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有心机 做事要有心计(全集)
28208700000033

第33章 人要识时务,“喜新厌旧”不为过(1)

人们往往把喜新厌旧当作贬义词来看待,其实大部分人只看到了喜新厌旧消极的方面,而忽略了其所具有的积极含义,诚然,爱情中的喜新厌旧是不道德的,也不符合人类社会的基本伦理规范,但当关乎到一个人的前途和事业时喜新厌旧就应该另当别论了,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那种宁愿吊死在一棵树上也不挪窝的人其实是愚昧迂腐的,择主要依时而变,对于自己来说不会有太多的坏处。

1.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

如果你手上有一粒理想的种子,就一定找一个理想的地方把它种下去,别让你的理想因气候或水土不服而埋没了。有“心机”的人知道不能把一身才华白白浪费在注定无所作为的主子身上,他们会选择另攀高枝,在适当的时候和适当的地方让自己的理想再度萌发。

中国民间有句俗语,叫做“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只有选择对了,优秀人物的才华和抱负才能实现,如果你一时不慎看走眼,没关系,另攀高枝是你惟一正确的选择。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愚忠之臣,他们死守做臣的道德准则,即使面对昏庸无比的皇帝,也死心踏地的跟着,到头来一腔热血最终洒在了崩溃王朝的废墟中,成了那个时代的殉葬品,他们的精神固然值得钦佩,但他们的做法实在是有待商榷。

时代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的思想也应该不断跟着前进,姜子牙助文王灭纣便成为了永垂千古的美谈,而那个可怜的比干臣相的下场便是愚忠之臣的镜鉴,识时务者为俊杰,择主依时而变在任何时代都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做人准则,穿透千年历史风云,有“心机”的人能够悟透这一秘密玄机。

被誉为中国历史上三大谋臣之一的刘基(字伯温),便是这样一位“喜新厌旧”之人,他在元末明初的政治舞台上左右逢源,最终为大明王朝的开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基少有大志,十四岁的时候便才华横溢了。

少年得志的刘基,颇想为元朝尽忠,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当时正处于元朝末期,官场腐败,贪官横行,整个社会统治已是大厦将倾。但刘基并没有感到独木难支。他一方面以身作则,为官清廉,一方面与那些贪官污吏做斗争。可是不久之后,刘基的行为便让他碰了个灰头土脸的,不久又因上文弹劾监察御史失职得罪上司,被排挤回家。

官场的第一次失意并没有使年轻的刘基灰心丧气。回乡隐居的日子里,他刻苦钻研易经八卦,兵书战策,并广交宾朋,扩大自己的影响,随时准备东山再起。他知道,有了梧桐树,不愁没凤凰。果然,刘基的名声越来越大,有人甚至认为他的才干足以与诸葛亮相比,很多人于是纷纷登门求教。刘基觉得,他出头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适值元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黄岩人方国珍因被诬告通寇,杀仇家,率兄弟三人聚集海寇数千骚扰江浙,朝廷几次派兵都没剿灭,连江浙行省左丞孛帖木儿都被其活捉,于是朝廷决定许以高官厚禄招降方国珍。但方国珍几降几叛,弄得人心惶惶。江浙行省终于想到了刘基,举荐他为元帅府都事。

深居简出十几年的刘基再一次感到眼前出现了光明。他一到任就力主用武力严剿方国珍,刘基做梦也没想到,正布置出兵呢,朝廷令下,说他擅作威福,夺去兵权不算,还把他羁管在绍兴。刘基一气之下,头发都白了一半,弃官回青田老家,再度隐居。

这次官场失意对刘基的打击是十分沉重的。

此时的刘基已年近五十,他以为此生将不再有什么机会了,一身的才华抱负也就要付之东流。谁知道此时农民领袖之一的朱元璋再度请刘基出山,刘基对朱元璋半信半疑,很不愿意出山,经过朋友再三劝告,刘基才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到了朱元璋驻扎的应天。

刘基到了应天之后,心情仍然很抑郁。朱元璋召见他那天,他懒懒散散地来到朱元璋的帅府,见朱元璋时只略略一拜。当朱元璋问到关于如何建立功业时,刘基随机想出了治国十八策,说得朱元璋点头称是,亲自为刘基斟茶,继续向他征求有关军事作战等各方面的意见。

朱元璋为了笼络像刘基这样的文人,专门修了一所礼贤馆,对文人们给予很高的待遇,而且一旦听到他们有什么高明的见解,立刻予以采纳。刘基感到终于遇到了明主,便死心塌地地追随朱元璋,他决心利用自己的军事才能,为朱元璋出谋划策。

