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茅台故事365天
2831700000045

第45章 辰卷 酒功之一 (3)

中国是在1972年6月27日与圭亚那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这也成为英语加勒比地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建交后,两国的合作关系发展顺利,长期友好,高层接触频繁,在双边及多边领域有着密切的来往。而在中圭建交之前,还发生过一件鲜为人知的趣事:茅台酒担当了一次促进两国友谊的光荣使者!

那是建交前的1971年,圭亚那贸易部长戴维·辛格先生应邀来中国访问。访华期间,他同我国外贸部长白相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圭亚那合作共和国关于发展两国贸易关系、互设商务办事处的协议》,这个协议就成了两国建交的前奏。根据这个协议,聂功成被任命为中国驻圭亚那商务办事处主任,圭亚那也就成了南美洲使用中国经援的第一个国家。

聂功成,1928年出生于山东掖县(今莱州)。1944年进入胶东西海专署青训班学习,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胶东军区机要员。建国后,担任了华东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秘书。后上大学,于1958年毕业于外交学院。先在外交部工作,后历任驻棉兰领事馆、雅加达总领事馆、马辰领事馆的领事,有相当的外交经验。他知道,国家派自己来当这个商务办公室主任,并不仅仅是来经商做生意的,同时自己还肩负了与加勒比地区的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历史重任。因为中国和圭亚那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自己实际上就成了中国政府的代表了。所以,他不仅与圭亚那经济界的人士来往,还力图寻找关系与圭亚那政界的人士交往。

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聂功成到达首都乔治敦后不久,圭亚那合作共和国总理伯纳姆先生就在自己的官邸约见了他。客厅里悬挂着中国国旗五星红旗和圭亚那国旗金色箭头旗,茶几上浸泡的香茶深切地表达了主人的热情。聂功成刚落座,伯纳姆总理就让服务员拿来了一瓶茅台酒和两个酒杯。他说,久闻茅台酒是中国的国酒,也是驰名世界的名酒,但从未品尝过。这次辛格部长访华时带回了几瓶,我舍不得喝,就留作来招待贵宾。今天聂先生就是贵宾,让我们两个好好分享贵国茅台这个酒中珍品。当服务员把瓶盖一打开,满屋马上弥漫了茅台酒沁人心脾的香气。

茅台酒打开了伯纳姆总理的心扉,他微笑着问,不久前辛格部长访华时,受到了中国群众载歌载舞的热烈欢迎,而当美国总统尼克松先生访华时却没有出现那样的热烈场面,这是为什么呢?聂功成回答说,我们中国和圭亚那同属第三世界,那样的热烈场面表达了我们对第三世界朋友真切的友好感情,也表达了我们对第三世界兄弟诚挚的手足之情。而美国还没有同我国建交,我们已经给予了尼克松总统应有的礼遇,这符合国际惯例。伯纳姆总理听了十分高兴,举起茅台酒说,我们为有中国这样的朋友和兄弟感到高兴。

接着伯纳姆总理又问聂功成,中国愿意不愿意同加勒比地区的国家发展友好的关系。他说圭亚那在加勒比地区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如果中国愿意的话,他可以帮助做些促进工作。聂功成表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反帝、反殖、反对种族主义,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中国主张建立和平、平等的国际关系,非常重视与各个国家发展友好的合作关系。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总理阁下能在这方面帮助我们做些工作,我们表示十分感谢。我敬你,干杯!

酒杯碰响之处,飘香的茅台酒把中国全权代表与圭亚那领导人之间的距离缩短为了零,也把中国和圭亚那之间的关系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饮茅台酒讲酗酒的故事

孙惠芬

众所周知,1971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正式访华,之后是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揭开了中美关系崭新的一页。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这一页的揭开,中美外交做了很多先期工作,中美外交部在巴黎建立了秘密渠道,中国时任法国大使黄镇先生,与美国驻法武官沃尔特斯先生,为此进行过多次秘密会谈。当然,更少有人知道,这每一次秘密会谈,茅台酒都扮演了重要角色,黄镇先生在自己的寓所用茅台款待贵客,甘淳的美酒深得沃尔特斯先生喜欢。黄镇先生和老一代革命家一起,指挥过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将军的身份,使他和沃尔特斯先生很快就成了朋友。两位将军,在各自代表的国家利益终于取得一致的第四十五次会谈结束时,开怀畅饮。黄镇先生生性豪爽,沃尔特斯先生机智幽默,他们一边品着美酒,一边谈笑风生。酒酣情浓时,沃尔特斯先生说,我要是醉酒驾驶汽车,一定会被拘留的。黄镇先生开心地笑着,炽热的目光泊在对方脸上,好像在说你当真醉了吗?这时,对着黄镇先生炽热的目光,沃尔特斯先生讲了一个关于俄国人酗酒的故事一一

