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励志人生·阳光卷
28301900000010

第10章 一起见证成长

1.和孩子一起学习

在美国一所大学的日文班里,突然来了一位近60岁的华裔老太太。她每天总是最先来到教室里温习功课,上课时十分认真地跟着老师阅读。她的笔记写得工工整整,年轻人便纷纷借她的笔记来参考。每次考试,老太太总是紧张地复习。有一天,老教授对青年们说:“做父母的一定要自律才能教好孩子。你们可以问问这位受人尊敬的女士,她一定有一群有教养的孩子。”青年们一打听,果然,这位老太太叫朱木兰,她的女儿正是1986年当选为全美六大杰出妇女之一的赵小兰,现任美国政府劳工部长,这是迄今为止华裔在美国联邦政府中任职最高的官员。

一国之希望在于人才,人才之根本在于教育,而教育水平之高低,又与家庭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党的“多次”报告中强调要“形成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共青团的会议上,****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同志向全国青年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努力学习;二是善于创造;三是甘于奉献。

一个学习型社会已经到来。不仅青少年要学习,父母老师也要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弘扬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是民族大业之基础,也是父母之责任。

近几年来,学界重新认识国学经典,团中央倡导“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中华民族素来的教育目的是“读书明理”。

明什么理呢?就是明白做人的道理,也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

读千古美文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完善人格,陶冶情操。

别看商州区城关小学的张宇轩是个小学生,她可真是了不起,能背诵数百篇中华美文。她的爸爸是商州区文联主席,父女俩常常一起诵读古诗文。更可贵的是,他们一家人还能用古诗文中的经典句子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知行合一。

女儿背会《明日歌》,懂得了“今日事,今日毕”的道理,每天不用父母提醒,自觉按时完成作业;妈妈背会“天下事有难易乎”,迎着困难上;爸爸常常用古诗文中的道德知识教女儿做人做事。全家勤学向上,创立了很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中华美文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先进文化,传播了道德知识,宣传了道德规范。亲子同诵中华美文,是加强家庭道德建设的好办法。

“知心家庭”倡导一家人“同诵中华美文”,妙就妙在共学同诵上。今天的父母,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和孩子一起学,既补偿了过去的不足,又能感染孩子。

当你和孩子一起背诵北宋大政治家、大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一定会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气势宏伟的警句打动。你会告诉孩子,“忧虑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就是崇高的民族精神,他幼小的心灵就会受到激励,并懂得少先队队礼的含义,懂得什么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当你和孩子一起背诵《老子·道德经六十三章》中“轻诺必寡信”一句时,你一定会想到说话不算数的家长没威信,轻易许诺一定缺乏信用,你做到了诚实守信,再教育孩子明礼诚信,就有了说服力。

当你和孩子一起背诵《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一篇中的千古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时,告诉孩子“尊敬我的长辈,并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别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孩子,并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别人的孩子”,同时身体力行:你常常带着孩子去看望老人,孝敬老人,给老人过生日;你不仅关心自己的孩子,还关心贫困地区的孩子。在你的影响下,你的孩子便学会了“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学会了“团结友善”的道德规范。

共学同诵重在“同用”。知识是需要学习的,道德是需要传播的,家庭的道德建设靠父母、孩子共同完成。我们要从一言一行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断增强道德建设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有个中学男孩在学校表现很好,可在家很懒,从不打扫自己的房间,他认为这是区区小事,自己是干大事的料。爸爸在他的屋门上贴了一句古训:“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儿子看后受到了教育,知道了大事都是由小事组成的道理,开始自己打扫房间了。这种交流的方式,是心灵的沟通,以理服人,比斥责更有效。

《中国少年》上登载了一则报道:闫妮是名优秀的中学生,她的成长也得益于先进文化的熏陶。

闫妮的父亲是一名军人,一直在边远山区工作,女儿10岁时才调回北京,和女儿生活在一起。作为军人,他有自己的事业,作为父亲,他很歉疚,觉得欠了女儿很多。他一直扪心自问: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女儿?”最后,他决定帮助女儿励志。

