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神话故事
28286500000043

第43章 老子——学传东鲁三千士,道衍西周八百年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市)人。老子的母亲在院子里乘凉,见流星划过夜空,心里有所感应,于是怀上了孕,过了七十二年,才从左边的腋窝里生下了一个须发皆白的小老头,因此叫他老子。又说,老子的母亲在一棵李树下生了他,并且一生下来就会说话,指着李树对他的母亲说:“就拿这棵树的名称来做我的姓吧。”因此老子就姓了李。

老子后来做了周朝国家图书馆的馆长,掌管王室的藏书。那时,已经活到了五十一岁的孔子,听说老子很有学问,就慕名来到了洛阳,向老子请求教诲。

老子知道孔子是北方有名的学者,就很热情地接待了他。一番寒暄之后,老子问道:“你最近在读什么书?”

孔子说:“在读《周易》,圣人都读这本书。”

老子摇头道:“圣人读它可以,你为什么要去读它呢?你知道这本书的精义何在吗?”

孔子说:“在宣扬仁义。”

老子说:“所谓仁义,不过是一种惑乱人心的东西,就像白天落入眼里的尘埃,只会混淆你的视线,又像夜里叮人的蚊子,只会增添你的烦恼。如果你能使天下的人顺化而行,执德而立,又何必去标举那些仁义呢?”

老子喝了一口水,接着说:“大道失落了,才用德来补救;德失落了,才用仁来补救;仁失落了,才用义来补救;义失落了,才用礼来补救。你看,白鹤不用天天洗才白;乌鸦不用天天染才黑。黑白的本质,不值得辩论,名誉的头衔,不值得夸耀。泉水干了,鱼儿就一同困在陆地上,由湿气相互嘘吸,用口沫相互湿润,倒不如在江湖里相忘。”

孔子从来都没有听过这么玄妙的道理,一时间失去了言语。

老子继续问道:“你觉得自己得道了吗?”

孔子说:“我求了二十七年的道,仍然没有得到啊!”

老子说:“这就对了。假如道是一种有形的东西,可以拿来献给人,那臣子就没有不奉献给君主的;假如道可以送人,那子女就没有不进供给父母的;假如道可以告诉别人,那人们就没有不告诉给兄弟的;假如道可以传与他人,那人们就没有不传给子孙的。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道是靠内心的领悟,而不在于对外物的探索。”

孔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向老子辩解道:“我用心地研究《易》《诗》《书》《礼》《乐》《春秋》,自以为很久了,熟悉了其中的奥妙,拿来谒见了七十二位君主,向他们讲解先王治国的道理,阐扬周公、召公的业绩,可是没有一个君主采纳我的主张。我不知道是这些人难以说服呢,还是这些道理难以发扬光大?”

老子说:“幸好没有君主采纳你的意见啊!你研究的那些东西,不过是先王陈旧的足迹,哪里是大道的根源呢?你要知道,天性,是不能改易的;命运,是不可变更的;时机,是不可挽留的;大道,是不可堵塞的;只要你得到了道,怎么样都行得通;但要是失去了道,那就只好处处碰壁了。”

经过了几天的学术交流,孔子辞别了老子,带着弟子们回去了。临行的时候,老子向孔子告诫道:“作为君子,如果恰逢其时,就可以出仕辅佐圣主贤君;如果不逢其时,就像蓬蒿一样随遇而安吧!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是将钱财隐藏着的,让人觉得他好像什么也没有;盛德的君子,也往往像一个愚鲁的人,毫不张扬外露。你要除掉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丢掉你雍容的风度和过高的志向,因为这些东西对你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你的,就是这些了。”

一路上,孔子认真地揣摩着老子所说的话,连续三天没有言语。他的学生子贡觉得很奇怪,于是就问老师是怎么回事。孔子说:“鸟,我知道它会飞翔;鱼,我知道它会游水;野兽,我知道它会奔跑。会奔跑的,我可以用网去捕它;会游水的,我可以用丝去钓它,会飞翔的,我可以拿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是怎样乘着风云飞上了天的。我前些天见到的老子,就像龙一样高深莫测啊!”

