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透过沉淀在历史中饱经岁月涤荡的幽幽情诗和两地相隔的爱恋故事,我们也许应该明白:
人世坎坷,爱情经得起多少离散,不过都成了灰飞烟灭,既然如此,便唯有珍惜了。
国破家亡,儿女情长
李香君又名李香,自幼被秦淮名妓李贞丽收养,十三岁习歌舞,待长大成人,丝竹琵琶、音律诗词无一不通,加上她身材小巧玲珑,凝脂般的肌肤,聪慧婉转,艳名远播,四方之士以一睹她的芳姿为荣。
于是,在李香君十六岁那年,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侯方域来了。
侯方域,生于官宦之家,良臣之后,祖父侯执蒲是明朝的太常卿,父亲侯恂做过户部尚书,都是刚直不阿的忠臣。他敏慧多才,十五岁即应童子试中第一名,之后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辟疆合称“明复社四公子”,又与魏禧、汪琬合称清初文章三大家。
那一年,侯方域二十二岁,来南京参加礼都会试。年少气盛的他自恃才学俊秀并不把应试当回事,来到这纸醉金迷六朝金粉之地,不免也要寻花问柳、灯红酒绿一番。这一天,他经好友杨龙友的介绍,来到媚香楼一睹李香君风采。于是,一个是风流倜傥的翩翩少年,一个是娇媚多情的怀春少女,在连接的几次交往中便双双坠入了爱河,缠绵悱恻。
爱到情浓,侯方域便想“疏拢”香君,但是他出来赶考没带那么多的银子。于是,与魏忠贤狼狈为奸,后又追随伪明政权,作为逆贼同僚被朝廷削籍免官大奸人阮大钺出现了,他想想通过拉拢侯方域而缓和与陈贞慧等人的关系,使他们不与自己作对,便利用杨龙友之手给侯方域银子。当李香君得知此事时,怒斥侯方域不该接受这笔银子,并拿出自己的珠宝首饰,凑足了银子要侯方域马上归还阮大钺。李香君的这一义举也得罪了阮大钺。
不久,李自成攻破南京,崇祯帝自缢,福王朱由菘在南京建立新王朝,阮大钺重新得势,他马上开始清除异己,陈贞慧、吴应箕具被捕下狱。侯方域知道黑手很快就会伸向自己,只能远走高飞,不得已,他挥泪离开了香君,渡江北上,投奔到正督师扬州的史可法麾下,从此与李香君劳燕分飞。自侯郎离去,香君洗尽铅华,闭门谢客,一心等待侯郎归来。
侯方域走后,阮大钺想要迎娶香君,香君以死相抗,血洒香扇。一计不成,他又想一计,他打着皇上圣谕的幌子,将香君征入宫中充当歌姬。带着无限的眷念和遗憾,李香君怀里紧紧抱着那把鲜血写成的桃花扇进了皇宫。宫门一入深似海,从此香君与她的侯郎更是天涯相隔,书信断绝。
不久后,清兵南下,直逼南京,朱由菘闻风而逃,李香君随着一些宫人乘乱逃离了皇宫。
相爱的两个人活生生地被拆散,过着“同心而离居”的生活,让多少人为李香君和侯方域心痛、感伤不已。
关于他们的爱情结局,一直有着几个不同的版本。当然流传最最广的是《桃花扇》的结局:侯方域变节降清,在一山寺中与李香君相逢,但是香君无法原谅他的变节,撕碎了“桃花扇”从此与他分道扬镳;另一种说法,明亡后避难于寺庙的李香君病重,没有等到侯朝宗便香消玉殒。
还有一种说法,明灭亡后,侯方域与李香君重逢,最终得以团聚。清朝建立后侯方域去应科考,香君留居家中。但是因为香君出身风尘,饱受世人歧视,最终抑郁而终。和以上两个版本比较,这个结局没有了孔尚任《桃花扇》版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悲壮,侯方域的气节仍然没能守住,李香君的爱情也以传统时代风尘女子最常见的方式破碎,只剩下了现实的悲哀,更是让人唏嘘感慨。
如今,一切已经尘埃落定,我们再去评价他们的是非已经没有意义,只是为着他们悲情的爱情故事所感动、感伤。想到李香君在皇宫里怀念侯郎,度日如年的岁月相信很多分隔两地的情侣一定也感同身受,也许就像孔尚任在《桃花扇》里写的那样:
望咫尺青天,那有个瑶池女使,偷递情笺。明放着花楼酒榭,丢做个雨井烟垣。堪怜!旧桃花刘郎又捻,料得新吴宫西施不愿。横揣俺天涯夫婿,永巷日如年。
世事难料,人生总是难免要经历分离,我们预见不了未来的日子,能做的便是珍惜在一起的每一个日子,要知道:
有多少永远能够坚持到底,有多少口中的永远真的配得上永远?
