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灵的日出:感悟一生的精美散文
28350300000062

第62章 一支藤的故事

消息传开,克株顿成传奇。它被誉为20世纪最神奇的植物之一。

丁林

盛夏之际,假如你行驶在美国的南方,你会看到一种奇特的绿色景观。那是一种巴掌大的绿叶,层层叠叠、密密匝匝地笼盖了一切,时而平铺直叙,时而起伏高耸,伸展出数十数百英里去。不到冬天的枯叶季节,你就休想见到大地的真面目,你能够看到的只是无边无涯密不透风的绿叶遮盖。

可是,你一定不会想到,形成这个北美奇观的,竟是一种东方藤蔓。它来自日本,这里的人们根据日语的发音,叫它克株。

那还是1876年,在美国费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前来参展的日本人,带来了他们家乡的克株。日本人带来克株的目的很简单,只是为了在博览会日本馆的庭园凉亭上面,做一点小小的装饰。这个主意果然不错——盛夏的克株开着串串紫红色的花朵,使得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甜甜的葡萄般的香气。

也许,正是一阵阵的香风,吸引了一些前来参观的苗圃主人的目光。驻足在这个环绕着美丽藤蔓的日本凉亭前的众多美国人中,出了那么一个好事之徒,偷偷地指下一个芽头,回去喜滋滋地培育出一株小克株来。

不过一两年工夫,克珠的名字已经出现在南方苗圃的销售目录上了。它被介绍为一种凉棚植物。

进入20世纪以后,克株的庭园观赏植物的身份忽然发生了变化,起因十分偶然——仅仅是一个退休的植物学家带了三棵克株幼苗回家。这名退休植物学家名叫拍利斯,买回来以后,他竟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地方种植,最后还是接受了妻子的建议,种在家里的垃圾堆旁,以期克株能够帮助他们遮盖那堆不雅观的垃圾。

一年以后,不仅那堆垃圾不见了,还有邻居的篱笆等等,都消失在克株茫茫的绿叶之下。正因为这一次的克株是满地铺开的,所以,它不仅显示了自己神奇的生长速度,还终于有机会道出自己的其他优点。柏利斯发现,克株几乎是一种活的饲料储存。牛也吃,羊也吃,鸡也吃,猪也吃。由于克株生长迅速,怎么吃它也不在乎,几乎是边吃边长,边长边吃。仅仅八年之后,柏利斯发现自己那三棵小苗,已经覆盖了整整35英亩的牧场!

消息传开,克株顿成传奇。它被誉为20世纪最神奇的植物之一。它当然立即受到美国农业部的关注,经过观察研究,发现克株可以在极其恶劣的土壤条件下生长,在生长季节无需施肥照料,适应性强,一英亩可以产出两吨饲料。

1916年,美国的奥本大学还得出这样的研究结果:克株是有效的绿肥。在克株覆盖过的土地上,饲料和庄稼都有明显增产。

正在这个时候,又戏剧性地出现一系列的历史偶然,对美国克株种植的扩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首先是普遍出现的虫灾摧毁了大量美国南方的种植园,接着又是经济大萧条的打击,压低了农产品价格,以致农民无利可图。这些都导致了大片的农田撂荒。前头一撂荒,后面跟着就是水土流失。

于是,1935年美国成立了联邦土壤保护委员会。这个保护土壤的专职机构成立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推广速生的土壤覆盖植物以保护水土。具体说,就是种克株了。其后的五年中,仅仅美国联邦政府组织的苗圃就培育了8400万棵克株幼苗。成千上万的专职人员被派赴南方,从事种植克株的工作。农民只要是在自己家的荒地上种克株,每种一英亩就可以获得八美元的补贴。到1940年,仅仅得克萨斯一州,就种植了不下50万英亩的克株。

于是,克株上了头条新闻:“屠杀植物入侵美国”、“南方又打了一仗……可惜,又输了”。美国人当然也不肯放过这个幽默的好题材,有人夸张地宣称,克株的生长速度是每小时以英里计;种克株的最佳方式,就是栽下去扭头就跑,以免给它追上。还有人开玩笑地说,假如你想种克株,一定要在半夜种,白天种有危险,因为邻居看到了没准会向你扔石头。

1954年,美国联邦农业部已经把克株从推荐植物的名单上勾去。到60年代,当年致力于研究如何培育克株的联邦农业部门,已经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转向研究如何控制和消除克株了。经过长期的努力,花费了巨大的财力人力之后,在70年代中期,据说克株已经被限制在8500英亩的面积上,这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成绩了。

这时候,人们才有了一点心思,回过头来忽然想到,克株不是从日本来的吗?那么,克株在日本的故事又是怎么样的呢?

据说,经过一番考证,人们发现,在日本,克株从来就不是一个灾难。克株在日本不仅是最受喜爱的野生植物之一,还是上百万的产业——克株的花枝茎叶芽在日本据说样样有用,尤其是克株巨型的块根,可以做成交粉,还可以做成类似豆腐的吃食。克株的块根一块可以重达300磅,一英亩可产10000个块根。听说在美国克株成灾,日本人居然觉得不可思议。于是,有日本商人提出以一磅一美元的价格,向美国人买克株的块根,可是没有人接茬。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美国再也没人肯开一个克株农场了。

可是,自从看到克株的第一眼,我就自然想起黄土高原上水土流失得干丘万壑的中国土地。

快乐赏析

同样的克株,产生的效应却是戏剧性的不同。日本人的确聪明,懂得从最有用的方面对克株善加利用,而美国人少的或许就是一点儿与时俱进的灵活吧。然而,中国呢?中国的黄土高原,有了前面的榜样,是否可以由荒地变为绿洲呢?思维的智慧是无穷的,逆向思维、转位思维、发散思维、聚集思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大自然往往就是这样奇妙,同一事物,面对不同角度的发掘和利用,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