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教育随笔
28350500000058

第58章 独辟蹊径的文学探索———《难忘的思念》序

中卫的文化人,近年来大兴出书之风。周兴华的岩画著作,魏若华的鲁迅研究,都是属于理论专著。我手头收藏的还有前中卫县人大办公室副主任杨兆兴的长篇报告文学《沙坡头·世界奇迹》(该书曾获文化部纪实文学奖);前县文联主席张建中的散文集《长河云帆》;卫中学生沈醉的诗集《花开时节》,宁大的中卫籍学生侯刚的小说、散文、诗歌集《黄河恋》;范学灵的《香山酒文化》;马学祥的《国家公务员刑法知识必读》;孟长庆的人生感悟《岁月沧桑》等。拓兆农撰写的电视专题片《梦幻中卫》解说词,文字凝练华丽,对宣传中卫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现教育局副书记韩建业的开会主持词,主题鲜明,辞藻华丽,堪称一绝。中卫一中语文教师何新月的文章,清新明快,文笔流畅。魏育银、刘钧、田成玉的文学作品,文字功底深厚,令人无可挑剔。业余诗人孙全中,女作家焦学莲、李壮萍、刘建芳都具有一定实力。还有靳万农、惠树胜、张晓磊、孙艳蓉,都在文学上有较高造诣。当然,众所周知,宁夏资深报人时茂青、宋师孔、杨红兵、梁鉴,前些年,都是宁夏报业叱咤风云的人物。前年,中卫师范五四级校友联谊,并推出了《情系故乡》一书,高级编辑时茂青、文化名人王非凡再现身影,随着主编孟长庆之后,涌现出了对诗词颇有研究的潘采义、王权、贾全贞等人。正是这样一批人物撑起了中卫文化的优势地位,也传承了中卫在历史上闻名遐迩的文化魅力。

当然还有众所周知的麦氏兄弟麦天枢、麦天和,已是全国闻名。更有永康人杨富国(笔名文淦)潜心写作20年,终于一鸣惊人,推出了12集540万字的《旷世奇缘》,却也震惊海内外。

今年夏天,作者杨琼程君拿来他于2000年写就的《难忘的思念》书稿,让我过目,并嘱我为它写一篇序言。拜读之后,我认为文字朴实,史料珍贵,是一部具有思想性和时代感而且可读性强的作品。值得向读者推荐,当然乐于并慨然答应为之作序了。

记得几年前,杨君出版了一本《王树声生死腾格里》,我曾与其合作过(仅限于文字的推敲和结构的调整),根据那本书的故事,由他与宁夏电影制片厂李乐合作,又拍了电视剧由中央电视台六频道播出,获得了较好的反响。

《难忘的思念》是作者对参加长征的红军战士、现已离休的原南京军区第一副司令兼参谋长肖永银将军的专访,综观全篇,写作风格和文字水平又有了新的提升。

如描写战斗在祁连山的困境时:

巍巍祁连,渺无人烟。荒山雪地,茫茫荒原,没有东西吃,连一点儿草根树皮也找不到。

描写途经腾格里的险境时:

腾格里,腾格里,鸟不飞,人不行,野牲无踪影,有进无出是绝境。千里沙漠连着天,天沙不分大无边。高大的沙丘一座连着一座,一直连绵到天边。茫茫沙海无边无际,天、地、沙黄色一片,分不清东南西北,俗称“死亡之地,生命禁区”。

在写肖永银在恶劣环境下的思想活动也是生动而传神:

