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法宝:宁夏“继续解放思想推进跨越式发展”研讨文集
28349500000065

第65章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与民生改善之路

韩立雄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从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成长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这是国家生命力从委靡到迸发的30年,更是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巨大变化的30年。大国正在崛起,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迎来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三峡工程,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青藏铁路,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的铁路。我们完成一个又一个壮举。我们的建设如火如荼。

一、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成就举世瞩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我们探索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我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农村和城市的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出口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利用外资为我国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资金来源。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经济舞台。

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具体而言:

一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统计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1978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10亿美元,2006年末已突破1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截止到2007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二是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30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2007年,国家用于改善民生的财政支出进一步加大,在“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几方面的支出,增长幅度平均达到30%以上。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在城镇,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正在全面推开,养老保险制度正在积极探索,新型合作医疗改革试点正在加快推进。

三是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中国基本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共识开始形成。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四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开放就是自主、自发地接受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则,并以此克服自身传统的特殊规则的缺陷,使其更好地推进国民福利的增加和国家的富强。而真正的对外开放,不仅要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学习西方文明,进行制度变革。中国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通过相互学习,使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视野更加开阔,开放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加入WTO后,我们已义无反顾地回归到世界主流文明中,以一个主权国家的承诺和信用锁定中国改革发展的道路。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脱离实际,对中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物质经济条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3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再没有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够说明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

二、开启民生之路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最快速的时期。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经济的平均增长率为9.7%。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也显露出其他国家在经济迅速增长时期一般都会出现的通病:经济的增长与民众的基本需求之间出现偏离,社会在环境和生态上付出日益沉重的代价,贫富之间的差距拉大,特别是社会下层的生活改善速度滞后,等等。因此,如何利用经济增长的成果,来促进整体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已经成为新世纪摆在我国社会面前的一个严肃课题。反过来说,如果不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会面临严重的制约。

正是在这样一个基本背景之下,在最近几年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模式开始发生根本性的调整。自十六大以来,中国决策层先是提出科学发展观,接着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一系列重要理念。在2007年召开的十七大上,更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新的系统性的表述。上述发展理念的提出,意味着我国逐步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阶段进入追求社会全面发展的阶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将经济发展的成果更有效地转化为人民的福祉,是以人为本的首要也是最低限度的要求。在前几年里,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和报告中,关涉民生的教育、就业、社会管理等诸多问题,不断被重点阐述和强调。有人曾进行过统计,从2003年到2007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召开176次,其中半数涉及经济、民生等议题。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单列一章论述社会建设,对教育、就业、分配、社保、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6大民生领域作出统筹规划,系统提出了改善民生的理念和政策取向,描绘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景。十七大报告具体要求,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将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

民生已成为未来发展的核心。从阶级斗争为纲,到狠抓经济建设,再到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重心的转变体现执政理念走向成熟。

三、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一是学有所教。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缩小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贫困学生的资助,自2005年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来,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为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贴住宿费。与此同时,国家助学体系不断完善,每年用于助学的财政投入、助学贷款和学校安排助学经费达500亿元。到2007年,“两免一补”政策已在全国农村全面推开,惠及全国近1.5亿农村中小学生,资助新体系解除了社会困难群体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担忧。从2008年秋季开始城市义务教育也将免除学杂费。这是我国在确立义务教育制度22年以来,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的真正免费义务教育,实现了基本教育公平,具有划时代意义。

十七大报告将“学有所教”列为改善民生的第一目标,充分表明了党对教育事业的高度关注。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还要付出长时间的艰苦努力,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均衡教育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试点远程教学,让农村师生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逐步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公平”。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大职业教育和培训,等等。

二是劳有所得。一方面是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另一方面,有“劳”才有“得”,要大力实施扩大就业的战略。

就业是民生之本。十七大报告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通过自主创业缓解我国就业压力。这就要求各部门进一步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重建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第一次分配注重在效率优先中维护公平竞争,第二次分配注重在财税改革中实现相对公平,第三次分配注重在捐赠回报中助推社会公平。努力使分配和就业的起点,过程、结果公平。

三是病有所医。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福祉。从全国范围看,城乡基本医疗体制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2年开始试点后,在全国农村迅速普及。截至2007年上半年,我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达7.2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82.8%。与此同时,为实现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目标,国务院决定加快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争取在试点的基础上尽快铺开。继续在全国农村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并且用2年的时间将筹资标准从每人每年50元提高到100元。这对农民看病就医而言无疑是一个福音。

要做到“病有所医”,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建设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人均经济发展水平低,城乡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异大。这种国情决定了我国在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制度时,要适应不同需求,具有多种形式。

四是老有所养。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测算,2030年前后,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预计将增至4亿左右。截至2007年6月底,宁夏60岁以上老人有56.4万人,占人口总数的9.4%,其中城市老人24.8万人,占44%,农村老人31.58万人,占56%。“老有所养”正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农村,由于农村老年人口的比重大,使得农村既面临原有老人的养老问题,又面临新增老人的养老问题。再加上青壮年人口从农村外迁,使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农村养老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受生活习惯和传统观念的影响,60岁以上的老人更喜欢居家养老。城市老人因为有退休金,晚年生活有保障。农村老人无收入来源,基本依靠子女供养。在一些家庭特别是多子女的家庭,老人被歧视、虐待的现象时有发生,基本权益无法得到保障。针对这一问题,宁夏在2007年年底全面推行家庭赡养制度,60岁以上老人要与子女签订赡养协议,以书面契约的形式明确下来。而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城市空巢老人,农村留守老人。所以,老有所养呼唤更完善的社会保障。这需要制度创新,要探索新的养老模式,养老保障制度+居家养老+社区支持实属是一种新选择。

五是住有所居。住房是体现居住权的核心产品,是人们生活的最基本的产品。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做到人人有房产是不现实的,但是必须要保证“住有所居”,在这方面政府责无旁贷。十七大首次在报告中专门提及住房保障制度,更是第一次谈到保障方式和保障对象。

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制度是住房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困难群众住房的重要途径。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要求安排不低于10%的土地出让金收入用于廉租房建设;规定2007年年底前,所有设区的城市要对符合规定住房困难条件、申请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的城市低保家庭基本做到应保尽保;2008年年底前,所有县城要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供应,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中等收入者解决住房问题。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高收入家庭主要通过市场调节解决。可以看出“保障”成为住房政策的关键词。

民生问题的解决,因为关系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从而直接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直接影响到各个社会阶层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现实感受。所以,民生问题解决的成绩成为执政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政绩的重要内容,民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成为评判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民生问题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不可逾越的新领域。这可能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执政党对民生问题赋予越来越浓厚的政治意蕴,并在十七大报告中,将之纳入社会建设格局专篇部署的要义所在。我们有信心,在党的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继续走改革开放之路,祖国建设会蒸蒸日上,人民生活会越来越好,中国将以更加繁荣、民主、文明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作者单位系银川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