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追求完美,不追求精致
2014年,任正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世界是在变化的,永远没有精致完美,根本不可能存在完美,追求完美就会陷入到低端的事务主义,越做越糊涂,把事情僵化了。做得精致完美,就会变成小脚女人,怎么冲锋打仗?以前我认为跳芭蕾的女孩是苗条的,其实是粗腿,很有力量的,脚很大的,是以大为美。华为为什么能够超越西方公司,就是不追求完美,不追求精致。”
任正非曾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完人实际上是很少的,我不希望大家去做一个完人,因为做完人很痛苦。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这就已经很不错了。我们为了修炼成一个完人,会抹去身上许多棱角,自己的优势往往被压制,成了一个被驯服的工具。”
现实生活中的任正非,就连自己都承认其“缺点和劣势”是明显的。在他大学毕业的时候,任正非没能参加共青团,原因就是任正非当时身上的优、缺点太过于明显。任正非在军队这个大熔炉里,尽管非常努力,但始终也加入不了共产党。他加入共产党是在粉碎“******”以后,上级领导认为他有重大贡献,在其直接干预下,任正非才加入。任正非说:“我并不埋怨任何人,他们的确指出了我的不足。我们公司以前有位员工,后来去了美国,他走的时候跟我说,‘你这个人只能当老板,如果你要打工,没有公司会录用你。’”
在人生的道路上,任正非一直觉得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最重要。任正非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比如说我自己英文不好,但是不等于说我英语能力不行,大学时我是英语课代表,同时还自学了日语,都能进行简单交流。但20年军旅生涯没有使用这个工具的机会,就生疏了。当我走向新的事业的时候,虽然语言对我很有用处,但我发现我最主要的优势是对逻辑及方向的理解。”
任正非觉得,如果用过多精力去练习语言,可能对逻辑的理解就弱化了。所以当时他放弃对语言的努力,集中发挥他的优势,现在看来,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对于任正非来说,可能英文好,在人们面前会挺风光的,但是他对社会贡献的价值就完全不一样了。
从部队退下来以后,任正非工作之余,利用闲暇的时间总是在想一些感悟,他希望大家不要努力去做完人。任正非觉得一个人把自己一生的主要精力用于去改造缺点,等你改造完了对人类还有什么贡献呢?现在所有的辛苦努力,不能对客户产生价值就毫无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自己的优点。虽然不是说不必去改造缺点,但追求完人造成的心理负荷太重了,他们给自己定的追求目标太高,这个目标实现不了会产生心理压力。
任正非说:“我不是说不可以制定实现伟大业绩的目标,而是要制定比较现实的目标。这样心理的压力才不会太重,才能增强自己的信心,当然这个信心包括活下去的信心,生命的信心。希望各级组织不要过多关注他人的缺点,应该多关注他人的优点。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优势,多看看别人的优点,从而减少自己的心理压力。”
2015年12月31日,这是公历上辞旧迎新的一天,不少公司纷纷选在这个时候对外发表祝辞。这一天,华为轮值CEO****就发表了对外新年致辞,致辞中表示,华为预期2015全年实现销售收入约3900亿人民币,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
华为轮值CEO****说:“过去一年,华为的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消费者业务三大业务表现尚佳,尤其是消费者业务在智能手机市场持续强劲。但是华为依然会宽容,敢于试错,不要太追求完美。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使技术、商业、管理持续创新。”
任正非在一次讲话中提到,在管理改进中,要继续坚持遵循“七反对”的原则,其中第一个坚决反对的就是工作中的完美主义。任正非说,因为“完美主义”是扼杀管理创新的。
“反对完美主义”让许多人难以理解,却是华为成功的基石。“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就是典型的完美主义。现实永远有缺陷,世界不完美,企业也没有完美的,追求决策上和执行上的完美容易陷入“完美主义”陷阱,用完美主义的标准选人、用人更是错误。企业由于自身资产、资本、人力资源的限制,需要从实际出发做出现实的决策,而不是完美的决策。