从此,朱元璋把刘基当成心腹谋士,事无大小,都要同刘基商量。朱元璋称呼刘基,只用先生而不呼其名以示尊重,和别人谈起也常把刘基比做汉初的张良。这就更加增强了刘基报答知遇之恩的愿望。

最后在徐达、常遇春、李善长等众多武将文臣的辅佐之下,朱元璋终于一统江山,开创了大明王朝的几百年基业。

刘基审时度势,不盲目愚忠于元朝,最后得以成为明朝开国的第一功臣,这与他的“良禽择木而栖”的择主思想是有相当大关系的,刘基也终于在元末乱世中一展身手,使自己的才学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的理想之花也在适合的气候与土壤中萌发了。

2.朝秦暮楚并不为过

坚持真理并不错误,但是你坚持的东西已经错了或者是已经过时的还要不要坚持呢?答案当然是不!任何人做人,首先要考虑自我的发展,这是做人不言而喻的“心机”。为了这个,朝秦暮楚虽稍显厚黑,但并不为过。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忠臣不事二主,好女不嫁二夫”。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未免太过迂腐。常言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倘若遇到一个丝毫也不赏识你的上司,整天度日如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尽管你使尽浑身的解数也永无出头之日。在这种情况下,弃暗投明改换门庭也并不是什么难堪的事。或者你所遇到的上司,根本就是那扶不起来的阿斗一个,那又何必跟着他活受罪呢?“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入错行”与“嫁错郎”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知错不改。天下之大,为什么非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呢?“入错行”跳槽重新选择就是了,“嫁错郎”赶紧离婚另寻如意郎君。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谋略家姜子牙,既是一位善于出谋划策的谋略大师,就是一个“朝秦暮楚”之徒,在当时那种以当“忠臣”为荣的时代,姜子牙才不管什么“忠”与“不忠”,在他眼里根本就没有什么能不能“事二主”,而是巧用计策,果断地投入“二主”的怀抱,并且鼓动和帮着“二主”毫不手软地夺了“先主”的江山社稷。

姜子牙,本名吕尚,是我国上古时期最为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姜子牙生活在商朝末年,当时纣王无道,荒淫无度,社会矛盾急剧激化。与此同时,商王朝周围各诸候国迅速掘起,特别是西伯姬昌(后为周文王)励精图志,大有代殷商之势。

姜子牙生逢乱世,虽有经天纬地之才,无奈报国无门,潦倒半生。他曾在商王宫中做过多年小吏,虽然职低位卑,但却处处留心。他看到商纣王整天沉湎酒色,荒废国政,几次想冒死进谏。一则想救民于水火,二则可以因此受到商纣王的赏识,求得高官厚禄。然而姜子牙后来见到大臣比干等人皆因直谏而送了命,商朝气数已尽,商纣王已不可救药,自己不愿糊里糊涂地陪无道的商纣王殉葬。于是,便决定另攀高枝,改换门庭。

当时,姬昌立志复兴周国,除掉纣王,求贤若渴,正是用人之时。姜子牙为了引起姬昌的注意,一开始便能获得姬昌的器重,便采取欲擒故纵的策略,在渭水之滨的兹泉垂钩钓鱼。这个地方风景秀丽,人迹罕至,是个隐居的好地方。当然,姜子牙并非是要在这里老死林下,而是在此静观世变,待机而行。

这一天,姜子牙听说姬昌要来附近行围打猎,便假装在兹泉垂钓。这时候,姜子牙还是个无名之辈,身为西伯的姬昌当然不会认得他,但姜子牙却见过姬昌。为了引起姬昌的注意,他故意把鱼钩提离水面三尺以上,而且钩上也不放鱼饵。这种荒诞的举动,果然让姬昌觉得奇怪,便走上前充满好奇地问道:“别人垂钓均以诱饵,钩系水中。先生这般钓法,能使鱼上钩吗?”

姜子牙见姬昌对人态度谦和,对自己这个年迈的老者,没有一点“伯爵”的架子,果然是个非凡人物,便进一步试探道:“体道钩离奇,自有负命者。世人皆知纣王无道,可是西伯长子就甘愿上钩。纣王自以为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却放跑了有取而代之之心的西伯姬昌。”

姬昌闻听此言,大吃一惊。心想:这位老人身居深山,何以能知天下大事?更为不解的是,他怎能把我姬昌的心迹看得如此透彻?肯定不是凡人!便赶紧躬身施礼,态度诚恳地说道:“愿闻贤士大名?”

