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一)
2812800000036

第36章 .掠夺之战,一场集体幻觉 (1)

昭和时代的日本军人有一个显著特征,即在武士道精神和“皇军体制”下,军队与战争成为一种个人上升的渠道,学校成绩优秀的学生和成绩糟糕的学生在军队中都有机会。战场既而成为年轻人获得机会的平台,既而又被日本军队的宣传机器所利用,以鼓动更多的人参军。

东史郎,日本京都府竹野郡丹后町人。生于1912年4月,1937年8月,东史郎奉天皇之命应召入伍参加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全面战争,以士兵的身份参与了1937年12月开始的“南京大屠杀”暴行。在战争中,日本军人在战争时期杀人很难受法律约束,军人为所欲为。

在巨大的战争机器面前,每个人都身不由己,东史朗描述,士兵学会举着枪朝与他无冤无仇的人射出子弹,然后不自觉享受这种嗜血的快感。士兵可以随便抓两个人来打伤他们的手脚,逼迫他们选择相互射击,看谁先将对方杀死,直至最后彻底麻木……战争中血腥屠戮的场面与士兵们的英雄主义形成了极具讽刺的对比。

法西斯(fascist)源于“束棒”一词,“束棒”是指多根绑在一起的木棍围绕的战斧,是罗马帝国时期国王权力和威严的标志。其核心就是集权。对于法西斯来说,最好的控制方式即是培养敌人。由于日本军队掌握了政治的实权,整个国家已经成为了只属于军队的专政体系,于是产生了军队暴利与制胜的观念,并通过媒体宣传扎根于人们的心中。而士兵们被这场集体幻觉风暴裹胁,从而使整个东亚都被卷入战争漩涡中。

1937年8月,日本大举进攻上海,同时也进入蒋介石嫡系部队所控制的核心地带,淞沪会战即与此时发时,这场战役前后共历时3个月,日军投入9个师团和2个旅团30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75个师和9个旅,兵力总数在75万人以上。在淞沪会战中,先后投入宝山作战的蒋介石嫡系部队约40个师,其中包含了几乎全部的中央“德械师”、新组建的中国空军。兵力达40万以上,以中央军为主,包括胡宗南的第1军,罗卓英的第18军,俞济时的第74军,黄杰的第8军,宋希濂的第78军,王敬久的第71军,孙元良的第72军,以及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蒋介石的精锐部队,除13军在华北战场,几乎全部云集上海。

同时,其他各派系军阀担心中央军失守,各地唇亡齿寒、无以自保,分别派出部队增援,包括桂系的第7、48军,计6个师;粤军的第4、66、83军,计6个师;川军第20、43军,计3个师;湘军第15、16、19、77,计4个师;鄂军第13师;皖军第56师;黔军第121师;独立第34旅,以及各省的保安队。淞沪会战打响后,中央军伤亡很大,各省保安部队源源不断开往上海,补充到中央军或其他地方部队中去,此役国民党方面先后投入78个师、7个独立旅、3个暂编旅、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炮兵7团、财政部税警总团、宪兵1个团、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3队海军舰队。

蒋介石的德国军事顾问团团长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曾指出,日本发动全面战争最正确的做法,从北平沿平汉路南下,再从广州沿粤汉路北上,在武汉会师后再从上海攻击,分割中国成东西两块,再集中军力消灭东部地区中央军主力。如果达到以上目标,即使国民政府表面上还存在,各地方军阀也不会再听蒋介石调遣。此时可软硬兼施进行招降,或者对强硬者各个击破,逐步侵占全中国。蒋介石也认为,日军占领华北后,必会从山西、河南渡黄河南下,一路直扑战略重地武汉,一路进攻西安、兰州,迂回四川。如此,南京政府就会被切断后路,失去战略纵深的后方。因此,发动淞沪战役可以牵制日本由北向南经华北,沿平汉路向南把中国东西国土拦腰切断的战略,一旦形成这样的局面,东西不能相救,完全有可能被日军将其主力全歼于东部。

为了引敌南下,蒋介石在战前就曾明确地提出:淞沪打起来,上海、南京都不能守,之所以要打,是因为我在日本读书的老师,如今都承担大任,日本人对中国的战略战史的研究,有时比中国人还深刻。现在与日本人打仗,最担心的是日本人由卢沟桥入山西再经汉中入四川,即是当年忽必烈灭亡南宋的战略。如果日本人到西南,从云南、贵州到广西抄了后路,即便把守南京、上海,这个仗也打不下来。现在唯一的办法是在上海作战,引导日军沿江西上,届时它就败了。为了掌控战争线路,蒋介石不惜在中国最发达的心脏上海和南京一带主动与日本大打出手。日本果然被上海一战吸引,立即从华北和本土大量调兵由东向西进攻上海和南京等中国经济和政治中心。早期,日军还没有看出,蒋介石已经决定将其主力部队,在上海孤注一掷的与日军决战,由于国民党中央军主力源源涌到,造成日本一再被迫增兵,日军初步只是希望能够解上海之围,而日军拼死反击的结果,也只能勉强守住阵地而已。这时日本的大本营才意识到上海战事,正在发展成为一场超级大会战。战役的结果表明,蒋介石以江南这块富庶的“空间”吸引和调动日军主力,沿长江西进,为中国方面“赢”得战略上的机会。

淞沪会战主战场就在上海西北的郊区,整个战场的方圆不过几十公里左右,但是中日两军在此血战长达两个多月,中国统计士兵伤亡人数30万人,日本防卫厅宣布死伤4万余人,据《冈村宁次回忆录》,仅东京附近出身的第101师团,在上海作战死伤已达万人以上。加上有些连队几乎全军覆没,实际伤亡人远高于日本防卫厅的数字。战斗最为激烈上海宝山的罗店与大场,由于争夺激烈,几乎到了全部队牺牲有死无回的程度,成为名副其实的“血肉磨坊”。

???在淞沪战争中,蒋介石所属嫡系部队,除在华北的汤恩伯、卫立煌、李默庵部外,其余多投入淞沪战场。军政部长何应钦曾指出,在上海战事最为激烈的时间中,一个师的部队调到火线,只能维持半天,就全部阵亡。迫使蒋介石最后把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以及其舅子宋子文所掌握的拥有德式正规军的装备的税警团,都调出应战。

? 此时,日本的大本营,已经陷入困惑与激怒的状态,日本人民及国际社会开始怀疑日军的战力。日军大本营再度权衡,日本大本营除了再度增兵之外,也别无其他的选择。直到这时日军才真正的知道,中日主力决战的地点是华东。鏖战两个月后,日军的依靠强大的火力突破中国军队防线,但此时中国虽败而不乱,1937年10月,日军秘密组建第10军准备实施包围,切断中国军队后路,日军第10军10万人在上海金山卫登陆,前线中国军队大乱,许多派系部队为避免被围自行组织撤退。蒋介石无奈之下不得不同意撤退,在撤退过程前,因没有讲明各部队撤退顺序。三四十万士兵挤在几条公路上,被日军空军轰炸,大撤退变成了大溃逃,士兵秩序大乱,继而为南京保卫战的失利埋下伏笔。对于蒋介石的中央军来说,损失最为严重的,是上万名底层军官,也就是营长、连长、排长们。经过淞沪一战,这一点,对于日后中央军的影响是致命的。

淞沪战争一场战争持续了三个月,彻底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神话。之后,日军直奔南京,而南京保卫战基本为从上海退下来的士兵,12万守军各自为战,除叶肇的粤军66军杀出突围外,其余无法统一,被日军击溃,数天之后南京就告失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