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作物群落育种学
28343600000038

第38章 育种的改良发展

一、群落育种普遍开展,新品种集普及应用

随着作物群落生产的发展,作物群落栽培迫切需要群落品种集和大量的良种种子以提高群落总产和整体效益。适应生产发展需要,作物群落育种研究机构和群落品种集生产部门将陆续建立,研究和工作人员队伍不断壮大,科学技术水平相继提高。通过各地科技工作者共同的努力,群落新品种集层见叠出。除了高产超高产品种外,向优质高效,特别是向高度和谐目标努力,培育出高秆和低秆、阳性和阴性,需肥和固氮以及自然灾害共抗互补的,群落生产迫切需要的品种集。作物群落育种将在作物生产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新兴分支学科建立,原创著作编写出版

作物是人工大面积种植的栽培植物,稻、菽(大豆)、粟(谷子)、苎(苎麻)等多种作物原产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生产经验丰富,已总结成为历代农书的主要内容。20世纪上半世纪,陆续出版了《中国作物论》(原颂国,1923),《作物学通论》(黄绍绪,1925)和《普通作物学》(孙醒东,1951)等有关作物学科的著作。新中国成立后,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和耕作学等分支学科相继建立,作为农业院校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编写出版了全国通用教材,奠定了我国作物学科的基础。1999年,我们发表了《植物栽培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一文,提出作物群落栽培概念和内容。2003—2004年,编写出版了《作物群落栽培学》、《棉花群落栽培》和《小麦棉花群落栽培技术》。并为农学、林学和园艺等专业开设作物群落栽培学选修课。2002年,我们在中国作物学会理事年会暨全国作物栽培学科发展研讨会上提出作物群落育种概念,并在《作物杂志》发表了《作物群落育种》,提出有关群落育种的新概念和原则。以上工作和本书的出版为作物群落栽培学和作物群落育种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三、作物群落育种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国作物群体生产已走在世界前列,远缘杂交不育系、杂交优势利用、分子育种以及航天育种均取得有效的群体育种的成果。水稻旱育秧和抛秧技术以及再生稻栽培;小麦节水节肥技术;棉花和玉米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技术等的应用和推广,大幅度提高了群体单产。单作超级稻最高单产达1287kg/667m2,航天育种超级再生稻“Ⅱ优航1号”最高单产达1449.7kg/667m2,单作夏玉米最高单产达1402.86kg/667m2,单作棉花最高单产皮棉266.8kg/667m2,夏大豆“郑豆92116”单产319kg/667m2。这些作物产量都处在当今世界领先水平。还有一些作物也创我国历史新高。在这样的超高产的情况下,作物群体高产再高产难度较大。然而,在群体高产的基础上,开展群落育种和实行群落栽培,产量和效益均可继续提高,群落育种培育的品种集,互利互惠,和谐共处,能够发挥品种的最大整合效应,群落栽培能够充分利用时间、空间以及自然和社会资源。根据我们试验(1982),小麦棉花群落中的小麦和棉花比单作小麦群体和棉花群体分别增产粮食31.4%和皮棉57.6%,提高产值19.9%,提高土地利用率33%~60%和光能利用率3.6倍。由于作物群落生产符合我国国情、民情和农情,深受各地欢迎。从内蒙古到海南,从东部沿海到西部绿洲,作物群落分布遍及全国,广大农民迫切需要更为适宜的群落品种集,作物群落育种是一个作物育种的新的研究领域,是作物育种的新内容,为实际生产的迫切需要,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