嘴里、眼里、耳朵里和鼻子里全是沙土,牙齿一咬“格嘣”直响,满嘴的沙子,嗓子眼呛得喘不上气来。走,是不行的。昏天黑地,朝哪里走?坐,冻死!睡,一倒就着,说不定飞沙把你埋了!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他想起西路军将士壮烈牺牲的场景,想起许多三过草地而幸存下来的战友在与马家军拼死战斗中留下的遗言,想起兵败祁连山、血染河西走廊、激战高台、大战梨园口、血战倪家营子等一幕幕悲壮的场面,眼前闪动着马家军骑兵乱砍乱杀红军的凶恶面目,红军战士的人头落地,热血喷溅的惨状,女战士被马匪骑兵挟上马背的惨叫,石窝子会议上,徐总指挥坚毅激奋的目光,李先念政委严肃情长的叮咛……在采访结束时,作者对肖永银戎马一生的概括尤具功力:

磨难是一种不幸,也是一笔财富。经历三大磨难之后,1937年7月,他跟刘、邓在太行山一干又是8年。解放战争时,刚近而立之年,他已经是一位年轻的、战绩显赫的纵队司令,历经辉煌,也有失败的痛心。新中国诞生之际,他带领千军万马进军西南。朝鲜三千里江山硝烟骤起,他在南京军事学院向刘帅请缨,率军入朝,参加5次战役,坚守上甘岭阵地。回国后,又在六朝故都金陵城,与名将徐世友搭档,抗过‘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组织了擒获林彪死党的行动……从一个13岁的儿童团长,成长到统率千军万马的赫赫名将……成为邓小平、刘伯承、徐向前信赖的勇猛爱将。

《难忘的思念》一书中,《难忘的思念》是其正篇,还有两个附篇:《寻找俞学仁》和《札记撷选》。

在《王树声生死腾格里》一书中,对于王树声的救命恩人俞学仁,由于王树声在其回忆录中错将宣和堡写为旋窝铺,致使寻找俞学仁的事情延误几十年未果。作者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经过孜孜不倦的努力,终于通过周安城,找到俞生中、俞建华、俞生金、俞生林和俞全祯,进行了交谈。其后又采访了孙振英、孙绪宗,寻找俞学仁可说是一波三折,最终有了结果。俞学仁基本可以断定就是俞家的“三麻爷”、绰号“俞披毛子”名叫俞兴仁(小名海娃子),救出王树声时,是住在东园谢滩俞兴仁的侄女俞秀兰家中歇脚、换衣,然后护送过河、上山,转赴陕北。作者为前边写作有误而向读者致歉,这是可以谅解的。因为为求得这个结果,作者花费了多大的时间与精力啊!由此可以看出作者严肃的写作态度,令人钦敬。

《札记撷选》基本围绕西路军转战甘西北的战斗历程,重点描述了红军将士的大无畏精神,讴歌了董振堂、孙玉清等烈士的英勇献身精神,徐向前、李先念等英明的指挥艺术。

作者还将笔触指向女红军陈素娥、王泉媛,描述她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对兵败失散后的不幸遭遇作了极富同情心的描述,并为她们后来恢复应得的待遇而欣慰。

作者1968年9月前往甘肃靖远探亲,1976年至1986年10年间,先后四次到临泽、民乐、山丹诸县,1988年8月18日到西宁出差,1990年8月2日前往乌鲁木齐参加西北五省(区)天山音乐周活动,1991年9月前往四川成都出差,1996年10月第二次到成都,1998年10月29日拜访王树声将军夫人杨炬,1999年9月,随同一个私人电影放映队,前往武威、张掖、民勤、民乐、临泽、山丹等地,2000年9月,参加南京艺术节,这期间每次都不忘调查西路军的战斗经历,为写作红军长征史料积累素材。从这些事实,可以看出作者为探索红军西征的历史,发扬了红军的长征精神和作家的求实精神,创作态度是积极的,严肃的。作者还搜集了一批珍贵的历史照片插入其中,体现了图文并茂的特点,为本书作为历史文学读物增色不少。

本书虽不能说是名家名作,但作者可称之为研究红军西征战史的第一人。这个第一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作者当之无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杨琼程君也是中卫文化人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是为序。

(2006年11月30日于中卫中学寓所)