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舌尖上的力量:口才制胜的艺术与技巧
27992300000014

第14章 把握尺度,应酬达人能够拿捏说话的分寸(1)

序言

把握说话的火候,就是要把握说话的分寸。只要说话的分寸拿捏得好,即使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也会平添几许分量,做到话少而精到。而说话的分寸决定于你谈话的对象、话题和语境等诸多因素的需要。换句话说,要言之有度。

说话就要说到位

说话能力,一般会被当作考察此人其他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说话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学问。如果说话不讲究任何技巧,就有可能会招惹不必要的麻烦;如果说话不够到位,不仅会伤害自己,还会给周围的人造成困扰。

纵观古今中外,凡是大有作为的人,都把说话到位作为必备的修养之一。一个人只有掌握好了说话的技巧,才能在与人交往中占尽先机;只有把话说得到位了,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进入英国皇家学院工作之前,科学家法拉第曾与其介绍人戴维爵士进行过一段这样的谈话:

戴维:“十分抱歉,我们的谈话随时都有可能被打断。然而,你却是幸运的,此时此刻仪器尚未爆炸。法拉第先生,你的信与笔记本我都认真看过了,在信中,你好像并没有提及在哪里读的大学。”

法拉第:“先生,我根本没有念过大学。”

戴维:“噢,这是真的吗?但你所做的笔记却证明你是理解这一切的,这又如何解释呢?”

法拉第:“虽然我没有读过大学,但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学习一切知识,并在自己的房间建立了一个小实验室。”

戴维:“年轻人,你不断进取的精神,令我深深感动。或许正是由于你从未体验过真正的实验室,才心甘情愿地到这里工作。科学研究是一件十分艰难的苦差事,尽管要付出极大努力,但却仅能得到微薄的报酬。”

法拉第:“没关系。事实上,只要能够从事这个工作,就是一种极大的报酬啊!”

戴维:“呵呵,你看我眼角的这块伤疤,就是在氢实验引起的一次爆炸中所留下的。我觉得你曾装订的那些书籍总不至于将你炸得出血,或将你打昏吧?”

法拉第:“的确如此,但每当我翻开那些装订的科学书籍时,它较为深奥的目录时常令我瞠目结舌、神魂颠倒。”

在这段耐人寻味的对话中,法拉第的话语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别有风趣。戴维爵士强调从事科学研究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付出异常艰辛的劳动,甚至要付出伤残或牺牲等血的代价,而法拉第既表现出了如饥似渴的求知愿望,又表现出了不断进取的执着精神。谈话的结果是,戴维爵士破格将法拉第作为自己的助手。自此以后,法拉第得以在科学领域中大显身手。倘若在这次谈话中,戴维爵士一味强调学历,而法拉第则贪慕金钱,结局将是另一番大相径庭的情形。

西方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世间有一种成就可以使人在短时间内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认识,那就是讲话能够令人喜悦的能力。”由此可见说话到位的重要性。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说话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若要把话说到位,则仿佛“难于上青天”。

在现实生活中,若想将话说到位,就要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说话要注重目的,做到有的放矢。交际目的不尽相同,说话的详略、重点的选定也应随之有所不同,否则,将会大大降低语言表达的效果。

其次,说话要尽量客观。这里的“客观”就是指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地反映现实情况。在现实生活中,独具一格的爱好与兴趣、独特的个性与知识结构往往决定着某个人只能“这样”而不能“那样”,但有些人却喜欢主观臆测、信口开河。这样一来,事情就会被办得十分糟糕。尊重客观事实,就是要依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而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

最后,说话要注意适度。言谈举止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知识修养与综合能力的具体反映。所谓说话适度,就是既不可唯唯诺诺,也不可滔滔不绝;既不可欲言又止,也不可自我吹嘘;既不可扭扭捏捏,也不可目中无人。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当我们年纪小的时候,父母、师长经常会教导我们,长大后又有朋友之间的交流,这都是谈心。谈心就是打开双方的心房,通过良好的沟通促进彼此的理解,让事情朝好的方向发展。那么,是不是每个人都会谈心呢?不一定。也许有些人可以高谈阔论两三个小时而面不改色,却不一定会轻声细语地谈心,而这种方法有时候更能解决问题。

