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法宝:宁夏“继续解放思想推进跨越式发展”研讨文集
28349500000016

第16章 继续解放思想 深化各项改革 全力推进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

赵永彪

30年改革,始于农村,成于农村;改革开放30年,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全区上下着力在“解放思想、科学指导、加快发展”上下工夫,深化对区情的再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部署上来,调整思路,突出特色,重点推进,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全区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好势头,农业的基础条件显著改善,结构调整迈出了战略性步伐,科技进步明显加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业农村经济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解放思想、科学指导、开拓创新、扎实苦干、攻坚克难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回顾近年来的工作,我们深深感到成绩来源于“思想再解放、区情再认识、发展大跨越”的结果,来源于破除“小进即满”的思想、牢固树立强烈危机意识的结果,来源于破除墨守成规的观念、牢固树立争先进位意识的结果,来源于破除“增长就是发展”的理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意识的结果。正是有了解放思想、科学指导、开拓创新、扎实苦干、攻坚克难的精神和小省也能办大事的气魄,我们才有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改革、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开展、乡镇债务化解、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运作、草原生态保护与利用方式等一系列创新改革和大胆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回顾近年来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一)坚持分类指导的理念,大力实施分区发展战略。自治区党委、政府顺应自然规律,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扬长避短,针对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生态类型,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和指导方针,将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思路由原来的“两分法”(即川区和山区)调整为“三分法”(即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南部山区),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科学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更强。引黄灌区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节水型灌区建设,加快特色产业带和产业大县建设步伐,重点建设六个10万亩以上设施农业产业大县,目标是在全区率先建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部干旱带围绕构建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为重点,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相结合,切实做好“水源、特色、生态、转移”四篇文章,重点发展以滩羊为主的草畜、以环香山为主的压砂及覆膜西甜瓜和红枣三大产业。在扬黄灌区和库井灌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旱作区大力示范推广以集雨补灌、覆膜保墒为重点的旱作节水农业。积极配合发改、水利、扶贫等部门抓好生态移民工作。南部山区坚持“生态优先、草畜为主、特色种养、产业开发”的方针,大力发展草畜、马铃薯、劳务三大产业,加快发展小杂粮、油料、枸杞、中药材、食用菌、冷凉菜等特色农产品。在河谷川道的库井灌区,以大中小拱棚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促进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发挥比较优势的理念,依托资源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布局。自治区党委、政府遵从经济规律,立足本区资源优势和业已形成的产业优势及对市场潜力的科学分析,实施政策倾斜和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合理有效地向优势产区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特色农产品开始向优势产区集中,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日趋明显。初步建成了以卫宁为主体、以清水河流域和贺兰山东麓为两翼的“一体两翼”60万亩枸杞产业带,以引黄灌区肉牛肉羊杂交改良、中部干旱带滩羊和六盘山麓肉牛为主的1055万只肉羊、150万头肉牛的清真牛羊肉产业带,以银川—吴忠为核心的34万头奶牛产业带,以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为核心的400万亩马铃薯产业带,以中卫环香山为主的100万亩硒砂瓜产业带,以引黄灌区、扬黄灌区为重点的500万亩优质粮食产业带,沿黄河38万亩淡水鱼产业带,贺兰山东麓28万亩葡萄产业带,灵武—同心—中宁—海原45万亩红枣产业带,以及40万亩农作物制种、600万亩优质牧草产业带等。此外,结合各地实际,大力发展了甘草、高酸苹果、向日葵等地方性特色产业。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5%以上。通过优势产区的示范和带动,促进了农业区域化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格局的形成,提高了产业集中度,从专业分工的角度拉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为我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坚持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是一件具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更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组织形式。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农业产业化同工业化、城市化战略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坚持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注重发挥产业化在改造传统农业推进现代农业中的生力军作用,注重发挥产业化在搞活农产品流通、发展农业精品名牌中的推动作用,注重发挥产业化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先导作用,注重发挥产业化在完善农业经营体制中的创新作用,注重发挥产业化在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中的示范作用,先后实施了农业产业化“三个十工程”、“龙头企业振兴工程”等,大大加快了我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了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吸引更多的区外投资者参与我区农业的产业化开发,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了“西部特色农业(宁夏)展示洽谈会”,使宁夏农业以更快、更大的步伐走出西部、走向全国、走向海外。2007年,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突破307家,加工产值104亿元,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45%。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家,自治区59家;有4个农产品跻身于中国名牌产品行列,有6个农产品品牌跻身于国家名牌农产品行列,65个品牌荣获自治区名牌称号,培育出“宁夏红”、“圣雪绒”、“夏进”、“塞北雪”、“西夏王”等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47家,带动全区30%左右的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利通区农民收入的60%以上来自奶牛产业,中宁县农民收入的40%以上来自枸杞产业,西吉县、海原县农民40%的收入来自马铃薯产业。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点和目标更加清晰,政策措施更加明确,农业和农村经济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坚持生态和谐发展的理念,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现代农业是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草原生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结合起来,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中部干旱带生态建设及草畜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生态优先,草畜为主,特色种植,产业开发”的宁南山区现代农业建设指导方针,率先在全国实行了全省境内的封山禁牧。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大力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和“南部山区草畜产业工程”,全区实行了舍饲圈养,1960万亩天然草原进行了围栏管护,500万亩“已垦草原”实现了退耕还草,全区人工草地面积累计达到624万亩。封山禁牧五年来,南部山区年平均降雨增加了70多毫米,全区干草原植被覆盖度增加了50%,荒漠草原植被覆盖度增加了20%,流动沙地减少了30%,沙化土地减少了38%。沼气、太阳灶等农村清洁能源进入20万农户家中。生态建设的大力度推进,有效地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使我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

