西安半坡博物馆
27864000000025

第25章 重心原理与蒸汽利用——半坡人的物理学知识

半坡的尖底瓶,早已闻名遐迩,优美的造型、奇特的功用,使它成为仰韶文化造型艺术中的珍品。

尖底瓶是半坡人最常用的一种水器,它小口、短颈、鼓腹、尖底,形如梭状;两侧有耳,左右对称。外表轮廓呈流线形,线条简洁流畅,起伏自如。瓶的腹部一般都装饰有倾斜的细绳纹,看上去古朴优雅。

尖底瓶打水时非常方便实用。一些尖底瓶在汲水时,由于受水的浮力作用和影响,瓶身接触到水面会自动倾倒,当水灌到一定程度,瓶子自动立起。令人叫绝的是,尖底瓶这种自动汲水的奇妙现象,正是物理学中的重心原理和倾定中心法则的最早运用形式。

半坡人将尖底瓶作为主要的盛水器皿,这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因其口小,在运水时不易溅洒;鼓腹增大了腹腔容积;尖底可以分散水对瓶底的压力,增强了瓶的坚固性;在两耳或瓶口系上绳子,无论是大人或小孩,把它提着、背着、抱着都十分方便;此外,装上水的瓶子,还可随意插入沙土地而放置。可以说,尖底瓶的优越特性,都源自它的独特造型,而这种器形,我们在自然界中却难以看到,瓶身的轮廓曲线舒缓流畅,圆润优美,其底部尖而突,一改大部分陶器都是平底或圜底的设计习惯,显示出鲜明的独特个性。那么,半坡人到底是受何启发创造出这种器形,今天已不得而知,但尖底瓶的发明,无疑是半坡人经过长期劳动实践而获得的一种经验选择。尽管这种选择是不自觉的,但仍体现了半坡人在制作生活用具方面有着非凡的创造才能。

尖底瓶的发明集中地体现了半坡人的聪明智慧与科技发展水平。他们运用原始的手工技术创造出造型优美奇特的尖底瓶,已很不简单,而对重心原理的不自觉运用,更令人赞叹不已!

水是生命之源。利用火加热水,就可以产生蒸汽。人类对于火的认识与利用,使人们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食阶段。用火制作熟食,最原始的办法是烧和烤,也就是所谓的“火上燔肉”、“石上燔谷”。陶甑的发明,使人类有了新的、耐烧的炊具,从此,人们可以吃到蒸熟的食物。

陶甑是人类利用蒸汽加工食物的炊具。古籍中就有甑的记载,《古史考》称“黄帝作釜甑”,又说,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其实,早在远古时期,半坡人已经发明了陶甑,并利用甑来加工食物。

半坡出土的陶甑为夹砂红陶制品,器表较粗糙,形似陶盆,底部有多个长方形孔眼。陶甑与陶罐、陶盖配套使用。蒸饭时,将盛有食物的陶甑放置在装有水的陶罐上,盖上陶盖,然后,在罐底架柴烧火,利用水蒸气透过孔眼蒸熟甑里的食物。其实,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蒸笼的最早雏形。

甑在后代不断被人们改造完善。比甑晚的,就是由甑与鬲组合而成的,它能蒸能煮,比甑又进了一步。至商代又有了青铜制作的甑,以后又有了竹木制作的,叫做“蒸笼”。光阴荏苒,斗转星移,即使在文明社会的今天,“甑”依然升腾着灼灼热气。

陶甑是人类对蒸汽的最早利用。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联动机,首次将蒸汽用作动力,成为人类蒸汽利用史上的一座丰碑,使得人们给发明蒸汽机的英国人瓦特以莫大的荣誉,但这毕竟是半坡陶甑出现6000年以后的事情了。

陶甑的使用结束了人类只能吃烤熟和煮熟的食物的历史,丰富了人们的熟食途径,可以说是人类饮食史上一次了不起的革命。从此,人类的饮食史被揭开了新的一页。陶甑的发明是人类努力实践、勤于积累、勇于创新的硕果,将永久地闪烁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