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2050,上海沉没
2812300000039

第39章 三角洲保卫战 (1)

河口科学家陈吉余院士领衔专家坐镇,把脉世界河口,发出“河口健康与否,折射出整个流域保护和管理的诸多细节”的团体呼救;历经洪患屠城,鹿特丹、新奥尔良等城市绝处逢生,分享濒危河口城市生存实战经验;世界自然基金会、湿地国际等化整为零,融入社会各层,以熄灯、植树等活动,唤醒和谐自然的行动意识;个体默默付出的豪情,揭示人类物种延续的必然。

集结人类最高智慧,接受“海升地陷”的挑战书,河口城市保卫战全面打响。1+1,是不是大于2?行动,才知道答案。

一、专业的贡献

“长江体检报告”、“巨型城市的巨大压力”、“河口城市的脆弱性分析”,提炼流域生态安全危险系数最高的区域,WWF(中国)首席代表欧达梦代表河口专家开出良方: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低碳经济和河口城市发展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健康而又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河口愿景。

河口城市经济活跃、文化繁盛的局面,与河口生态系统的脆弱形成巨大反差,都使河口成为整个流域中备需关注和呵护的独特地位。河口三角洲的处境令人堪忧,而为了这些三角洲前途日夜研究的专家、学者,发出了最迫切的号召,从他们的研究成果中,我们看到:危机、热忱、责任。

著名的河口科学家陈吉余院士曾形象地将河口喻为流域的脉搏,河口健康与否,折射出整个流域保护和管理的诸多细节。来自长江、莱茵河、泰晤士河等世界著名大河的河口专家共同呼吁,全球气候变化令河口和三角洲的生态系统日益脆弱,成为流域生态安全危险系数最高的区域。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首席代表欧达梦指出,希望把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和节能减排结合起来,把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低碳经济和河口城市发展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健康而又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河口愿景。

最聪明的脑袋

三角洲的自救首先从洞察其生命之源——母亲河的真实状况和未来开始。

对于长江三角洲而言,长江既是其首要考察的目标,也是科学家一切研究的开始。

在一份被称作“长江报告”的结论中:未来脆弱性将加剧。

2008年7月21日,复旦大学环境科学系的王祥荣教授在“河口城市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估”项目报告中做出了科学的诊断,称为气候变化背景下长江河口城市上海的“体检报告”。报告从海平面上升对上海的影响,以及上海应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出发,分析了河口城市上海的应对之策。

上海,作为长江口的大城,她面临的危机也折射出整个长江流域的问题。2009年4月18日,《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9》在北京发布,这份长江“体检”报告显示,长江水环境总体状况基本稳定,但湖泊富营养化和供水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长江水环境保护面临更大的压力。

相关研究表明,目前长三角大部分河流基本已没有底栖生物存活,枯水期平原段河流水质基本为四五类水,城区河段则多为劣五类水。

近20年来,长江口水体氮、磷含量增加3—5倍,使得河口和近岸生态系统原有的生物种群结构发生变化,导致赤潮发生频繁,生态系统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资源再生产和食物安全受到严重影响。

随着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流域用水量快速增加。据长江流域水资源公报公布的统计数据,2007年全流域供用水量约为1925亿立方米,较1998年增加了约16%。根据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预测,到2030年,多年平均情况下流域总需水量为2351亿立方米,较2007年实际供用水量增加426亿立方米。流域用水量的增加,必然会一定程度地减少长江口的入海水量,特别是跨流域调水,对长江口入海径流量的影响更加明显。入海水量的减少,会对长江口的咸潮入侵带来不利影响,特别是在枯季大潮期,可能会导致长江口重要水源地含氯度超标,影响该地区的淡水供应。再之,上游径流减少后,潮汐作用会得到加强,对河口的河道演变及水生态水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长江干流大水库建成启用,长江下游的来沙量大大减少,使河口滩涂淤积的速度减缓,甚至可能因海水侵蚀而出现滩涂“不增反减”的现象。这对长江口滩涂资源开发、储备河口城市发展用地等可能会带来不利影响。

我们还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沿江现有3万多家工业企业,而全国2万多家化工企业中,近半位于长江沿岸,对长江水体构成很大威胁。2007年长江废污水排放总量约为320亿吨,较1998年增加了约62%。据预测,2030年长江流域COD入河量为503.2万吨,比现状增加37.5%,氨氮入河量65.88万吨,比现状增加79.51%。入河污染物排放量的持续增加,将导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水质进一步恶化。据统计,2002年东海及邻近海域发生赤潮60多次,赤潮发生频率不断升高,危害范围不断扩大。

另据国家海洋局的监测资料,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长江口及其临近海域的营养盐水平已经增加了7—8倍,近海水体均呈富营养或严重富营养状态。随着今后入河排污量的进一步增加,入海污染物质增加的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剧,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生态安全和人类生存环境正面临严重威胁。

中国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还进一步指出,由于受河口水域水质污染、水产过度捕捞、滩涂无序围垦等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河口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河口湿地面积迅速减少,湿地污染日益加重,湿地结构明显受损,湿地的生产和生态功能迅速降低;生物多样性指数明显降低,生物物种逐年减少,底栖生物量明显减少,湿地鸟类数量锐减,河口生态系统呈全面衰退趋势。

上述说法不得不让人替长三角的未来发展捏一把汗。

正因为如此,WWF总干事詹姆斯·利普说:“长江是WWF全球各大流域保护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长江是我们进入中国之后最初开展工作的地方,也是迄今我们保护力量最集中的区域。”

长江是否能维持它的勃勃生机?母亲河是否还能重铸“光荣与梦想”?长江究竟要如何改善才能为解放处于困境中的三角洲出一份力?