(五)坚持科技进步的理念,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不断增强。现代农业是知识密集型农业,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条件装备的农业。多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没有放松“科技兴农”工作,坚持一手抓农业科技创新,一手抓农业科技推广,制定出台了《农业科技发展纲要》,启动了重大农业科技专项,先后实施了“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和“科技入户工程”,引进、示范、推广了一大批农作物新品种和新技术,水稻第六次、玉米第五次、马铃薯第四次实现了品种的更新换代;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水稻旱育稀植、“三元”高效种植、秸秆养畜等技术全面推广;滴灌、喷灌、节水控灌等现代节水灌溉技术和集雨补灌、膜侧栽培、秋季覆膜等现代旱作农业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农业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为农产品增产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为提高农业竞争力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农业发展已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已成为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

(六)坚持项目带动的理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把特色优势产业、设施农业、现代畜牧水产业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区优化农业结构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中之重来抓,实施了《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与发展规划》,启动了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三个百万亩工程”、“奶牛良种工程”、“宁南山区草畜产业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并积极推进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质量安全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农业建设。集中力量,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寻求突破,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全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七)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理念,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全区较全国提前一年免除农业税,结束了2600多年“皇粮国税”的历史,2007年全区农民负担人均比2002年降低了93.3%。与此同时,实行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加大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移民、特色优势产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每年发放农民的各种补贴达到25亿元以上。推行了农村义务教育“三免一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建立起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出台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筑了农民基本生活的保障线。近五年来,灌区改造中低产田120万亩,灌、排保证率大为提高;山区新增高标准机修农田175万亩,使旱作基本农田达到443万亩,全区基本实现了人均1亩水浇地和南部山区人均3亩的基本农田;中部干旱带水源工程建设解决了20万头大家畜、100万只羊和50万人的饮水问题。120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灌区3.4万农户住进了“塞上新居”,山区近万户危房得到改造;93%以上的行政村通上了电视、电话,1379个行政村建立了信息服务站,1160个行政村通上了宽带,互联网电视(IPTV)平台已经建成开通;1000多个村通上了自来水。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保障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在看到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还比较突出。一是农业比较效益偏低。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农业生产效益有继续下滑的趋势。二是农业要素外流加剧。农村劳动力大量转入非农产业和城市,农业兼业化、粮食副业化、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空心化日趋明显。三是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还很薄弱。灌溉设施标准低、配套差、灌溉方式落后;农业科技成果到户困难,动植物防疫体系不健全,基层防疫力量薄弱。四是农业生产方式和流通方式落后。农业生产微观主体以小农户为主,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滞后,交易方式落后,农产品产销对接难。五是农业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农业生产的风险分散机制不健全,容易出现大幅波动;农业风险管理政策还处于探索阶段,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保险手段缺乏。六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缺乏产业支撑,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全区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之比由2000年的2.85∶1扩大到2007年的3.41∶1。