上小学时,闫妮有一个日记本,她主动请爸爸在扉页上为她写一段话。父亲写了荀子《劝学篇》里的一段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闫妮对这种方式很乐意接受。她对我说:“我知道爸爸是在鼓励我学习,告诉我在一点一滴积累中学习。这种方法挺好的。如果他把这段话读出来,就是另一种感觉了。因为那时我才10岁,听不懂,可他抄在我的本上,我可以天天看,天天想,爸爸为什么要送我这段话?爸爸不向我说明,我的好奇心越重,这样一步一步去思考,就理解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话不在多,有用则灵。闫妮的父亲并没有因为10年不在女儿身边而觉得愧对女儿,而是用中华民族先进文化去点燃孩子心中理想的火花,去树立道德与规范,这种父爱是理智的爱、智慧的爱、独特的爱。

闫妮上了中学后,每当遇到挫折和困难,比如:学习成绩下降了,竞选干部落选了,和同学吵架而陷入苦恼了、情绪出现波动,父亲都会找一本书或抄一段文字,让女儿自己去看。隔一段时间,再和女儿交流:“你对这事怎么看呀?”

女儿对父亲心服口服。这是一个很独特的方法,对于今天有学习和思考能力的中小学生来说的确是个很好的办法。

大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我之所以看得比较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作为21世纪的中国人,应豪迈地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山峰上,面向世界,开创未来,共同营造“知心家庭”。

2.和孩子一起阅读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爱书、爱读书,但生活中,真正懂得为孩子营造阅读世界的父母却并不多。

在现实生活中,提起孩子的阅读,很多家长心中常会画出这样一个等式:阅读=看课外书=看闲书=和学习无关=影响学习。这和家庭教育中老生常谈的父母功利思想直接相关。许多家长,让孩子在学龄前读书是为了认字,上学之后,孩子只能看和学习直接相关的书,家长很少鼓励孩子自主阅读、自由阅读即使让孩子看书,最多看点优秀作文。不少孩子的阅读兴趣被父母的教育功利思想慢慢泯灭了。

有不少家长打来电话说自己的孩子不乏聪明,可就是学习不好,令他们非常苦恼。家长在电话中常常将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归结为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缺少学习兴趣,有些父母甚至怀疑孩子得了多动症。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儿童阅读研究专家舒华教授的研究告诉我们:家长的这种理解并不全面,很多孩子的学习问题是由阅读问题引起的。舒华的这一结论来自她与她的研究小组几年来的研究和调查,他们发现很多智力正常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困难,严重的已经发展为阅读障碍。

甚至在文化气氛浓厚的首都北京,小学生的阅读障碍率也达到6%-8%。

也许多数家长认为阅读能力顶多会影响到孩子的语文成绩,其实,阅读困难不仅会使孩子的语文学习产生困难,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因为任何学习都是从阅读开始的。

早在四年前,世界经济组织进行了一次全球青少年阅读能力的调查。

这个组织在调查报告中指出,15岁的青少年不可能在学校里学习到成年以后所需的一切知识和技能,因此,学校教育必须为终生学习奠定稳固的知识基础,而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终生学习的基础和最大的本钱。

一个经济组织为什么要关注青少年的阅读能力呢?原来他们在研究国际成人阅读能力时发现,阅读能力强的人不但比较容易找到工作,甚至薪水也比较高。学历高低固然会影响就业机会,但是当学历相当时,阅读能力强的人担任高技能白领工作的几率就明显高得多,而且阅读能力比学历高低更能准确预测一个人在职场的发展。

如何给孩子营造一个阅读的世界?父母要从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开始。对于孩子而言,读书是从兴趣开始的。能否乐在阅读,也是继续保持和发展阅读能力的关键要素。孩子会不会为兴趣而阅读、喜不喜欢和别人讨论读过的书、逛书店和上图书馆看书的频率高不高、重不重视阅读,都会影响他们未来的阅读习惯。而国际成人阅读能力调查发现,中学毕业后,若是长期不阅读,阅读能力就会逐渐退化。为了保持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更高的阅读能力,我建议家长要做到:

第一,家长要以身作则,自己也应该有阅读习惯。

第二,要替孩子创造一个很好的阅读条件,例如孩子有自己的书房、书桌、书架,家庭要预备一个好的阅读环境。

第三,家长要为孩子买一些书,不用买很贵的书,鼓励孩子和其他朋友交换书来看。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选书。