答案就在我们自己手里。

影响60亿人的声音

英专家:沿海城市应改变人口走向。

戈登·麦克格兰纳汗是IPCC2007年一份评估报告(该报告由英国环境与发展研究所、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3位科学家共同研究得出)的作者之一、英国环境与发展研究所的一名博士,长期致力于对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以及由此引起的城市危机问题。

在谈到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将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时,麦克格兰纳汗说:“中国人口从内陆向沿海迁移的速度非常快。因此,中国在低海拔地区(海拔低于10米)的人口已经是世界上最多的了,而且还在迅速增长。这使得中国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因为在哪里建设沿海基础设施将决定中国沿海地区的发展,并且决定在下个世纪,这一地区是否更易于受到海平面上升和风暴潮袭击。”

麦克格兰纳汗参与编写的报告特别对中国进行了案例研究,称不仅中国“受灾”人口最多,而且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影响。报告称,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中国体现得很明显。由于中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沿海地区发展超过内地,带来内地人口大规模向沿海地区迁移。以1990至2000年为例,沿海低地地区的人口增长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两倍,大部分都是来自内地的外来人口。

“除非采取措施,不然就存在这样一个可能性,即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沿海地区的人口安全都会被置于风险之中。”

麦克格兰纳汗认为,除中国外,印度、孟加拉国、越南、印尼也位于受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列。但改变这一现象则并非易事。亚洲国家不同于荷兰这样的富裕欧洲国家,荷兰、丹麦等国可通过高投入的沿海工程阻止海平面上升,而亚洲国家则只能通过改变人口走向来阻止危机。中国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研究员陈满春从现实条件出发也同样认为:“中国海岸线漫长,要建立荷兰那样的海堤是很难的”。

麦克格兰纳汗认为,中国现在处于十分关键的时刻。从低地地区迁移走人口相对必要,但耗资巨大,因此可能需要对人口迁移做长期规划等。

中国湿地专家:自然湿地,吸碳有望。

麦克格兰纳汗的想法或许过于极端,更多的科学家在研讨务实的路径。

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上,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陆健健参与完成的中美湿地专家湿地碳汇报告得到各方首肯。在该报告中,陆健健教授提到:占陆地面积6.4%、全球面积2%的自然湿地,与占全球面积七成的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基本相同。

这个发现不能让我们“松口气”,因为即便是拥有中国最富饶河口湿地资源的上海,由于调水、污染等上游影响以及气候变化所导致的风暴潮和海平面上升,暴露出种种脆弱性,大量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湿地的碳汇功能“失效”,目前至少三分之一的碳排放无法被吸收。

但是至少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保护湿地,犹未晚矣。

透过陆教授的研究,我们发现,中国湿地资源丰富,加强保护的话,大有前途可言。

“长江口湿地有30万公顷,如果湿地资源处于健康状态,完全可以吸收上海的工业排放,达到碳平衡”,陆健健认为很可惜,因为现在,上海的潮间带高滩湿地只有10余平方公里。目前上海地区碳吸收约“亏空”1/3。

而美国的湿地与气候变化专家约翰·马修斯(John Matthews)告诉我们,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降水的格局正在发生改变,许多依赖湿地生存的物种都受到显著的影响。没有强有力的湿地生态系统的庇护,极端天气将由一个传统意识中的小概率、局部事件中演变为常态、全局性的问题。它将给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种群带来的种种长远影响,远远不是“华尔街股灾”之类的事件能比较的,而且一旦这些气候灾难发生,在目前的科学条件下,地球上的60亿人都无处可逃。这就要求上海加强保护自然湿地,增加湿地面积,同时积极采取措施节能减排。

值得高兴的是,陆教授的研究在现实的上海已经落到实处。从2000年开始,上海推出世博环境保护新政,如90号柴油退出上海市场等措施降低碳排放量。未来低碳生活,不再是口号,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城市对湿地的重视。

二、团结的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面对地陷海升,各三角洲城市积极探索,荷兰举全国之力,探寻与水的和谐相处之道,新奥尔良博采众长,吸收抵御上涨海水的最佳经验,上海从政策上规范地下水的采压措施,自我解围初见成效;国际组织慷慨加盟,排忧解难,世界自然基金会持续引导环保行动走向,世界河口城市伙伴成立在即,更多力量,正在萌动。

城市发展标杆,持续发展真相,依靠整体的力量,遏止文明下滑。

《团结就是力量》,这首伴随着我们成长的歌,在每个人的记忆里都占据了小小一隅。今天,我们再次看到团结的力量。

来自科学家、专业攻关的国际组织从多年默默无闻的研究中发出号召:要将全世界范围内关注地球走向、关注人类命运的人团结起来,以整体的力量遏止文明下滑的步调。在这一批次的队伍中,国际湿地、世界卫生组织等功不可没,世界河口城市伙伴成立在即,相信此后它也将大放异彩。

重大科研结果,尤其是关乎一个国家经济命脉、物种、河流的研究,往往被国家高度重视,这是我们的幸运,也是濒危三角洲不幸中的万幸。

在以国家高度抵抗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土地被淹的案例中,荷兰绝对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对象,深受水害,不抱怨,不退缩,以举国之力,还原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生存本原,其境界之高,是西方多数发达国家难以望其项背的。与荷兰一样,新型城市代表如新奥尔良的探索实践,都为同处困境中的国家、城市树立标杆,也将在河口治理、三角洲保护纲要中添上绚烂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