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大谋略家的故事
28070700000026

第26章 寇准(1)

宋朝名相寇准,字平仲,华州下圭阝(今陕西渭南)人。生于公元961年,卒于公元1023年。其祖父寇延良,颇有才学,因遭唐末战乱,终生布衣。其父寇相,善书画,能诗文,后晋开运年间中进士第。寇准辅佐宋太宗、宋真宗两朝,以刚毅清正之风垂范后世,以拯时救世之才报效国家,是一位洞察密机、善断大事的良相。

寇准由于受书香门第的熏陶,自幼天资聪颖,好学上进。十九岁时就赴京应试,一举中第,开始了他几十年的政治生涯。

寇准性格正直、诚实。当时宋太祖殿试取人,常常到殿前平台上看着应试者提问,对年纪轻的人,常常不屑一顾。因此,有人让寇准增报年龄,他回答说:“我正准备踏上仕途,怎么能欺骗皇上呢?”他在任知县期间,对属下衙役要求严格,不准他们横行乡里,搜刮民财,鱼肉百姓,严格按照朝廷的明文规定征收赋税和徭役。为了防止属下不法之徒巧立名目,额外增收,以饱私囊,他令人把县中应当纳税、服役者的姓名、住址等项,写在纸上,张贴在城门中,公布于众。老百姓见寇准执法公正,为政清廉,体察民情,爱民如子,都深受感动。凡是应该缴纳赋税者,无不如数按时送交,从不拖延时日。

由于寇准为官期间政绩突出,有利于宋王朝政权的巩固,故受到宋太宗的信赖,连连升迁。当时,恰逢太宗下诏,让百官上书直言进谏,讨论国家大事。有一次,众卿都建议与辽国讲和,而寇准却大胆直言,反对讲和,并据理陈词,力排众议。宋太宗见寇准胆识过人,才干超群,因此对他尤为器重,拜寇准为枢密院直学士。还有一次,寇准上朝奏事,因说话不合太宗心意,太宗大怒而起,欲退朝回宫。此时寇难并未因太宗发怒而罢谏,相反,却上前扯住太宗的衣角,让太宗坐下来,继续听他直言陈述,直到太宗同意他的意见,当即决断之后,才肯罢休。寇准这种为国计民生之大事,敢于在威怒之下的皇帝面前,不怕丢官,挽衣强谏的精神,与前朝名相魏征不相上下。所以,当太宗息怒之后,仔细想来,寇准能如此忠勇直谏,实属难得,对他颇为赞许。太宗对近臣说道:“朕得寇准,犹如唐太宗得魏征一样。”

