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舌尖上的力量:口才制胜的艺术与技巧
27992300000005

第5章 良好谈吐,做个会说话的“应酬达人”(5)

一个人说话的内容总有主要和次要之分。在展开重点内容前,一般应该有所停顿,这既是给对方一个心理准备,也是一种“重要性”的暗示。

林肯每当要讲出一个重要意思,并想把这种意思深深地印在听众心上时,他总会把身体略微前倾,两眼直视听众,好久不说一句话。在这里,虽然非语言也在发生作用,但非语言的信息只有和心理停顿这种副语言沟通方式协调时,才能有效地影响对方。

再次,停顿有助于掌握说话的主动权。运用停顿,可以使说话者赢得思考时间,从而增强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使表达更严谨,减少说话中的失误;运用停顿,可以将说话的机会让给对方,以便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同时也能避免自己将不该说的话说出去;运用停顿,可以给对方造成某种心理压力,从而使对方做出某些让步。

那么,如何在谈话的时候,恰当地使用停顿呢?

第一,准确把握语境。停顿的含义非常丰富,它以语言形式的最小值换取最大意义的交流。不同语境下的停顿表述的是完全不同的意思:停顿可以表示默许,也可以是保留己见;既可以表示举棋不定,又可以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标志;既可以表示抗议、愤怒,又可以是心虚的流露……只有结合具体的语境,才能明白停顿的确切含义。

第二,正确把握时机。并非每次交谈都必须有停顿,不恰当的停顿,也会使一个连贯的说话过程中断,影响表达的效果。如果不分场合地故作深沉、高雅而滥用停顿,只会给对方留下矫揉造作的印象。此外,停顿的时间长短要适度。停顿的确能对听者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如果时间掌握不当,其结果将会适得其反:停顿的时间太短,听者来不及反应,等于没有停顿;停顿的时间过长,听者有足够的时间“想一想”,在高潮到来之前做好心理准备,本想强调的话反而变得平淡无味。停顿多长时间为宜,要根据说话内容、目的、对象、场合而定。

第三,要恰当地辅以其他态势语言。停顿不是全部说话活动的停止,只是有声部分的暂停。停顿时,姿态、表情等态势语言充分发挥作用。常见的停顿,一是用眼睛说话,将要表达的情感从目光中流露出来;二是用表情说话,表情或严肃、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虽未吐一字一词,但停顿给了听者揣摩其“潜台词”的时间,同样可以获得答案;三是用感情说话,举手、投足、坐相、站姿等都能传递信息,使听者于无声处看姿势、探究竟。

第四,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定力。耐心地沉默,本来就是一种修养。停顿,不仅能给对方施加心理压力,使对方在长久的沉默中失去冷静,而且还有助于自己的倾听,帮助自己及时分析对方言行的目的和意图,从而达到超出停顿本身的作用。这就要求,运用停顿时,要有充分的准备,要有耐心。在确定有必要停顿时,不论别人怎样,始终保持缄口不言。不要怕冷场,不要怕给人难堪,不要想当个“带头人”。假如思绪还没有理清、意见考虑不成熟或说出来可能不合时宜,还是保持沉默为好。

找到打开话匣子的钥匙

生活中,有些人不敢说话,或者说难以通过交谈把自己的意思表达给他人。这里,我们就专门介绍几种不敢说话时的开口方法和技巧。

第一,以礼开口。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必须与他人建立和睦友好的人际关系,彼此互敬互爱,共同为社会发展尽力。而这一切的存在,都依赖于一个先决条件——诚恳的态度、端庄的举止。

人的态度和举止在人际交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某个人举止粗野、蓬头垢面,即使学问满腹,也会让人“敬而远之”;相反,如果一个人态度诚恳、举止文雅,给别人的第一印象是温文儒雅、落落大方,那么即使他不开口说话,人们也乐意与之相处。可见,只有在高明的说话技巧和高雅的行为举止相得益彰时,才能使彼此达到理想的交流。

