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大谋略家的故事
28070700000010

第10章 张良

张良,字子房。城府(今安徽亳州东南)人。刘邦曾赞其有“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才能。

张良为韩国贵族出身。秦国灭韩后,张良用全部家财结交刺客,希冀有朝一日,为韩国复仇。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狙击秦始皇失败后,他就更名改姓,流落到了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张良闲时,喜欢到城外的一座桥上散步,常遇到一位举止奇特的老人。一日,老人坐在桥头,一不小心将鞋掉到桥下去了,张良将老人的鞋捡上来,并帮他穿上,于是老人交给他一部《太公兵法》,并对他说:“13年后,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13年后,张良跟随刘邦路过济北,果然在谷城山下得黄石。后世称黄石公为“圯(少,桥)上老人”,并流传有兵书《黄石公三略》,共三卷。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刘邦率兵早于西楚霸王项羽进入咸阳,欲“止宫修舍”。刘邦的妻妹之夫樊哙谏曰:“沛公(刘邦)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侈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灞上,勿留宫中。”张良也力劝刘邦接受樊哙的劝告。刘邦听之,封闭秦朝宝库,还军灞上,并与江中父老约法三章。十二月中旬,项羽来到戏(今陕西临潼东北)水,屯军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与刘邦对峙。当时项羽有兵40万,号称百万;刘邦只有兵10万,号称20万,两军相距40里。翌日,项羽即出兵灭刘邦。

项羽的叔父项伯曾因杀人逃至下邳,投奔张良,张良与之交为好友。闻听此讯,项伯约张良随之远逃以免此难。张良说:“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逃走),不义。”于是,他据实告知刘邦,又约项伯来见刘邦。刘邦与项伯约为婚姻,尽述心声。项伯回营劝项羽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不如因善遇之。”翌日晨,刘邦偕张良率百骑,来到项羽军中谢罪。项羽疑虑解除后,即在军营设宴招待刘邦一行人。席间,项羽的谋士范增三次举起玉佩,暗示项羽杀掉刘邦。项羽不予理睬;于是范增起身外出,令项羽堂弟项庄去席间舞剑祝寿,借机刺杀刘邦。项伯见状也上前与项庄对舞,并时时护着刘邦。张良见势不妙,赶忙离席告知樊哙。樊哙持剑盾闯到宴上,怒发冲冠,指责项羽不义。项羽赞其勇士,赐座。一会儿,刘邦出恭(上厕所),招樊哙一同离席。在樊哙等人陪侍下,刘邦从小路回到灞上军营,留张良在鸿门宴辞谢。

张良估计刘邦将至军营,便回席上,借口沛公不胜酒力,向项羽奉上白璧一双,向范增赠上玉斗一对。项羽忙问:“沛公安在?”张良答道:“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他),脱身独去,已至军矣。”范增得知刘邦逃脱,将玉斗当场击碎,怒言:“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项伯与张良对视微笑,徐徐引退。

鸿门宴后,项羽分封诸侯,将巴蜀和汉中封与刘邦。刘邦部下多以为不平,而张良却劝刘邦隐忍以成大事:利用巴蜀物富民丰之利,暂避混乱局面,静观其变。刘邦听从张良之计,入蜀后烧掉栈道以示自己并无野心,迷惑项羽;并依靠韩信,争取英布,联络彭越,以图一统天下的大业。为使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张良可谓是鞠躬尽力了。

公元前204年,刘邦于荥阳阻击项羽。谋士郦食其让他分封六国后裔,以解燃眉之急。张良赶到,劝阻道:如果现在分封六国旧王,将士们就会离您而去,各归旧主,如此等于自取灭亡。刘邦急忙追回印绶,避免了一场灾难。

第二年,韩信破齐,在酒席间要求刘邦封他为假王。刘邦怒欲斥之,多亏张良脚下暗示。刘邦会意,转开话题说: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啊!遂命张良将齐王印绶给韩信,并劝他出兵夹攻项羽,果收奇效。后来,项羽无力再战,提出与刘邦划江为界,中分天下。张良建议他撕毁协议,趁楚兵疲乏追杀到底,终于迫使西楚霸王乌江自刎。

西汉王朝建立后,张良深知刘邦为人,只要了一个贫瘠地区做食邑,并称病,专心地整理注释春秋战国以来的一百八十二家兵书,将其删定编册,不再出面过问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