沃尔特斯先生说:有一次,赫鲁晓夫访问美国,他对艾森豪威尔总统说:“我看到许多美国人酗酒。”

艾森豪威尔皱起眉头,感到有些吃惊,“我本人并不认为美国的酗酒者比别的国家多。”

可是,赫鲁晓夫坚持自己的观点,“是的,没错,我确实看到了许多美国人酗酒。”

这时,艾森豪威尔看了看赫鲁晓夫,从办公桌抽屉里拿出一支手枪递给他,漫不经心地说:“如果你遇到酗酒的醉鬼,我允许你向他开枪。”

赫鲁晓夫笑了笑,奇怪地看着艾森豪威尔,之后接过手枪,并把它装到口袋里。

不久,他来到了纽约。他在前苏联驻联合国使馆过了夜,第二天一大早,就走上纽约街头,在街头转着看着,搜寻着酗酒者的身影。没一会儿,在帕克路和8号街口,他碰到一个醉鬼,于是毫不犹豫就掏枪射了过去。然后,在麦迪逊路和82号街口又碰到第二个酒鬼,他又开了第二枪,到列克星顿路和84号街口,又碰到第三个酒鬼,他又开了第三枪。事发第二天,纽约各大报纸都在头版头条用大字标题刊登了这一消息。消息称:“3位苏联外交官神秘地遭到暗杀。”

黄镇听了开怀大笑,忍不住伸手拍了拍沃尔特斯的背部,称赞美国人的幽默感。黄镇说:“我作为军人,爱跟军人打交道。军人讲话不喜欢转弯抹角。”

讨酒事件

晓剑

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任驻卢森堡大使期间,遭遇过了一件奇特而有趣的“讨酒事件”,讨酒的是老外,讨的酒是茅台。

卢森堡的阿尔贝特冶金公司下属的钢铁公司历来同我国关系密切,该公司原来的总经理雷吉尔长年同中国冶金工业部门打交道,每年都要来中国好多次,在中国有许多朋友,对中国的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

我上任不久,就和雷吉尔等阿尔贝特公司的领导层交上了朋友,尽管当时雷吉尔已经退休,但对发展中卢关系仍热情不减,他筹划在内蒙搞一个小养牛场,引进法国利摩赞良种肉牛,帮助内蒙发展经济;他还在积极推动湖北的编钟到卢森堡展出,以宣扬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音乐艺术。

因着这两件加强中卢友好的事情成功实现,作为真诚的答谢,在那一年的圣诞节前,我盛情邀请雷吉尔和阿尔贝特钢铁公司的管理层到使馆做客,其实,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既是一次新老朋友的聚会,又是提前庆祝西方的传统佳节圣诞和公历新年。

我知道,来客大都是熟悉中国的人,所以特别关照厨师把菜做得精细一些,一定要达到美味佳肴的标准,还专门根据洋人的习惯,买了开胃酒、饭后酒。

按照西欧晚宴的传统,晚上八点以后开始,客人们一律盛装,准时抵达。恰好他们中间有些人刚刚访问中国回来,到了中国使馆的大厅后,又热烈地交流起诸多感想,激情地抒发各种感慨,为酒逢知己千杯少做好了情绪上的铺垫。

准备晚宴时,使馆招待员按照西方的习惯,吃海鲜前上白葡萄酒,吃肉食前上红葡萄酒,同时按照外交部的规定,宴会上不上烈性酒,所以客人面前只放了两只盛葡萄酒的高脚杯。第一道热菜是鲜贝,招待员给每位客人倒了国产王朝白葡萄酒,客人们大都是品酒高手,一口下去,纷纷称赞白葡萄酒的上佳质量。

我正在洋洋自得,突然听见雷吉尔先生用很认真的口气大声对我说:“大使女士,您的宴会怎么没有茅台酒啊?”

我一愣,想起中国有句名言“客随主便”,意思谁都明白,就是我们到朋友家做客,一般都是尊重对方的安排,不会提什么具体要求,觉得那样做不好意思,有失礼节,尤其对主人提供的食物,更不能挑剔,否则会让主人尴尬。雷吉尔先生虽不能说是一个地道的中国通,但这些基本的中国礼仪不会不知道吧?