在执行层面,“完美主义”的下属往往让人头疼,如兼并收购,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要面向未来果断做出决策,决策一出就要立即执行,而完美主义的下属往往会贻误战机。任正非倡导“灰度”管理,就是不走极端,合理地掌握管理的灰度,使各种影响发展的要素在一段时间和谐,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适度的宽容才会团结大多数人与你有同样认知方向,适度的妥协才会使坚定不移的正确方向减少对抗,只有如此才能达到正确的彼岸。
2.对于选人,不求全责备
任正非在2016年1月13日市场工作大会上说:“我们要不拘一格地选拔使用一切优秀分子,不要问他从哪里来,不要问他有何种经历,只要他们适合自己的位置。我们对人才不要求全责备,求全责备优秀人才就选不上来,‘完人’也许做不出大贡献。”
任正非认为,如果华为通过任职资格审查选拔出来的干部是一种非常完美的人,这种人叫圣人,或叫和尚,外国人叫教父。但这不是华为所希望的,也不是华为所需要的,华为希望选出来的是一支军队,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军队,而不是圣贤。因此决策者不能求全责备,光挑一点错误也没有、干不了事的人。
华为对人才的观点,遵循实事求是原则,用人所长,不求全责备。优点突出的人往往缺点也很突出。公司要崇尚自己的价值观,也要容忍一部分英勇的人有缺陷。华为既重视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也支持个人有成就感的人;既要把社会责任感强烈的人培养成领袖,又要把个人成就感强烈的人培养成英雄。基层没有英雄,企业就没有活力,没有希望。
著名管理学专家杜拉克曾说:“一个聪明的经理审查候选人绝不会首先看他的缺点,要看他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管理者在用人上如果求全责备,即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天才,也都不够格,因为他们不是“完人”,他们也只是在某些方面比别人“能干”一些罢了。用人如果只看短处,则无一人可用,反之,若只看人之长,则无不可用之人。
华为的文化是一个赛马文化,是千里马都拉出来赛,干部必须在跑得快的马里面选。同时,在地区部专业业务骨干的选拔上,给“小马”一些机会。人的青春也就这么十几年,领袖型的人物你不抓紧时间提拔,等到上航空母舰的时候,他都勾腰驼背指挥不动作战了。所以,人力资源委员会在破格提拔上还是要敢于决策,这样才能留住人心,留住人。因此,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不宜求全责备。鲁迅先生曾说过:“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选用人才拘泥于细枝末节,因为人才有缺点而看不到其优点和特点,就很难选拔到人才。
在一个人的身上,有长处也有短处,用人就要用其长而不责备其短处。对偏才来说,更应当舍弃他的不足之处而用他的长处。
一个工程师在开发新产品上也许会卓有成就,但他并不一定适合当一名推销员;反之,一个成功的推销员在产品促销上可能很有一套,但他对于如何开发新产品却一筹莫展。如果老板在决定雇用一个人之前,能详细地了解此人的专长,并确认这一专长确实是公司所需的话,用错人的悲剧就可以避免了。
20世纪90年代,惠普公司决定任用一个曾经蹲过监狱的推销员当分公司的经理。这事在公司内掀起了轩然大波。原来,惠普副总裁在调查这个分公司时发现,这个分公司的推销员平均每人每个月销售额是8000美元,而这个曾接受法庭审判的推销员的平均销售额是20000美元左右。当时惠普的副总裁顶住压力,任用了这个曾有劣迹的人。
他走马上任后,整个分公司的平均销售额很快达到每人每月两万美元。
很多不服气的人说:“罪犯也能当经理?那任何人都能当经理了。”副总裁理直气壮地反驳:“你能把分公司的平均销售额提到两万?不要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人!”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人有长处,也有短处。才能与缺点对于一个人来说,常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缺点不会凝固在一个人的身上,才能则会在实战中逐步提高。
一位优秀的企业领导,假如把每个下属所擅长的方面有机地组织起来,就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整体效应。因此,有效地调动每个下属的长处,是一位合格的企业领导的责任。换句话讲,高明的领导者要会趋利避害,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如此一来,则人人可用,企业兴旺,无往而不利!