关于谈心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首先,融洽关系,营造谈话的气氛。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说句笑话,讲点让人高兴的事情,以此拉近感情距离,效果会好得多,哪怕煽情些也无伤大雅。

其次,要注意谈话的态度,要亲切自然,尽量消除对方谈话的戒心。如果对立情绪较大,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暂时延缓谈话,或者“曲线交谈”,从其他的话题入手。在亲切之余,还要注意诚恳。

再次,谈话要有的放矢、目标明确,不能让对方感到无所适从。

最后,要注意选择方法,增强谈话的效果。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根据谈话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可以直奔主题,也可以迂回进行。

这些原则和方法的核心在于清楚地认识谈话对象,从谈话对象的角度去决定沟通的方式和内容,这就是所谓的“谈心要抓心”。

此外,说话还要动听入耳。因为,交流总是双向的,不论是在公共场合发表演讲,还是和别人随意交谈,都要注意双方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因此,说话人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是要看对方,从对方的不同特点出发,说不同的话,从而创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达到说话的目的。

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有一次他从前的一位朋友从乡下赶来找他:“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庐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朱元璋听他说得好听,心里很高兴。回想起来,也隐约记得他的话里像是包含了一些从前的事情,所以,就立刻封他做了大官。另外一个朋友听见了这个消息,也去见了朱元璋。见面后,他就直通通地说:“我主万岁!还记得吗?从前,你我都替人家看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了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了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下满把地抓豆子吃,却不小心连红草叶子也送进了嘴里。叶子梗在喉咙口,苦得你哭笑不得。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叶子放在手上一把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带下肚子里去了……”朱元璋嫌他太不顾全自己颜面,没等那人说完就连声大叫:“推出去斩了!推出去斩了!”

两个人说的是同一件事,可是因为说话的方式不同,就得到了截然不同的待遇。人们在社交生活的实践中,道理也是相同的。

利用场合巧说话

说话必须要注意场合,不同的场合,应该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不看场合地信口开河,想到什么说什么是不会说话的拙劣表现。反过来,特定的场合也制约着语言的运用。善于利用一定的场合来说话,往往能够收到理想的说话效果。

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使用语言,而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又渗透到语言中,制约着语言的运用。因此,说话要善于利用社会文化背景,也就是社会场合。

还有一些虽然不属于大的社会环境,诸如地点、实物,但它们一旦附属于某种社会力量所能施加影响的范围,它们就成了社会环境。例如在国家级的外交谈判中,地点的选择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通常的处理方法是在谈判双方的领土上轮换举行,或者选择第三国作为谈判地点。为什么这个问题会成为一个重要而敏感的问题?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朋友家里说话,总有一种客人心态,说话也总是显得拘谨一些,可在自己家里接待朋友,就会无拘无束。这种主人心态,就自然形成了一种优势,人们把它叫做“居家优势”。

上面说的是小地点形成社会大环境,有时地点的改变也可形成不同的小环境,从而有利于解决不同的问题,发表有针对性的讲话。例如:有些领导者发现问题,往往请下属到自己办公室谈话。办公室是上级办公的地方,下属来到这里,很容易联想到上下级关系,于是便产生了一种“必须服从”的心态。这样,本来是对等的谈话,因为地点这一特殊社会环境的参与,就有利于一方,使对等的双方变成了主动与被动的两方,主动一方便有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势头。以此类推,如果顾客与营业员发生纠纷,经理应巧妙地把顾客诱导进自己势力所能影响的范围——经理办公室。这样既可以避免事态的扩大,也可以使这位顾客与围观者隔绝,避免接受人群中一些不良反应而进一步增强不满情绪。所以,经理室实际上成了一个有利于处理问题的小社会环境。反之,如果为了加强联络,增进信任和友谊,领导人员则应走出“领导效应区”,到职工宿舍、食堂、俱乐部等地区去,这些地方便于放开话题,无拘无束。这类非语言因素,有时正像看不见的磁场,有着极其强大的特殊效应。