第四,和孩子一起读书。这一点非常重要,对小学阶段的孩子尤其如此。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父母给予孩子读写支持的多少,将显著影响孩子的读写能力。一项名为“阅读能力在美国”的研究报告显示,以小学四年级学生为例,父母参与少的学校,其阅读分数低于全国阅读平均分数46分,相反的父母参与高的学校,其阅读分数高于全国阅读平均分数28分,两相比较相差达74分。

世界经济组织在他们关于青少年的阅读能力调查中提道:

家财万贯,不如满室书香。因为文化资产的影响力更胜于物质财富。家里图书的数量、种类愈多,父母愈常和孩子讨论书籍、电影、电视节目的内容,孩子的阅读能力也愈强,这就为他们将来参与社会竞争赢取了一张最有价值的通行证。

犹太民族饱经磨难,但在智力领域中,却常能处于优势。在犹太人家里,小孩稍微懂事,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仪式的用意是,书本是甜的。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14岁以上的犹太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为世界之最。

在犹太人的传统教育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习俗:

在象征书本的石板上,用蜂蜜写出希伯来文或《圣经》中简单的一节,请孩子在默记内容的同时舔食石板上的蜂蜜,然后再吃掉准备好的蛋糕、水果和干果。所有这些美味都使孩子们从小就感觉到:书本是甜蜜和充满诱惑力的,品过之后,值得细细回味、咀嚼。

如果您能够帮助您的孩子从小就体味到阅读的甜蜜和快乐,这将是您送给孩子的最珍贵的一笔财富。

3.和孩子一起谈性

“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

“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

“那我是怎么进去的呢?”

“……”

“爸爸,什么叫****?”

“……”

面对孩子对性知识提出的种种疑问,做父母的常常无言以答或难以启齿。

一对双胞胎男孩长到12岁了,可学校里还没有开设生理卫生课,于是,他们的父母决定亲自上阵。他们到处找课本、找书,可惜,根本没有图文并茂的教材,所有关于青春期教育的书,都是在讲伟大意义,在讲重要性。

“伟大意义还用你说?我们最需要的是怎样开口。”母亲如实说。

于是,夫妻俩开始自己编教材。他们在电脑上为孩子们展示了各种照片,指着图告诉孩子什么叫生殖系统,什么叫****,什么叫遗精,什么叫艾滋病……两个孩子像上课一样,了解了许多人体的基本常识。

需要说明的是,双胞胎男孩的父母是报社高级编辑,他们有选择资料的便利条件,在家庭性教育这个问题上,更多的父母仍然面临着无法开口的尴尬处境。他们是怎样对待孩子性健康教育的呢?孩子们是怎样获得性知识的呢?

曾经有人对1500个家庭作了调查。调查显示:父母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方法存在很大问题。有74%的父母没有意识到应该适时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当孩子向父母问及关于性方面的问题时,有50%的父母告诉孩子长大后就知道了,能够给孩子进行比较深的人讲解的人只占3%。而另一项调查表明,目前中国青少年的犯罪数量占总犯罪数量的70%,其中有30%是性犯罪。其中,婚前性行为普遍、性病和艾滋病蔓延、少女怀孕增加是目前青少年性健康教育面临的三大难点。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性知识的主要来源是书籍、宣传单和杂志,来自母亲的只有3%,来自父亲的更少,只有1%。

我看过这套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儿童百科全书》,全书共分4卷,大16开本,全部由彩色的形象的图画与照片组成。4卷分别是《地球家园》、《人类社会》、《科学技术》、《文化生活》。有关性知识的内容在《文化生活》卷,题目是《我从哪里来》。上面有人体形象,男女生殖器结构、精子和卵子的作用以及胎儿在母体中的不同形象等,一目了然,生动形象,难怪许多孩子那么爱看。

孩子们为什么爱看这套书呢?这套书最大的特点是把知识形象化了,不是干巴巴的说教,更不是纯文字的枯燥无味的知识灌输,而是运用各种图片把一些深奥的科学道理简单化、形象化了。此外,一些由国外翻译到国内的生动活泼的性教育手册,也可以作为父母和孩子共学的资料。

