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教育随笔
28350500000036

第36章 漫话亚特兰大奥运会

1996年是奥运年。早在年初,就盼着奥运会开幕的时刻到来,日子过得慢极了。可当7月20号奥运会开幕之后,时光却好像一闪即逝,日子过得又特别快。

在奥运会短短十几天里,人们的心仿佛都飞到亚特兰大去了,举国上下都注视着中国健儿在第26届奥运会上的表现。

电视屏幕上那一幕幕画面,或紧张激烈,扣人心弦。如孙福明与古巴选手扭结在一起,推、拉、抱、摔,终于放倒对方,并骑在她的背上双臂高举形成“V”字,放声大笑的时候;如中国女足与巴西女足的比赛,当主力温莉蓉被罚下,巴西队又以2∶1领先,中国姑娘终于以两个精彩绝伦的入球反败为胜的时候。

或悲壮凄凉,令人压抑。如王义夫在男子气手枪比赛,忍着病痛打完最后一发子弹,痛失金牌突然昏厥过去的时候。

或令人扬眉吐气,风光无限。如乒乓球男单、男双和女双,在两路兵马胜利会师于决赛,包揽金牌和银牌的时候。

或使人义愤填膺,怒火中烧。如中国女垒在决赛中,裁判将美国队的出界球判为有效,将中国队压在次席,以及中国体操队在单项比赛中征服了观众却征服不了裁判,三项无与伦比的表演都被贬为银牌的时候。

……

中国体育健儿在亚特兰大获得金牌的那一幕幕场景,多么令人难忘!王军霞在5000米跑夺得金牌后,高举国旗绕场飞奔时,这位腼腆内向的女孩子,表现得多么热血沸腾,感情奔放啊。两位大力士唐灵生、占旭刚,在既得金牌又破世界纪录时,高兴得用“飞吻”动作频频向观众致意,使人们看到中国人在亚城真正是“潇洒走一回”了。

奥运期间的报纸也特有看头。单是那镶嵌着运动员名字的标题,就使你忍俊不禁,拍案称奇。如“李小双,举世无双”,“莫慧兰,莫难过”,“李对红,开门红”,“杨凌,凌绝顶”,“飞天伏群芳,碧池举明霞”等,不胜枚举。尤其令人叫绝的是,在我国羽毛球女双和乒乓球男双获得冠军时,《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是以一副对仗颇工的对联作标题:“葛菲顾俊,羽艺不菲人亦俊;令辉国梁,乒技生辉堪作梁。”我们的祖国太伟大了,试看,世界上还能有第二种文字能有这种丰富的表现力吗?它又能够刻画出这般情景交融,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吗?

多亏科技进步,卫星上天,更感谢中央电视台同志们的辛勤劳动,精神与物质的完美结合,使所有关心奥运的人们都能够神驰亚特兰大。

最让人“流连忘返”的电视节目,还是那“奥运沙龙”。这里有面对全国人民的亲人热线,还有结合录像进行的赛场评述。通过这个节目能使观众窥视到运动员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启发,受到教益。人们看到,诸多运动明星、体育大腕的父母,都是极普通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见到天涯游子时,除了牵挂儿女的身体健康之外,总忘不了进行“胜不骄,败不馁”的勖勉,以及要感谢祖国、人民和教练的培养,今后要更加刻苦地训练,为国争光的教导,他们的拳拳爱国之心溢于言表,骨肉亲情,也令人感动。最有意思的是,当着全国人民的面,赖亚文的母亲告诉女儿说:“明天的闭幕式,你能不去就不去吧!又是爆炸,又是什么的,让人担惊害怕的。”这个告诫并不使人觉得“女人家见识浅”,而是使人发出会心的笑,这不正是对奥运组织者的绝妙讽刺吗?其实,如果往细里想,对照他们半夜里报火警,把中国运动员强赶下楼,以及时不时地在节骨眼儿上无端停电的举动,人们有理由怀疑,喊捉贼的也许本身就是贼呢!

在“奥运沙龙”里,中央电视台安排马俊仁与王军霞会面,这项安排好极了。王军霞说了一句“马指导,我忘不了你对我的帮助,你永远是我的老师。”此情此景,感人至深。对照当今那些稍有地位(仅仅是地位而非成就)就轻慢老师的人,他们不觉得愧煞吗?

奥运金牌令人鼓舞,而那每一块银牌、铜牌,其分量也都是沉甸甸的。如果你能认真地研究,那么每一块奖牌的获得,都曾编织着一段动人的故事。体育健儿们顽强奋斗的精神,较之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那种劲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邓亚萍说:“太难了!我付出的太多。”可“壮哉,中华健儿”奥运庆功晚会上相声演员说得好:“更多的人付出很多,但最终没有拿到金牌,比起他们来,获得金牌的人还算是幸运的。”这是另一种角度的“付出观”。

一次奥运会,就是极为广泛的一次全民爱国主义教育运动。奥运健儿的可爱之处,就是极大地调动起了全体人民的爱国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健儿们从奥运会上奉献给国家的,绝不限于16块金牌,22块银牌和12块铜牌本身。

(载《银川晚报》1996年8月27日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