我们总是要求别人守秩序、有礼貌,而对自己却不能严格要求,这是不对的。人类社会是一个互为服务的群体组织,我们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回报我们。因此,只要我们处处以礼待人、诚诚恳恳,那么我们在交谈中就会很容易开口了。

第二,用眼开口。众所周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其实,眼睛还是人们心灵语言表达的重要工具。通过眼神,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动态;借着眼波,我们可以交换彼此的感觉与意识,传送感情。

“言有尽而意无穷”、“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放在说话技巧上都恰到好处地说明了眼睛无法取代的作用。因为有时言语无法完全表达明白我们的心思与用意,这就需要借助彼此眼波的交流来达到心灵间的沟通。如果我们要拒绝他人、责备他人,或是不便于用言语来表达某种思想,不妨试试使用这种以眼代言的方法,也许能够达到较理想的目的和效果。

在我们的日常交谈中,人们多半只注重说话的技巧,却经常忽略面部的表情,以至于发生一些有失礼仪的事情,造成许多不必要的误会。

既然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口,那么我们的一切言谈,不论是询问、请求,还是劝诫、说服,都可以从眼神及表情上表露出来。这里要注意一点,人的视线应该随着说话的语气而高低有异。比如,若是有求他人,或是答谢他人之恩,我们的视线应由下往上注视。因为当自己以一种祈望的眼神向对方求助、感谢时,也就自然抬高了对方的地位,这样才能得到对方的同情与回敬。

有时,我们会见到另一种情况:当下属犯了某种错误时,上司会目光如炬,眼睛炯然有神地盯着下属,不假思索地说出一些有分量的话来责备部下。由此可见,凝视对方的眼睛,可以使对方难以开口,使自己更能大大方方地把话滔滔地说出来。这足以证明,眼睛的充分利用,对增添说话者的信心有很大作用。

第三,委婉开口。当我们的朋友或长辈在公众言谈中不慎出现差错,而我们又不便在众目睽睽之下当面指责他们时,则可借用委婉开口的方法,亦即借提醒他人的方法,使朋友或长辈慢慢有所察觉,从而纠正自己的过失。如此一来,不但能收到我们预期的效果,更能替他人解围,真可谓一举多得。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情、兴趣和不同的生活态度,因此,在相互交际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观念上的冲突。如果我们能在不否定他人见解的前提下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那么就会达到交际上的成功。可见,委婉开口是一种很有用的说话方式。

当我们的意见和观点与他人相悖时,首先,在态度上要给予对方发表其意见的机会,并且表明自己已接受了他的观点;然后,再委婉地述说自己的意见,这样就可以和谐地交换彼此的思想,求大同、存小异了。比如,当对方表达了他的观点,而我们无法苟同时,我们不妨先肯定和赞许他的观点,然后以谦虚的口气说一下自己的进一步建议,这样容易为对方所理解和接受。而对我们来说,不但表现了自己的风度,又坚持了自己的立场,何乐而不为呢?

第四,间接开口。生活中有许多场合会令人无从开口,比如说在批评和赞美他人的时候,如果“开口”不当,则会引起一些麻烦、误会乃至不堪设想的后果。这里介绍一种可供借鉴的方法,即间接开口法。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总认为“第三者”所说的话较具客观性,较为公正。因此,我们可以针对这种心理,借用“第三者”的口吻,来代替我们表达自己的意见。以此来批评或劝诫他人,相对较容易得到对方的理解;以此来赞美或安慰他人,也容易获取对方的信任。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开口”的“突破口”。

比如,有时我们为了博得他人的好感,往往会赞美别人一番,但若自己直接说“你真聪明”“你的智商高得惊人”之类的话,难免会让人觉得是在奉承、讨好。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来表达:“王总一直佩服你脑子灵活,果真名不虚传啊!”这样,对方必会认为此言乃是真话,而感到高兴,并主动与人联络感情,使交往得以顺利进行。可见,间接开口法运用得巧妙是很奏效的。

总而言之,如果我们能正确、恰当地使用上述几种开口的方法,无疑会慢慢增添几分说话的自信心,找到打开话匣子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