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中角荣家至今还珍藏着一瓶茅台酒葛水平
1972年9月29日,北京的天空秋高气爽,寥廓空明的天宇下长安街上一队轿车滑过,车上坐着日本总理大臣田中角荣和外务大臣大平正芳。今天的这个日子,是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一个特殊的日子。中日两国政府首脑在北京签订了《中日联合声明》,宣告了两国邦交正常化。
当晚,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书斋内接见田中角荣一行。见面第一句话,毛主席问客人:“田中先生,和我家的他(指周总理)吵完了吗?不能不吵啊!”主席的言外之意,怕是要告诉田中,中国人民曾经的战乱之苦,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有记忆的。在联合声明谈判过程中,田中与周总理是有过争吵的也就不是意料之外的事情了。此时,主席要田中坐下来,犹如两家邻居见面,百味人生,历尽坎坷,曾经的以往有了今天的结果,双方却有一种五味俱全的滋味在其中。
与毛主席的会谈持续了近一小时。在会谈中,两人没有再谈任何政治问题,只是谈个人、谈“孝道”。世事的荣枯更迭,人生的悲欢离合,谈古论今,无穷的悬念,不尽的跌宕,两人的谈话兴趣早已不限于“秦时明月汉时关”了,天地斑驳,谈话的乐趣自在不言中。会谈结束时,毛泽东轻声说:“田中先生,我年纪也大了,神经痛,很快要去天国了。”离别之际,毛泽东从书架上拿过一套《楚辞》,赠给田中。虽未见有黄金屋,但是,现实浓郁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和书中瑰丽的文辞,已经告诉了田中,毛主席是把他当客人了。
当晚的国宴由于历史环境的改变,展现在酒宴上的不再是历史的起起伏伏。也许是国酒茅台的作用,举杯,再举杯,再举杯!历史丰满了这个日子,茅台酒丰满了这桌宴席。一杯纵横无不如意的酒啊,天也宽了,地也宽了。“琼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
由于谈判的顺利,加之晚宴周总理不停地劝酒,在飞往上海的专机上,田中角荣在周总理身边睡着了。临行前,周总理专门嘱咐外交部礼宾部门送给田中两箱共48瓶茅台酒。两国首脑喝茅台酒的故事在日本传开后,茅台酒在日本市场上的售价一下子涨了三四倍。据说当年周总理送给田中首相的茅台酒在田中家现在还保留有最后的一瓶。也许没有多少人知道这瓶酒与两个国家的外交关系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田中真纪子曾表示:这瓶酒将作为田中家最珍贵的礼物永远保存。能够保存下来的,总有它深远的历史背景!
“还是先从茅台开始吧”
白雪林
有趣的是古典小说《西游记》里的一句话:“成全万事全靠酒”,真耐人寻味。凡夫俗子如此,就是那些名垂青史的人们也是难逃美酒的诱惑。
酒的发明充分证明了中国人的聪明机智和柔中带刚的性格。你想了解中国人的性格吗?只要喝几杯茅台酒就妥,差不多马上搞定了。
在1969年秋天中苏两个大国之间进行的冗长沉闷的边界谈判中……这次谈判长达十年没有结果……茅台酒就在这枯燥乏味的外交场合发挥了神奇的作用。茅台酒成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中苏两国外交家们中间的磨合剂。
1969年春夏两季,在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的小岛上接连不断地发生的零星武装冲突,造成了双方的一些伤亡。1969年4月和8月,处于中亚地区的中苏边界又发生了冲突。8月13日的战斗达到了最高峰,造成了双方的较大伤亡。中苏两国的紧张状态达到了如此的地步以致到了8月23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声明,宣布战争随时都可能爆发。
中苏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空前紧张。
当时有这样一个插曲。苏联总理柯西金给北京打电话,要求同毛主席紧急通话。我方女话务员得知对方身份后,骂了他一通,说:你这个“苏修”头子,不配和我们的伟大领袖通话!柯西金又说:那能否请周恩来总理接电话?这位话务员称:我们的周总理那么忙,哪有时间跟你说话。然后,她就把电话挂断了。毛主席获悉后批评说,电话是打给我的,怎么不报告就拒绝了。周总理还指示,应对那位话务员进行批评教育。