二、继续解放思想,深化各项改革,加快我区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今后五年是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要跨越式发展,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及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温家宝总理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继续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把粮食安全作为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把统筹协调作为跨越式发展的主线,把发挥优势作为跨越式发展的着力点,把集约经营作为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要求,把科技创新作为跨越式发展的支撑力,把品牌带动作为跨越式发展的推动力,把开拓市场贯穿跨越式发展的全过程,努力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实现新突破,在特色优势产业提质扩量增效上实现新突破,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实现新突破,在增强农村经营体制活力上实现新突破,在建立统筹城乡发展新机制上实现新突破,在重大项目建设上实现新突破,积极构建宁夏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努力开创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一)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继续把发展壮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和主攻方向,重点培育壮大枸杞、清真牛羊肉、奶牛、马铃薯、瓜菜五大战略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优质粮食、淡水鱼、葡萄、红枣、农作物制种、优质牧草等六大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及甘草、苹果等地方性特色产业,加快建设产业大县,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把“三大区域布局”提升到“农业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高度,加快建设北部引黄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南部黄土丘陵区生态农业示范区,积极培育以特色优势农产品开发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基地,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当地特色和资源优势的产业集群,着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努力构筑宁夏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定不移地发展以“三个百万亩”为重点的现代高效节水农业,2012年设施农业发展到100万亩以上,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到100万亩,扬黄灌区节水扩灌高效农业发展到100万亩。以特色农产品及其深加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市场流通为主,积极推介项目,开展对外招商,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品牌等,实现以产品、产地招商引资,以产销衔接促进流通的目标。

(二)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就业水平。全力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试点进程,破除城乡二元体制障碍,通过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解决农民工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让有条件的进城农民逐步融入城市。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经济,实现行业准入政策与管理的公开化、公平化、程序化、规范化,促进农村中小企业大发展。进一步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依托新农村建设、农产品加工等,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企业和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鼓励农村能人自主创业、农民工回乡创业。加快乡镇企业的产业升级和结构升级,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增强产业集聚能力,促生经济发展增长极,形成城镇化与新农村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总结推广“村企互动”经验,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机制。在发展农村社会化、产业化和合作化方面下大工夫,着力解决村庄空心化、农业兼业化、村民老龄化引发的农村社会结构转型问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三)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下,承包经营权是最大的活化要素。要合理推动多元化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迅速发展,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创造必要的土地基础。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村一级设立“土地流转服务站”,乡镇一级设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县一级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维护农民权益。积极借鉴学习重庆、四川等地的办法,制定“农村宅基地换安置房”办法,建立和完善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低租房、阳光公寓多种方式组成的住房保障体系;通过以工资收入、固定资产租金、土地使用权流转金、土地使用权股金、红利等形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实现进城农民整体生活水平稳中有升、致富有路的基本目标;用“承包地换社保”的办法,使退出宅基地和承包地的农民有保障地融入城市。积极总结推广平罗土地信用社经验,盘活土地资源,形成农民近期得利、长期受益的土地流转机制。加快改革土地征用制度,逐步实行“同地、同价、同保障”,使土地征用真正建立在公共利益基础之上,使被征地农民得到更合理、更好的补偿。

(四)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家庭联产承包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紧紧围绕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整合财政、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一步细化合作组织在金融、税收、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合作组织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实行跨区域联合与合作。强化区级农产品行业协会的作用,推行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发展模式,引导企业与农民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支农惠农政策措施的依托环节,提高支农惠农资金和物资的使用效益,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

(五)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支撑水平。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提升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机制”的要求,继续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健全动植物良种繁育体系、疫病防控体系和科技推广体系。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个产业一个研发机构”的要求,分13个特色优势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切实解决制约我区特色优势产业、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瓶颈”。继续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校的科技合作,促进“农—科—教”、“产—学—研”有机结合,加快搭建起区内外农业科技交流与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创优的“平台”,形成“机制”与“平台”互助、相长的科技推广内驱力。下大力气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进一步有效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着力构建以“百万农民培训工程”为主体,以“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两翼的农民素质工程体系,大规模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既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又要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既要搞好农民转岗转业培训,又要搞好农业技术培训。

(六)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通过财政、税收、利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县、乡两级金融网点配置,扩大信贷资金和金融产品投入,着力解决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提高贷款标准,延长贷款时间,简化担保程序。继续扩大村级互助资金试点范围;积极研究和搭建符合我区特色产业、设施农业发展要求的农村金融信贷平台,探索银企、银社(合作社)合作的有效途径;逐步完善政府支持、企业和银行多方参与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进一步完善宁夏农业政策性保险实施办法,创新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在农业综合保险、能繁母猪、设施农业、部分地区奶牛保险的基础上,重点围绕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试点范围,推进财政支农资金与信贷、保险等资金的业务组合,实现支农资金效益最大化。

(七)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力度,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重点工作。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建立健全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继续加大农村义务教育“三免一补”,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动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健全农村三级卫生网络,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农村安全饮水、农村沼气、农村电网、公共交通、乡村道路建设步伐,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化解村级公益性债务,减轻村集体经济负担。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进一步规范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通过财政扶持的办法实施以奖代补,筹补结合,充分调动广大农民投资投劳的积极性,不断加强农村小型公益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切实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作者系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党组书记、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