孔子救世心切,并没有听从老子的劝告,还是带着一帮弟子周游列国去了。历史证明,老子确实是有先见之明的,孔子后来在列国处处碰壁,有时还狼狈得像丧家犬一样。

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内外交困的周王室发生了争夺王位的内乱,王子朝逼迫敬王,觊觎王位。晋国出兵勤王,王子朝势孤,与党羽卷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国。文物档案流失,作为图书馆馆长的老子蒙受失职之责,受牵连而辞去了职务。

辞职后的老子,来到了洛阳城北的翠云峰,精心炼丹养生。翠云峰背邙山之原,面伊洛之流,视野开阔,山川绚丽,是一个修炼悟道的福地。老子在山上砌起了太极八卦炉,以乾、坤、艮、震、坎、离、兑、巽八方位,调动天、地、水、火、山、泽、雷、风的灵性,利用内外相济的道理,炼起丹来。炼了整整九九八十一天,老子揭开炉盖,只听得山崩地裂的一声巨响,炉膛里霎时放出了万道金光,直冲云霄。老子自食了一粒,顿时精气饱满,身轻如燕,脱了肉眼凡胎。老子又用仙丹将青牛点化成了神牛,成了他的坐骑。

从翠云峰下来,无书可管的老子决定归隐。于是他跨上了青牛,带上了行李,向西方的函谷关不紧不慢地走去。

把守函谷关的,是一个叫尹喜的官员。此人好观天文,爱读典籍,是一个很有道根的人。那天晚上,尹喜站在关楼上仰望星空,突然看见东方瑞霭氤氲,一道形如飞龙的紫气,由东向西滚滚而来。尹喜很早就听说过老子的大名,心里想,莫非是老子要西出函谷?于是顺口吟道:“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青牛驾车载老翁,藏形匿迹混元气。”

第二天午后,尹喜正打算下关去检查过往的行客,突然看见在稀落的行人中,有一位银须冉冉的老者,倒骑青牛而来。那派头,尹喜一看就知道是自己日夜思盼的异人来了,连忙三步并作两步,奔上前去,跪在青牛前拜道:“尹喜叩见圣人。”

老子见尹喜生得方脸厚唇,浓眉大眼,倒是一个不错的后生,于是试探道:“老朽一介布衣,哪里消受得起关令大人的叩拜?不知大人有何赐教?”

尹喜忙道:“老丈言重了,晚辈叩见圣人,自然是天经地义的事。晚辈不才,斗胆请先生在此留宿几夜,让我聆听您的教诲,领悟您高深的道法。”

老子说:“老朽有何神圣之处,受你如此厚爱?真是让我惭愧啊!”

尹喜道:“晚辈昨夜仰观天象,见紫气东来,知道会有圣人西行;见紫气浩荡,横贯三万里,知道来者至尊至显,绝非通常之圣;见紫气之首,有白云缭绕,知道圣人白发,是老翁之状;见紫气之前,有青牛星牵引,知道圣人一定会乘青牛而来。”

老子听罢,哈哈大笑,越发觉得这个后生很不简单,有心点化他,遂在尹喜的陪同下来到了官舍。尹喜请老子上坐,焚香行弟子之礼,并恳求道:“先生是当今的大圣人,圣人就应该以点化天下的人为己任,现在您将归隐,那些慕道的人就从此无师了!先生何不著书立说,将您的圣智流传下来,造福万代呢?”

老子应允,于是花了十多天的工夫,拿起刀笔,颤巍巍地在竹片上刻画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五千多个字,并把它分为上下两篇。这部书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后人因为它的上篇以“道”字开头,便称其为《道经》;见下篇以“德”字开头,便称其为《德经》,合称《道德经》。尹喜得到老子所著的奇书,如获至宝,日夜讽诵,如饥似渴。

老子完成书稿后,又在关上游玩了几天,终于辞谢了尹喜的盛情挽留,依然骑了青牛,出了关口,到昆仑附近的流沙一带隐居起来了。

送走老子后,尹喜站在关楼上怔怔地眺望着远方,心里怅然若失。

“我走后,你在这里好好的修行,一千天后,到成都的青羊肆来找我。”老子临别的嘱咐还在他的耳际。

很快,一千天就过去了。尹喜依约来到了青羊肆,等候老子的到来。不多一会儿,老子就骑着青羊,从空中冉冉降落下来。据说老子就在那儿点化了尹喜,两人一道仙去了。后来人们在老子下凡点化尹喜的地方建了一座道观,起名叫“青羊观”,即今天成都市的“青羊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