能够想象,苏联总理柯西金被中国女话务员抢白训斥后的恼怒,没有办法,大人物也有被小人物捉弄的时候。
在苏联领导人中,柯西金与我领导人交往很多,而且他的态度相对温和,让人比较容易接受,他和周恩来总理私人之间的感情也很深,他钦佩周恩来。
1969年9月11日,柯西金总理从河内参加越南胡志明主席葬礼后回国途中,在北京机场候机楼西侧的贵宾室里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了会晤。会谈持续了三个小时,两国总理着重讨论了缓和两国边境地区局势问题,并达成一些共识。双方同意,中苏之间的原则争论不应该妨碍两国国家关系的正常化;两国不应为边界问题打仗,应通过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解决前,应该首先签订关于维持边界现状、防止武装冲突的临时措施协议。双方还赞同恢复互派大使,重新发展双边贸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两国总理谅解”。
这次会见是应苏联方面倡议而举行的,称之为“机场会见”。
于是,中苏之间的谈判开始了。
乔冠华、韩念龙、余湛副外长先后担任中方边界谈判代表团团长。他们都是经验丰富、才华出众的老一辈外交家,也是令对方敬畏的谈判高手。苏方代表团团长先由第一副外长库兹涅佐夫担任,他是一位资深职业外交官,曾任驻华大使,后因病改由伊利切夫副外长任团长。
昂尼德·伊利切夫在赫鲁晓夫时期曾任苏共中央书记,主管意识形态工作,是哲学博士,讲起话来头头是道、颇有哲理,但喜欢咬文嚼字、长篇大论。会谈中,他总是眯着眼睛,悉心捕捉中方每一句话后面的含意。有时他脸涨得通红,耸耸肩膀,摊开双手,做无奈状。回应中方的观点时,他立场强硬,用词尖刻,惯于指责中方“拖延”、“封杀”谈判;爱说这是“聋子对话”,应该“相向而行”;偶尔也冒出句俏皮话,如说中方是“车拉马”(意为本末倒置),讽刺中方所提的新建议像是“大山生出了一只小耗子”(意为雷声大雨点小)。由于谈判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双方就经常停滞在打口水仗状态。
中方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和苏方代表团团长伊利切夫此时可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材了。二人都是哲学博士出身,都喜欢饮茅台酒。二人之间在谈判桌上是观点立场的对手,谈判休息时就是拼酒的对手。
乔冠华平生风流倜傥,才华横溢,不拘小节,酒量很大,很难醉倒。1970年5月,他为毛泽东起草《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倒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的“五·二○声明”,就是铺开稿纸,摆上茅台酒,一手握笔,一手端杯,开始写作的,一斤茅台喝光了,几千字的文章写完了。毛主席对他的文章很满意,稍做润色发表了。那伊利切夫喜欢茅台,这不是正撞在了乔冠华的枪口上了。
中国代表团的方针是,保持苏联人对谈判的兴趣,让谈判持续下去,或从另一方面来说,不让莫斯科发现谈判无所进展,从而找到中断谈判和发动军事进攻的借口。中国人是在走钢丝,在寻求一种国际平衡,毛泽东此时在想为了对付苏联,该和美国、日本改善关系。
因此整个谈判过程,双方都处于僵持状态。
谈判的马拉松架势已经显露出来,每次的会谈时间都很长,从早晨八点半开始,中午十二点结束,中间需要休息一次。双方利用休息时间研究一下谈判对策,顺便用些点心,也能缓和缓和气氛。谈判多数是紧张的,双方在很多问题上争论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
但是,中国人非常聪明,决不能在谈判桌上和苏联人闹翻。中方的招待很丰盛,有各种小吃、葡萄酒,当然少不了中国的国酒茅台。
只要一休息,伊利切夫的眼睛里就闪露出了快活的光芒,眼神瞄上了桌子上的茅台酒。他的精神状态放松下来,抻抻衣服,叭哒叭哒嘴,环顾左右地说:“这么多好吃的东西从哪里开始呢?”
乔冠华每次都到苏联代表团的休息室来看看,调剂一下情绪。此时,他当然知道伊利切夫的心理,却故意和他开着轻松的玩笑:“副外长先生,春卷是中国的美食,你不想尝尝吗?”