“在下并非贤土,乃老朽吕尚是也。”

“刚才偶听先生所言,真知灼见,字字珠玑,不瞒先生,足下就是你说到的姬昌。”

姜子牙此时才装出一副吃惊的样子,诚惶诚恐地说:“老朽不知,痴言妄语,请西伯恕罪。”。

姬昌连忙诚恳地说道:“先生何出此言!今纣王无道,天下纷乱,如先生不弃,请您随我出山,兴周灭商,拯救黎民百姓。”

姜子牙假意客套了一番,即随同姬昌一起乘车回宫,一路上纵论天下大势,口若悬河。姬昌如鱼得水,相见恨晚,回宫之后,立即拜姜子牙为太师,视为心腹。从此以后,姜子牙官运亨通,飞黄腾达,并且为灭商兴周出了大力。

俗话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姜子牙,在商纣王这棵大树即将倒下,无法再行依靠的时候,姜子牙略施小计便攀上了姬昌这棵长势茂盛的大树。果断地弃暗投明,“事二主”做了周朝的太师。倘若他愚顽地报定“忠臣不事二主”的陈腐观念,恐怕到老死也不过是商纣王宫中一个叫不上名字的小官吏,永无出头之日。

姜子牙的“心机”并不为过,事实证明他的举动无论是对于自己,对于武王,还是对于商周子民都是有利的。姜子牙做人稍显厚黑,便留名青史,其做人的智慧可说是炉火纯青了。

3.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人人都有喜新厌旧的天性,只是这种天性有人表现得很明显,有些人善于隐藏和隐忍,而做人若想成功,就应该懂得什么时候该隐,什么时候该显,什么时候放弃旧主而另投明主,在这拿捏和把握分寸之间,便正是一个人做人的“心机”所在。

达尔文在其划时代的巨著《物种起源》中提出了自然界进化的一个基本规律,那便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实这个规律不但适用于竞争激烈的自然界,同样也适用于竞争格局日益复杂的人类社会,这种竞争格局的存在,便导致了在特定的时候必然有适应社会前进方向的政权出现,也必然有被时代所淘汰的政权没落,在这种情况下,聪明的人便会选择投靠代表新生和希望的“新主”,而只有那种脑袋一根筋且顽固不化的人才会依然追随没落的旧主,成为时代和历史的殉葬品。

以敢于劝谏而名垂青史,与房玄龄、杜如晦等一起忠心辅佐唐太宗,开创了盛极一时的“贞观之治”的一代名臣魏征,便是这样一位懂得“喜新厌旧”的人,正是因为他选择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太宗,他的才华和忠诚才能青史留名,在历史上享有崇高盛誉。

魏征生于北周时代的静帝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其时,天下大乱,他出身于书香世家,父亲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曾经出仕隋朝,做过地方官,但很早去世了,所以,魏征年轻时候的家庭生活十分清贫,但魏征胸怀大志,总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于是,他就刻苦读书,勤奋学习,在学问和政治才干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时正值隋炀帝荒淫无道,天下英雄豪杰纷纷起兵反隋。魏征先是参加了元宝藏的起义军,但又觉得看不清楚天下大势,心中茫然,不知所从,便出家当了道士,以避一时之乱。后来,另一支起义军的首领李密非常赏识他,就立即派人把他请去,让他掌管军中的文书。

在李密的军中,魏征的地位很低,他没有任何发言权。即便合理而有远见的建议,李密也不矛采纳,李密的刚愎自用,导致了被王世充部火攻加奇袭,惨遭失败。

此时的魏征已看出李密决非改变天下的人,恰好此时李密走投无路,率部投降了李渊。魏征便抓住机会,成为了李渊手下的一员谏臣,为李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李唐王朝建立后,太子李建成见魏征颇有才华,便把他找来当做心腹,魏征忠心辅佐,李建成的势力便愈来愈巩固,岂料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哥哥太子李建成、弟弟齐王李元吉,自己当了太子。李世民也知道魏征既是李建成的心腹,又非等闲人物,就立刻召见了他。责问他说:“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间的关系呢?”魏征没有巧言机辩,而是据理回答,他说:“人各为其主,如果太子早听信了我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下场,我忠于李建成,又有什么错呢?管仲不是还射中过齐桓公的带钩吗?”

李世民听他说得既坦率又有理,尤其他举出了管仲射小白的历史故事,自己不能显得没有气度,就赦免了他,并封他为主薄,至此魏征算是真正地开始“发迹”了。

李世民即位为皇帝不久,就提升魏征为谏议大夫。唐太宗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成就了魏征的名声,魏征敢于犯颜直谏,促成了唐太宗善于纳谏的性格,魏征的进谏和唐太宗的纳谏同样名垂青史,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