当然,不求全责备绝不是降低标准、降格以求,也不是无视人才的短处和缺点,而是从关心爱护人才的角度出发,合理使用人才,积极培养人才。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量才录用”“因材施教”。
在企业选拔人才时候,“不求全责备”需要领导者有识人之智和成人之德,在选人用人时注意看本质、看主流、看发展,满怀真情地爱惜人才、客观公正地评价人才、准确无误地识别人才,努力营造开放、宽松、宽容的环境和氛围。当然,这又需要领导者既无私心、又能包容。只有无私心,才能做到一切以事业为重,不以个人好恶、恩怨、利害、需求为标准选人用人,而是唯才是举、量才而用;只有能包容,才能用人之长、容人之短,将众多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中来,让人才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
3.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不高估自己
2015年,任正非在华为内部会议中说:“绝大多数人都会过高估计自己。如果偏离了我们的实际,你会浪费很多精力,而不能实现你的理想。”
在会上任正非举了一个鲜明的例子——有一首歌叫《铃儿响叮当》,这首歌现在已经成为西方圣诞节里不可缺少的歌,其作者是约翰·皮尔彭特。他的一生从来就是过高地估计自己,他设计的人生目标最后全都失败了,直到87岁那天出去参加人家的圣诞平安夜。在途中,赶着雪橇车的时候,他随意哼唱出这首歌,结果这首歌就成了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你看看,过去的失败,就因为他没有正确对待自己,没有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他浪费了80多年不应该浪费的光阴。
任正非认为,大家要正确估计自己,然后做出对自己的正确判断,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要认识到这个社会上差距是客观存在的。
一个企业家,一个领路人和一个团队,最难认清的是自己,尤其是取得一定成绩之后。巨人当年取得了成功之后,史玉柱的团队开始觉得自己本事挺大的,想做的事真的做成了,那么再做事也能做成,把自己的能力过高估计了。
当史玉柱领导的团队研发“脑黄金”成功之后,史玉柱的队伍,包括史玉柱本人就彻底忘乎所以了。他们认为自己成功了,而且对于产品也很有信心,并且相信在以后的市场中“脑黄金”的销量肯定是一发而不可收,于是史玉柱就趁热打铁组织了********:保健品、药品和软件。他在组织********的同时,又同时拓展了新的领域,化妆品领域、服装领域等。
由于史玉柱团队当时的自大,投了很多项目,导致公司投资的战线拉得过长,资金回笼不及时,最终等待史玉柱的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失败。因为他没有那么多人才,因为他没有聚焦,因为他的人力、财力、物力在一步步拓展业务的时候,各个方面都跟不上。对于任何一个公司来讲,一个项目从初始做到成功,你的研发必须做到一流,你的营销也要做到一流,你的管理团队更要做到一流,你的激励机制要跟上,你的财力也要跟上。“巨人集团”做了那么多项目,最后一个都没跟上进度,********第一个月巨人集团投了5000万元的广告费白白地打水漂了。
第一个月5000万元广告砸下去了也没见到什么水花,第二个月3000万元也砸下去了,效果依旧甚微。而且在那个时候,巨人集团管理也不怎么到位,广告倒是打出去了,可产品还没生产出来。后来广告由于一些原因被叫停,等到巨人集团产品出来了,却没了广告,史玉柱的资金就紧张了。然而,这些都不是导致巨人走向覆灭的主要原因,使得史玉柱资金更紧张的原因是盖了巨人大厦。巨人大厦总投资需要12亿元,而当时的巨人集团只有两亿元的资金,并且这两亿元还要去搞各项产业,很自然的钱就不够了,所以巨人大厦最后没盖起来,巨人集团也濒临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