伊利切夫马上摇摇头:“不,春卷等会儿再尝,咱们还是先从茅台酒开始吧!我喝了它胃口大开。”
乔冠华故作惊讶地说:“为啥咱俩每天都一样呢?那就只能我委屈自己尊重你的习惯了。”
伊利切夫开心地笑了,他能从乔冠华的身上领略到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的魅力,当然他更喜欢那浓香扑鼻的茅台酒,就迫不及待地端起了杯子。乔冠华也优雅地端起了杯子,二人同时一饮而尽,伊利切夫满足地长出一口气,赞美道:“美酒,世上少有的美酒。”
乔冠华故意逗他:“一般,一般吧。”
伊利切夫装作有些不高兴:“反正我喝了它,一会儿和你辩论起来格外有劲儿。”
乔冠华哈哈大笑,他那笑声的爽朗和笑态的潇洒是世界闻名的。他把酒杯放下:“副外长先生,你先慢慢品尝,咱们一会儿接着谈。”
乔冠华风度翩翩地离去了。
伊利切夫忍不住又端起了杯子,茅台酒的幽香已经快让他失态了。他不理解中国人是怎么生产出这么美好的酒的,真是神奇呀。
一个小时休息结束之后,双方又重新回到谈判桌上,乔冠华会心地笑了,因为,伊利切夫已经满脸通红。而伊利切夫看着乔冠华却是很不舒服,因为乔冠华脸上看不到酒色,这让他不服气,于是接下来的谈判伊利切夫的火气就更足了。但是伊利切夫的情绪变化仍然无法改变谈判的结果,中国的酒像中国的太极拳一样神秘莫测,中国人的谈判技巧也是高超的。
从1969年秋天开始,到七十年代末期,伊利切夫多次往返北京和莫斯科之间,每次离开北京让他割舍不下的就是茅台酒。他喜欢茅台酒,喜欢和乔冠华喝茅台。没办法,谁让他和乔冠华都是哲学博士,都是大外交家了呢?当然,谁让中国的茅台酒那么绵软幽长了呢?
叶利钦火烧茅台酒
王海峰
俄罗斯人尤其是男人好酒,举世闻名。不论文化层次、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性别年龄,嗜酒豪饮,已经成为他们难以改变的共同生活习性。传说当年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曾表示:“喝酒是罗斯人的乐趣,没有酒他们就活不下去。”在历史上,俄罗斯人与酒的缘与怨也有着一段长长的故事。
每天下午五六点钟的时候,许多大街上都是酒民:姑娘们一手牵着宝贝爱犬,另一只手提着啤酒瓶,因为她们坚信啤酒就是面包;男人们则手拿着伏特加,边走边喝。冬季里雪地上也常见冻死的酒鬼,大街上随处可见踉踉跄跄找不着家门的醉汉。这一来,酒便给俄罗斯社会带来了许多危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人口死亡率不断上升,人口数量的不断下降。这里,完全可以套句英语谚语:淹死在酒里的人要比淹死在水里的人还要多。酗酒造成的种种灾难性后果,是俄罗斯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
在俄罗斯历史上,政府曾六次试图垄断伏特加的酿造,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结束。每次的垄断禁止都导致酿酒业大量的犯罪活动以及更加疯狂的酗酒。1985年5月,戈尔巴乔夫颁布了《关于消除酗酒的措施》,从而成为俄罗斯(原苏联)历史上第一个下令禁止饮用伏特加的领导人。没有料到的是,禁酒随即导致全国性的食糖短缺。人们抢购白糖是为了在家里私酿白酒。乡村的私人酿酒更是遍地开花。这种私人的烧锅技术设备简单,许多有害的物质不能过滤干净,对人体的损害很大。为了解馋,甚至有人开始饮用古龙水等含有酒精的有毒液体。最后,戈尔巴乔夫不得不放弃了他的禁酒令。在电视上,他给支持禁酒令的人讲了一个笑话:人们排起长队买伏特加,有一个人实在忍受不了了,便说:“我要去克里姆林宫杀了戈尔巴乔夫。”一个小时后,他回来了。仍在排着长队的人问他:“你杀他了?”他回答说:“杀他?那边排的队比这儿还长!”
俄罗斯人为何如此好酒?原因有二:一是俄罗斯幅员辽阔、疆土宽广、人烟稀少,大部分地区处于高寒地带,冬季漫长寒冷。酒可以御寒暖身还可以提神壮胆;二是卫国战争之胜利,“伏特加”有特殊贡献,苏德战争打响后,苏联国防部规定,前线战士每人每天可以获得100克伏特加的配给,于是战士们个个英勇无比。这一“功臣”又加助了俄罗斯人的贪杯。
俄罗斯人喝酒一般只喝本国特产伏特加,不大接受别的酒。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可以说是伏特加酒最忠实的爱好者。他不仅喜欢喝伏特加,而且常喝,并且海量,一次可喝一升。他喝酒很讲究,酒具必须精致,下酒菜必须可口,因而被称为“酒仙”。
叶利钦豪放的性情让人想起伏特加的浓烈,而他与中国国酒茅台的相遇也是一则佳话。1992年12月18日,江泽民总书记在钓鱼台国宾馆宴请首次访华的叶利钦。席间,江泽民以探寻的口气问叶利钦想不想品尝一下中国的茅台酒,叶利钦过去曾喝过中国大使赠送的茅台,对它当然也是倍加欣赏。第一杯,宾主一饮而尽,江泽民向客人介绍茅台酒是53度的酒时,叶利钦兴致极高,称俄语有句谚语,叫做“检查以后才能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