我们这代父母,都没有很好地接受过性知识教育,即使懂得一定的知识也不知道该怎么对孩子说。面对孩子的提问,我们常常十分尴尬,或避而不谈,或对孩子提这样的问题感到担忧和不满。时代在发展,孩子在长大。在性教育方面,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而且是最合适的老师。不懂,没关系,找出一本好书,和孩子一起学,肯定比你敷衍孩子或欺骗孩子好得多。

小孩有时很幼稚,他提出的“性”问号,实际上他并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父母也不必惊慌。只要认真地用讲童话的方式讲给他听就可以了。

但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就不能讲“童话”了,除了要讲知识,还要重视对他们进行性别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异性交往的观念。孩子的异性交往,是对生命的认知。

孩子和异性交往时,充满了好奇和神秘感。从生理角度分析,荷尔蒙使人带有阳极或阴极电场,在一起会“触电”,有些专家管这叫“磁场效应”,也就是我们说的“异性相吸”。少男少女对异性的好感和注意力是成长中的自然现象。另外有相当多的孩子在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所以产生一种对异性的渴望。

性教育专家陈一筠教授忠告父母说:“我们要跟孩子讲,种果树要有夏季的耕耘、除草,才能有秋季的收获。如果夏天就摘下果子来吃,味道肯定很涩。社会有很多陷阱和诱惑,要避免一些事发生,爸爸妈妈得有打预防针的准备,随时了解孩子和异性的交往是什么状态。而且引导要科学、有艺术性,不能用成年人的方法,也不能用一般学科的方法。应该先让孩子心中有数,再让他去交往,绝不能等孩子有危险了才想到教育。另外,男孩女孩交往,一旦进人两个人的世界,就容易走人误区。因此父母应该提倡孩子群体交往。这样既能达到对异性的了解,同时又避免走人误区的危险。不要等到考试的时候再去读书。”

和孩子谈性,还要谈谈如何防止性侵害。

据《中国青年报》发布的一项名为“关注中小学生性侵害”的网上调查显示,一半多(52%)的被访中小学生网友表示,没有人和自己提到过这个问题。

先后共有6164名中小学生网友参加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被访中小学生网友对儿童性侵害有误解。有三分之一的被访中小学生认为“性侵害只会源于异性”,有27%的被访中小学生认为“只有女生才会遭受性侵害”,还有26%的被访中小学生认为“性侵害只会来自陌生人”。

儿童性侵害定义大致可以这样描述:一切通过武力、欺骗、讨好、物质诱惑或其他方式,把儿童引向性接触,以求达到侵犯者满足的行为。

在这次调查中,中小学生获取这方面知识和办法的途径不容乐观。在被问及“是否有人告诉过你遇到性侵害时该怎么办”时,只有41%的被访中小学生表示“爸爸妈妈对我说过”,只有7%的被访中小学生表示“老师对我说过”。

4.和孩子一起交友

从美国回来的哈佛商学院的MBA陈宇华女士认为:哈佛最看重人的是能力。主要是为人处世的社会交往能力,也就是会不会交朋友。

陈女士告诉大家,国内一个名牌大学的男生在哈佛读博士,获全额奖学金,但性格孤僻、不喜交往、心理压抑,去美国三个月后便卧轨自杀。哈佛大学曾做过调查,一个人的成功,百分之八十靠情商、靠人际关系。那些封闭自己、与人交流困难的人,即便很有学问,也很少获得成功。

孩子终究会长大,会独自走向社会。他们能否独立生存,能否获得成功,主要看他们能否与人和谐相处。知识使人变得文雅,而交往能力使人变得完善。

交朋友是需要学习的。不仅孩子要学,父母也要学。许多家庭创造了很好的和孩子一起交朋友的经验。

北京女孩陈文静、陈文佳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她们的父母就非常善于帮助孩子交朋友,并和孩子一起交朋友。说起这点,文静、文佳的爸爸陈小群感受颇深:

“现在父母很少教孩子怎么去处理人际关系,我的体会是,人际关系,父母一定要教孩子。大人在单位,如果同事关系不好,很难愉快地工作,甚至还会把坏心情带回家。孩子大部分的时间在学校,如果和同学、老师关系不好,与人有了矛盾冲突,也不知道怎样处理,孩子就很难快乐起来,也很难保持健康平和的心态。”

“我们经常教孩子的为人处世原则是: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爱做什么做什么,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爱说什么说什么。其实,这个原则的前提就是一定要尊重别人。”

“有时,孩子回到家也会很激动地说:‘谁谁什么什么地方不好。’我们在听她说完后,最后都会问她:‘这件事情是他不对,那你觉得他有什么优点呢?’孩子就会去想别人的优点,这样在人际关系中孩子就比较容易看到更积极的一面。”

“四年级的时候,文佳班里有一个担任班干部的女孩,总爱找借口扣她那组的纪律分,弄得她特别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

轮到文佳值日的时候,她也想找理由去扣那个女孩的分。我就告诉文佳:‘你不是觉得她的做法挺差劲的吗?如果你也像她那样做,你不就是在做自己讨厌的事情吗?最好的办法是,你告诉你那组的同学,要做得100%好,别给人家留下借口。’可文佳说:‘我们组里总有一两个调皮的孩子,他们也不听我的。’我就又跟她说:‘调皮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表扬,别人总爱看他们的缺点,很少有人能表扬他们。但每个人都是有优点的,你只要发现他们的优点去表扬鼓励他们,我保证他们能做得很好。’后来,文佳这样做了,果然,那些调皮男孩也很服她,从那以后文佳她们组很难让别人找到借口。最让我们欣慰的是,那个女孩子看到自己总和文佳作对,文佳并没有以牙还牙,慢慢也改变了,后来她们成了好朋友。”

文静、文佳一旦学会了交朋友,就渴望结交更多的朋友。她们的父母理解女儿,还和女儿一起交朋友。在全国少工委组织的“五十六个民族小伙伴手拉手进北京”活动中,两次分别把内蒙古女孩娜荷芽、云南布朗族村寨女孩张会莲接进家,全家与她们交朋友。

张会莲家住云南澜沧江畔,祖祖辈辈都是茶农,她是村里唯一来过北京的人。为了来北京,她坐了七天七夜的汽车、火车。她的梦想是从家乡修一条直接通到北京的非常快非常快的路,能让更多的小伙伴到北京来,也让更多的大哥哥、大姐姐到她的家乡去,把家乡建设得和北京一样漂亮!娜荷芽的家乡在内蒙古大草原,她的梦想是让已经变成沙漠的地方长出绿草。这些都是姐妹俩在北京难以了解到的,远方的朋友就像一扇小窗户,一下子向她们打开了一个大世界,萌发了一个个美丽的梦想。

对于娜荷芽、张会莲这样的偏远地区的孩子,交往的意义也是一样重要。第一次来北京,张会莲十分拘谨,不爱讲话,分别时连“再见”都不会说。通过敞开心扉的交往,她们距离拉近了,从陌生到熟悉,第二次再见面,会莲像变了一个人:爱说爱笑,活泼开朗,主动打招呼、演节目,灿烂的笑容全都挂在了脸上。

心是一个小窗口,如果这个小窗口打开了,那么再大的世界都能装下。孩子要勇敢地走向世界,父母就要热情地鼓励孩子敞开胸怀。

孩子都渴望朋友。但是现在,很多孩子缺少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久而久之,不合群的孩子越来越多。

不合群的孩子有着很多的困惑和迷惘,时常陷入孤独、寂寞和多疑的不良情绪之中,容易产生自卑或自负心理。做父母的,一定要有意识地开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在同龄人中学会交往。

孔屏是一位孩子的母亲,她定期约孩子的小朋友到家里玩或带孩子到小朋友家里做客。每次家里来了小客人,她都准备好孩子们爱吃的水果和点心,让他们一起边做游戏,边分享他们喜欢的食品。孩子们喜欢唱歌,她就让他们独唱和合唱轮流进行;画画的时候,先出一个题目,每人画一张,她指出每人画得好的地方,然后让他们合作画一张最好的。孩子们在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中渐渐地学会了合作,从而培养了合作意识。

