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屈,是一种很容易产生的心情。当你心怀好意去做一些事情却被当作别有用心的时候,当别人把造成错误的原因强加于你的时候,当你把梦想当作事业,而别人却将你视为不务正业的时候,多数人都会心怀委屈,甚至是怨恨。
在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天下黎民,决定实行变法。
大明王朝到了万历登基之时,像是一个恶疾缠身的久病之人,要想让它重振雄风,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改革变法,除旧布新,给朝廷做一场彻底的大手术。
可新法令的推行,势必会有损于一些人的利益,所以,主持变法的张居正便被人怀恨在心。一时间骂声从四面八方向张居正涌来。
张居正一心为国为民,却落得千夫所指的下场,他的心里是痛苦的、委屈的,但他却没有在群起攻讦中后退半步,也没有因委屈苦涩而心如死灰,他依然向着那个“利国利民”的目标昂然前行。他将委屈尽数埋在心底,也没有去想自己的未来会是如何。
最终,张居正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万历年间资本主义的萌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明代文学家袁中道在评价张居正时,曾说道:“其立朝,于称几毁誉俱所不计,一切福国利民之事,挺然为之。”意思是说,张居正当朝为官,但凡一切福国利民的事,都会坚定不移地去做,而关乎自己的东西,却不去计较。张居正如果因遭人误解、攻击而放弃变法,如果让心中的委屈羁绊前行的脚步,那他只会是一个庸碌无为的内阁首辅,而不会是梁启超口中的“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
同理,如果我们因苦于无人理解而感到满腹委屈,又因为委屈而舍弃梦想,那我们便枉负了之前的一切努力,也毁了自己的人生。
一个能成大器的人,必然也能受得了委屈。曾国藩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曾国藩20岁时,在衡阳求学,拜在汪觉庵门下。有个叫杨甫瑞的同窗和他同舍,他的家族在当地很富有,是有名的富家子弟。杨甫瑞为人骄横,总是依仗家里的权势欺负同窗,更是嫉妒处处比他优秀的曾国藩,百般刁难。
一天,曾国藩正坐在窗前,认真地大声朗读文章,正读得专心,突然有人大声吼道:“曾国藩!你把光都挡住了,我还怎么看书啊,还不赶紧给我挪开!”曾国藩一听就是杨甫瑞,便停下来侧身朝对面的杨甫瑞看了一眼,此时的杨甫瑞并未读什么书,而且窗户的光线也并没有挡住他的光线,摆明了是想找茬。
明白一切的曾国藩心里很生气,想和他理论,又觉得跟这种人生气不值,就把凳子移到自己的床前,继续读书,没有理会那个无理取闹的“霸王”。
到了晚上,没有了光线,曾国藩点着灯津津有味地读书。杨甫瑞又冲他喊叫:“白天读,晚上读,在这装什么勤奋,你的声音那么大,我们还睡不睡觉了?”曾国藩听了,没有和他说话,自己默读起来。
不久,曾国藩中了举人,同窗们都向他道贺。可嫉妒的杨甫瑞不但没有表示祝贺,反而大声冲曾国藩嚷嚷:“这屋里的风水原本是我的,你一来就夺走了。”旁边的同学看不下去了,质问他:“你怎么反咬一口,曾国藩的书案原本就是你定的位置!”杨甫瑞不听,仍强词夺理:“我不管,就是他夺了我的风水。”杨甫瑞这样无事生非,倒打一耙,大家都纷纷指责杨甫瑞,倒是曾国藩过来劝解大家,这点小事不值得争论,大家对曾国藩都刮目相看。
立身处世,受不得委屈是无法成就大事的。曾国藩以后仕途通达,成为晚清将帅之才,这跟他年轻时候就表现出来的隐忍气度有很大关系。
事情都有两面性,委屈与仇恨一样,能带给我们证明自己的动力,也能带来满腹的牢骚。委屈对你而言,是良药还是毒药,究竟是让你更加坚强,还是催生出放弃的想法,就看你能否摆正心态,驾驭委屈。
十年树木,一棵小树,从弱小细枝到华盖参天,绝非一日之功,它要经历风吹雨淋,承受烈阳曝晒,更要学会在冰天雪地里耐心等待。百年树人,一个人,从蹒跚学步到成家立业,也不是朝夕可成,总要经历世间百态,饱尝人生五味。很多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难以忍受。很多事被我们放大了负面影响,而忽略了其带来的积极意义。就像吃药一样,我们常常因为药汁难以忍受的味道而抱怨不已,却淡化了它给我们带来的康复效果。感到委屈时,不要抱怨,将它放在心里,当作成长的养料。是故步自封,还是破茧成蝶,全在一念之间。
委屈的存在,不仅仅只是为了拿来打击和考验我们,可能也像一个提醒,让我们不要忘了还可以去努力变成更强更好的人。当你真的战胜了那些让你觉得委屈的事情,你才能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