他发现了我的神态有些不自然,立刻笑着补充道:“大使女士,请原谅我很直率的玩笑。不过,我知道现在的中国,对待最尊贵的客人,一定要用中国国酒茅台来款待。您不想让我们这些老朋友因为没有茅台而无法尽兴吧。”尽管雷吉尔先生表述了玩笑的意思,但他同时也揭示了中国人待客的另一个原则,那就是好酒好茶好菜,否则确实是怠慢客人,好的初衷达不到好的结果。何况,雷吉尔先生在宴会桌上是长者,免不了要“倚老卖老”,又是卢森堡客人中最了解中国的,用“讨酒”方式来炫耀一下也很正常。

我放松了一下紧张心态,笑着告诉他:“使馆地窖里茅台酒足够醉倒您100次,而且都是质量上乘的。不过您还应该知道一句中国妻子经常叮嘱丈夫的话,多吃菜少喝酒,酒是别人的,肝是自己的。”

雷吉尔先生哈哈大笑。茅台拿来了,由于贮存时间长,瓶子一打开,一阵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我不喜欢喝酒,也不喜欢闻酒味,但这陈年茅台酒的香味是特殊的,它既浓郁又圆润,香味轻轻地飘来,渗透到使馆小楼的每个角落,只要吸一口气,你就会情不自禁地说:“哟,好香啊!”雷吉尔先生摆出一副行家里手的架势,先看酒的颜色,微微有点发黄,就中国白酒而言,说明这是陈年佳酿。他又戴上老花镜,拿着酒瓶看了又看,点头赞许道:“1970年,好酒!好酒!”说罢,一饮而尽,然后,眼睛半眯,回味无穷。

好文要有知音阅,好酒要有行家品,茅台酒到了雷吉尔先生口里,真正是实现了它的价值。当然,其他卢森堡客人们在雷吉尔先生带领下,也不甘示弱,同样是你一杯,我一杯地一口喝干,顿时把别的酒都冷落在一旁。

人们喝着喝着,不知是谁嫌茅台酒杯太小,一口就完了,于是换成葡萄酒杯,众人也跟着改型,茅台酒这样喝,才觉得尽兴。酒过三巡,宴会厅里有了气氛。在西方,衡量一次宴会是否成功,不仅看菜和酒,还要有气氛,这“气氛”不是中国人理解的“热闹”,西方人是不劝酒的,也不主张豪饮,这与我们的同胞的文明背景不同,他们喜欢的是宴会不冷场,谈话投机,而茅台酒为这次宴会起到了“助兴”的作用,主宾之间有说有笑,气氛非常活跃。

这次宴会发生的“讨酒事件”,消耗了使馆大量茅台,但所收获的友谊,则是无价的。(原作者:施燕华)

瀛台品尝识天香文章盛赞茅台美

荆永鸣

公元2005年4月29日下午,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令世人瞩目的“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北京闭幕。

当晚,中共中总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南海瀛台宴请连战夫妇的主要随行人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刚出席。

有趣的是,宴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特别推荐了具有“国酒”之称的茅台。曾在贵州工作过四年的胡总书记对茅台酒的酿造工艺十分了解,他向客人介绍,茅台酒厂位于赤水河畔,历史悠久,至今,该水系仍受有关政策的严格保护,周围不允许建有污染源的工厂。更为独特的是,川黔一带的湿润、闷热的气候,形成了独特的微生物群。这些生物在酒曲和原料上的繁殖,使茅台酒的风味成分更加复杂与和谐,这是其它地方所无法比拟的。据说,在贵州茅台以外的地区建厂,即使严格依茅台酒的生产工艺技术,也无法酿制出真正的茅台酒。

胡总书记风趣地告诉客人,茅台酒非常好喝,而且后劲也没有,多喝一点也不会引起不舒服。胡总书记不仅对茅台酒津津乐道,而且还“身体力行”。当时,在座的吴仪副总理曾关切地说:“今晚可喝了不少哟”。在胡总书记的感染下,大家谈笑风生,频频举杯,虽说“这是一场因为政治而引起的晚宴”,但是大家说说聊聊,好像一家人一样。本次宴会所营造出的良好氛围,把半个世纪一遇的国共两党会晤推向了高潮。

连战这次大陆之行结束后,其夫人连方瑀女士著了《半世纪的相逢——两岸和平之旅》一书,真实地记述了这一历史性会晤的所历、所感。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此书中专辟出一章,题为“品尝茅台美酒”,对当晚的宴会氛围作了生动的记述。特别是谈到茅台酒时,方瑀女士文采飞扬,笔墨间充满着溢美之辞:

“……国乐声清柔,一道一道佳肴美食,并啜饮有国酒之称的‘茅台美酒’。茅台酒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的特殊风格,酒液清亮,醇香馥郁,香而不艳,低调而不淡薄,闻之沁人心脾,饮后余香绵绵。茅台酒最大的特点是‘空杯留香好’,在酒尽杯空后,我试闻空杯,果真余香犹存。茅台酒在历次好酒评选中,都荣获名酒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