在两次废立太子的重大事件中,寇准充分显示了他的足智多谋和善断大事的品质。一次是废楚王赵元佐太子。元佐是宋太宗的长子,由于营救太宗之弟赵廷美没有成功,得了心病,行为变得粗暴残忍。身边的人稍有过失,他就用残酷的刑罚处死。太宗多次训诫他,始终未见好转。重阳节那天,太宗设宴招待众王,元佐因病刚愈没有让他参加。到了半夜,为了发泄愤懑,元佐竟把妻妾关闭起来,纵火焚烧宫室。太宗因此大怒,意欲废掉元佐,另立太子。当时寇准在郓州做通判,太宗召见他问道:“你试着为朕决断一件事情,太子的所作所为太无王法了,日后必定有夏桀、商纣一样的行为,朕想废掉他,但东宫拥有兵甲,恐怕因此会闹出大乱子。此事如何是好?请您替我筹划一个万全之策。”寇准说:“请陛下找个机会,命太子代您主持某项典礼,他左右人员必定随行,然后陛下派人往东宫仔细搜查,果真有不法的事情,等太子回来拿给他看,把他废除。到时候只要一个太监的力量就够了。”太宗接受了寇准的计策,趁太子外出,派人从他的宫中果然搜出了许多刑具,有剜眼睛的、抽筋条的、割舌头的等等。在大量物证面前,元佐只好低头认罪,于是就顺理成章地被废黜了,没有发生任何风波。另一次是立襄王元侃。那是淳化五年(公元994年)的事。当时太宗已近暮年,为立太子事心烦意乱,坐卧不安,加上身患脚疾,疼痛难忍,真可谓心力交瘁,苦不堪言。此前,有冯拯等人上疏,请求早立太子,太宗盛怒之下,把他们都贬到岭南去了。此后,再也没有人敢提及立太子的事。但太宗毕竟年事已高,立太子继承皇位想回避也回避不了。此时的太宗,亟需一个情投意合的人与他为伴,向他一吐衷肠,以求得心理平衡,并共同谋划另立太子之事。太宗想起了被他贬到青州的寇准,想起了他直言进谏、为国尽忠的种种好处,不免有所悔悟,怀念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下诏书召寇准回京。当太宗闻报寇准上殿进见时,便急忙宣入。待寇准参拜已毕,太宗先让他看看自己的脚病,随后赐坐,并问寇准:“爱卿为什么来得这样迟缓?”寇准回答:“臣不见您的诏书召还,是不敢擅回京师的。”太宗对寇准的回答并不介意,只想尽快听到寇准关于确立太子的意见,便马上转换话题。他问寇准道:“爱卿看我这些儿子当中,谁可以继承皇位呢?”寇准此时虽然心中有个人选,但不知太宗心中倾向于哪一个,因此不便直接回答太宗的问题。于是他只给太宗提出一个选立太子的原则。寇准回道:“陛下为天下人选择君主,与妇人、宦官商量,是不行的;与近臣商量,也不行;只要陛下您自己选择能符合天下人所期望的人,就可以了。”太宗听罢,低头思之良久,然后屏退左右,对寇准说:“你看襄王元侃可以吗?”其实寇准心中所想的也是襄王元侃,于是连忙说道:“知子莫如父。陛下既然认为可以,愿您当即决定。”立太子的事,君臣二人就这样决定了,太宗从此了却了一桩心事。

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八月,宋太宗正式立襄王元侃为皇太子。当太子到宗庙参拜行礼回来,京城人民夹道观看,欢呼雀跃,有人说:“真是个少年天子!”太宗得知后,心中甚是不悦,说道:“人心一下子都归了太子,那将把我摆在什么地位呢?”寇准怕太宗改变主意,便急中生智,立刻再拜并祝贺说:“太子众望所归,是陛下的决策英明,是国家百姓的洪福。”太宗听寇准如此一说,觉得自己在臣民心中的地位仍属于太子之上,便马上高兴起来。又入后宫,把此事说给皇后、嫔妃知晓,后宫的人又都出来庆贺。太宗乘兴命人摆宴,与寇准共饮,待醉方休。

寇准主张执法公正,断案如鉴,反对徇情枉法,以权谋私。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春,大旱无雨,又闹蝗灾,加上前一年火、蝗、旱三灾并发,所以引起了太宗的注意。他召集近臣进殿,询问他们处理朝政是否有不当之处,因而触怒了上天,大臣们都说这是天意如此,我朝朝政并没有什么错处。然而寇准却回答说:“《尚书·洪范》说,天人之间,互相感应,如影随形,如响随声;现在出现了大旱之灾,证明我朝施用刑罚有不公平的地方。”太宗听后不悦,转身退入宫中。过了一会,太宗又召见寇准,问他什么事情处理不公平。寇准说:“请召中书省与枢密院二府大臣前来,我就说。”于是太宗下诏,召二府大臣进入内宫。寇准说道:“前不久,祖吉、王淮皆因违法受贿而被治罪。但祖吉贪赃少却被杀了,而王淮因为是参知政事王沔的弟弟,虽然侵吞自己主管的国家财物多至千万,反而只受杖刑,又官复原职,难道这不是不公平吗?”太宗问王沔,此事是否如寇准所说,王沔无可辩驳,只好叩头谢罪。太宗又狠狠地斥责了王沔。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七月,宋真宗任寇准为宰相。同年九月,辽军有小股游骑侵犯宋边境,作战稍有不利,就急忙引军退却,似无大举进兵与宋军交战之意。寇准接到此一军情报告,料定此为辽国兴兵南下大举侵犯的前兆,故立刻上奏真宗说:“辽军此举是想麻痹我们。我们应当加紧训练部队,任命将帅,并且要选派精锐部队占据军事要地,以防辽军大举进犯。”在寇准的建议下,宋军调兵遣将,严阵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