说话通常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进行的,如时令、地理环境、自然景物等往往因人的主观感受不同而附上不同的情绪色彩。若能结合自然情景来组织话语,那么一定会收到出奇不意的效果。如李瑞环同志在天津工作期间,适逢国家足球甲级联赛在天津举行,天津队参赛前正赶上下雨。李瑞环鼓励队员们说:“下雨了,你们要‘浑水摸鱼’,要快传多射,千万别拖泥带水。”这里巧借场上下雨这一自然情境因素,或仿拟,或双关,话语风趣幽默,很好地发挥了鼓舞士气的作用。

在特定场合讲话时可采用以下几种技巧和原则,以达到理想的说话效果。

第一,多角度。某些场合的变化是出人意料的,如果应对不好,就会使自己陷入某种困境。这就要求说话者必须善于变换切入角度,灵活地应对和驾驭各种局面和场合。

第二,利用歧义。利用特定场合,造成情境歧义。例如,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校方曾召开一次专门会议,无理削减一半经费,遭到了与会人员的反对。校长林文庆不但不予理睬,反而阴阳怪气地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付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他刚说完,鲁迅立即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币,“叭”地一声“拍”到桌子上,铿锵有力地说:“我有钱,我有发言权!”致使林文庆措手不及、狼狈不堪。鲁迅讲的“有钱”和林文庆说的“有钱”是两个概念,二者所包含的语意相差甚远,鲁迅正是巧妙地利用了交际环境造成的歧义,给林文庆当头棒喝,压下了他的气焰,打乱了他的阵脚,实现了当众讲话的特定目的。

第三,正话反说。利用情境的参与,正话反说,摆脱不利的话语交际环境。例如,萧何以谋反罪诛杀韩信后,又召集群臣,设下油锅,要韩信的谋士蒯通当众供认和韩信谋反的罪行。在这种特殊环境的制约下,蒯通无法直陈其词,便用正意反说的方式先数了韩信的“十罪”,接着又列举了韩信的“三愚”:“韩信收燕、赵,破三齐,有精兵四十万,恁时不反,如今乃反,是一愚也;汉王驾出城皋,韩信在修武,统大将二百余员,雄兵八十万,恁时不反,如今乃反,是二愚也;韩信九里山前大会垓,兵权百万,皆归掌握,恁时不反,如今乃反,是三愚也。韩信负着十罪,又有此三愚,岂不自取其祸!”蒯通明为数说韩信的罪状和愚蠢,实为韩信鸣冤叫屈,致使满朝文武为之动容,赢得了群臣的同情,迫使萧何难以下手烹杀。

第四,言此意彼。利用情境的微妙关系,言此意彼,使双方心领神会,从而实现交际目的。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到华盛顿会见美国总统罗斯福,要求美国共同抗击德国法西斯,并给予物质援助。丘吉尔受到了热情接待,被安排住进了白宫。一天早晨,丘吉尔正躺在浴盆里抽着他最爱的特大号雪茄,突然,罗斯福推门进来,丘吉尔大腹便便,肚子露出水面,这两个世界大国的领导人在此刻会面,确实非常尴尬。而丘吉尔扔掉烟头,利用这种特殊的情境以幽默的口吻说:“总统先生,我这个英国首相在您面前可真没有一点隐瞒。”说完,两人哈哈大笑。丘吉尔正是用言此意彼的手法,既解除了当时的窘态,又借此向罗斯福袒露联合抗击德国法西斯的诚意,增进了会谈时双方的相互了解与信任,促进了这次谈判的成功。

利用场合说话,可明显提高说话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有敏锐的思维和颇具穿透力的眼光,去洞悉场合,并善于利用眼前的实物、身处的地点等营造出有利于自己的说话环境。

说话要把握适当的时机

生活中,一个人说话不论内容如何精彩,如果时机掌握得不对,就无法达到说话的目的。因为听者的内心往往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要想让对方愿意听自己的话,或者接受自己的观点,我们就应该学会选择适当的时机。

说话是双方的交流,不是一个人的单方面行为,它要受到诸如说话对象、设定时间、周边环境等种种条件的限制,所以说话要把握时机。如果该说的时候不说,时境转瞬即逝,便失去了发言的机会;如不顾说话对象的心态,不注意周边的环境气氛,不到说话的火候却急于抢着说,很可能引起对方的误解,甚至反感;如果信口开河、乱说一通,后果会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