近年来,有些专家提出一个新观念———“同伴教育”。同伴教育的内涵就是让同伴一起交往,在交往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这样更容易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交往能力。最好的同伴就是朋友。

5.和孩子一起上网

当今孩子的社会交往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不同,他们除了面对面、写信、电话交往之外,还可以通过网络交际。父母和孩子在网络面前“地位”几乎是平等的,而父母更需要加强网络知识的学习,因为孩子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更强。

有个13岁的初中女孩,是班里的学习委员,网名叫“红红的青苹果”,迷恋上全国优秀青少年网站———中少在线。一天晚上,她为了上网居然连晚饭都不吃。妈妈火了,对她说:“你再上一分钟网,我就把电脑送人!你和那些沉迷在网吧里的坏孩子一样!”没想到女儿说:“一样?妈妈,你错了!在网上我有那么多朋友,甚至比我身边的朋友还好!我离不开他们!”打那以后,母女俩很少说话,一天最多说两句。母亲十分烦恼,怎么对待这个矛盾呢?她终于鼓起勇气,上网求助。她给自己起了网名叫“激情燃烧的岁月”,学着发帖子向小网友们述说自己的烦恼。

一时间,引起强烈反响,网友们纷纷回帖发表自己的感受。

拉比·雷奎特:既然您已经上了这个网,您可以学着去喜欢这个网站。这里的确是一个很有趣的地方。我和她一样的年纪,我也很喜欢这里,这里可以交到许多朋友,甚至是知心朋友。我认为她上这个网站没有什么错误,但到不吃饭的地步可能就过头了……您一定是一位负责的母亲,您可以和她谈谈,而不是以冷战的方法解决。希望你们的亲子矛盾尽快解决。

风雪狂刀:对于父母比较武断的行为,孩子都会有反抗心理,何不放任她几天,等到开学后她静下心来再说呢?当然,孩子对父母也不能过于无情,经常陪父母聊聊天谈谈心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芽伽:如果您经常上网就会觉得这里的确有许多好孩子,大家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的。

激情燃烧的岁月:我想,我和孩子还需要更密切的沟通,我需要了解孩子。

风雪狂刀:两代人的隔阂太大了,以至于用水泥是不可能填平的,但是如果两边的人都努力地往鸿沟里填上膨胀性塑料的话,说不定这个隔阂不会变得那么大,会一点一点缩小,直至愈合……

拉比·雷奎特:其实家长也是担心孩子网恋,或聊天时遇到坏人什么的,我认为家长应该保持警惕,但不要采取过于怀疑的态度。如果起疑,也要用尽量缓和的方法来和孩子交谈,让孩子对父母信任。

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会试着向孩子解释。我想她现在甚至开始厌恶我了。她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中少网,所以不让她上网对她来说肯定是个打击。

拉比·雷奎特:是吗?那您叫她来看看这个帖子,她会知道其实妈妈是很关心她的。

红红的青苹果:我已经跟妈妈说明白了……她答应我每星期天可以上半个小时中少网,感谢各位。

许多父母认为,今天和孩子沟通很困难。难在哪里?难就难在我们不懂得和现代孩子沟通的方法。到网上看一看,孩子们讲得入情入理,推心置腹。为什么网上交流这么容易?因为是平等交流。在平常的生活里,父母老想教育孩子,总是摆出家长的架子居高临下给孩子“上课”,要么讲千篇一律的大道理,要么怀疑猜测,使孩子反感与成人沟通交流,时间久了,就关闭了与别人交往的大门,变得孤僻。

孩子迷恋上网,父母恐惧孩子上网,成为当今父母与孩子间最激烈的矛盾冲突。

袁融跟他当大学教授的妈妈窦卫霖之间的矛盾,正是从上网聊天和玩电脑游戏开始的。说起跟妈妈发生的网络冲突,袁融记忆犹新:

“我们的冲突是从初中一年级开始的。那时,我想接触更多的东西,虚拟的网络世界是个无拘无束的环境,我特别希望上网去玩,多交一些朋友,跟他们在网上聊天或打网络游戏。”

