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生存的基本竞争
28068100000026

第26章 生存竞争的向导

我们可以从自我实现的人那里看到,适宜工作环境的态度就是最理想的工作态度。这些高度进化的员工将工作融入自我的定义中,工作已成了自我的一部分,而这个自我是员工对自己定义下的自我。工作具有心理治疗以及心理内化的功用,也使人们成功地迈向自我实现。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因果关系,例如,有一群优秀的人在良好的组织中工作,而工作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素质。改善了人的自身就能改善整个产业,并进一步改善产业内的员工,如此循环不断。简单地说,正确管理人类的工作、生活以及谋生方式,可以成功地改善人类以及这个世界,而且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达到商业理想境界、创造财富的方式。

马斯洛曾放弃了通过个别的心理治疗来改善企业组织或改善整个社会的观点。因为他认为那是不符合实际的。在人数上也是无法办到的(尤其有很多人并不适合作个别治疗),于是他寄望以教育的方式,将尤赛琴式的理想目标扩及整个人类。

后来他想到将个人心理治疗视为最基本的研究资料,并将其应用到教育机构以完全地改善人类全体。但不久他猛然惊醒:教育虽然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个人的工作生活,因为每个人都必须工作。如果能把心理学、心理治疗、社会心理……等等应用到我们的经济生活之中,那么运用人本管理原则改善整个人类将不再是纸上谈兵。

显然,这是极有可能实现的。我们在第一次接触管理理论以及人本管理策略时,其实就已经看出人本管理本身存在着非常先进的论述形式,并朝向开明、综效的方向健康发展。就单纯改善品质、改善劳资关系、改善对于具备创造力员工的管理等方面来说,很多人都发现第三势力(指人本心理学,其目的是促进员工成长,达成自我实现以及造福社会)确实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比方说,我们直觉地认为彼得·杜拉克对人性的论述与第三势力的内容非常相近,他是凭借对工业和管理现况的调查研究而做出结论。实际上,他对专业的社会科学或心理学一窍不通,但彼得·杜拉克对人性的了解绝不亚于罗嘉斯(美国心理学家,首创非指导式咨商,又称为受辅者中心治疗法或当事人中心治疗法。强调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治疗者只倾听当事人支持与鼓励,让他自行说出心理的困扰。

罗嘉斯的主张改变了传统治疗者和当事人的对立关系,使治疗者和当事人处于平等的地位,以激发当事人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潜能)或弗洛姆(德国心理学家和社会哲学家。他认为员工的性格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塑造出什么样的性格。他指出人有五大需求:相属需求、超越需求、生存需求、统合需求和定向需求,这是个人健康发展的基本,但是社会体系无法同时满足这些需求,因此彼此之间便产生了冲突。此外他认为有五种不同类型的性格:依赖性格、掠夺性格、囤积性格、市场性格和生产性格。具备生产性格的人具创造性、自主性,是最健康的性格),因此,显而易见的是,不久的将来,工业实况必将成为研究人类心理学、高度人性发展以及理想生态学的实验室。但之前我犯了一个错误,以为工业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支,主要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工作者的行为和心理,从而解决问题、提升生产效率)只是简单地运用社会心理学说所得出的知识。但事实却完全相反,那才是知识的源泉,它代替了实验室,甚至比真正的实验室更为有效。

当然,相反的情况也是勿庸置疑的,并且超过彼得·杜拉克的理论。那里面隐藏着许多珍贵的研究资料可以应用于经济活动中。彼得·杜拉克和同事可能是看到科学心理学就置之不理。其实不难发现,有些骗人的玩意以及没有意义的论调,对复杂的人性来说确实是毫无价值的,但丢掉这些心理学理论,等于是把里面珍贵的资讯也一起抛弃了。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还存有很高的道德理想,试图将科学和人性、道德目标结合在一起,努力改善人类及整个社会。因为工业心理学开启了新的研究方向:代表新的资料来源,内容丰富的数据来源。另一方面,它还像一间全新的生活实验室,让我们可以不断进行探索、研究,认识古典心理学所隐藏的一些问题,例如:学习、动机、情绪、思想以及行动……等等。

工业实况比个人心理治疗更有助于自我成长和完善,因为它能提供同化与自发性满足。心理治疗倾向于个人发展、自我与认同等议题。我认为无论是创造性教育或创造性管理,都不应该仅限于员工的发展上,而是通过所属的社区、团体以及组织,这些才是达成自我成长的有效途径。

当然,对于无法进行心理治疗、心理分析与顿悟治疗的人尤其重要。至于智能不足、只能具体思考的人,则根本不能用弗洛伊德方法治疗成功。因此,当个人治疗师一筹莫展时,一个好的社区、好的组织、好的团体往往能起到更有效的作用。

自我实现的工作如果被自我内省所同化,或经由投入作用(个人认识外在的客观世界之后,加以吸引并内化成为他内在的主观经验)同化于自我之中,此时,工作就具有治疗或自我治疗的作用。当自我实现的工作成为自我内心的一部分时,你不必与内心自我直接交涉,仍能达成自我实现的目标。

换句话说,人们会将内在的问题投射于外在世界,使其成为外部矛盾,较易寻求解决办法,也不会产生焦虑,比起内省(个人陈述自己的经验,心理学家借此研究员工的内在心理历程,又称“自我观察”)方式,不会轻易感到压抑。事实上,我们常常不知不觉地把心里的问题投射于外在环境。

举一两个最简单、易被接受的例子:第一,艺术家(大家一定都同意,通常他们会把内在的问题投射于画布上);第二,许多脑力工作者也有同样的情形,他们很多时候都不自觉地把一些内在的问题,投射到所做的每一件事上,只是他们没有意识到罢了。

这不是谈论什么生存的新花招,或什么“诀窍”,或肤浅的技术,它不是用来更有效地操纵人们以求达到非他们自身所需要的目标,这也不是一种进行剥削的向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