前途难卜,唯有珍惜这相亲相爱的每一天。自从爱上她的那一刻起,他就决定要和她厮守终身,但是他更明白一个道理,厮守终身的前提是要珍惜在一起的每一个日子。于是,他在意她的每一个表情,留心她的每一个举动,爱恋她的每一份才情,每天用最真的心去体验与她一起的分分秒秒,内心里有说不出的满足和惬意,也许幸福就是这样的吧。
其实,在感情上说多了永远,未必就能拥有永远,特别是两地分隔、劳燕分飞的恋人之间。那么,就先别去在乎什么天长地久,海枯石烂,珍惜好和爱人的每一分、每一秒,让关于对方的幸福多一点在自己的心中驻留,让对彼此的爱情多一份美妙的体验,这就足够了,毕竟有太多东西不是我们自己所能控制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由点点滴滴到苍茫大海,由短暂相会到莫逆一生。
《折桂令》——万千柔肠惹相思
折桂令·春情
元·徐再思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自己本来是不会相思的,但刚刚学会了相思,便害上了相思。我现在的身体轻得如浮云一样飘荡,心思就像春风中的柳絮一样飞舞,喘气则如游丝一般似断还连。自己就像一丝香气在此徘徊,盼望着知道远行的恋人身在何方。是什么时候得的相思病?是灯昏昏沉沉时,是月朦朦胧胧时。人世间最痛苦的病其实不是那些无药可医的疑难杂症,也不是疼痛难忍的外伤内损,而是相思病,这种病让人茶饭不思、气若游丝,无法专心做任何的事情,就像《折桂令·春情》所描述的那样。
读着这首相思成病的“相思曲”,不禁让人想到那个苦苦等待李益归来的霍小玉。她通琴棋书画,晓百家文章,虽桀骜却孤僻,既清高又不得不媚俗。最终在受尽相思之苦后,被人始乱终弃,一死以酬情郎。
如今,我们读着这首相思曲,看着霍小玉凄婉的爱情故事,她是个执著的女子,用情定然也是笃定转移,不似一般女子那样懂得取舍,这原本可算作美德,却将她自己拖入了万劫不复之境了,让后人唏嘘感慨。
真情难觅,红颜易老,要为值得的人付出、珍惜!
错看一人,贻误一生
霍小玉原本应该是贵族世家的千金小姐,她的父亲是唐玄宗的武将霍王爷,母亲郑净持本王府中的一名才貌双全的舞姬,被霍王爷收为妾。没想到,在郑净持身怀六甲之时,突如其来的“安史之乱”打破了她宁静富贵的生活。不久之后霍王爷战死战场,霍家人作鸟雀哄散,郑净持带着尚在襁褓中的霍小玉流落民间,开始了底层的贫民生活。
唐代宗大历初元,“霍家有女初长成”,十六岁的霍小玉容貌秀丽,明艳可人,加上母亲的悉心调教,已是能歌善舞,精通诗文,才貌双全的碧玉佳人了。为了维持生计,她不得不承母亲旧技,作为歌妓,为客人助兴消愁。因为才貌俱佳,吸引了一大批清雅风流之客,成为了颇有声誉的红歌妓。为了女儿的前途,郑净持对她待客的尺度把持甚严,卖艺不卖身,只为了有朝一日她能遇到个有缘人,得以托付终身。
那时,以诗文著称的李益,他生在陇西,游遍了汉唐古战场,写下了很多感怀战事的诗篇,让因战乱而饱经离散之苦的霍小玉深受感动,暗生对他的仰慕之情。后经街坊的穿针引线霍小玉终见着了李益,他当时正是状元及第在京等待委派官职。
二人相见,情投意合,谈诗论文,颇有赌书泼茶的浪漫。郑净持对李益也非常的满意,心想若能成此二人,霍小玉的终身就有依靠了。于是,霍小玉和李益红烛为媒,美酒为约,立下了海枯石烂的誓言。这般之后,李益便住在了霍家,与小玉同吃同住,同出同入,郎情妾意和真夫妻并不二致。快活的日子总是让人觉得那么短暂,二人耳鬓厮磨已经快一年了,这期间李益升为郑县主簿,须先回乡探亲,然后上任。等安排好一切以后,再接霍小玉到郑县完婚。李益临行之时再三盟誓:“明春三月,迎娶佳人,郑县团聚,永不分离。”二人挥泪惜别。
李益回乡后,父母自是高兴,风光一番后,为他与官宦人家的女儿订下了一门亲事。李益不得已说出了霍小玉之事,但父母坚决反对迎娶一个歌妓入门,李益思虑再三也觉得官宦人家的女儿对自己的仕途会有帮助,于是热热闹闹地办了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