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反正涂鸦我是不知道的,就是在我们所吃的牛肉中,近四分之一是来自非法途径的。一般而言,除了食品之外,我们大多对途径之类的程序性东西关注不大。譬如过去对汽车呀手机呀香烟呀家用电器呀什么的,虽已经知道是走私货,但架不住价格的诱惑,往往也是睁一眼闭一眼,有时甚至是急不可待,是想方设法。
程序关涉什么?就食品而言,恐怕更多的是其安全性。据报道,每年200万吨的挡不住的走私牛肉,行销几乎遍及全国。一贯好崇洋媚外的我们,在牛肉上却常常“暗度陈仓”,一副做贼心虚的样子。如果照惯例,商家一般多会打出“进口”二字来的。这些我们一点儿都不陌生,因为具备了舶来品的招牌,商品的价格便有可能滚上几番。就说走私牛肉吧,印度、越南的暂且不提,巴西的总还亮堂点吧,打个“正宗进口巴西牛肉”的招牌,多问你收两个铜板儿估计不会招惹什么事儿。但蹊跷的是,对牛肉商家们几乎都缄口不言。莫非他们都知道个中底细,知道其中缘由?
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已非一日,前前后后的事件烦不胜烦,几乎让我们产生了麻痹的心态:爱谁谁,爱咋咋!然而即便如此,对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我们却无法释怀。譬如奶粉,条件好的买进口的,更好的干脆直接从香港进货。但是大家依然感到力不从心,感到防不胜防,仿佛即将入口的东西随时都有可能成为毒害我们的危险品。还拿这个走私牛肉说吧,由于中国人习惯于买看似新鲜的“裸肉”,走私贩子便将数年前的冻肉拆分解冻后,当作鲜肉进行售卖。而可怕的是,一旦进入流通领域,就意味着脱离了海关与进口检验检疫的监管范畴。你屁颠屁颠拎着的一块“小鲜肉”,或许恰好成为你悔恨交加的“心头恨”。
那么,面对如此让人后怕的事情,难道监管部门就一筹莫展、不知所措了吗?说到底,还是一个机制体制问题。众所周知,一旦某一件事成为烫手的山芋,与此相关的部门大多或曰最明智的做法,便是“胜利大逃亡”。洗得越干净越好,漂得越白越好,能够从一开始就和自己没丁点儿关系最好。正是这种体制“练就”的思维定式,决定了他们自以为,有些甚至是经过实践考验是聪明的行为准则。但如此却贻害匪浅,除了我们的健康之外,还包含着民族的兴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