“刚开始上网,时间耗得不是很久,后来占用的时间越来越长了。我妈开始管我,有时游戏玩到一半,我妈就打电话叫我,真让我受不了。”

袁融的妈妈回忆说:“记得他在小学时,我们就给他买了游戏机让他玩,我觉得孩子快乐是很重要的。但是上了初中,他开始玩网络游戏。一开始我没反对,觉得玩游戏能培养人的组织能力,对孩子智力开发有好处。上初二后,他玩游戏的时间越来越长,学习也受到一定影响,我觉得该管一管了。可怎么管呢?我觉得特别难,因为那时他已经迷恋上网了,玩起游戏全神贯注,你怎么说他也听不进去。”

母子俩共同回忆起最激烈的一次矛盾冲突。

一次,袁融玩网络游戏上了瘾,怎么叫也不下来。妈妈火了:“你再不下来,我今天就让你玩个够,下次你别想再上网了,我可以修改你的密码!”

袁融说:“你设密码,我会解码!”

妈妈想,既然在电脑方面摆弄不过儿子,就以理服人吧!于是,她对儿子说:“咱们这样经常吵也不行,家庭气氛弄得太紧张,咱们谈一谈吧!”

谈话时,儿子的一句话给妈妈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不让我上网,你就砍断了我的小指头,如果我的小指头没了,你说我还能好好学习吗?我还能幸福生活吗?”

妈妈万万想不到,网络对儿子有如此大的吸引力,竟然成了他身体的一部分———小指头!

妈妈又告诉我,真正的转折点是在儿子上初二的时候。那时,她去美国访问学习了半年,袁融的爸爸也经常出差,没有人管儿子上网的事。其实,她也是很不放心,时常打打电话,而更多的是与儿子相互发Email,一来关心儿子的生活,二来督促他学习。当然,少不了说让儿子少上网玩游戏的话。

在美国,妈妈自己介入到互联网,才感受到互联网在美国学生以及美国教育当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妈妈发现,跟儿子在网上沟通交谈,效果比打电话要好。妈妈渐渐改变了原来的想法,更意识到不能断然阻止孩子接触网络,而是需要引导。

恰恰在这期间,妈妈听说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改变了妈妈的观点:

一个女孩子整天迷恋上网,总把自己关在屋里,不爱跟母亲说话,使母亲感到十分痛苦。母亲很想了解女儿的世界,很想知道为什么网络对年轻人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于是,母亲便化名上网主动找女儿聊天。女儿一直不知道这个“知心网友”就是自己的母亲,在高中的三年里,跟这个网友交流,说心里话。她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网告诉“知心网友”这个好消息。这时,妈妈推开门,走进女儿的房间说,这个网友就是我!

袁融的妈妈受到启发:要与孩子沟通,就要理解孩子,知道孩子喜欢什么、爱好什么。从此,她便经常上网跟孩子们聊天,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生活。

袁融说:“有这样的妈妈,我挺幸运的。我现在上高二了,应该多关心一下父母了。家庭应该是快乐和欢乐的殿堂,我觉得跟父母交流,不是为交流而交流,而是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气氛,这也是对家庭负责的表现。”

现在,许多父母总是对孩子上网的事担心,甚至提起网络就害怕。但是,如果父母真的上网与孩子真诚交流,便会发现,网络也是一个可以真心交往的地方,而并非到处都是陷阱。父母如果想改变与孩子紧张的关系,不妨走到网上,走到孩子们中间,与他们进行朋友式的交流。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与自己的孩子沟通,而且可以有效地改变自己,令自己更年轻、更有活力,令激情燃烧的岁月更长、更久。

6.和孩子一起分享爱

当您和孩子分开很久以后,您发现孩子已经不愿意接纳您了,或者您发现孩子大了之后,就不愿把心里话告诉您了。每当此时,您很苦恼,却找不到办法。不管您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况,您都不妨来看看怎样和孩子一起分享爱。

爱的分享!

当学会了爱的分享,就共同品味到爱的滋味。

这就是分享的魅力!

有了好心情,一定要告诉别人,这就是分享!

有了好想法,一定要说出来,这也是分享!

一种快乐,与别人分享,就变成两种快乐!

亲子沟通,一定少不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